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社會保障的定義及其現代理念的必備要件是什么?國際社會保障有哪幾種取向類型?

答:(1)社會保障的定義

社會保障是國家(政府)通過立法,集聚社會力量,形成專門的社會保障基金,并采取多種政策和措施,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保障全體國民的生存安全和基本生活,特別對弱勢群體和處于危境的國民以傾斜照顧。同時根據可能逐步提高國民大眾的福利水準,使更多國民及其家庭,都能過上健康的幸福生活。

(2)社會保障現代理念的必備要件

國家(政府)是責任主體;

法律支持下保證實施;

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障基金;

實現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保障全體國民的生存安全和基本生活;

提高福利水準,使國民逐步過上健康的幸福生活。

(3)國際社會保障的五種取向類型

強調收入保障。即把社會保障視同收入保障。認為社會保障是在國民生活中,出現收入中斷或永久喪失時,國家為保證其最低或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而制定的綜合性措施和制度。

強調公共福利。即把社會保障視為公共福利。認為社會保障是一種公共福利計劃,旨在保護個人及家庭免除因失業、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損失,并通過公益服務和家庭生活補助,以提高其福利。

強調社會安全。即把社會保障視為社會安全網。認為社會保障是對生老病死、傷殘和孤寡、衣食住行等社會問題提供安全性保護,包括對收入、支出,以及所遇各種社會風險予以支持和補貼。

強調社會公平。即把發展社會保障視為對社會公平的追求。認為社會保障是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的一種機制,是為在市場競爭中失敗的人不致遭受滅頂之災,并能獲得重新參與競爭的機會,同時還為失去勞動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難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強調基本人權。即把社會保障視為一種基本人權。認為每個人及其家庭的衣、食、住、行,都有享受適當水平社會服務的權利,特別在遭受失業、疾病、寡居、老年等情況,以及因個人不可抗拒的遭遇而出現生存危機時,有權獲得社會的保障。

2.社會保障中普遍原則和統一原則的基本含義以及社會保障的固有特征有哪些?

答:(1)社會保障中普遍原則的基本含義

社會保障中普遍原則是指在享有社會保障是國民基本權利的思想指導下,實現社會保障的普遍發展,它的最終目標是“全覆蓋”,即把全體國民(甚至于全體居民)都納入到社會保障網中來,而不論其性別、年齡、民族、地位、收入和職業的區別。

(2)社會保障中統一原則的基本含義

社會保障中統一原則是指在社會保障的實施過程中,堅持統一收繳、統一法規、統一制度、統一政策和統一管理,即要使社會保障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項目,始終能在統一的框架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

(3)社會保障的固有特征

普享性。基于“以民為本”的民本主義,其核心價值觀所體現的是一種普享理念,既然享有社會保障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一種權利,那么無疑人人都應該從中受益。

互濟型。在社會保障中,不是平均享有的,更不是誰的貢獻大誰就一定能夠多享受,考慮更多的是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統一的前提下,按照需要分別提供,特別是盡可能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這就十分明顯地突出了社會保障的互濟性。

福利性。社會保障的福利性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事業都以非營利為基本目的;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中包括大量公共財政補貼;社會保障中個人的負擔相對較輕;社會保障中福利性服務較廣泛;社會保障中對特殊群體的福利安排非常全面。

3.社會保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性功能是什么?

答:(1)社會保障的政治功能

社會保障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現存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促進國家和諧、安定上。社會保障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所發揮的政治性功能是不同的。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除了一般的政治性功能之外,還特別集中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同時,還通過社會保障的完善,緩解人民內部矛盾,促進社會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形成,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更多的是被用來作為謀求維持現存制度、引導大眾支持現狀的一種手段。此外,社會保障還起了合理維持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政治作用。

(2)社會保障的經濟功能

促進消費行為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對于未來充滿信心,即使在預期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仍將會是強勁的。

平衡社會供求

社會保障是調節經濟的“蓄水池”,當經濟衰退或蕭條時,社會失業率會增大,一部分人因此會失去勞動收入,從而對社會需求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由于社會保障尤其是失業保險金或失業救濟抑制了這些人個人收入減少的趨勢,給失去職業和經濟衰退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們以收入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減緩了經濟衰退的沖擊,促進了經濟復蘇的勢頭。

保證勞動力再生產

社會保障在保障勞動力擴大再生產上,其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對保證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家庭經濟生活穩定以及恢復和保護勞動力等方面。

調節投融資

社會保障的財源不僅比較穩定,而且具有增長性。在客觀上,通過這種投融資的調節,促進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民眾生活的改善。同時,社會保障基金也在頻繁的投融資運作中,獲得了應有的收益和回報。

(3)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

穩定社會秩序

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基金,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縮小貧富差距,防止矛盾激化。同時,又致力于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提高全社會的就業水平和福利水平,從而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穩定以及社會系統的安全運轉。

安定民眾生活

在安定生活方面形成了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a.最低生活保障;b.基本生活保障;c.福利生活保障。

促進公平分配

社會保障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再分配手段來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分配:

a.通過“垂直再分配”;

b.通過“水平再分配”。

推動精神文明

社會保障在三個方面的作用是顯著的:a.發揚人道主義精神;b.促進社會互助精神;c.培養集體精神。

4.世界上社會保障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哪幾個?各自特點是什么?

答:(1)世界上社會保障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五種:

全民福利型;社會保險型;國家保障型;強制自保型;基本保障型。

(2)社會保障典型模式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全民福利型”社會保障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英國。特點是:

a.責任清晰:十分注重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責任,并從三個方面加以體現:明確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主體作用;強調政府在社會保障財源上的主要責任;實行政府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直接管理。

b.覆蓋廣泛:指把社會保障的范圍擴展到全體公民和居民;

c.內容豐富:保障內容包括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需要;

d.制度統一:指英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德國。特點是:

a.以社會保險為主,在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中,社會保險占有絕對優勢;

b.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即以國家立法做后盾,在全社會強制性地推行;

c.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即社會保障的權利與義務之間有聯系,但并不對等;

d.費用由多方共擔,即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是通過多渠道共同籌集的;

e.經費開支主要是由個人、企業和國家共同負擔的;

f.實行自治管理,即在各類社會保障機構中,分別設置代表大會和董事會,自行負責決定財政和人事安排。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前蘇東國家。特點是:

a.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保障制度,個人不承擔任何責任和費用,原則上,所有社會成員都有權享受社會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社會服務;

b.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c.推行物質保障與精神保障相結合的保障路線。

“強制自保型”社會保障模式也稱“自保公助型”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新加坡。特點是:

a.強制儲蓄,是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

b.功能廣泛,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是從老年保障開始的,現在已發展成為全面性和綜合性的社會保障計劃;

c.國家支持,新加坡強制自保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之一是強調“自存自用,自立自?!?,因此,國家在資金上的支持力度很??;

d.國家在另外三個領域的支持卻很明顯:立法保護、稅收優惠、擔保支付;運作靈活,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運作比較靈活,考慮的主要是便利加入者,并盡可能地使運作合法、合理、合情。

“基本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中國。特點是:

a.水平適度,最主要是保障水平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水平適度集中反映在社會保障水平,主要是保證國民大眾的“基本”需求上;

b.政府主導,政府是社會保障的核心中堅,既承擔重大責任,又主導社會保障的發展。特別是在組織管理,以及規劃未來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c.社會共擔,社會保障中社會作用是主流,取之于社會又用之于社會是本源,目標是共同分擔并共同分享;

d.逐步推行,小步推進和不停頓推進,通過此種“漸進”策略,穩扎穩打地把社會保障的改革和發展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5.請簡述社會保障體系的五大組成,并指出各個項目的重要特征。

答: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軍人保障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以企業年金、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因此,歸結起來,中國社會保障的組成內容,可由以下五個方面組成:

(1)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和強制手段,形成一定的社會消費基金,對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風險所造成的永久、暫時、全部、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所得的勞動者及其家庭,給予事前預防和事后補償。社會保險的特征:

強制實施

由于社會保險具備法定地位,并有法律支持,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有著很強的強制力,一般都要求強制加入。

對象特定

由于社會保險要繳納保險費,因此,它主要是針對有收入的勞動者,并且只有按時、足額繳納保險費,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所得的情況下,才能成為社會保險給付的受惠者。

政府是主體

社會保險的政策主體和實施主體都是政府,政府對社會保險負有重大責任,由此,也促使社會保險不論是籌資還是給付,都有較好的保證。

(2)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是一種權利單向性的非繳費制度,資金來源于國家與地方的財政收入以及社會的資助,遵循的是無償援助原則。社會救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和其他救助四個方面,其中生活救助是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最低生活保障。它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

對象全民性

社會救助強調公正、公平,它的對象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即只要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請條件,任何社會成員都可以通過正常途徑獲得國家和社會的援助。

水平最低性

生活救助面對的主要是一些陷入生存困境的社會成員,生活救助的主要職能是解決社會成員的生存問題。這也決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水平是社會保障眾多項目中最低的,即以維持被救助人的最低生活需要為標準。

分配按需性

最低生活保障在分配中特別向下列三種情況傾斜:

a.無依無靠且沒有生活來源的國民及家庭;

b.遭受突發災害而造成生活困難的國民及家庭;

c.有一定收入來源,但收入水平低于國家法定最低生活標準的國民及家庭。

(3)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包含了兩個相互聯系但又有區別的內容:一是公共性福利,即國家為全體公民創設各種生活必需的條件和環境,以及提供各種社會性津貼和保護性福利措施。二是特殊人群福利。我國的社會保障更多的是關注特殊人群的福利,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對象全民化

社會福利的享有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不論性別、年齡,也不分身份、地域和職業,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共同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同時,遵循“機會均等、利益共沾”的原則,努力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獲得應享的社會福利待遇。

主體多元化

社會福利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社會福利法人、民間團體和個人。社會福利的這種主體多元化特征,不僅促進了社會共辦局面的形成,而且帶來了社會福利財源的多渠道。

福利服務化

社會福利與其他社會保障項目比較,更突出地表現在服務化上。除提供各種福利性補貼外,社會福利還非常重視通過各種社會福利機構、社會福利設施以及專職和志愿人員,向社會成員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務。

(4)軍人保障

軍人保障不同于一般國民的社會保障安排,自身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

自成體系

軍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它的社會保障安排,雖要與國家整體社會保障相銜接相適應,但又要體現軍人的特點,所以在安排和設計上,非常注重相對獨立和自成體系。軍人社會保障體系,主要由五個方面組成:軍人保險、軍人優撫、軍人安置、軍人(包括軍屬)福利和軍人救助。

對象特殊

軍人保障的對象主要是軍人,同時,軍人的家庭成員也被列于保障之列,包括現役軍人家屬、犧牲軍人和病故軍人的遺屬等。

待遇優厚

軍人保障的待遇,通常要高于一般國民的社會保障標準,其待遇優厚主要是出于:

a.軍人從事的職業風險更高(甚至犧牲生命);

b.軍人履職的付出和損失更大。

激勵明顯

軍人保障的各種精心安排,充分考慮了有利于消除軍人后顧之憂,有利于安定軍心和激勵軍人安心服役等因素,所以保障的實施,將對提高軍隊的吸引力和戰斗力,以及促進軍人為國無私奉獻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激勵作用。

(5)補充保障

補充保障是指在相對于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項目之外,由社會各部門、單位、團體分別根據能力和需要實施,并且對法定項目起補充作用的社會保障項目的總稱。補充保障的具體作用

補充作用,即補充法定社會保障項目的不足。補充保障主要是依靠民間資源的挖掘和社會力量的發動來擴大保障的供給,因此,補充保障可以對法定保障項目進行補充。

提高作用,即提高國民整體保障水平。補充保障的這種提高作用,與基本保障項目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基礎+提高”的組合,它的資源來自于社會,又用之于社會成員,是一種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提高國民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徑。

擴展作用,即擴展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補充保障的發展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由于補充保障的普及大大拓展了社會保障的覆蓋人群,使“人人有保障”這個理想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6.結合我國現狀和國際潮流,社會保障的未來將有哪些發展趨向?

答:結合我國現狀和國際潮流,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呈現以下趨向:

(1)更加注重人人享有

不論是從基本人權享有出發,還是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來說,社會保障的人人享有,無疑都是其核心追求的目標。

(2)更加注重制度優化

為了使今后制度優化更加有效,我們必須抓住目前所存在的一些瓶頸下工夫:

強化制度統一。由于多元制度并存,不僅造成制度間不公平,同時也極大地影響到制度的效率;

強化統籌互濟。這是促進制度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必要步驟,特別是其中社會保險制度的優化,就更要強調社會統籌的迫切,包括統籌范圍和統籌層次;

強化公平效率相結合。公平與效率是不可分的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

(3)更加注重政社合力

因為從理念上分析,政社(政府與社會各方)合力符合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律,特別是符合社會保障責任分擔的原則。即社會的每一方或是每一成員,都有權利享受社會保障,同時也都有責任為社會保障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4)更加注重發展補充保障

發展補充保障意義重大,它不僅能提高國民保障水平,而且因此還能擴大社會保障的受益面,同時由于發展多樣法定外項目,還能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滿足社會不同收入、不同要求、不同階層人們的保障需求。因此,發展補充保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舉措。

(5)更加注重持續發展

在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中,必須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特別在以下三個方面,要著力改善:

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必須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社會保障的各方負擔要均衡適度;

社會保障的資源供給要保證。

(6)更加注重完善法制

法制不健全、立法層次太低,以及“以政代法”將會導致社會保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受到嚴重影響,社會保障的實施也徒增不少阻力。在目前的法制建設中,即立法、執法和普法三個層面里,最薄弱的無疑是立法,因此建立起一個獨立、健全以《社會保險法》為核心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相關法律的司法解釋,為社會保障的具體實務操作提供可靠的指導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鹤山市| 武陟县| 伊宁市| 彭阳县| 广东省| 牙克石市| 阳原县| 贵定县| 保康县| 合阳县| 阜宁县| 西安市| 太湖县| 邓州市| 卢氏县| 玉林市| 盘锦市| 商河县| 鲁甸县| 西贡区| 怀集县| 五河县| 通河县| 理塘县| 台中市| 灵川县| 漠河县| 武强县| 塔城市| 富锦市| 义乌市| 崇明县| 沭阳县| 鄱阳县| 巴林右旗| 旌德县| 营山县| 修武县| 乌恰县|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