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

1《原野》[首都師范大學2015、2012年研]

答:《原野》是曹禺于1937年創作的三幕劇,是曹禺惟一一部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原野》通過仇虎復仇的悲劇反映了受盡地主焦閻王壓迫的農民的掙扎和反抗。仇虎受了舊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認為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非理性的復仇觀念,使他的復仇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原野》通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作品渲染仇虎內心的恐懼與譴責,多運用現代主義手法,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2《在酒樓上》[首都師范大學2015年研]

答:《在酒樓上》是魯迅寫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說,載同年《小說月報》15卷5號。小說塑造辛亥革命時期一個敢作敢為的有志青年呂緯甫,十年后卻由于理想的破滅,對前途的絕望而變為一個窮愁潦倒、麻木頹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顧影自憐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過呂緯甫的悲劇,針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動搖性和軟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運動落潮后的時代氛圍。小說重疊使用三個“第一人稱”(“我”、呂緯甫和老發奶奶),把不同時空的生活場景連綴起來,以濃厚的抒情筆調描寫環境和人物;結尾則采用象征,因而情韻豐富。

3《空山靈雨》[首都師范大學2015、2013年研]

答:《空山靈雨》是許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現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冊的書”。“空山靈雨”恰當地概括了許地山的寫作風格——質樸、清麗,又充滿哲學和宗教的氣息。“空”與“靈”的韻味境界,是《空山靈雨》在藝術上的獨特造詣,其中不少作品都帶著若隱若現、迷離惝恍的朦朧,灑脫超逸的語言蘊含著頗費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設比喻、隱喻,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構思,具有小說化的傾向,別有一番藝術魅力。

4左聯[北京大學2015年研;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一個革命文學團體,簡稱“左聯”。左聯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的著名的《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最初成員有五十余人。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譯介和宣傳無產階級文藝思想,同“民族主義文藝”和各種錯誤文藝思潮作堅決斗爭;積極提倡革命文藝創作和文藝大眾化,開展工農兵通訊員運動,努力培養新作家,壯大革命文藝隊伍。1936年初,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自動解散。左聯存在一些不足如其思想傾向上存在“左”的錯誤;理論上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組織工作方面存在嚴重的關門主義和分派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許多作品存在嚴重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

5《圍城》[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研]

答:《圍城》是錢鐘書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品圍繞方鴻漸留學歸國后在上海及內地的所見所聞及其與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復雜感情糾葛為主線,表達了作者對愛情、婚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時,作品撩開愛情、親情及家庭關系的帷幕,來洞穿受到封建傳統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夾擊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病態,刻畫了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揭露了他們的虛偽、丑陋的人性,表現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無主、空虛和愛情發酵,這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亂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以其高超的諷刺藝術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夏志清稱為“流浪漢的喜劇旅程錄”。

6汪曾祺[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研]

答:汪曾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在短篇小說創作、戲劇與民間文藝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詣。在創作上主張回到現實主義、表現民族傳統、表達純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和審美經驗為基礎,形成一種獨具一格的審美風格。其小說大都取材民情風俗、日常生活,語言自然、活潑;文風清新、質樸;意境優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畫民俗、民風,形象、生動,蘊涵著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對鄉土文學、尋根文學有很大影響。

7中國詩歌會[中國傳媒大學2014年研;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中國詩歌會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現代詩歌團體。它是左聯領導下的一個群眾性詩歌團體,發起人穆木天﹑楊騷﹑任鈞(盧森堡)﹑蒲風(黃浦芳)等。中國詩歌會的任務是:“研究詩歌理論,制作詩歌作品﹐介紹和努力於詩歌的大眾化”。其詩歌觀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詩人站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即“新世紀的意識”)的立場上去把握與反映現實,也即實現“詩的意識形態化”;其二是要求“詩與詩人的大眾化”。抗日戰爭前夕,該團體停止了活動。30年代的新詩,出現了以殷夫、蒲風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和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兩大派別相對峙的局面。

8淺草——沉鐘社[南京大學2014年研;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淺草——沉鐘社是活躍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個重要的文學社團。淺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員有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其骨干成員又于1929年秋組成沉鐘社。成員們以自我為立足點,強調人的尊嚴、自主性、隱私和自我發展,并且從維護自我的個性出發,積極鼓吹敢愛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堅持的意志力,表現出了堅持個性主義思想的徹底性。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于感傷色彩。

9《上海屋檐下》[北京師范大學2014年研]

答:《上海屋檐下》是由夏衍于1937年創作的三幕悲喜劇,劇情主要圍繞林志成、楊彩玉、匡復三人之間復雜的感情糾葛展開。三幕戲都發生在同一場所,五戶人家同時表演,劇情前后不到一天時間,靈活運用了“三一律”。全劇同時寫出命運、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幾個人物,主線突出,結構單純,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0甲寅派[北京師范大學2014年研]

答:甲寅派得名于《甲寅》雜志。《甲寅》1925年在北京復刊后,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制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11“問題小說”[暨南大學2014年研;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問題小說是產生于五四啟蒙運動時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個現代小說流派,以文學研究會成員冰心、許地山、葉紹鈞、廬隱、王統照等為代表。他們關注社會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為參照,重新思考社會人生問題,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并通過小說的形式加以藝術的表現,題材涉及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如婚戀、教育、就業、家庭、婦女、兒童等問題,作家們對社會弊端的敏銳感悟,使五四文學具備了強烈的啟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從而實現了該派“為人生”的文學創作主張。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生的思考,社會功利的傾斜使其不免帶有觀念化與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會問題沖淡,削弱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代表作有冰心《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

12《子夜》[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研]

答:《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展開了“全方位”的正面描繪,準確地把握了30年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運及其歷史糾葛和流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的全部豐富性和深刻性,其“立體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結構模式等藝術技巧豐富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子夜》的問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作方面的發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創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13《茶館》[復旦大學2014年研;中山大學2010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話劇作品。它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后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通過王利發、秦仲、常四爺等一群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無路可走的悲劇證明三個朝代的黑暗、腐敗和殘酷,從而完成“葬送三個時代”的任務,暗示只有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才有前途的主題。劇作具有獨特的藝術構思,結構嚴謹細密;語言幽默,兼具悲喜劇的風格。這是老舍戲劇中反響最大的一部,成為后來的戲劇創作的典范。

14激流三部曲[中國傳媒大學2014、2011年研]

答:《激流三部曲》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小說,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僅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和腐配、傾軋和迫害,還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斗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15巴金愛情三部曲[南開大學2014年研]

答:《愛情三部曲》包括《霧》《雨》《電》,是巴金描寫“革命與愛情”一類題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巴金自己最珍愛的作品,較集中地體現了無政府主義思想,包含著他的寄托與理想,小說以革命加戀愛為題材,側重表現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悶,作品以愛情作為小說的連續性表現主體,表現了青年人一方面渴望自我解放、另一方面又不能擺脫封建舊勢力的束縛;既刻畫了他們的掙扎奔突反抗,又寫出了舊世界是如何斷送青年的幸福的。

16淪陷區文學[中國傳媒大學2014年研]

答:淪陷區文學是指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地區的文學。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以北平為中心,形成了華北淪陷區文學,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的東北淪陷區文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結束了上海孤島文學的時代,納入了淪陷區文學的軌道。淪陷區的文學創作呈現比較復雜的情況,其中有官辦漢奸文學,有鴛鴦蝴蝶派之類的消遣文學;比較有積極意義、且能在當時得到生存發展的則是另一類文學,即沒有特別鮮明的政治傾向,卻能忠于現實主義精神,對現實社會或個人內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較真實的反映并有所針砭的一些作品。同時也有一些進步和愛國的作家在淪陷區堅持文藝創作活動。

17七月詩派[中山大學2014年研]

答:“七月”詩派是20世紀30、40年代國統區的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因胡風主編《七月》雜志得名。主要詩人有艾青、田間、魯藜、綠原和牛漢等。他們以《七月》《希望》《泥土》等雜志為主要陣地,出版過《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這一派別強調詩歌中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歷史與個人的融合,多寫自由詩,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詩為主。代表作有胡風的《為祖國而歌》、魯藜的《泥土》等。該派在革命現實主義雄渾的總風格中,又顯示出各詩人充滿個性的特色,它跨越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兩個歷史階段,是這一時期堅持時間最長、影響廣大的文學流派。

18《傾城之戀》[山東大學2014年研]

答:《傾城之戀》寫于1943年,是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作品寫白流蘇和范柳原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一起的故事,是其作品中幾乎惟一以團圓形式結局的故事,一反張愛玲多以悲劇收束小說的習慣。但《傾城之戀》并非一部敲鑼打鼓、嘻笑一團的喜劇,整部小說依然充滿悲劇氣氛,其深層的命運之悲、愛情之悲、團圓之悲、親情之悲被華麗的文字與起伏的情節所掩蓋,張愛玲用參差對照的筆法,非封閉性回環的結構,在反高潮的行進中將故事演繹為俗世的絕唱。

19《金鎖記》[復旦大學2013年研]

答:《金鎖記》是張愛玲1943年所作的中篇小說。內容上敘述了曹七巧嫁到姜公館,用自己的青春作為抵押,終于得到一筆遺產,但黃金枷鎖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為一個變態女人。藝術上細微地鏤刻了人物變態的心理,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這部作品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后被改編成同名話劇。

20穆旦[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穆旦原名查良錚,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不僅在詩的思維、詩的藝術現代化,而且在詩的語言上的現代化方面,都跨出了在現代新詩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成為“中國詩歌現代化”歷程中的一個帶有標志性的詩人,為新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世紀50年代起,穆旦開始從事外國詩歌的翻譯,代表譯作有普希金的《波爾塔瓦》《青銅騎士》;雪萊的《云雀》《雪萊抒情詩選》,拜倫的《唐璜》等。

21孤島文學[浙江大學2013年研;首都師范大學2010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南開大學2010年研]

答:孤島文學是孤島時期的文學流派,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內開展的抗日愛國文學運動。八一三事變后,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上海其他地區全部淪陷,這兩處租界猶如孤島一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批革命的進步的作家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堅持革命文學的光榮傳統,出版了許多進步文學作品和文藝刊物,演出了不少進步戲劇,宣傳抗日愛國思想,鼓舞了上海廣大群眾的革命斗志。這種局面共持續四年又一個月,因日本侵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進占上海租界,孤島文學運動被迫終止。

22社會剖析小說[東南大學2013年研]

答:社會剖析小說是以茅盾作品為代表的一類小說,其特點是:表現時代斗爭的重大題材,在創作一開始就運用一定的社會科學思想對社會生活進行理性的分析,以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時代性格,在戲劇沖突強烈的情節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長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內部,跟隨茅盾如此創作的,有沙汀、吳組緗等人。這種小說模式逐漸成為"左翼"文學公認的主流,因而影響深遠。

23鄉土文學[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鄉土文學是指描寫故鄉農村的人事,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懷鄉情調的文學作品。它的出現溯源于魯迅的《故鄉》,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寓居于京滬大都市的游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以其剛健、清新、樸野之氣使創作界的面目煥然一新。他們主要運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書寫出底層民眾的苦難與愚昧麻木,表現了作家們的人道主義立場;又由于挾帶著各種鄉情民俗的紀實和描寫,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慫恿》、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臺靜農的《地之子》等。

24浪漫抒情小說[四川大學2013年研]

答:“自敘傳”小說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其作者多集中于創造社,該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地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1921~1926年間正風靡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代表作家有郁達夫、陶晶孫等人。

25文學研究會[四川大學2013年研;南開大學2012年研]

答:文學研究會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文學團體。1921成立于北京,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葉紹鈞等。不久,活動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說月報》為代用機關刊物。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藝術”的現實主義主張,要求文藝表現或討論社會人生問題,關心人民的疾苦。會員遵循這一創作原則,寫出一批“問題小說”和鄉土文學作品,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表達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要求。除創作外,還在新文學理論探討、外國文學譯介諸方面取得較大成績,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26人的文學[南京大學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中山大學2010年研]

答:人的文學是五四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主張。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它緊緊把握了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根本主題,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的戰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學與現實人生的密切關系,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把人作為文學表現的中心,這對新文學的理論建設和創作實踐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確立了文學革命的方向,使個性解放、人道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27學衡派[南開大學2013年研;北京大學2010、2011年研]

答:學衡派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封建復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骕、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思想傾向穩健保守。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為宗旨,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反對文言合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學衡派曾與魯迅和胡適為首的《新青年》展開激烈論戰。1933年,《學衡》停刊,學衡派隨即消失。

28新月派[浙江大學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新月派是中國現代新詩史上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而形成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

29湖畔詩派[吉林大學2013年研]

答:湖畔詩派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小型詩歌團體。最初成員有潘漠華、馮雪峰、應修人、汪靜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謝旦如(澹如)、樓建南(適夷)等,成員多系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曾出版潘、馮、應、汪的詩合集《湖畔》、馮、潘、應的詩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寂寞的國》。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質樸的特色。1925年2月又創辦小型文學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該社也隨之停止活動。

30新潮[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研]

答:新潮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創辦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社團之一。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1918年末,北京大學學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創辦的刊物《新潮》為陣地,提倡民主與科學,旨在為中國新文明的建設打下基礎。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陳獨秀等師長們的《新青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互成掎角之勢,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學新潮社主辦的綜合性月刊。1919年1月創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羅家倫主編。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號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羅家倫、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楊振聲、葉紹鈞、歐陽予倩等。《新潮》英文名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藝復興”,其宗旨為“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提倡民主與科學、個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觀,抨擊封建禮教。

31《一只馬蜂》[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一只馬蜂》是中國現代著名戲劇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獨幕劇之一。創作于1923年,描寫的是五四后覺醒的青年為爭取婚姻的自主而與守舊勢力抗戰的一幕喜劇。作品成功地寫出了三種鮮明的喜劇性格,語言不僅輕松、俏皮、饒有風趣,而且耐人尋思又質樸明凈,結構精巧而嚴密,給人一種新穎的感覺。《一只馬蜂》對傳統的人生婚戀觀與現代的人生婚戀觀作了對比,給當時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啟發和激勵作用。

32東北作家群[吉林大學2013年研]

答: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后,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作家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于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愿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的《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等。

33新感覺派小說[四川大學2013年研]

答: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新感覺主義產生于日本,強調直覺和主觀感受,力圖把主觀感覺、印象滲透溶合到客體描寫中去,以快速節奏和特殊手法表現現代大都市生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劉吶鷗最先向國內介紹該派小說,并開始采用新感覺派的手法創作小說。此后,穆時英、施蟄存等人也自覺探索中國新感覺派的創作道路。1932年5月《現代》雜志創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劉吶鷗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和穆時英的短篇小說集《公墓》、《白金女體塑像》、《圣處女的感情》等。

34“革命加戀愛”模式[北京大學2012年研]

答:“革命加戀愛”是指初期左翼文學創作的一種文學模式。其作品多描寫知識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戀愛生活等,是普羅文學許多作品的重要內容。代表作品有洪靈菲的《流亡》、蔣光慈的《沖出云圍得月亮》等。這類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識分子面臨個人與革命沖突的普遍問題,通過革命與戀愛的矛盾塑造出知識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著30年代知識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們在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上理解的比較簡單,大多數表現為革命戰勝戀愛或情感在革命中升華,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對生活的片面理解與表達。

35京派[北京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當文學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邊城》《蕭蕭》《長河》等。京派并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從文、廢名、老向、蘆焚、蕭乾、何其芳等,他們主要圍繞自己的陣地《文學月刊》《駱駝草》《水星》《大公報?文藝》。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36熊佛西[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熊佛西是中國話劇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創作了27部多幕劇和16部獨幕劇,代表劇作有《賽金花》、《上海灘的春天》等。對于戲劇教育,他一貫主張“教育民主”、“學術自由”,堅持“戲劇教學不能拘束于課堂,必須通過舞臺實踐”。此外,熊佛西提倡戲劇大眾化,立足于農村,注目于農民。為此,他進行了戲劇大眾化實驗,取得了一定成效。

37語絲體[北京大學2012年研;南開大學2011研]

答:語絲體是現代文學初期的一種散文文體,因語絲社成員創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體”,這種文體主要包括雜感、短評、小品等文學樣式,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事物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遺憾的是對于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并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辭。代表作家有魯迅、周作人、孫伏園、林語堂等。

38摩羅詩力說[北京大學2012年研]

答:摩羅詩力說是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提出的文藝觀點。魯迅在介紹摩羅詩人的同時,猛烈地批判了舊傳統、舊文化,抨擊了洋務派、維新派和復古派,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藝思想及美學觀點,《摩羅詩力說》是“五四”運動前思想啟蒙時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識形態的檄文,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倡導浪漫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39“隨感錄”作家群[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隨感錄”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時期,以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為主,用隨感形式對現實做出敏銳的反應,充分體現“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寫雜文為主的文學創作群體。其雜文現實性強,論戰色彩濃厚,其中魯迅的雜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等,他們創作都保持著鮮明的個人風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號開始設立“隨感錄”欄目,專門發表雜文。《新青年》隨感錄作者大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40第三種人[北京大學2012研;浙江大學2011年研]

答:第三種人是指以蘇汶為代表的作家群體,他們是20世紀前期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其文藝主張有脫離政治、脫離階級而自由的傾向。正當左聯批評界開始同胡秋原論戰時,自稱為“第三種人”的蘇汶(杜衡)連續發表《關于<文心>與胡秋原的文藝論辯》等多篇文章,指責“左聯”霸占文壇,“將藝術墮落到一種政治的留聲機”。“第三種人”的文藝觀,實質上體現出某些小資產階級作家的超階級文藝立場,它與“左聯”所張揚的階級論觀點的相悖的。從1932年下半年開始,瞿秋白、魯迅等紛紛撰文,全面展開對“第三種人”的批判。

41《漢園集》詩人[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漢園集》詩人是指中國現代派詩群中三位杰出的現代主義代表詩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1936年,漢園三詩人出版了合集《漢園集》(商務印書館),內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廣田《行云集》、卞之琳《數行集》,因此而得名。他們注重以詩歌傳達獨特的氣質:何其芳主要表現青年人朦朧的理想和淡淡的憂傷;李廣田的詩歌,風格質樸,蘊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聲色中深含著情感與哲理,對現代詩歌的客觀化、非個人化等藝術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從詩歌流派整體分類上看,漢園三詩人屬于中國現代派詩群。

42第一次文代會[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第一次文代會是指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全稱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共有正式代表和邀請代表824人,分別組成平津、華北、西北、華中、東北、部隊、南方等代表團參加,實現了過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藝術家的“會師”。第一次文代會被當做是“當代文學”的起點,它在對40年代解放區和國統區的文藝運動和創作總結、檢討的基礎上,把延安文學所代表的方向,確定為當代文學的方向,并對當代文學的創作、理論批評、文藝運動的展開方式和方針政策,制定規范性的綱要和具體的細則。

4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研;中山大學2012年研]

答:《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舉行文藝座談會時發表的《講話》。《講話》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為革命事業做出積極貢獻。這一文藝方針政策的提出,對我國現代乃至當代的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學成為了政治的工具與傳聲筒,失去了其自主性。《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標志著新文學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文藝新時期的開始。

44九葉詩派[浙江大學2011年研;吉林大學2012年研;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九葉詩派是40年代后期于國統區形成的一個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又稱中國新詩派。主要成員有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等九人。曾以《詩創造》和《中國新詩》為陣地,共出版作品十七輯,后又出版《創造詩叢》《森林詩叢》,計二十種。詩作在藝術上力求智性與感性的溶合,注意運用象征與聯想,讓幻想與現實相互滲透,并吸收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現代派某些表現手段,豐富了新詩的表現力,在四十年代的詩壇獨樹一幟。但直到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們四十年代的詩選《九葉集》后,該派才得名“九葉派”。

45“純詩”[北京大學2011年研]

答:“純詩”,即純粹的詩歌,是早期象征派詩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詩學觀點。“純詩”追求詩的純粹性和暗示性,主張詩歌觀念的轉化,詩歌要從抒情表意的“表達”功能轉向自我感覺的“表現”功能。在詩人李金發、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純詩思想的影響下,《為幸福而歌》、《微雨》等詩集風靡一時,象征詩取代格律詩引領新詩發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純詩理論是對20年代詩學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詩走向成熟的標志。

46太陽社[北京大學2011年研]

答:太陽社是由蔣光慈、錢杏邨等發起于1927年冬在上海成立的現代文學團體。主要成員有林伯修、洪靈菲、殷夫、任鈞等,這些主要成員大都是共產黨員,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使得他們在文學主張和創作上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太陽社積極倡導革命文學,宣傳無產階級文學理論,創作中努力反映工農群眾的生活與斗爭,對左翼文學運動有很大影響。先后出版《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海風周報》、《新流月報》、《拓荒者》等刊物,編有《太陽社叢書》。1929年底自動解散。

47新浪漫主義戲劇[浙江大學2011年研]

答:新浪漫主義戲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于歐洲的現代戲劇流派。新浪漫主義戲劇熱衷于表現浪漫的傳奇故事,描繪富有冒險精神的戲劇人物,渲染神秘隱晦的戲劇氛圍,追求奇異怪誕的藝術美。五四時期,中國劇壇廣泛引進西方現代戲劇流派,致使新浪漫主義戲劇與現代主義戲劇幾乎同時涌入中國,流派分呈,但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既有別于傳統的現實主義戲劇,也有別于傳統的浪漫主義戲劇,因此人們將此時期引進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多種戲劇流派統稱為“新浪漫主義戲劇”。

48南國社[山東大學2011年研]

答:1924年,田漢與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運動影響創辦文藝刊物《南國半月刊》,“南國”的名稱從此流傳下來。1926年,田漢與唐槐秋、唐琳、顧夢鶴等創辦南國電影劇社,從事電影的制作。1927年冬,南國電影劇社改組為南國社,設有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五部,以戲劇活動為主。其宗旨是“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主要成員有田漢、歐陽予倩、徐志摩、徐悲鴻、周信芳等,創辦刊物《南國月刊》《南國周刊》。

49小品散文[四川大學2011年研]

答:小品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開創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雋永而偏重于記敘、抒情、述感一類文章,又稱小品文。林語堂、周作人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作家,高舉“閑適”文學的大旗,對明代小品文推崇備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探索和發展,小品散文開始興盛。周作人是一個負有盛名、具有影響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學審美觀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越發引人重視,小品散文再掀熱潮。

50三大主義[四川大學2011年研]

答:“三大主義”是“文學革命”的綱領,由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首次提出。“三大主義”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真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文學持批判否定的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51“新民體”[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新民體是梁啟超在報章雜志上創立的新的散文體裁。因發表于早期《新民叢報》而得名。新民體是中國傳統文體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縛,是文言文變革為白話文的一種過渡性的文體。新民體的特點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灑灑,感情飽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性。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新文體的影響逐漸消退,而其精華則為白話文運動所繼承。

52創造社[四川大學2011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中國現代文學社團之一。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于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后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53《野草》[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研]

答:《野草》是魯迅唯一一本散文詩集,寫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54《綴網勞蛛》[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綴網勞蛛》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許地山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說;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綴網勞蛛》反映了婦女所受的慘重壓迫,表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佛教思想;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由商務印書館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鳥》《綴網勞蛛》等十二篇小說。其中《換巢鸞鳳》記述一個貴族小姐為追求自由戀愛而上當送命的悲劇;《商人婦》描寫一個商人妻子被丈夫羹給印度人而備受凌辱的苦難遭遇;《枯楊生花》寫一個孤苦無依的老漁婦在他鄉遇見昔日戀人的故事。作品多寫婦女婚姻悲劇,故事情節曲折,充滿異域情調和傳奇色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

55《故事新編》[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研]

答:《故事新編》是魯迅在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他在1922~1935年間所作小說八篇。其中《補天》、《奔月》、《鑄劍》、《出關》四篇先后發表于《晨報四周年紀念增刊》、《莽原》、《海燕》等報刊,其余直接收入本書,根據故事發生時代先后為序。作品用嶄新手法寫古代題材,賦史事以新意,借故事以針砭現實,思想上、藝術上都頗有成就,為歷史題材小說創作的典范之作。

56《咀華集》[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研]

答:《咀華集》是現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書中,他表達了對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觀點,在比較和綜合中形成其獨特的批評風格,是文學批評論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認為,批評是獨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為是非,批評者有闡釋的自由。維護批評的尊嚴并不以貶低創作的地位為代價,批評者與創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謙遜的,取對話的態度。李健吾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具文學性的批評家,西方的“尋美的批評”和中國的詩文評傳統,這兩條線的交匯造就了一種以印象和比喻為核心的整體、綜合、直接的體味和觀照,這就是李健吾的批評,一種自由的批評,一種明智的文化保守主義的批評。

57丁西林[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研]

答:丁西林是我國著名的劇作家、物理學家。1923年發表獨幕喜劇《一只馬蜂》。l925年創作獨幕喜劇《壓迫》,喜劇風格趨于成熟。抗戰時期發表的獨幕劇《三塊錢國幣》、多幕劇《妙峰山》等,更顯純熟的喜劇技巧。建國后歷任文化部副部長、劇協常務理事等職。寫有戲曲劇本《雷峰塔》、《胡鳳蓮與田玉川》,歷史喜劇《孟麗君》,同時翻譯英國戲劇作品。其劇作長于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喜劇因素,設置戲劇沖突,風格輕松詼諧,對話機智幽默。他是我國現代幽默喜劇的開創者和話劇運動的先驅者。有《丁西林劇作全集》行世。

58新秧歌劇[首都師范大學2010年研]

答:新秧歌劇是革命根據地延安新秧歌運動的產物,它在借用舊秧歌劇的基礎上,改造了舊秧歌劇,于諸多方面表現出與已經在陜北一隅存在了千百年的舊秧歌劇迥然不同的質素。新秧歌劇也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產物,它貫徹了毛澤東提出的“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文藝原則,同時,也獲得了延安民眾的喜愛。《兄妹開荒》是新秧歌劇的開端。

59《新青年》[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的一份綜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青年》堅持“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的原則,對于外國文學的各種流派和作家采取了開放的態度,它先后譯介了國外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為了保衛和推進文學革命,《新青年》還進行了反對封建復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學潮流的斗爭。

60《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輔仁大學演講時所用講稿,后經整理出版,它較早地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周作人將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歸之于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學傳統。同時他將文學區分為“言志派”和“載道派”,并將新文學歸之于言志派的傳統。通過這種區分,將新文學與公安派接合起來,新文學不再是無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為新文學進行合法化論證,也是試圖將新文學的根基植入中國傳統之中,以獲得自身的主體性,這一方向持續地為以后的學者和作家所繼承。

61《彷徨》[南京大學2010年研]

答:《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首篇《祝福》寫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于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表現為: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

62白馬湖作家群[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白馬湖作家群是我國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一個重要的文學創作群體,又稱現代散文“白馬湖派”。白馬湖作家群得名于楊牧的《中國近代散文選》的前言,在這篇文章中楊牧提出中國現代散文的“白馬湖風格”,白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馬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社團。他們沒有響亮的口號和鮮明的旗幟,但是他們的作品有著相近的文學風貌,即沖淡平和、清醇雋永。白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員多半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代表作家有夏丏尊、葉圣陶、豐子愷、朱光潛等人。除了文學活動以外,他們還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諸多領域。

63文明戲[中山大學2010年研]

答:文明戲是中國早期話劇的別稱,又稱為“新劇”。文明戲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壇上演十樣雜耍演變而成。文明戲的內容不僅包括鼓曲和相聲,而且有雜技、戲法和魔術。文明戲的劇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間民間流傳的時事故事為題材。如《宦海潮》、《漁家女》和《鋸碗丁》等。劇情大多是抑惡揚善,好人好報,惡人惡報,最終以大團圓結局收尾。

64中國新文學大系[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中國新文學大系》是由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最早的大型現代文學選集,1935~1936年間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全書分為10卷,分別由胡適、鄭振鐸、茅盾、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等編選,分為理論、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門類,書前由蔡元培撰寫總序,各卷編選者還分別就所選內容寫了長篇導言。總序和各篇導言,對于新文學的發生、發展,或作歷史的回顧,或為理論的闡述。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這些導言的影響甚至比《中國新文學大系》本身更為深遠,并且直接奠定了新文學的經典地位。

65《山洪》[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山洪》是吳組緗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又名《鴨咀澇》。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軍在皖南抗戰的故事。小說描寫了抗日戰爭中農民民族意識覺醒的曲折歷程,塑造出章三官這個質樸善良,堅韌勇敢的農民形象,是抗戰文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話”進行閱讀,其中描寫的人物、掌故、生活場景和兒歌,都是當地人所熟知的,讀來倍感親切。

66蕭紅[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研]

答:蕭紅是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她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世俗,歷經反叛、覺醒與抗爭,一次次與命運搏擊,一生未向命運低頭。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67葉紹鈞[武漢大學2010年研]

答:葉紹鈞即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隔膜》、《火災》、等。這些作品體現著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主張,真切反映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流露出時被壓迫者的真摯同情。1928年在《教育雜志》上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真實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說結構嚴謹,語言純凈洗練,從平凡的現實宅活中攝取題材,冷靜分析,深化開拓,反映社會底層婦女和兒童悲慘遭遇,同時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知識分子形象。

68李劼人[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李劼人是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知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代表作有《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李劼人活躍于1930年代的四川地區,藝術上保持獨立,不參與任何社團。1935年至1937年間,他以四川為背景,寫下連續性歷史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描寫了自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間廣闊的社會畫面,具有宏偉的架構與深廣度,史詩性強,又與世態描寫緊密結合,因此被稱為“大河小說”。

69《囚綠記》[南開大學2010年研]

答:《囚綠記》是陸蠡創作的一篇現代散文。寫于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1940年發表。他懷念寫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里。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70《雅舍小品》[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研]

答:《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創作的一部現代散文集,集子里的散文大約寫于1939~1947年間,先后發表在《星期評論》和《世紀評論》等雜志上,1949年結集由臺灣正中書局出版,列入正中文藝叢書。《雅舍小品》于平凡中顯真誠,于小節處蘊含哲理,其散文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洞察人生百態,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海市| 遵义市| 永仁县| 嘉义市| 安阳县| 尼勒克县| 建阳市| 沅江市| 南充市| 萨迦县| 峨边| 吉安县| 大悟县| 且末县| 林甸县| 五常市| 西乌珠穆沁旗| 合江县| 天津市| 长白| 盐池县| 五峰| 蓬溪县| 肇源县| 庆城县| 来凤县| 米林县| 芜湖县| 阳城县| 林芝县| 上犹县| 三原县| 湛江市| 巴彦淖尔市| 平湖市| 千阳县| 九台市| 收藏| 贵阳市| 社会|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