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一篇 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第一章 微觀經濟學概述

1.如何理解“經濟人”假設的內涵?經濟人假設對于經濟學研究的意義是什么?

答:(1)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分析的邏輯起點,是指經濟活動中的任何個體和組織都是以利己為動機,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即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經濟人假設包括以下內容:在經濟活動中,個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費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滿足;生產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潤;生產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報酬。這就是說,經濟人主觀上既不考慮社會利益,也不考慮自身非經濟的利益;個人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和隨機型的決策。因此,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人;經濟人擁有充分的經濟信息,每個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經濟活動的條件與后果。因此,經濟中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獲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各種生產資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流動。

經濟人的利己主義假設并不等于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自私自利”,即該假設并不意味著這些市場活動個體只會關心自己的錢袋子,相反,他們會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過程中,自然地、必然地為社會提供最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客觀地實現一定的社會利益。

(2)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分析的邏輯起點,是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它存在于經濟學幾乎所有的理論之中。“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石之一。

2.如何理解資源稀缺性與資源配置的關系?

答:稀缺性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有限,這種有限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之為“經濟物品”。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于人類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指把稀缺性的資源配置到相互競爭的各種用途上,主要解決三個問題: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從稀缺性出發,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提供消費”。

3.價格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答:微觀經濟學對單個經濟單位的考察,是在三個逐步深入的層次上進行的,而這三個層次都與價格因素有關:

(1)第一個層次是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它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進行最優消費決策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進行最優的生產決策以獲得最大的利潤。這里面都涉及到了價格問題,對消費者來說,其消費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預算約束問題,預算約束問題使消費者不得不考慮自己所要消費的產品的價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對生產者來說,他的生產決策也必須考慮到產品當前的價格問題,高價格會使其增加投資,增加產量,低價格會使其減少投資,減少產量。

(2)第二個層次是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決定問題。這個單個市場的價格決定,是作為單個市場中所有的消費者和所有的生產者的最優經濟行為的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應該說在第二個層次中,價格是核心。

(3)第三個層次是分析所有單個市場的價格的同時決定。這種決定是作為所有單個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單個市場的核心是價格,那么多個市場的核心將仍然為價格。

價格在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決策中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價格又調節了消費者的要素供給和生產者的要素需求,而產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價格又調節了生產者的產品的供給和消費者的產品需求。正是價格最終使整個微觀經濟學得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微觀體系得以順利流轉。

4.簡評微觀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

答:(1)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分析的邏輯起點,是指經濟活動中的任何個體和組織都是以利己為動機,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即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本性被假設為是利己的,人們做出經濟決策的出發點,就是私人利益,每個人都尋求個人利益極大化,而不會做出于己無利的事。是西方經濟學在進行經濟分析時的一個基本假設,也稱為理性人。

(2)經濟人假設包括以下內容:在經濟活動中,個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費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滿足;生產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潤;生產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報酬。這就是說,經濟人主觀上既不考慮社會利益,也不考慮自身非經濟的利益。個人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和隨機型的決策。因此,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人。經濟人擁有充分的經濟信息,每個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經濟活動的條件與后果。因此,經濟中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獲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各種生產資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流動。

(3)經濟人的利己主義假設并不等于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自私自利”,即該假設并不意味著這些市場活動個體只會關心自己的錢袋子,相反,他們會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過程中,自然地、必然地為社會提供最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客觀地實現一定的社會利益。

5.簡述微觀經濟學的新進展。

答:20世紀30年代以后,微觀經濟學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發展緩慢。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政府干預宏觀經濟所招致的問題愈來愈突出,促使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調節經濟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正是在這種探究中,微觀經濟學獲得了新的進展。這些新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者行為和企業行為研究的新進展

關于消費者行為和企業行為的新近研究是從理性經濟人行為假定開始的。從檢驗消費者行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開始,相繼出現了顯示偏好理論、時間偏好與跨時期選擇理論、風險條件下的選擇理論;廠商理論圍繞著企業的本質和邊界、企業的內部組織效率、最大化廠商模型與委托—代理問題三個問題,面向現實逐步得以發展起來。

(2)博弈論及其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博弈論本來是數學的一個分支,20世紀80年代,博弈論才逐漸融入經濟學研究中,成為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傳統微觀經濟學在談到個人決策時,通常認為這是一個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條件下的最優選擇問題,個人的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于他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的選擇是相互作用的,不考慮對手的反應是不理智的。博弈論就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現實中大量的經濟活動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絕大多數應用模型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發展起來的,大約從80年代開始,博弈論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已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3)市場失效和政府規制問題的深入研究

論證市場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功能、構造和完善一般均衡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傳統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構成了當代微觀經濟理論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從社會福利角度來看,價格機制并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有效調節人們經濟生活中的所有領域,這就出現了“市場失效”。從純經濟分析角度看,導致“市場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產品、交易成本與產權理論、市場權力與政府規制的理論和實踐。

(4)不確定分析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確定性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已構成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微觀經濟學將不確定性和信息問題(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融入經濟分析中,使經濟分析的環境條件向經濟現實跨近了一大步,增強了經濟理論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

6.20世紀80年代以來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

答: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微觀經濟學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出現了以下趨勢:

(1)分析工具的數理化趨勢

經濟學與數學的結合本來不是始于20世紀,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如此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從而使經濟學這個大廈體系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計量經濟學的崛起;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大規模運用;博弈論的引入。

(2)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該假定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充實。可是,在20世紀中,“經濟人”的假定條件也被不斷地修改和拓展,甚至遭到批評和攻擊。例如,西蒙認為經濟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貝克爾拓展了“經濟人”的假定,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萊本斯坦一反“利潤極大化、效用極大化、成本極小化”的經濟人的傳統假定,認為上述假定在完全競爭下是適用的。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了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3)研究領域的超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方法論的演進并非完全建立在對前一種方法或另一種方法的否定之上,而更多的是隨著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而變化。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演變中出現的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其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分析范疇,經濟分析的對象擴展到幾乎所有人類行為,小至生育、婚姻、離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對于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這種帝國式的“侵略”與擴張,有人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

(4)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在西方經濟學中,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但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唯一性,既通俗易懂,又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象征。科斯定理是通過一個簡單的“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來完成的;197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米德在論述外部性的發生與補償時,給讀者講述的是“蜜蜂與果園”的例子;同樣論述外部性,庇古的舉例更為浪漫與優美,是“火車與飛鳥”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茌平县| 闻喜县| 闻喜县| 湖南省| 大名县| 额尔古纳市| 衡东县| 平潭县| 洪洞县| 屏东市| 咸阳市| 兴宁市| 洛川县| 仲巴县| 龙里县| 泉州市| 育儿| 双江| 宜章县| 多伦县| 遵义市| 梁山县| 广平县| 宜兴市| 库伦旗| 红原县| 杭锦后旗| 盐亭县| 西城区| 本溪市| 柳江县| 定边县| 库伦旗| 绥棱县| 安溪县| 夏邑县| 娱乐| 延吉市| 石城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