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80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質變

答:質變是指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漸進過程的中斷?其中,質是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為事物內部的特殊矛盾所規定?質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基本狀態之一?其特點是顯著的突變,表現為統一體的分解、均勢、靜止等狀態的破壞,它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爆發式的飛躍和非爆發式的飛躍?前者通常是對抗性矛盾的解決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對抗性矛盾的解決形式?

2.度

答: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質的規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質和量的統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圍內,質和量既相互對立,又互相依賴?超出度的范圍,事物的質量統一體就會破裂,轉化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的質量統一體?“適度”原則是人們必須掌握的根本原則?度的上下極限稱作“關節點”,又稱“臨界點”。在此范圍內,量變不會引起質變,超出這個范圍,事物就會發生質變?

3.矛盾

答: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對立著的諸方面或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一切事物變化和發展的源泉。矛盾還具有對立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雙方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表現為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等,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它使事物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是矛盾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矛盾的斗爭性,反映矛盾雙方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趨勢,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離?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是否承認矛盾,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

4.意識形態

答: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經濟形態和政治形態以及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和要求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把意識形態作為與經濟形態、政治形態相對應的范疇。意識形態一詞是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在19世紀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們的偏見和傾向根源的“關于觀念的科學”。在現代西方思想學術界,意識形態被定義為一種由特定社會集團使用來解釋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種“世俗的宗教”。“意識形態”是指觀念形態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幾個方面,但不包括科學。各種意識形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觀念形態文化的整體,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支配人們的行動。

5.經濟基礎

答:經濟基礎又稱“社會經濟形態”、“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主要方面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社會的物質關系。作為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的性質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經濟基礎有其獨特的功能:經濟基礎以一定的社會形式把人與物結合起來,使生產力的形成從可能變成現實;經濟基礎直接決定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性質和狀態,構成社會結構的現實基礎;它還受到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

二、辨析題

1.人民群眾就是所有人

答:該說法是錯誤的,辨析:

(1)人民群眾的概念分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范疇,是指在歷史的進程中以群體力量發揮作用,未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打上個人意志印記的人們。

人民群眾的概念有量的含義,即指多數人構成的人群;

有質的規定性,即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在階級社會里,人民群眾是指一切起進步作用的階級,包括被剝削的勞動階級,也包括一定歷史時期內的某些剝削階級;

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始終都是人民群眾中主體的和穩定的部分,他們既是創造歷史的主力軍,又是全體居民中的大多數,集中體現了人民群眾這個概念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的統一。

(2)人民群眾的內容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范疇,其內容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人民群眾在階級社會受社會階級關系歷史變化的制約,即在各個歷史時期,由于各國的社會形態、階級結構和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不同,人民群眾也是由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組成的。

隨著人們歷史活動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范圍也在日益擴大。在共產主義社會,人民群眾與全體社會成員的概念趨于一致。

(3)總述

我們不能把“個人”的集合等同于人民群眾,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群眾即歷史主體的群體形態,與歷史主體的個體形態相對應,它就是“整個人類”。而題目“人民群眾就是所有人”中的“所有人”是指“個人”的集合,而非歷史主體的群體形態。故,該說法錯誤。

2.邏輯證明能代替實踐標準來檢驗真理

答:該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1)實踐

實踐是指人們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

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現實活動;

實踐把人的目的、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屬人的對象世界;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種基本形式是物質生產實踐、社會交往實踐以及科學實驗。

(2)真理

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它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客觀性是其本質規定?它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從相對逐漸走向絕對,是它的一般發展過程?它來源于實踐,隨實踐發展而發展。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它是具體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它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內容包含思想與現實 、主觀與客觀的相互關系。要判定主觀思想與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不可能從這種關系的任何單獨的一方得到回答。在主觀范圍里是無法解決的,而單憑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世界也不能將主觀和客觀直接加以對照。只有依靠主觀與客觀相互結合、相互統一的形式,才能檢驗主觀 與客觀是否相符合。

實踐的特點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的過程是把人的主觀目的加以物化,實踐的結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觀目的,由此檢驗出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人通過實踐活動的多次進行,不僅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到滿足,而且也檢驗著自己的主觀目的、愿望、意圖和計劃等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檢驗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只有實踐才能證實或證偽某種理論,而理論不能通過自身而得到證實或證偽。邏輯證明屬于人的主觀活動,故題目“邏輯證明能代替實踐標準來檢驗真理”是錯誤的。

(4)邏輯證明

承認實踐是唯一的根本標準,并不否認人類運用自覺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證明去判斷是非的意義。越重視實踐標準的根本作用,就越應該重視人類從實踐中獲得的理性能力和邏輯思維的作用。理由如下:

邏輯思維是人類全部歷史實踐的產物,理性思維能力是人類實踐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內化和積淀,邏輯推理的“式”,即規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普遍特征的反映。因此,重視邏輯思維是同尊重人類歷史實踐相一致的。

科學的邏輯證明本身也是實踐檢驗的間接的、集中化的形式。邏輯證明的前提、根據和過程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

邏輯證明雖不是判斷是非的最終形式,它們本身仍有待于實踐的檢驗。但是,理論上的分析能夠為實踐檢驗提供具體的指導,引導實踐朝著自覺的方向去解決問題。因此,重視邏輯證明的作用,同增強實踐檢驗的自覺性、目的性是不可分的。

三、淺析題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答: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又稱“社會歷史觀的根本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觀中的表現。它是解決一切其它社會歷史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準,也是兩種歷史觀斗爭的焦點?

(1)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它的本質內容。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

(2)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是社會精神生活及其過程的總稱?

從它的主體承擔者看,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

從它的高低層次看,分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科學、宗教、哲學等意識形式,以及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新的歷史條件的產生,要求有新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意識形態的更替,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意識不是與社會存在無關的獨立實體,它不過是以觀念體系形式反映出來的社會存在。反映者必須依賴于被反映者。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這是由社會意識自身所具有的內在本性決定的。社會意識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雖然根源于社會存在并以社會存在為內容,但它卻是以自身固有的觀念形式、并依自身固有的觀念運行的邏輯去反映社會存在的。所以,它一旦形成便作為異于社會存在形式并對社會存在具有超越性的一種特殊存在,去同社會存在相對立,并對社會存在產生影響和作用。

2.如何理解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答: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觀在歷史觀中的體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基本矛盾,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基本動力的重要作用。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

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中,生產關系作為制度化了的經濟交往關系是相對穩定的,而生產力則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處在經常的、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來同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就變得越來越同它不適應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對這種生產關系進行部分變革,以暫時維持它的存在;而當這種生產關系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就必須對這種生產關系進行根本變革,以建立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是合理的、進步的、順應生產力發展的,其將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是不合理的、落后的、違背生產力發展的,其則將阻礙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雖然生產關系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最終總要被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所沖破。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并形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的性質總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

當經濟基礎發生了改變,其相應的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也會或先或后、或早或晚地發展變化。經濟基礎不僅推動了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而且也決定著上層建筑變化發展的方向。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僅經濟基礎根本性質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根本性質的變化,而且經濟基礎發生部分質變時,上層建筑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同其經濟基礎相適應時,就能對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會同經濟基礎發生矛盾,甚至產生某種破壞作用。

a.上層建筑通過“保護自己”與“排斥異己”的方式為經濟基礎服務。

上層建筑在不斷地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的同時,逐步排除自己及其經濟基礎的對立物,既同有害于自己的舊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殘余作斗爭,又同威脅自己生存的新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萌芽作斗爭。

b.上層建筑通過對社會生活控制的方式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在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力圖通過某些強制性手段把人們控制在一定的社會秩序之內,觀念上層建筑通過影響人們的思想來支配人們的行動。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這種反作用是有限度的。從根源上看,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反作用力量的大小、強弱,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從發展結局上看,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同經濟基礎發展的趨勢相適合而不是相違背,才能持久并且有積極意義。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意義。

答: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1)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它體現著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兩重關系:生產力是人對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則是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兩重關系是物質生產本身所固有的,是由物質生產的內在本性所決定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概括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能否產生,決定了它產生后變化發展的方向。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生產力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前者經常變動,后者則相對穩定。只有當生產力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基本不能適合它的發展時,才會出現變革生產關系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人們不能僅憑生產力的某些變化,就去變革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它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變革的前提有其客觀尺度:

a.從質上看,一種新的生產力已經形成;

b.從量上看,這種新的生產力在國民經濟中已經占主導地位,或者說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二者的統一是生產關系變革的物質前提,是何時進行生產關系變革以及如何變革的客觀標準。

這種“決定”和“反作用”的矛盾形成了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2)意義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矛盾運動,表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具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起作用,不以任何人、任何階級以至整個人類的意志為轉移。但這個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那里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論述題

試述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及其意義

答:(1)內涵

群眾觀點

無產階級政黨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形成了系統的群眾觀點,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a.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的努力和斗爭,才能取得革命事業的勝利。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b.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

為人民謀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c.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

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應是黨的一切言行的最高標準。因此,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是統一的,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d.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個人的才能和力量總是有限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意見和主張,在本質上都只能是群眾經驗的總結、群眾智慧的結晶。因此,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和黨員要遇事同群眾商量,虛心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在具體工作中的貫徹實施,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按照這條路線,就是要把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群眾利益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即根本的認識方法,又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工作路線,即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形成的原理依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a.人民群眾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是勞動群眾在改造自然界的勞動中生產出來的。而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勞動群眾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民群眾之所以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是由于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即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客觀物質力量。

b.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精神文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其中,勞動群眾從事的物質資料的生產為精神文化的生產創造了前提。精神生產是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任何科學、文化、藝術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

c.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一,社會生產方面

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其在生產和再生產出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也生產和再生產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形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其整體。勞動群眾在社會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能力。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化,直至社會形態的全面變革。這種變革是通過實踐活動來完成的,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并從根本上決定著歷史的進程。

第二,社會心理和觀念方面。

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這種決定性作用也有著強烈顯現。廣大人民群眾代表了時代的精神,體現了歷史的主流,預示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人心的向背是在歷史進程中長期起作用的社會因素,因為它是以人民群眾現實物質利益為基礎的,是實際的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順應人民群眾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同時又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類群體是由一個個活動著的個人構成的。歷史上的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社會生活,都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個人素質的不同,每個人的歷史作用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分為歷史人物和普通個人,歷史人物是指在歷史中起的作用較大或較顯著的人,普通個人是指在歷史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或不顯著的個人。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總和,即是無數普通個人和眾多歷史人物的活動的總和。

a.普通個人的歷史作用

參與歷史活動的普通個人的歷史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普通個人也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情來;

第二,普通個人為歷史輸送杰出人物,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個人發展而來的;

第三,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普通個人有可能對歷史發展發生“超常性影響”。

b.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

歷史人物生存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起歷史性作用的人物。在階級社會里,歷史人物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處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之中,總是一定階級的代表,受到特定的階級關系的局限,因而具有階級性。而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則體現了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歷史人物主要具有的歷史作用是:

第一,在歷史事件中,歷史人物是扮演重要角色的當事人,是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或指揮者;

第二,對于歷史發展有重大意義的成熟的歷史任務,總是由少數杰出的歷史人物首先發現和提出,他們是完成歷史任務的發起者;

第三,思想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杰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精神啟動者。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明確提出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毛澤東的一個偉大的理論貢獻。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歷史觀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使之中國化、實踐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特征,是它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這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更加自覺地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努力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狀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且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推薦閱讀
  1.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2. 曹沛霖《比較政治制度》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4.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5.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管致中《信號與線性系統》(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8.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9. 2014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10.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財政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1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4. 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王福川《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金川县| 苍山县| 彩票| 来安县| 平江县| 莱芜市| 平果县| 焦作市| 济南市| 松溪县| 扶余县| 永嘉县| 阜城县| 岳普湖县| 鄂州市| 海宁市| 海南省| 崇义县| 迁西县| 雷山县| 含山县| 宜丰县| 华坪县| 舞阳县| 大新县| 呼图壁县| 连云港市| 伊宁市| 安达市| 磴口县| 宁阳县| 江津市| 平罗县| 忻州市| 新余市| 江西省| 习水县| 清水县| 九寨沟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