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61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8x5=40)

1.物質

答: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基本哲學范疇,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可以為人的意識所認識的客觀實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無限多樣的特殊形態?運動是其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創造,也不可被消滅,但其具體形態和運動形式可相互轉化。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永恒運動著的物質總體。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特殊物質——人腦的機能。哲學的物質范疇是對自然、社會中一切客觀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體物質,又不能與之混同。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具體物質形態及其結構、特性、運動的認識會不斷變化,但哲學的物質范疇不會陳舊和改變,只會不斷得到證明和豐富?

2.意識

答: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它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它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覺和動物心理發展而來,與高級神經系統密不可分,是在勞動基礎上同語言一起產生的;它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并對客觀世界產生能動的反作用。意識來源于物質,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物質發展,錯誤的意識則阻礙物質發展?在階級社會里,反映社會現象的意識一般具有階級性?

3.認識

答: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認識。認識的基礎是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原則,就是堅持認識論的可知論,堅持認識論的唯物論;認識活動的根本任務是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即主體正確地反映客體。

4.價值

答:價值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意義關系,即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存在著一種主體按需要對客體的屬性和功能進行選擇、利用和改造的關系,或客體的屬性、功能對主體需要滿足的關系。主體及其需要的復雜性,客體及其屬性的豐富性,決定了價值形態的多樣性。價值的本質。價值是一種關系,是主體和客體在實踐和認識關系中存在著的一種特殊關系。主體和客體都是價值關系的承擔者;價值的基本特性。價值的本質表現為價值的特性。與價值的本質相聯系,價值具有主體性、相對性、客觀性;價值的形態。依據主體的需要,價值可以分為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交往價值三種基本形態。

二、簡答題(10x4=40)

1.簡述社會形態的更替

答:社會形態是指與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結合起來的統一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推動并決定著社會形態不斷更替,并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

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社會發展的自為性并不能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性,二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盡管人們都在進行著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但社會發展的現實,卻既不是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總過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所以,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必然產生社會革命,從而推動社會形態變革。

(2)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

就人類總體歷史而言,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決定性,呈現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就具體的民族歷史而言,社會發展并不是嚴格地按照五種社會形態的序列演進的。這里,不同的歷史條件和主體的選擇性表現出重要作用。社會發展的選擇性實際上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主體對社會形態的選擇性。

(3)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

統一性

在人類總體歷史上,在沒有外來的影響、沖擊和干涉的歷史條件下,這一過程表現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的“自然的發展階段”。

多樣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跨越一種甚至幾種社會形態而跳躍式地向前發展,從而直接走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

關系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通過各民族不同的發展道路表現出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發展秩序上的獨特性。

(4)評述

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并不能否定人類總體歷史進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會形態,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類總體歷史進程是一致的,實際存在著的社會形態及其生產力狀況規定著其跨越的限度,較先進的社會形態對跨越具有導向作用。跨越是有條件的。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民族跨越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以在其他民族已存在更先進的社會形態為條件的。

2.簡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

答:(1)內涵

唯物辯證法又稱“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它是由馬克思?恩格斯總結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概括自然科學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創立的唯一科學和真正革命的辯證法?

(2)基本內容

辯證法是由一系列范疇和基本規律所構成的科學體系?

聯系與發展范疇

a.唯物辯證法就是從總體上研究客觀世界的普遍關系與運動發展的學說。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總特征;

b.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

c.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運動,而且不僅是量變,還是質變。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辯證法是一個規律體系包括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三個基本規律。在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三個規律的作用:

a.量變質變規律回答運動變化發展的形式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兩個基本規定以及事物發展過程的兩種基本規定以及事物發展過程的兩種基本形式或狀態。

b.對立統一規律回答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源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是其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斗爭性構成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c.否定之否定規律回答發展的過程是什么,進一步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是由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進而再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這樣一個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

(3)評述

唯物辯證法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用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用矛盾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每一事物都與自身同一,根本否認事物內部存在矛盾。

3.如何看待社會發展中個人的作用

答: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活動的主體,但并不因此抹殺個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要正確地處理歷史活動中群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科學地理解普通個人、歷史人物和杰出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個人及其歷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不否認個人的歷史作用,強調個人是社會存在物,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主要表現在:

a.個人的存在離不開社會關系的制約;

b.社會規定了不同個人有著不同社會關系的差異性;

c.個人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

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由于制約個人活動的社會關系不同,個人的活動及其歷史作用也各不相同。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活動受制約的情況是不同的。

(2)普通個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普通個人是指在歷史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或不顯著的個人。唯物史觀客觀地評價了普通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普通個人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員,雖然是歷史上的無名英雄,但沒有他們的基礎性的活動,任何偉大的歷史事業、任何杰出的歷史人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普通個人為歷史輸送杰出人物,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個人發展而來的。

(3)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歷史人物是指歷史上在社會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并留下個人意志的印記的人物。包括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等。他們的作用表現在:

推動或阻礙歷史進程

從性質上來說,歷史人物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推動或阻礙歷史進程兩種,并據此將歷史人物區分為進步人物或反動人物、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前者順應歷史發展的前進趨勢,并以其活動推動歷史進步;后者則代表歷史前進趨勢的反面,并以其活動阻礙歷史進步。

加速或延緩歷史進程

從影響程度上來說,歷史人物能夠使歷史的進程加速,也能夠使這一進程緩慢。一般來說,力圖推動歷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和進步的,從而使歷史進程得以加速;而力圖阻礙歷史進程的歷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消極的和反動的,從而使歷史的發展進程延緩。

局部改變歷史進程的面貌

從歷史人物所起作用的結果來說,由于他們以其獨特的個人活動來影響、號召和領導一定的歷史活動,所以他們往往能賦予歷史事件以獨特的色彩,局部地改變歷史進程的面貌。

(4)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進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能夠反映時代要求,在歷史上起進步作用的歷史人物。歷史唯物主義在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的同時,承認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

發起和探索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活動的自覺發起者和探索者。他們能夠較早地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前進趨勢和意愿提出推動歷史前進的任務。

組織和領導作用

杰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杰出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作為領袖人物,會以自己特殊的才能和毅力去宣傳鼓動、教育引導廣大群眾,領導群眾去實現一定的歷史任務。

表率和示范作用

在歷史的前進運動中,由于體現歷史發展趨勢的歷史任務往往是前無古人的,所以杰出人物在發起這樣的歷史任務時,不僅要創造性地進行組織和領導,而且還要起表率和示范作用。通常所謂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就是由他們在這樣的事業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而形成的。

綜上所述,社會發展中個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會發展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推動的,社會發展史就是人類發展史。人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4.簡述社會實踐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答:人是一種社會實踐的存在,從人的現實活動中去考察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就出現了“主體”和“客體”兩個哲學范疇。主體和客體是表示活動者和活動對象之間的特定關系的哲學范疇。

(1)主體與客體的概念

主體的概念

a.含義

主體是指從事著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是主導者、能動者、主宰者。但人并不等同于主體,只有經過培養和教育并在進入與客體的關系之后才構成完全的主體。人在不同的對象性關系中表現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評價主體、審美主體等。

b.基本規定性

人作為主體,在實踐基礎上表現為自主性、主觀性、創造性、自為性等基本規定性。

c.表現形態

主體的表現形態主要有:個體形態、集團形態和社會形態。

客體的概念

a.含義

客體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是受動者、從屬者。客體僅指進入人的活動領域和主體發生聯系的那些客觀事物。對象在不同情況下表現為實踐客體、認識客體、評價客體、審美客體等。

b.基本規定性

客體必須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受動性等基本規定性。

c.表現形態

客體主要具有三種不同表現形態: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

(2)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

二者是一對關系范疇,它們只有在相互關聯中才會具有自己的本質和規定。關聯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存在的條件性。主體和客體的分化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主體性在根本上就是實踐性。主體與客體則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以主體為核心而建立的自覺的對立和統一關系。這種統一的實質即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統一。

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對立體現在:主體和客體的不同規定性,它們的性質在原則上是剛好相反的。統一體現在:它們在運動中最后必然趨向于相互結合。

三、論述題(35x2=70)

1.如何看待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標準”問題

答:生產力標準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標準。衡量一個社會發展進步與否,從根本上說,就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凡是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就是進步的社會,反之,就是落后的社會。從歷史發展來看,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之所以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就在于它能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能推動生產力更快地發展。因此,衡量社會的發展乃至政黨的行為,最終要看其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程度。

(1)“生產力標準”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的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發展各種目標的前提條件。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有多重目標,而且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從不同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沒有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支撐,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的發展目標就無法實現。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

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一個社會能夠比其他社會有更快的生產力發展,實際上體現了該社會的生產方式更為合理,社會結構更為成熟,社會關系更為先進,社會運行更富有生機活力。社會各方面的進步性突出體現在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標志

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應當具有客觀的可度量性。無論是勞動工具的水平和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還是現有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以及整個生產力水平,都可以加以精確測度,用這樣的標準所進行的衡量比較客觀和準確。

(2)“生產力標準”的內容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在具體評價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時,應當正確對待和處理各種標準之間的關系,將每種標準放到應有的位置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生產力標準評價社會發展進步時,必須注意生產關系。同時,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總是通過生產關系才能實現。

生產力發展是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

生產力發展與人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一致的。就生產力的構成而言,人作為勞動者,不僅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躍的要素。因為生產力中“物”的要素只有同作為活勞動的人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創造,才能使其他生產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并充分發揮其作用。所以,人在生產力系統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

生產力發展是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的統一。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從靜態看表現為生產力的現有水平,從動態看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因此,評價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時,不能僅僅以生產力的現有發展水平為依據,而要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的統一中來把握。這里的高速度,不是不計任何成本代價的高速度,而是質量與效益相統一的高速度。

(3)意義

確立生產力標準,對于研究和推進社會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它使社會歷史評價有了更為科學的基礎。生產力標準的確立,徹底克服了這種用觀念解釋、評價歷史的根本缺陷,使社會歷史研究有了現實的依據。:

它為我們實際推進社會發展提供了正確的出發點。這就是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要看它是否對生產力發展有利,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立足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2.論述文化對社會現代化的作用

答:文化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其內涵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而不斷豐富。人類對文化的本質、結構及其歷史演變的認識,經歷著不斷深化的過程。文化包含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次。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反映,又對全部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正確把握文化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對于引領社會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1)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所創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東西,如生產工具、社會制度、觀念習俗等。狹義的文化是指觀念文化,既包括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自發形態的文化,也包括藝術、科學、哲學等自覺形態的文化。從總體上看,文化具有人為性、群體性、歷史性三個基本特征。

(2)作用

文化根源于社會生活,但它一經形成,便會對社會生活以至整個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和作用在其性質上,表現為促進或是阻礙社會的發展;在其程度上,表現為加快或是延緩社會的發展。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

作為經濟形態的反映,文化形態必然具有維護或批判現實社會的功能,維護同自身性質相同的東西,批判同自身性質相反的東西。正是通過這樣的維護和批判,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先進的思想理論能夠指導人們自覺建構起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制度和體制,妥善地協調和處理各種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

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不僅營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而且直接決定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心理特征、精神面貌和行為取向。文化中所培育起來的人格意識、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匯聚成為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文化主要是通過其激勵功能實現的。在順境的情況下,文化能夠激發人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鼓舞人們的斗志,增強人們的信心和力量;在逆境的情況下,文化能夠喚起人們的憂患意識,促使人們自強不息。

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社會發展的狀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發展的狀況,尤其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文化中的科學技術水平。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就是通過科學技術創新而實現的。文化的智力支持功能不僅表現在對生產力的推動上,而且體現在文化作為社會內在的經濟理念、政治理念、文化精神等,形成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創新的機制。

為社會發展提供凝聚力量

社會力量的凝聚有賴于民族認同,而民族認同主要來自于文化認同。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了該民族在價值觀念、信仰追求、思維方式、心理習慣等方面的共性,因而能在本民族內產生強烈的共鳴。它可以凝聚廣大民眾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表達和反映民眾的公共意志,從而形成較強的感召力和向心力。這種力量使整個社會的民眾凝聚起來,自覺維護民族利益,積極推動民族振興。

(3)評述

文化為社會發展所提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凝聚力量,綜合和融匯在一起,便形成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經濟、技術、國防等硬實力而言的。它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顯著標志,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對社會發展有其重要影響。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增強綜合國力、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時期,全面認識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對于全面推進和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此,必須適應時代和實踐新的變化與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推進文化創新,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推薦閱讀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6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2. 2017考研政治分析題必備黃金模板22例
  3. 尹伯成《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4. 日語專業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第4版)
  5.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6. 2020年教育碩士(Ed.M)333教育綜合復習指南
  7.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8. 華中師范大學等六校合編《分析化學》(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9. 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14版)
  10. 馬海濤《中國稅制》(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12.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基礎》重點院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13. 王衛國《民法》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14.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黎詣遠《宏觀經濟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洞口县| 邵阳市| 余干县| 咸阳市| 天全县| 高唐县| 岚皋县| 册亨县| 梁山县| 洛扎县| 信阳市| 昭通市| 定襄县| 东乡族自治县| 石城县| 广西| 崇信县| 汝南县| 体育| 亳州市| 温宿县| 苍山县| 漳平市| 萝北县| 泸州市| 安徽省| 清苑县| 即墨市| 金川县| 绵阳市| 哈巴河县| 利津县| 吴川市| 乐业县| 东源县| 聂拉木县| 汕尾市| 博野县| 牙克石市|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