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6622字
- 2020-09-25 17:58:30
2014年河南師范大學641馬克思主義哲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8分,共40分)
1.哲學與方法論
答:哲學是指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作為關于世界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運用這個根本觀點去認識、評價、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論。哲學世界觀作為方法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關于世界總的圖景構成人的認識方式,為人們認識一切具體事物提供總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疇;②哲學是人們評價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世界觀為人們評價一切事物提供總的意義框架,是人們評價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學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是哲學的最為根本和最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2.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
答: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是圍繞著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始終存在著的兩種根本對立觀點。①群眾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立場出發去考察和說明歷史的主體及其活動,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生產的直接承擔著,始終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②英雄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出發去考察和說明歷史的主體及其活動,片面夸大少數歷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把歷史看作是由英雄創造出來的。英雄史觀主要有兩種形式: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意志論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宿命論。
3.反映論與可知論
答:反映論與可知論統一于認識論這一哲學范疇。①反映論承認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承認認識能夠如實反映對象固有的性質和規律,是唯物主義哲學的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能動的反映論。②可知論是指世界是可以為人所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認識的事物。徹底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就堅持可知論。前者堅持意識的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后者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的第二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原則,堅持可知論,堅持認識論的唯物論。
4.矛盾與辯證法
答:①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和統一的關系。矛盾是聯系的實質內容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②辯證法是指一個規律體系,其中,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三個基本規律。唯物辯證法作為關于普遍聯系與運動發展的學說,揭示并闡釋聯系與發展的基本規律;③兩者的關系: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作為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都是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說明聯系與發展的,而對立統一規律則揭示了聯系與發展的本質,因此,它必然貫穿并體現在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之中。
5.階級與國家
答:①階級是指特定生產關系和物質利益的主體和承擔者,是在特定經濟結構中處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體。它在實質上是個經濟范疇,是一種歷史的現象,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是永遠存在的;②國家是指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強制力的機構體系,它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是一種以階級的統治為其實質的社會權力的組織形式;③兩者的關系: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達到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程度,便產生國家。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60分)
1.簡述相對靜止的原理及其意義。(15分)
答:相對靜止是指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標志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與平衡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承認物質存在著某種相對靜止狀態。
(1)相對靜止原理的內容
①靜止是運動的量度,不理解靜止,也就無法了解運動。
運動和靜止總是相互依賴的。離開相對靜止來談論運動,我們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運動或這是什么形式的運動,運動也就無從獲得自己的規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況都是它過去的運動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將來運動的出發點。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的狀況,才能清楚地了解它過去的運動,預測它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②不了解相對靜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
物質的多樣性是從物質的永恒運動中產生的,但只有在物質的相對靜止中才能顯現出來。絕對運動是產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質形態的根源,而相對靜止則是這些不同形態的物質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因此,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才能區別事物,對事物進行確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確定的性質。
(2)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絕對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對靜止原理的意義:相對靜止是運動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質分化的前提和條件。由于物質在運動中存在著靜止這個方面,才能形成物質的多樣性。把運動和靜止割裂開來,夸大絕對運動而否定相對靜止,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但夸大相對靜止而否定運動的絕對性,則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兩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都是片面和錯誤的。
2.簡述聯系與發展的原理及其意義。(15分)
答: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總特征。唯物辯證法就是從總體上研究客觀世界的普遍關系與運動發展的學說。
(1)聯系與發展原理的內容
①聯系和發展的概念
a.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多樣的。
b.發展是指事物上升的運動,實在承認現實運動具有三種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現存世界尤其是人類社會運動的整體趨勢的范疇,其著眼點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
②聯系與發展的基本環節
聯系與發展是通過一系列基本環節得以實現的。世界的過程性就是現實的諸環節的全部綜合展開的。整體與部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構成了聯系與發展的基本環節。
③聯系與發展的規律性
作為關于普遍聯系與運動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解釋并闡釋聯系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2)意義
①應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
②應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
③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正確處理好整體與部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所構成的聯系與發展的基本環節;
④才能正確把握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這三大唯物辯證法的規律。
3.簡述真理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系及其意義。(15分)
答:作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真理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1)含義
①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都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總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認認識對象及其變化發展的無限性,承認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和我們的認識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
②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標志著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符合,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都是人類認識對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接近,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這一點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承認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承認世界的可知性即人類認識能夠正確地把握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也就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
(2)關系
①相互依存
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和規律的每一個正確認識,都是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一定條件下的認識,必然是相對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這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一定條件下,它又是對客觀對象的正確反映,因而它又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就是這樣如影隨形、相伴共生的。
②相互包含
真理的絕對性寓于真理的相對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觀內容只能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把握到的,只是對客觀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圍和程度的正確反映。真理的相對性必然包含并表現著真理的絕對性。
(3)意義
①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對立統一,是真理具有無限發展活力的內部源泉。
科學認識的發展證明,真理的不斷具體化、豐富化,總是表現為不斷地揭示出相對中的絕對和絕對中的相對,不斷地拓展和深化真理的規定性。真理是一個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轉化、發展過程。隨著人類認識和實踐是不斷深化和擴展,真理也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②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是人類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現。
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和可能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是思維的至上性,又稱無限性或絕對性。但人們由于受到具體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又是有限的和相對的,這是思維的非至上性。思維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這組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才能得到解決。但正是由于這一矛盾的運動推動了真理的發展。
4.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及其意義(15分)
答: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1)含義
①生產力
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使之適應人的需要的物質力量,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和水平。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結合構成了現實生產力。從影響生產力水平的角度看,生產力還包括科學技術。
②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生產力諸要素相結合的社會形式,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它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構成的。
(2)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兩者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作用
a.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一定的生產關系只能依據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才能建立起來。
b.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總是隨著人的需要的變化和物質生產的發展而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在生產方式的運動過程中,生產力首先發生變化,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原有的生產關系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人們這時就要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以適應新的生產力。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a.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生產關系就會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有效形式;
b.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3)意義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告訴我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客觀依據。當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體現。正確理解和把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50分)
1.試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談談對神秘文化應持的態度(25分)。
答:神秘文化是指包括流傳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特殊的風俗(宗教、堪輿學、占卜等)等,是人類想象力的體現。其中大部分屬于迷信。隨著科學的興起,神秘文化逐漸興起。所以神秘文化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應該科學、客觀地對待神秘文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神秘文化應有一個全面清醒的認識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又是普遍聯系的。所以,在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用全面、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神秘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了早期人類的生存智慧。原始社會的早期文化形態構成了傳統文化的源頭和哲學基礎,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畢竟不是科學認識的產物,是精華和糟粕并存的。我們要看到神秘文化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某些正向功能;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神秘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消極影響。
(2)對神秘文化中的不同內容應區別對待
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對神秘文化進行科學研究,對其中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加于保護,對積極健康的精華部分要大力弘揚,對糟粕部分要堅決地舍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那些已成為民眾共同社會心理,對現實沒有危害的民俗事項應采取寬容的態度;
②對那些承載著積極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民俗信仰活動,應充分發揮其道德教化和價值引導功能,挖掘其現代文化價值,使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③充分發揮傳統信仰中的文化認同和群體凝聚功能,強化海內外炎黃子孫的血脈情誼,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對神秘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①要加強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等科學思想的學習,堅決抵制有神論觀念;
②要正確引導和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對神秘文化加于改造;
③要堅決取締那些蠱惑人心、危害社會的各種非法宗教組織、打擊“神功異能大師”和不法之徒,以凈化社會環境。
總之,根據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應堅持無神論,對神秘文化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去研究應對措施,減少其負面危害性,凈化社會空氣。
2.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論,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5分)
答:“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因為意識形態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宣傳思想工作只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有效履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基本職責。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面來論證:
(1)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把意識形態作為與經濟形態、政治形態相對應的范疇,是指反映經濟形態和政治形態以及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和要求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在多種含以上被使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對社會的管理和控制機制進行理論概括的意識形態。
②道德是通過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標準和規范的總和。
③藝術是用形象表達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表達人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追求的意識形態,包括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電影等,其特點就在于具體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種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會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⑤哲學是對人與世界關系進行總體性把握,主要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最一般關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現的意識形態。
因此,各種意識形態都是對經濟基礎、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它們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經濟基礎的密切程度不同,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種意識形態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觀念形態文化的整體,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支配人們的行動。
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時代如何演進,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個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不能變。肩負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黨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握在手中,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支撐作用,為中心工作服務,為穩定大局助力。
(2)現實意義
把“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作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基本遵循。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順利開展,堅定的信仰信念,始終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前赴后繼的無悔奮斗,鑄就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的命運得以徹底扭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景愈加廣闊,需要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需要我們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
(3)評價
“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一觀點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思想共識的國家只會散沙一盤。統一思想才能統一行動,凝心聚力方可成就輝煌。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高舉信仰的旗幟和信念的風帆,就會擁有必勝的信心和不竭的力量。
- 馮慶華《漢英翻譯基礎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云南大學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823傳播實務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丁玉美《數字信號處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建明《當代西方新聞理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8考研歷屆數學真題題型解析(數學三)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9年GMAT語文高分特訓500題【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中央美術學院《外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農學門類聯考動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9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