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思考與練習】

1.經濟增長的含義

答:經濟增長是指國民收入或人均國民收入及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和勞務的增加。

2.經濟發展的含義

答:經濟發展是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其實質是指社會基礎由舊的結構向新的結構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

3.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與區別。

答: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聯系

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一般而言,沒有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有經濟發展的,但有經濟增長不一定有經濟發展。

(2)區別

經濟增長是指國民收入或人均國民收入及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和勞務的增加;經濟發展是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其實質是指社會基礎由舊的結構向新的結構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

4.經濟發展的實質和特質。

答: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一種新舊結構的大轉換,在發展時期一般就表現為如下特點:

(1)全面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

新的技術體系取代舊的技術體系意味著全面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新一代的生產工具、物質裝備、技術規范和組織所取代傳統的生產工具、物質裝備、技術規范和組織,并從某一個地域或部門開始,逐步擴展到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資

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資。羅森斯坦-羅丹提出了“大推進”理論。該理論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發展階段必須有較集中的投資和較高的儲蓄率。

(3)慣性的突破

慣性的突破是指在舊的結構轉向新的結構過程中,原來在舊結構下所形成的某種習慣勢力受到強烈的沖擊。這種慣性,包括行為的慣性、觀念的慣性、組織的慣性和生活的慣性,等等。

(4)動蕩的可能性

在結構轉換過程中,舊的經濟不會立即被打破,新的經濟也不會立即建立,舊的習慣勢力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經濟生活容易出現波動,社會乃至心理上容易產生失衡,這就增加了引發社會動蕩的可能性。

5.研究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是研究教育與哪些因素之間的關系?

答:(1)教育、資本形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2)教育、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教育、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4)教育、現代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5)教育、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6.試述教育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規范勞動力行為

勞動力行為是指勞動者在就業機會、就業職業、報酬、閑暇、勞動條件、勞動要求等方面的反應和動作。一個國家勞動力的行為如何,是衡量一國人力資本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最重要方面。

經濟增長首先取決于勞動力行為,其次決定于勞動力的素質,而勞動力素質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通過勞動力行為來實現。

教育是規范勞動者行為的一個重要措施

勞動力的行為與勞動者本身的道德觀念、修養、素質、知識水平、認知態度、動機等相關。而這一切又離不開教育的作用。

通過教育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勞動者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

勞動者對社會規范的感性和悟性程度,同樣決定著他們在社會上的成功以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2)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勞動力素質的內涵

勞動力素質是指參與勞動過程的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素質的綜合反映。包括勞動者的體質、勞動態度、工作成績、工作質量、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知識水平等。

勞動力的素質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

勞動力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產出的水平、效益和質量,決定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速度及質量。

a.舒爾茨的觀點

第一,在一般條件下,人的知識能力的增加和勞動者生產技能的提高,會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第二,在技術不斷變動的生產經濟中,人的“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的提高,會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經濟不斷增長和發展;

第三,人們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時間的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b.周天勇的觀點

第一,勞動者記憶能力增強,縮短了勞動者學習工藝操作的時間,使由于記憶不佳而產生的失誤大大減少;

第二,創新能力提高使得勞動者能從事發明、創造,尋找解決生產經營中難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尋找更加節約資源、節約勞動、節約體力的生產方法,這一切都可以使投入勞動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產出量;

第三,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減少,或者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可以從事更多的工作,從而使產出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多;

第四,知識和自學能力的提高,使勞動者可以較快地接受新工藝、新操作方法,適應新技術、新機器,將發明和引進的新技術盡快與生產相結合,轉化為生產力,使產出大規模地增加;

第五,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使生產上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就地得到解決,從而使生產具有連續性,停工待修時間減少,產出相對增力口。

教育與勞動力素質

a.勞動力素質的形成因素

第一,先天性遺傳和孕產期因素,形成勞動者的遺傳素質和體質素質;

第二,后天優生條件、醫療保健和教育形成勞動力的健康素質和智力素質;

第三,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整體素質。

b.教育對勞動力素質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和整體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活動;

第二,通過教育可以喚起人的主體意識,發展人的主動精神,形成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成長,進而在此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等;

第三,教育還可以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以適應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

(3)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勞動力配置結構的改善

經濟增長與勞動力配置結構

經濟增長也取決于勞動力在各產業中的配置結構是否合理。其原因有:

a.經濟增長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結構性的變化,而一系列經濟結構的變化則推動經濟的增長。各產業之間形成良性的經濟聯系,結構優化形成的效益將會較快地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

b.產業結構要隨著社會經濟需要的不斷變化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其中勞動力配置結構最重要、最困難;

c.勞動力配置結構能否及時合理地與經濟結構整體協同調整,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教育與勞動力配置結構

a.勞動力配置結構的調整和改善要求勞動力能適當流動。而勞動者合理流動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文化、懂技術,這需要通過多層次、多門類的教育進行培養。

b.教育程度和人口流動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聯系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所受的教育程度與參與人口流動的可能性成正比。

c.如果沒有教育過程的培養和幫助,勞動力流動或轉移不僅不會改善勞動力配置結構,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资阳市| 玛纳斯县| 宁南县| 苏州市| 平乡县| 宁波市| 金溪县| 怀柔区| 柳林县| 太和县| 祁阳县| 廉江市| 应城市| 安溪县| 射洪县| 封开县| 凌源市| 江达县| 祥云县| 盖州市| 思茅市| 拜泉县| 大厂| 大荔县| 南京市| 上虞市| 新化县| 炎陵县| 汾西县| 阿拉善盟| 田东县| 彭水| 靖州| 遵化市| 定襄县| 宣武区| 昌图县| 张家口市| 财经|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