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礎

2.1 復習筆記

一、西方社會保障發展的理論基礎

1.亞當·斯密的社會保障思想

(1)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市場經濟是“國富裕民”的康莊大道。他認為市場機制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資源。

(2)斯密反對國家以各種形式對工商業一般事務進行干預,主張保護私人產權。

(3)斯密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干預主義,但他并不反對國家對公共產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對有害于社會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經濟學派主張自由放任主義,認為市場機制可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反對政府對社會經濟的任何干預,反對進行收入再分配。在他們看來,市場分配結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現不合理現象。

2.德國新歷史學派

德國新歷史學派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倫坦諾等人。德國新歷史學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

(1)主張國家至上,強調國家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國家具有管理社會生活的職能,應該負起“文明和福利”的責任。

(2)認為勞工問題是當時德國所面臨的最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他們從改良社會主義觀點出發,提出要增進社會福利,實現社會改革,并通過工會組織來調解勞資之間的矛盾,主張由國家來制定勞動保險法、孤寡救濟法等。

(3)強調倫理道德因素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主張勞資問題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對工人進行教育,改變其心理和倫理道德觀點。

(4)強調法律對經濟的制約作用。他們強調國家應該通過各種法律、法規對社會經濟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理論實質上是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增進社會福利,緩和尖銳的勞資矛盾,創造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其主要目的是穩定勞動力隊伍。

3.瑞典學派

(1)瑞典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衛·達維遜、古斯塔夫·卡塞爾、克努特·維克塞爾、伊里克·林達爾、阿薩·林德伯克等瑞典經濟學家。其主要觀點有:

開創了以國家干預實現“充分就業”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福利模式,成為獨特的“混合經濟”下的“福利國家”。

把“充分就業”和“收入均等化”作為社會保障的兩個主要內容。主張國家干預,通過宏觀經濟調控來平抑經濟周期的波動以實現“充分就業”。

主張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進制所得稅和轉移性支付,建造社會福利基礎設施,使社會各階層、集團之間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通過再分配趨于均等化,保障國民的最低生活標準,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實現收入平等。

(2)自由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是這一學派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理論基礎,這一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國有化、福利國家制度和市場經濟,推行三者結合的制度。

4.凱恩斯主義

(1)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使原來占統治地位、以市場經濟論為主要內容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頓時衰落,凱恩斯主義主要并不是研究社會保障問題,而是提出了反危機理論。

凱恩斯認為,社會保障是克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手段,直接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社會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建立和發展。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核心是如何擴大社會有效需求。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邊際資本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的作用,社會總需求總是小于社會總供應,宏觀經濟達不到均衡,導致經濟危機和嚴重失業。

(2)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有效需求管理政策

a.主張由國家直接進行投資或消費來彌補私人消費和投資的不足,以此來提高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

b.主張政府承擔公共事業投資,承擔社會福利責任,并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實行福利開支救濟、對私人企業進行訂貨和貸款等;

c.主張實施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實行這種政策的具體辦法是逆經濟波動風向而采取擴張與緊縮政策。

凱恩斯把貨幣政策放在了次要地位

a.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現為流通中沒有足夠量的貨幣去購買,而擴張性貨幣政策是刺激投資的辦法之一,其手段是由政府增加貨幣發行量;

b.通貨膨脹對于緩解經濟危機和減少失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它既可以擴大社會的支付能力,又可以降低利率,這樣既能刺激消費又能刺激投資,有利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另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工人實際工資,增加資本家的利潤。

刺激消費,引導需求政策

a.力主消費支出。凱恩斯認為高消費可以和高投資并存,節儉雖然符合道德規范卻對社會不利;鼓勵政府消費,認為政府的一切支出都是生產性的;

b.主張實行高額累進稅政策,以進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費傾向。凱恩斯主張國家改變稅收體系,用累進稅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消費需求,刺激經濟增長,提高就業水平。

(3)凱恩斯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思想

a.主張通過累進稅和社會福利等辦法重新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國家干預和提高消費傾向與實現充分就業是制定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論依據;

b.凱恩斯理論體系中提出的社會保障政策是從生產角度出發的,屬于一種有限的再分配,其目的是維持再生產的繼續;

c.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有限的,僅以能夠維持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連續性為尺度,并非真正關注社會保障本身,是一種以生產為導向、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的的福利價值取向。

5.貝弗里奇報告

(1)貝弗里奇報告主要思想是保護由社會風險所導致的每個貧困人員。它認為,任何一個社會保障計劃必須以以下三個前提條件為基礎:

對l5歲以下兒童或者接受全日制教育的16歲以下兒童,給予支付兒童津貼;

提供給全社會成員以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恢復勞動能力為目的的綜合性保健和康復服務;

維持雇傭,并避免大量失業。

(2)社會保障計劃必須包括的三個方面:

滿足基本需要的社會保險;對特殊情況實行社會救濟;特別的任意保險。

(3)實施社會保險時必須遵循的六項原則:

實行均一的最低生活支付額;

實行均一的保險費支出額;

實行行政責任和管理的統一;

給予充分(適當)的支付額;

實施綜合性計劃;

對受保人進行分類。

(4)福利國家應該遵循的原則:

“福利國家”,是國家應該消除國民的五大“毒瘤”,即貧困、疾病、失業、無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環境)。

作為解決貧困對策的社會保障是一種繳費型的社會保險方式;

國家應該積極、努力實現完全雇傭;

在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國家應該承擔起系統而綜合地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責任;

國家的介入應該停留在適當的最低標準上,更高保障水平應該由個人努力和民間活動來承擔;

以社會互助精神和社會良心為基礎,活躍自發性民間活動。

(5)貝弗里奇還區分了國家責任和個人責任,他的主張應該是自由主義的集合主義,與市場經濟中的自由企業一樣,在社會服務領域也應該鼓勵民間自由企業的活動。

6.新劍橋學派

(1)主要觀點

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頑疾;

他們否定新古典學派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把改善資本主義社會收入分配結構、實行收入均等化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他們認為國民收入在工資與利潤之間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有通過國家干預才能解決。

主張國家必須采取分配政策,使國民收入再分配趨向合理和公平,使個人收入趨向均等化。

(2)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政策

實行高額財產稅和累進所得稅,向高收入階層多征稅,其稅金用于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救濟和補貼,從而改變社會各階層收入分配不均等狀況,減少甚至消除貧困家庭。

實行高額的遺產稅和贈與稅,只給寡婦和孤兒留下適當的財產,其稅金用于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

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對失業人員等勞動者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以便使他們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不均等狀況。

(3)新劍橋學派的核心思想即實現社會分配的均等化與社會保障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其分配均等化主張大大促進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尤其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7.“第三條道路”思想

(1)“第三條道路”的政策主張

政治

拋棄階級,以新聯盟為基礎,反對權威主義與仇外,接受有關社會公正的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尋找一種跨越階級的、能得到支持的基礎。反對自由主義,認為個人的自由依賴于集體的資源;主張社會公正,認為一個好政府對于自由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基本的保證。

經濟

第三條道路主張一種“新的混合經濟”,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管制與消除管制、經濟與非經濟之間的一種平衡。在新的混合經濟中,是以社會結果來評判經濟發展。沒有責任就沒有權利,沒有民主就沒有權威,這是第三條道路的基本原則。

市民

在市民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中政府能夠而且應該扮演一個基本的角色,認為國家在推進市民社會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第三條道路尋求對各級政府進行重構,采取措施彌補“財政赤字”。

民族國家

試圖為民族國家在世界國家中尋找一個新的角色,倡導“世界國家”的觀念,不僅認為民族國家仍然重要,而且能充分地理解現代民族國家的復雜性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區別,倡導“模糊的民族主義”和“多元化的主權”概念。

福利國家

認為福利國家需要根本性的改革,使其成為一個“社會投資國家”。社會投資國家的主要準則是,將錢盡可能地用于人力資源的投資,而不是直接用于福利支出。“積極的福利”開支將不再是完全由政府來創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機構(包括企業)一起通過合作來提供。

(2)美國“第三條道路”的社會保障思想

克林頓采取的政策措施涉及社會保障方面的內容主要有:

短期內增加政府開支以緩解失業

為了擺脫l990~1991年的經濟衰退,克林頓上任伊始便提出了反經濟衰退計劃。為此,他在計劃執行的頭兩年內增加310億美元的政府開支以緩解900萬人的失業,但是這項計劃遭到共和黨人和部分民主黨人的反對,結果克林頓的這項計劃在國會討論中被否決,只有用于延長失業救濟的40億美元開支獲得國會通過。

長期內增稅減支以削減財政赤字

a.增稅計劃。除提高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提高公司所得稅稅率及征收某些高收入個人的附加稅外;公共退休金給付的應稅部分由退休金的50%提高到85%;擴大低收入者的稅收減免,以抵消能源稅對低收入者的負面影響。

b.減支計劃。在削減政府開支方面,克林頓計劃在4年內削減2470億美元,其中醫療保險和退伍軍人福利開支減少910億美元。

c.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克林頓削減赤字的計劃同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是密切聯系的,而改革美國的健康保險制度是克林頓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重心。

克林頓認為自己的政策是介于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之間的折中主義經濟政策。

(3)英國“第三條道路”的社會保障思想

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第三條道路”是吸取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長所創造的一種思想,他們既不采取完全的市場形式,也不用國家包攬方式,而是將效率與公平、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之間實現均衡。

在社會保障方面,“第三條道路”主張國家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社會保障應該是一項由國家、非政府機構、私營機構和個人共同參與的事業,國家提供給國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支援最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員,同時鼓勵和倡導私營機構來承擔這方面的責任,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和消費者自由選擇服務體制。

8.馬克思的社會保障理論

(1)社會保障再分配思想

馬克思認為,社會總產品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終將會形成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這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認為,社會總產品中應該扣除:

a.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部分;

b.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c.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者保險基金;

d.與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

e.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f.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的基金。

(2)關于必要勞動價值的社會保障思想

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維持勞動者本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b.維持勞動者家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c.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費用。

以上所需要的勞動為必要勞動,超出部分為剩余勞動。

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在生產中,社會保障是現代社會中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使勞動者對未來的生活質量增加安全感;

b.在分配中,在支付工資進行消費分配之前應該進行事前扣除,建立社會保障基金,這是勞動力價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終進入消費領域。

(3)關于最低工資的社會保障思想

最低工資水平應該相當于雇傭工人的平均工資,或者維持勞動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的工資;

各國的最低工資水平應該是不同的;

最低工資水平有越來越低的趨勢,對于這一點,他們是根據當時資本主義最低工資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一種判斷。

9.列寧的社會保障理論

(1)社會保障原則

在《勞動者保險綱領》中,列寧認為勞動者的最佳保險形態是國營勞動者保險,并提出了以下四項原則:

a.對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的各種情況,對懷孕和生育的女性勞動者以及家中主要勞動力死去后的寡婦和孤兒,實行救濟;并在由于失業而喪失工資收入時,也必須給予保障;

b.保險的實施范圍必須包括勞動者本人及其所有家屬;

c.所有的受保人必須根據補償原則得到工資的全額補貼,而且保險費用全部必須由企業或國家來負擔;

d.必須在各地并根據受保人完全自治原則建立統一的保險組織,由它來管理各種保險。

列寧在1918年10月31日發布的《勞動者社會保障原則》中進一步完善了上述思想。他提出了以下幾點主張:

a.在保障內容上應該包括醫療、醫藥等援助,并對臨時喪失和永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實行保障;另外,還強調了疾病和傷害等預防措施以及身體康復;

b.對保障的實施對象做出了明確規定,即并不是剝削他人勞動而是依靠自己勞動生活的所有勞動者;

c.對津貼和養老金的支付標準規定為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在整個治療期間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

d.社會保障費用從主要由國家和雇主承擔,最終改為完全由國家直接負擔;

e.負責社會保障管理的中央機構是勞動人民委員會下屬的社會保障與勞動保護部,地方管理部門是各地的社會保障與勞動保護局。

(2)列寧社會保障思想的特征

社會保障的實施對象具有普遍性;

社會保障的權利應當完全得到保障;

與性別、年齡、國籍、人種、宗教等無關,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無差別、平等地享受社會保障待遇;

社會保障的實施內容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

社會保障費用由國家或社會來負擔,勞動者等國民不負擔任何社會保障費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國家管理機構和社會組織以及勞動者等國民自己來實施社會保障,工會管理社會保險,勞動者等國民以各種方式參與國家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

二、現代社會保障發展的理論前沿

1.新自由主義理論

(1)新自由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新自由主義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興起的一種理論,它是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理論下產生的。新自由主義是相對于老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講的,主張自由競爭,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適當干預。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內涵具有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這樣三層含義。

(2)新自由主義理論中的社會保障思想

與社會保障相關的理論內容主要是指“自由化”。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直接干預社會保障事業,只有市場機制才是解決國民生活保障問題的最有效手段。同時他們強調國民個人的自助精神,家庭也要對其成員承擔生活保障的責任。

他們批評“福利國家”的思想和政策,認為過于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只會使政府財政在這方面的開支快速增加,最終不堪承受;而且,也無法滿足國民對社會保障項目越來越多和支付水平越來越高的要求。

2.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1)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負有調節的任務,它規定市場活動的框架條件,盡可能地放棄對價格和工資形成的直接干預,通過提高消費者機會、刺激技術進步和創新、按勞分配收入和利潤的方式來使市場中的各種力量自由發揮作用。

限制市場力量的過分積累,在主張市場有序競爭的同時,強調社會責任,主張高稅收高福利。

(2)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中的社會保障思想

社會市場經濟的目標是實現大眾福利,實現大眾福利實際上要消滅社會貧富懸殊,使絕大多數人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艾哈德雖然主張實現社會公平,但他并不主張通過收入再分配政策來實現社會公平,并進一步認為只有發展經濟,才能實現大眾福利。

3.政府失靈理論

(1)政府失靈理論的主要內容

政府失靈是指政府的活動或干預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說政府做出了降低經濟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實施改善經濟效率的決策。同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一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同樣顯得非常復雜。因此,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成為正確對待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關鍵。

(2)政府失靈理論中的社會保障思想

在社會保障方面,政府失靈具體表現為政府對人們的生活領域干預過大,包攬太多。由于片面地強調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結果導致了社會保障的發展程度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并產生了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正是基于這種政府失靈理論,許多國家在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時,注重縮小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功能,同時重新強調市場在保障國民生活中的作用。

具體政策措施表現為:一部分社會保障項目實行私有化,讓私人機構來參與社會保障管理,實行政府宏觀管理與市場微觀管理的分工協作,逐步放松對社會、保障基金進入資本市場尤其是高風險行業的限制等。

4.新福利經濟學

(1)新福利經濟學的內容

新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福利是全體勞動者所購買的商品和所提供的要素和其他有關變量的函數,這些影響因素可能有各種不同的配合,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條件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就在于對各種不同配合的選擇,帕累托的生產和交換的最優條件僅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要達到最大福利,就必須滿足充分條件,保證個人的自由選擇,進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新福利經濟學認為,“合理”的收入分配,絕不等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新福利經濟學認為,最大福利的內容是經濟效率,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2)新福利經濟學的社會保障思想

新福利經濟學的貢獻

a.提出了社會福利函數理論;

b.提出了社會選擇理論;

c.對市場失效與政府作用進行了研究。

新舊福利經濟學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都建立在邊際效用價值學說、消費者“自由選擇”學說和自由競爭學說之上,都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a.論證競爭市場的有效性,即競爭的市場是帕累托有效的。

b.認為政府通過采取適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夠有效地矯正“市場失靈”,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或帕累托最優。

三、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理論思想

1.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

(1)列寧的社會保障思想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主要參照蘇聯的社會保障模式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其理論依據主要是列寧的社會保障思想。因此,依此而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采用了職工個人不繳費,完全由國家統包國民生活保障的模式。

(2)社會保險是剩余勞動的理論

由于過去認為社會保險基金的來源是剩余勞動,因此,我國建立了低工資、多扣除、職工個人不繳費、政府統包的社會保險制度。

2.市場經濟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

(1)公平與效率兼顧

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對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范圍的擴大,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來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同時,我國非常重視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社會保障改革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2)勞動力個人所有

我國在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時,特別注意重視個人的作用。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時,進一步強調個人保障功能,具體表現為政府大力鼓勵職工和單位積極參加企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并提倡建立個人儲蓄性的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

(3)社會保險是必要勞動

社會保險費是勞動力再生產費用的一部分,其費用應從勞動者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中進行扣除,由單位和個人繳納,并計入生產成本和勞務成本,個人賬戶的所有權歸個人所有,社會統籌基金屬于共同所有。因此,勞動者應從工資收入中扣除并繳納一定的費用,最終形成社會保險基金。

(4)權利與義務統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在社會保障領域,我國進一步重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關系。在社會保險制度中,已經引進了個人繳費制度,并規定不繳費的公民沒有資格享受社會保險金;同時,這種繳費必須達到一定的資格條件才有權享受待遇。

(5)風險共擔

由于每個人所面臨的各種經濟風險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以及人們往往具有短視行為等原因,因此,人們依靠個人無法較好地應對這些風險。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阿巴嘎旗| 中卫市| 汝城县| 台南市| 满洲里市| 敦化市| 江西省| 华容县| 五华县| 开阳县| 梁河县| 汝州市| 天门市| 芦溪县| 额济纳旗| 潞城市| SHOW| 凌源市| 碌曲县| 工布江达县| 汉中市| 资兴市| 化德县| 曲麻莱县| 阿拉善右旗| 荥阳市| 扎兰屯市| 蓬安县| 奈曼旗| 昆明市| 依兰县| 仁化县| 青龙| 吉水县| 大新县| 建水县| 邢台市| 岑溪市| 榆中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