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東北師范大學640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簡答題。

1.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

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合理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以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時也強調了自己的任務不僅在于科學地解釋世界,而且更在于現實地改變世界,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

(1)實踐觀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統一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經驗概念的缺陷,把實踐理解為一種客觀的活動,一種能動的現實存在。以實踐概念為基礎去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把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理解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現實的歷史過程,揭示了人的實踐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的本質。因此,辯證法就被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成為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或辯證的唯物主義。

(2)實踐觀是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并不是脫離開對于自然的唯物主義理解的。它不僅肯定了自然界對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即物質生產實踐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自然的唯物主義理解也不是脫離開對于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的。它把實踐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質生產實踐視為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也就把歷史的觀念帶進了自然領域。也就把歷史的觀念帶進了自然領域。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實踐的觀點,揭示了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相互制約關系,從而使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

(3)實踐觀是本體論與認識論統一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以物質工具為中介而對于對象世界的實際的把握,認識則是以語言符號為中介而對于現象世界的觀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這兩種把握活動應當是彼此一致且互為前提的。而且,認識歸根到底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不僅是認識的源泉,而且是認識的真理性、客觀性的標準;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必須回到實踐。所以,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即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兩個方面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獲得了統一。

2.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的政治立場

答:馬克思主義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1)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決定的。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到底都是勞動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從根本上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方向。

馬克思的這個觀點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由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決定的。

無產階級不僅是社會中最受壓迫的階級,而且是具有徹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階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創建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總述

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3.意識的起源及其本質

答:馬克思主義以徹底唯物的、實踐的、辯證的觀點對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作出了合理的理解。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腦在實踐中形成的有關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1)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物質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長期演化的結果。

意識不是自然界從來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前提,即物質形態普遍的反映特性。生物的這種反映能力和形式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中,最初的低級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動物的刺激感應性,而后是脊椎動物的感覺,再來是高級哺乳動物的動物心理,其進一步發展到靈長目的類人猿,就達到了動物反映能力的最高水平即產生了意識的萌芽。這說明了人的意識的產生和人類的產生一樣,是同自然界合乎規律的長期演化發展方向相聯系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是感覺產生的主要物質基礎。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活動的器官,是它的物質承擔者,是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人類的意識和思維的發生,離不開人腦這種高度發達的、特殊物質形態的形成。主客體相互作用時,信息通過耳、眼、鼻、舌、身各感官轉化為神經沖動,由傳入神經把興奮傳導到大腦,引起大腦皮層活動,產生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緒等意識活動。

意識是勞動的產物。

勞動與社會實踐是人的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勞動同動物活動的根本區別在于工具系統的使用和不斷發展。要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客觀世界,必須達到對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掌握,這就需要有一種高于動物心理的、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意識的參與。長期的社會勞動實踐促進大腦組織結構的完善和機能的加強,意識就通過勞動在從動物進化到人的過程中產生了出來。

語言是意識產生的重要條件。

人類意識或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思維得以可能的存在形式。語言也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勞動是一種共同的活動,需要人們之間互相交流。語言的產生使人能夠用詞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并使人的思想能夠互相交流。勞動和語言不僅是人類意識得以產生的主要推動力,還是人類意識不斷發展并日趨復雜和嚴密的主要推動力。

(4)意識的本質

唯物主義對意識本質作出了科學的理解和規定,認為意識(包括感覺、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質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物質是意識的本原,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個規定從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結合上深刻地揭示了意識的本質是在客觀性基礎上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它既反對夸大意識形式主觀性而否定意識內容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定意識的主觀性而導致抹殺物質與意識區別的庸俗唯物主義,反對忽視意識主觀性的機械唯物主義傾向。

4.唯物辯證法的精髓是什么?

答: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是指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及其實在的過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發展的結果意味著一事物變為另一事物。對立統一規律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固有的。實踐活動就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是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對立統一。只有把聯系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矛盾的關系,把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雙方看作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我們才能理解和說明客觀事物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運動的,才能理解和說明人的活動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發展的。

(2)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

作為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都是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說明聯系與發展的,而對立統一規律則揭示了聯系與發展的本質,因此,它必然貫穿并體現在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之中。作為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理解、把握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鑰匙。

(3)矛盾分析法是認識的根本方法。

辯證法是人的認識活動所固有的。認識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個別與一般等關系,都是對立統一關系。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就是要以概念的矛盾運動去反映、表達“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運動,因而矛盾分析法作為人們認識活動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給人們理解現存事物及其運動的鑰匙。對立統一規律從根本上決定著新事物的不斷產生與舊事物的不斷滅亡。

(4)辯證法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對立統一規律從根本上決定著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決定著事物從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動著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在實踐活動中,人以一種辯證否定的方式促使著事物的不斷發展。人對世界的這種否定性的關系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最深刻、最復雜的矛盾關系,它本身就構成、包含并體現著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此,以對立統一規律為實質的唯物辯證法本身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從實踐方面看認識,認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不僅為認識的能動性找到了客觀現實的基礎,而且在哲學史上第一次解決了認識活動中的主體能動性與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基礎相統一的問題。以科學實踐觀為其基本特征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即能動的反映論是唯一科學的認識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發生的前提,即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就沒有現實的主體、客體及其關系,也就沒有現實的認識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不僅指發生學意義上的認識來源,更主要是指認識的內容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是在實踐中通過視、聽、嗅、觸等感官活動接觸事物的現象,并透過現象發現本質、透過個別把握一般、透過偶然掌握必然,達到對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的需要推動認識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人類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的思想進步和理論創新。實踐的需要是推動認識在廣度、深度上不斷發展的根本。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還在于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手段和條件。認識范圍的日益拓展、認識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的日益豐厚,都與認識手段和條件的不斷更新密切相關,而這正是實踐活動的結果。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人要生存和發展,首先就要通過實踐不斷改造自然物和社會關系,以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和創造其他生活條件。人要在實踐中達到預想的目的,就必須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有所認識。人的認識活動主要有兩方面作用:對事物的解釋功能,即以規律性的認識解釋事物;對人的行為的指導功能,即以規律性的認識指導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人的認識是否符合認識對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從認識本身得到證實,也不能從認識對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過實踐,即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檢驗。

(2)認識對實踐的相對獨立性

內容

認識既依賴于實踐,在認識活動和發展過程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特殊的規律。作為主體以觀念的形式把握客體的活動,認識可能與實踐完全同步進行,也可以在直接的實踐之后認識客體,或超前于直接的實踐塑造客體。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實踐的決定作用,又要注意認識自身具有的相對獨立性。

表現

認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是,認識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從總體上看,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有兩種情況: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促進實踐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目的;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導致實踐的失敗。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實踐檢驗其正確性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實踐活動自覺性的過程。

(3)總結

就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強調要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

就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與認識、知與行的統一,強調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我們只有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實踐與認識、知與行的關系,才能正確而有效地從事實踐活動。

6.真理的具體性

答:真理的具體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它就不再是真理。

(1)黑格爾的觀點

脫離條件的抽象真理是不存在的。在哲學史上,黑格爾批評了抽象真理的觀點,明確提出了具體真理的概念,并認為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則它就是不真的,健康的人類理性趨向于具體的東西。黑格爾認為具體真理是理性的要求,是絕對觀念的要求,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但他明確了真理的條件性,肯定了真理的具體性。

(2)馬克思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吸收了黑格爾有關具體真理的思想,從認識論與辯證法統一的高度揭示了真理的具體性。真理是對具體事物的抽象,是主觀和客觀在一定具體范圍內和一定具體條件下的統一。經過科學抽象的真理,是反映了事物的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真理,不是僵死的教條,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公式,而是具體真理。

具體真理是一定條件下的真理,這并不是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這種普遍性是有其條件和范圍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的普遍性。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它就是正確的、普遍適用的。具體真理是包含著具體歷史條件的豐富的普遍性。

7.生產關系及其類型

答:在社會有機系統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便構成了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生產關系的內涵

生產關系,又稱“經濟關系”,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經濟結構系統,是由諸多環節或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對于生產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

從靜態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構成的。

從再生產過程的動態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上分別形成的直接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等方面構成的。

把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統一起來看,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的交換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五種,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核心的部分。所有制關系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的關系,它決定著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3)類型

生產關系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具有不同的類型。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可以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而每一類的生產關系又具有多種類別與具體形式。

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有著直接的關系。生產關系制約著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也制約著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表現為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本身就是生產關系。因為社會分工制約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發展階段,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社會分工還制約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8.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答:(1)區別

含義不同

市場經濟是指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物。

側重點不同

市場經濟側重于經濟運行機制,是指經濟資源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與它相對應的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側重于經濟形態,是指人們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種產品交換方式,與其相對應的是自然經濟。

產生時間不同

商品經濟的出現在時間上先于市場經濟,只有當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時才形成了市場經濟。

(2)聯系

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的商品經濟客觀要求的資源配置方式,

二、論述

1.資本不是體現物與物的關系而是體現一定的社會關系。

答: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本質上是一定歷史形態下的生產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1)商品的二重性與勞動的二重性

馬克思通過對商品交換過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內部包含著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而且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

(2)貨幣與資本

馬克思通過對貨幣進行分析后指出,貨幣作為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它的出現使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對立轉化成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當勞動力也成為商品的時候,貨幣就轉化為資本,商品與貨幣的矛盾就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特有的矛盾,即資本與雇傭工人之間的矛盾。所以,資本不是體現物與物的關系而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3)剩余價值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內部矛盾的分析,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矛盾中,發現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在于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創造的價值之間的矛盾,即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能帶來大于它自身價值的價值,即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

(4)總評

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馬克思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對抗性質,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才能得到解決。

2.試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特征的論述。

答:(1)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特征的論述

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必然會被共產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不僅科學地說明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發展是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自然歷史過程,而且還深入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三大社會形態來揭示人類歷史發展一般趨勢的思想。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人的生產能力只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

在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在以產品經濟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中,生產的發展和財富的增長必然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從而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這種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資本主義社會化的商品生產賦予了勞動以科學的性質,造成了人自身能力和個人關系得以普遍和全面發展的客觀條件,從而為未來社會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創造了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的前提和可能。

(2)列寧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特征的論述

社會主義階段

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即無產階級專政,不是一般意義的國家,而是一種特殊的國家。列寧指出,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而無產階級面對的是歷史上最強大的階級,即資產階級;面對的是歷史上最完備的國家,即資產階級專政。因此,無產階級只能借助于暴力,即無產階級革命,才能推翻它。而且在推翻之后只能借助于暴力的統治才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徹底消滅資產階級的殘余勢力,逐步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共產主義階段

當過渡時期結束,社會進入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時,按勞分配將為按需分配所取代,國家也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而趨于消亡。但這取決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實現。

評述

列寧關于共產主義的社會特征的理論,尤其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后的發展道路,對俄國和其他國家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拉布里奧拉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特征的論述

拉布里奧拉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甚至是整個人類歷史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他把共產主義稱為“批判的共產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對抗的基礎上,其內部形成了矛盾,而矛盾的解決要通過新的社會形式。“這個矛盾注定要由無產階級來解決,不管無產者本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無產階級本身和他們的生存條件,是新的社會革命的原因,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到達共產主義社會以后,才能消除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南靖县| 洛阳市| 星子县| 桃园市| 凤台县| 临湘市| 冕宁县| 黑水县| 灵武市| 固安县| 威海市| 达州市| 西充县| 元朗区| 定边县| 大兴区| 石阡县| 洱源县| 罗田县| 石门县| 富锦市| 沙田区| 广水市| 南平市| 临洮县| 威信县| 宁阳县| 新竹县| 老河口市| 华阴市| 苍山县| 永胜县| 永济市| 临沭县| 津南区| 繁昌县| 青铜峡市| 江阴市| 仁化县|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