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2年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808新聞傳播學基礎(含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傳播學基本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新聞學部分(75分)

一、判斷題:判斷正誤,并予以解釋(每小題10分,共20分)

1.保障新聞從業者的工作自主性應是新聞傳播法規的主要目標之一。

答:該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1)法的主要內容是規定權利和義務關系。新聞傳播法規是用來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其基本內容包括新聞從業者的權利和義務。新聞從業者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主要實踐者,其自主采訪報道的權利是新聞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新聞自由是保障新聞從業者客觀真實報道新聞事件的重要依據。新聞從業者工作的自主性無疑是其權利的一部分,所以應該受到新聞傳播法規保障。

(2)但在一些海洋法系國家,新聞從業者并不是新聞傳播法規的立法對象,英國就認為記者只不過是普通人,沒有必要成為專門的立法對象,也不會給予特別規定或者保護、制約。所以從英國的情況來看,保障新聞從業者的工作自主性則不是新聞傳播法規的主要目標。

2.新聞娛樂化增強了新聞傳播的貼近性。

答:該說法片面。新聞娛樂化,是指在內容上偏重于軟新聞或盡量使硬新聞軟化,并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點特征: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戲劇性因素;形式上強調吸引力。

(1)從新聞娛樂化的特征上來看,新聞娛樂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力圖貼近大眾,硬新聞軟化可以增強新聞的可讀性,使新聞的表達更加平易近人,這可以增強新聞傳播的貼近性。另外注重軟性新聞也可以使新聞內容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和趣味。

(2)但是,新聞娛樂化有時候因為過度追求刺激,刊登大量煽情和聳人聽聞的內容,反而讓受眾覺得不舒服,脫離了廣大的受眾。另外有些新聞娛樂化導致其內容喪失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無疑也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從而脫離受眾。

(3)新聞傳播的貼近性主要是講新聞傳播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是指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宣傳思想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

貼近群眾,是指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愿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宣傳思想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貼近實際,是指堅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中心任務,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4)新聞娛樂化尤其是過度娛樂化,使大眾放松或放棄了理性判斷和世界觀重建的意愿,放棄了對生活的反思以及對人生真善美的價值判斷。新聞娛樂化一味地重視娛樂新聞和新聞中的娛樂因素時,也就與社會整體顯示相去甚遠,并且忽略了對事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這樣的新聞娛樂化背棄了三貼近的原則和意義,與新聞傳播的貼近性背道而馳。

二、觀點討論:(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有人認為:公眾不過是制造輿論的原材料而已。有人指出:“誰在這里和那里聽到了公共輿論而不懂得去藐視它,這種人決做不出偉大的事業來。”請你分析這類觀點。

答:(1)“公眾不過是制造輿論的原材料而已”一句,主要的意思是把公眾看成一種可以利用的工具,通過煽動和引導公眾來制造自己需要的輿論氛圍。“誰在這里和那里聽到了公共輿論而不懂得去藐視它,這種人決做不出偉大的事業來。”一句出自黑格爾。黑格爾認為:公共輿論中,真理和無窮錯誤直接混雜在一起,公共輿論中不值一顧的是它的具體意識和具體表達,值得重視的是在那具體表達中只是隱隱約約地映現的本質基礎。

(2)這一類觀點體現的是對公共輿論的不信任,把公共輿論看成幼稚、不理性、容易被操控的事物。就像《烏合之眾》一書中所描述的,許多人集合在一起,他們的智慧不會累積,而只會產生總體智商降低的情形。公共輿論在形成的過程中參雜了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又由于沉默的螺旋效應,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被迫埋沒和消隱,所以,有時公共輿論值得懷疑和批駁。

(3)我認為題中的觀點過于貶低了公共輿論的價值和公眾的智商。公共輿論雖然有時會陷入不理性,但是輿論總體是一個波動和發展的過程,經過充分的認知和討論,公眾輿論往往能脫離幼稚而趨向理性和平靜。

2.有一種觀點認為:新聞媒體不應只滿足于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還要幫助他們采取行動來改善公共生活;新聞傳播的功能不應只是知情和監督,還應幫助人們“介入自己社群的事務”。請分析此觀點。

答:題目中的觀點實際上由美國公共新聞運動者提出,它的存在有自身的社會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1)“公共新聞”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紐約大學的杰伊·羅森(Jay Rosen)教授,他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括這樣的一些內容: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提高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者觀看這些問題。”

(2)20世紀90年代,公共新聞理論及實踐在美國新聞界發展起來,它是美國社會環境和新聞領域探索的產物,公共新聞事業的誕生首先與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傳統有直接聯系。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度發展,壟斷程度日益嚴重,普通公民在美國社會里的地位越來越被邊緣化,很多公民與國家的距離拉大,關心政治但在改變政治的進程中卻無能為力。一般的公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還能在政治進程中發揮什么作用,不明白自己怎樣才能產生影響,看不到自己在社會體系或社區中的地位。

隨著“信息時代”在80年代以后進一步發展,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傳統媒體也紛紛組成信息網絡系統,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但是,在信息時代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公眾的批判能力和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卻日漸降低,美國公眾對于社區公眾事務采取默然態度。由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面臨嚴酷的挑戰。一些報紙開始走煽情新聞的道路,但是煽情化的訴求方式流行一段時間后,新聞批評者們開始覺得正是由于媒體對于自身公眾性的忽視,導致媒體商品化,使其不能真正幫助民主的建設。他們認為新聞媒體應當在公共事業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擔任更積極的社會角色。于是另一些媒體選擇了更務實的報道作風,以期望能夠幫助解決社會公眾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重新喚起公眾的熱情,公共新聞這種新聞報道的新方式應運而生。

(3)所以,可以分兩個角度來分析題目中的觀點:從試圖打破媒介的話語霸權,讓每個族群具有公平的表達、公平接近媒介的權利來看,這種觀點有一定現實意義。公共新聞理論的提出有著獨特的社會背景,這種超越了新聞媒體的告知的基本功能的新聞實踐主張,如果運用的不恰當,會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從商業化媒介運作、整體政治以及社會環境來看,這種觀點帶有太多的理想成分,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作為意識形態的新聞事業,脫離國家和制度語境的探索顯然不切實際。

三、現象探討:(每小題25分,共25分)

近年來,網絡參與了許多新聞事件的傳播,如郭美美紅十字會事件、宜黃拆遷事件、溫州“7·25”動車事故、番禺垃圾焚燒廠反建事件等等。請結合案例,討論網絡對于新聞傳播的影響。

答:(1)網絡的普及使人們進入一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傳播者。這使得新聞傳播的源流更加多元,網絡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2)網絡增強新聞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事件一經在網絡上發布,往往立刻能收到許多網民的反饋和討論,傳受雙方能進行互動。并且在討論過程中,可能還會有新的傳播者出現,各種信息會源源不斷地暴露出來。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不斷有新的人提供郭美美的信息,最終使事件慢慢明晰。

(3)網絡傳播增強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連續性。網絡可以實現24小時隨時發布,而大多數傳統媒體由于出版周期,審查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在速度上很難與網絡相匹敵。“7·25”動車事故最先通過微博傳播給公眾。并且在事故發生后,不同的微博用戶及時發布事故最新的進展,實現“微博直播”。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和連續性也促使傳統媒體不斷提高效率,縮短發布時間。

(4)需以專業主義精神介入網絡群體性事件,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傳統媒體介入網絡群體性事件,首要遵循的是獨立、客觀、真實的新聞原則,無限地逼近事實真相,同時充分發揮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之責,組織公共討論、辯論,通過對作為個案的群體性事件的自由討論,培植公民精神,為中國向民主、法治社會轉型做奠基性工作。

要認識到網絡只能作為消息源而存在,在群體性事件中,網絡上涌現的信息未經直接求證,不能采信。由于參與網絡傳播者未受過必要的新聞專業技能訓練,也由于網絡群體性事件中不同當事人基于不同利益訴求,利用網絡的便捷,有意散布不真實信息、片面信息以影響輿論,圍繞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因而面目異常駁雜,如果不加求證而貿然采用,難免犯下低級錯誤。

應充分發揮專業技能與公信力優勢,密切跟蹤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脈動,在事件焦點處及時介入,力爭在核心事實上實現突破,達到正本清源、及時引導輿論的目的。在“溫州7·25動車事故中,死者的家庭賠償曾經一時成為輿論焦點,各路記者及時聯系當事人,以一手的報道獲得了可靠的事實,澄清了網絡傳言,為公眾認識事件提供了可依據的事實材料。

必須加強對文本的控制,防止不節制的敘事傷害媒體的聲譽。網民的評論并不代表真理,媒體秉持獨立、客觀、公正的理念,只對事實負責,既不應諂媚權勢,也不應該迎合大眾。媒體對于復雜的事件要做延伸性報道,對于事件的背景做出完整的還原。

傳播部分(75分)

一、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

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而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自我的社會性和互動性也體現了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請對此觀點做出辨析。

答:該觀點正確。人內傳播是個人體內的信息傳播活動,不少人也稱之為“自我”傳播。這說明,人內傳播是個人的主體意識,即自我意識主導下的傳播活動。因此人的自我意識活動是反映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的關鍵點。自我意識活動的社會性和互動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體現。“主我”并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它是對各種社會關系之體現的“客我”的反映。“客我”可以促使“主我”發生新的變化,而“主我”反過來也可以改變“客我”,兩者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人內傳播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社會過程,互動的介質是信息,即有意義的象征符。

(2)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布魯默認為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自我互動。這種“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即與他人的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

(3)內省式思考是人內傳播的一種形式。內省是人對自己的一種反思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人內傳播形式。內省可以分為兩種: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活動:短期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動。內省式思考的過程并不是封閉的,而是與周圍的社會環境、與周圍的他人有著密切的聯系。

米德的“主客我理論”、布魯默的“自我互動論”以及人的內省式思考的特點分析,有力體現了人內傳播是一種社會性和互動性的傳播。

二、問答題(每小題15分,2小題共30分)

1.為什么說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環境雙重性的特征越來越突出。

答:(1)人的行為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行,在現代社會,人與環境的互動不僅包括客觀環境,還包括大眾傳媒營造的“信息環境”,這即是環境的雙重性。信息環境,是指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信息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

(2)擬態環境是指信息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腦海圖景。傳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因而擬態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再現,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環境。

(3)信息環境在傳統社會中客觀存在,但由于社會交往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信息環境與客觀環境還處于重合狀態。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信息環境則與客觀環境產生了分離,成了不同于環境本身的“二次環境”,具有了相對獨立性,環境呈現了雙重性。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于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人們越來越依賴信息環境,而脫離客觀環境,而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又使信息環境日益豐富和全面,所以現代社會環境雙重性的特征越來越突出。

2.簡要闡釋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社會科學理論”。

答:社會科學理論是從個人、社會與媒介三者的關系出發,通過對媒介活動及其客觀結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獲得的系統知識。

(1)英國傳播學者麥奎爾認為,關于大眾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理論。

“常識理論”,即公眾通過日常接觸和使用傳播媒介的直接體驗而形成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現場理論”,即在傳媒內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觀點,包括他們對傳播活動的目的與性質的理解、信息選擇與加工的標準、采編業務技術規程、職業道德規范。

“社會科學理論”。“社會科學理論”既避免了“常識理論”的直觀性和零碎性,又與“現場理論”的業務主義和商業主義傾向保持了距離。

(2)社會科學的效果理論影響的對象包括以下三部分:

它影響公眾,推動對傳媒活動的社會輿論監督。

它影響傳媒工作者,促使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

它又影響傳播的立法、司法與行政,為傳播管理和有關法規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總之,社會科學的傳播效果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保大眾傳媒發揮強大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又要對它實行社會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

三、論述題(每小題20分,1小題共20分)

“使用與滿足”理論本身涉及到當代社會的一些緊迫問題,盡管研究立場不同,但經驗主義和批判學派的學者都對理解受眾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問題充滿興趣。

請結合這一理論,分析受眾的多重社會屬性與“積極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答:(1)“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含義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使用與滿足”研究模式的內容

a.人們接觸傳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心理起源。

b.實際接觸行為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即身邊必須有電視機或報紙一類的物質條件,如果不具備這種條件,人們就會轉向其他代替性的滿足手段。

第二,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的評價,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c.根據媒介印象,人們選擇特定的媒介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

d.接觸行為的結果可能有兩種,即需求得到滿足或沒有得到滿足。

e.無論滿足與否,這一結果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人們會根據滿足的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對媒介的期待。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意義

a.它認為受眾的媒介接觸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的活動,這種選擇具有某種“能動性”,這有助于糾正大眾社會論中的“受眾絕對被動”的觀點。

b.它揭示了受眾媒介使用形態的多樣性,強調了受眾需求對傳播效果的制約作用,對否定早期“子彈論”或“皮下注射論”的效果觀起到了重要作用。

c.“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大眾傳播對受眾具有一些基本效用,這對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過分強調大眾傳播的無力性的“有限效果論”也是一種有益的矯正。在這個意義上,也有一些學者把它稱為一種“適度效果”理論。

“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局限性

a.“使用與滿足”研究過于強調個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

b.它脫離開傳媒內容的生產和提供過程,單純地考察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系。

c.“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受眾的某種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是有限的,僅僅限于對媒介提供的內容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的范圍之內,因而不能反映受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有著傳播需求和傳播權利的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

(2)受眾的多重社會屬性與“積極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媒與受眾,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傳達與反饋的關系。受眾是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人又分屬于各自的社會群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

受眾的自發反饋所產生的約束力、來自訊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質的壓力或約束力是影響和制約傳播者的因素此外,影響和制約受眾的因素包括受眾的自我印象、受眾的人格結構、作為群體一員的受傳者(受眾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受眾所處的社會環境、訊息內容的效果或影響、來自媒介的約束力等。

現代受眾的覺醒被逐漸喚起,超越被動和麻木的“大眾狀態”而成為“能動的傳播主體”,成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即成為傳播活動的“主動參與者”。

a受眾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的模式逐漸改變,伴隨著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色受眾參與到主動接收或者主動提供信息的地位。

b.作為消費者的受眾,使用滿足原理需要結合經濟學的供求關系理論,在擁有一定物質條件下,受眾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獲取所需的信息內容和服務。

四、分析題(每小題15分,1小題共15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半年增幅高達208.9%,暴增至1.95億。微博用戶被形容為“爆發”式增長。在手機網民中,已經有34%的使用者使用了手機微博。可見,微博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

請您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微博的傳播模式對傳統的傳播學理論帶來了哪些沖擊和影響?

答:微博的傳播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沖擊了傳統的傳播學理論:

(1)微博的自媒體傳播的方式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方式

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主要討論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而現在議程設置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分散的個人。

(2)粉絲文化改變了傳統傳播學理論中對意見領袖的界定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意見領袖比其他社會成員更關注大眾媒介的報道,然后他們利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將媒介信息傳達給不直接接觸媒介的人。而在微博傳播中,意見領袖不需要豐富的閱歷或知識,也不需要把大眾媒介傳播的內容解釋給其他人,意見領袖只需要簡單的轉發或評價,就可以引起大量粉絲的關注。

(3)消息內容及消息發表的自由度高,改變了傳統的把關人理論

微博內容雖然有時也會受到微博平臺的監管,但是微博用戶眾多,發布內容海量,這是得微博平臺運營者的把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微博的內容自由度很高,不需要遵守傳統媒體的語言規范,所以微博上經常出現一些有特殊含義的代碼和網絡語言。這些使得網絡把關和傳統媒體把關出現巨大差異,給把關人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

(4)碎片化的文本,可輻射更多的微博使用者

微博文本的碎片化,使得管理人員難以進行有效的議程設置。在傳統博客的寫作中,博主習慣于長篇大論,這在無形中設置了博客的門檻,微博頁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統,多數是閑言碎語的嘮叨、瑣碎的生活細節。

如Twitter在首頁顯示的只有9條用戶發來的信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隔秒刷新就會出現變化。網站管理人員難以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又如中國微博客網站對5?12汶川地震信息進行議程設置,嘰歪網推出了地震專題,但是還不足以將所有的與地震有關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梳理與整合,從而也難以進行有效的議程設置。

微博的碎片化寫作,是傳統博客系統化、長篇大論寫作之外的一個寫作天地。無須精湛的寫作技巧,只要會識字寫字,都可以在使用微博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5)簡短寫作,快捷發布,實時交互傳播

簡短寫作和快捷發布,促成了半廣播半實時交互的微博機制,使得用戶組成多個交流分享的小群類,群體傳播得到凸顯,而大眾傳播在被弱化。傳統博文發布之后,經過網站博客編輯的審閱才有可能把優秀的博文放置到網站博客首頁,博文才會被更多人關注到,除此之外,用戶只能關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

微博作為即時互聯網,它發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到用戶的手機或者其他即時通訊軟件上。不但能關注到自己的好友,還能關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2010年兩會期間,很多媒體記者和明星委員用微博第一時間傳遞信息并與博友交流互動。

(6)微博社會化、個性化,自媒體特性更加突出

公民利用微博進行現場報道,會越來越接近媒介、接近新聞領域,微博帶來了全民新聞時代的到來。與傳統博客相比,微博把話語權進一步下放,保證讓公民有話說,同時也進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話語權,凸顯了草根性與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達自己、呈現自己,而且整個過程的實現簡單。微博用戶發布信息可以不需要深思熟慮,處于隨時隨意發布的狀態,其個人化、私語化的敘事特征更為明顯。微博作為自媒體,在突發事件中微博的速度與力量不容忽視。2009年末上海地鐵站出現事故后,不少在現場的網友都在第一時間內把圖片發布到微博上,讓新聞事件中傳播的主體發生了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青州市| 方正县| 卫辉市| 尤溪县| 玉田县| 克什克腾旗| 白银市| 布拖县| 旺苍县| 得荣县| 苏州市| 梁山县| 禹州市| 北流市| 桐城市| 牡丹江市| 葫芦岛市| 喀什市| 堆龙德庆县| 长葛市| 浪卡子县| 平远县| 浮梁县| 云南省| 凉城县| 偏关县| 广水市| 稻城县| 肥城市| 望城县| 广饶县| 双桥区| 修水县| 卢湾区| 龙州县| 堆龙德庆县| 甘孜县| 积石山| 班戈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