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華群《國際經濟法導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1-05-28 20:33:50
第一章 國際經濟法的涵義
1.1 復習筆記
一、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1古代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公元前~1688年)
在古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某些區域,國際經濟交往活動從自然經濟的夾縫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相應地,也出現了調整國際經濟交往活動的法律規范,可視為國際經濟法的萌芽。
古代東方和西方的區域性經濟交往以及相應的法律規范具有不同的傳統特征。
(1)西方
①古代國際經濟關系的產生和發展
a.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地中海地區就出現了國際經濟交往活動。腓尼基人的活動是其典型代表。
b.腓尼基衰落后,希臘崛起。希臘長期稱雄于地中海地區的國際貿易活動,直至公元1世紀初,其地位才逐漸為羅馬帝國取代。
c.從14世紀開始至16世紀初,先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等城市成為歐洲貿易中心,并逐漸從地中海區域擴大到大西洋沿岸,然后是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爾和英國的倫敦也相繼成為繁華的國際貿易港。
②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a.地中海地區各國商人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約定俗成,逐漸形成了從事國際經濟交往活動的各種習慣。這類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判例法或慣例,即商人法。
b.為了使慣例更為明確、穩定和規范化,在希臘時代,就開始了慣例的編纂活動。
c.在羅馬時代,“市民法”與“萬民法”并行不悖。
d.中世紀在歐洲逐步形成的國際商事慣例,繼承了羅馬法的基本原則并有所發展,其調整范圍進一步擴大。
(2)中國
①中國古代的國際經濟關系
a.秦朝邊疆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交往日趨密切;
b.漢朝初年,張騫、班超先后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
c.漢武帝時期,南方的番禺辟為對外貿易港市;
d.兩漢時期,與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國家高達50多個;
e.唐朝時期對外經濟交往活動進一步發展;
f.宋、元、明初時期,海上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
②國際經濟法律規范
a.早在西漢時期,就設置了管理外交和對外貿易的官制,稱為大鴻臚,實行嚴格的對外貿易管理制度;
b.在唐朝,政府相繼在重要通商口岸設“市舶使”,這可視為國家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和海關的萌芽;
c.宋朝初年,在京師設立“榷易院”;在江、浙、閩、粵沿海港口設“市舶司”;
d.1293年,元朝政府以宋朝《市舶條例》為藍本,制定了《市舶司則法》,使對外貿易管理和稅務管理進一步規范化。;
2近現代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發展(1688年~1945年)
(1)近現代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空前動蕩的歷史時期。國際經濟關系最基本的特征是,由于資本主義開拓了世界性市場,使各國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在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階段后,國際經濟關系發生的主要變化有如下幾點:
①資本輸出與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②國家干預經濟
③各國之間經濟矛盾加劇和尖銳化
(2)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發展
①雙邊經濟條約
a.在這一時期,陸續出現了許多雙邊經濟條約。其中,各國較廣泛采用的是“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還簽訂了少數專門性的雙邊經濟條約。
②多邊商務專題公約
a.19世紀后半期,國際社會開始嘗試以多邊條約的方式調整;
b.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些國際商品的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簽訂了國際商品協定。
③各國商法和經濟法
在這一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建立和健全了商法制度。
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包括國際法和國內法規范均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國家之間以多邊或雙邊協商方式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大量出現。顯然,作為一個新的法律部門的國際經濟法,客觀上已經形成。
3當代新舊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與發展(1945年~ )
(1)國際經濟秩序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國際經濟關系在其發展中的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往往形成某種相對穩定的格局、結構和模式,通常稱為國際經濟秩序。國際經濟秩序通常包含以下含義:
①組織形式,即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組織。
②法律結構,指一種穩定的承認國家間權利義務的結構,即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秩序。
③道德標準。即調整國際經濟關系所需要的各國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道德標準。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經濟秩序,是指上述第二種含義。
(2)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建立
①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a.1944年7月1日至22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的有45國代表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簽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
b.1945年12月27日,布雷頓森林組織成立,包括IMF和IBRD。
c.1947年10月,參加“聯合國關于貿易和就業的國際會議”的23個與會國在瑞士日內瓦簽訂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隨后成立了相應的事實上的國際組織GATR。
d.上述三項協定構成了“布雷頓森林體制”。
②該體制主要包括的內容
a.建立在殖民主義制度基礎上的國際分工生產體系;
b.以自由貿易為中心內容的國際貿易體系;
c.以壟斷為特征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d.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國際決策制度。
(3)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要斗爭成果
①第一次亞非會議
②《關于天然資源之永久主權宣言》
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4)烏拉圭回合中的南北矛盾和斗爭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和斗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于非關稅壁壘措施問題
②關于紡織品貿易問題
③關于服務貿易問題
④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⑤關于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問題
⑥關于實施保障條款問題
(5)烏拉圭回合后的新發展
①新加坡部長級會議——西雅圖部長級會議
②多哈回合的啟動
③坎昆部長級會議
④香港部長級會議
二、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與特征
1西方國家有關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概況
(1)英國
英國國際法學界較早將國際經濟法作為國際法的新內容進行教學和研究。
①在由沃爾多克編的《布萊里國際法》的最新版本中開始有論述國際勞工組織的內容,IMF和世界銀行也被列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
②1948年英國倫敦大學的“國際經濟法”教學大綱第一次試圖表述國際經濟法的內容。
③在英國國際法學者中,施瓦曾伯格教授最先闡述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詹克斯雖未直接使用“國際經濟法”這一用語,也是最早確認國際經濟法的國際法學者之一。
④F.A.曼勒在其專著《貨幣的法律問題》中論及國際經濟法問題。
⑤鮑威特在《國際組織法》中論述了國際組織的制度和結構。
⑥福克斯主編、1988年和1992年出版的《國際經濟法與發展中國家》第1、2卷,對國際經濟法的定義、淵源、原則等專題作了較全面的理論探討。
⑦最新的國際經濟法著作是奎什主編、2002年出版的《國際經濟法展望》,對國際經濟法的原則、研究角度和方法等作了較深入的理論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英國國際法學者在研究中雖然也涉及國家之間經濟行為,但否認國際法對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一般調整。此后一段時期,盡管通過IMF、世界銀行和GATT調整各國經濟關系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新特征,英國一些國際法學者仍沿襲上述局限性的研究方法。
(2)法國
法國國際經濟法的教學和研究是在法國國際法協會的直接推動下開展起來的。
①自1979年法國國際法協會舉辦奧爾良國際經濟法研討會后,相繼出版了一些有關國際經濟法的教材。
②在法國國際經濟法學界中,卡羅等合著的《國際經濟法》影響最大。
③在法國國際法協會有關“國際經濟法問題”的奧爾良研討會上,韋伊認為,國際經濟法已成為目標法,即“發展與評估的經濟政策所需的框架”。
(3)德國
與英、法不同,德國的國際經濟法研究是在經濟法研究的基礎上興起的。
①早在戰前,德國學者哈姆斯(B.Harms)從20世紀以來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對立這一經濟事實出發,試圖在原有國際法和國內法體系之外,建立新的法律體系。
②艾爾勒也是歐洲最早試圖表述國際經濟法內容的國際法學者之一。
③彼特斯曼將“經濟的國際法”與其提出的“國際經濟法律”比較,認為后者是“世界經濟的民間、國家和國際規則的功能性統一體”。
(4)美國
①戰后美國法學界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特點是,著重研究私人,特別是跨國公司跨國經濟活動的法律問題。
②1956年,杰塞普在其著作《跨國法》中,系統闡述了“跨國法”理論。所謂“跨國法”,是指調整跨越國境活動的法律規范。
③1964年,沃爾夫岡教授指出,應注意“在許多現代國際經濟交往中公與私因素的解釋”和公法與私法的混合,并提倡采用處理這種不可逆轉現象的國際法新技術。
④斯泰納和瓦格茨在1968年合著的《跨國法律問題》中較具體地闡述了跨國法體系。
⑤卡茨和布魯斯特在其1976年的著作中指出,傳統法學的片面性在于忽視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國際法只側重國際法秩序的政治方面。
⑥杰克遜采用“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認為用于調整國際(跨國)經濟關系的國際經濟法可大體分為三個層次。
⑦洛文費爾德于1976~1979年間主持編纂了題為“國際經濟法”的系列教材。
(5)日本
①戰后,隨著日本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簽訂雙邊經濟條約實踐的發展,日本國際法學界逐漸關注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開展了對有關通商航海條約的基本結構、不正當競爭等專題的研究。
②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擴大了,有關調整國際經濟活動的國際法已成為國際法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③關于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體系,日本學者金澤良雄、吉田榮助、小西唯雄、田中耕太郎等學者有不同的見解。
2關于國際經濟法的分歧與共識
(1)關于國際經濟法的分歧
①狹義說
狹義說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法的分支,是調整國際法主體之間(即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和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
②廣義說
廣義說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
③混合法說
與廣義說相同,混合法說也主張,由于國際經濟關系的不可分割性,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法和國內法也必然是相互聯系的。
(2)關于國際經濟法的共識
①關于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②關于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③關于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3國際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基于如下理由,似可主張國際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
(1)國際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客觀反映國際經濟法與各國經濟法一樣,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時代產物。
(2)國際經濟法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國際經濟關系內在統一性的需要。
(3)應以發展的觀點看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
三、國際經濟法與相鄰法律部門的關系
1國際經濟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1)聯系
①國際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國際組織和私人。用于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法規范,屬于國際經濟法范圍。在這個意義上,國際經濟法與國際法是重疊的;
②國際經濟法與國際法具有內在的聯系:
a.條約法調整國際經濟條約的簽訂、履行和終止。
b.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制度處理國家之間經濟領域的爭端。
c.國際法的繼承制度涉及國際經濟條約、國家財產和國際債務的繼承。
d.國際法律責任制度涉及違反國際經濟法的責任。
e.國際經濟法還在勘探和開發海底資源、漁業、航海等事項與國際海洋法密切相關。一些帶有“間接經濟意義”的國際法規則存在于國際環境法、國際航空法、國際外層空間法等之中。
(2)區別
①主體不同
國際法的主體一般限于國家、國際組織和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國際經濟法的主體除國家和國際組織外,還包括私人。
②客體不同
國際法傳統上主要調整國家之間政治、外交、軍事等非經濟關系,不直接涉及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際經濟法不僅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同時,也調整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或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③法律淵源不同
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是條約和國際慣例。而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既包括條約和國際慣例中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規范,也包括國際組織的有關規范性文件、國際私人商務慣例、各國涉外經濟法和有關沖突法。
2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的關系
(1)聯系
以沖突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私法,可進一步劃分為用于調整涉外經濟關系和調整涉外人身關系的沖突規范。前者屬于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在這個意義上,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是重疊的。
(2)區別
①主體不同
國際私法的主體一般限于私人。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除私人外,還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
②客體不同
國際私法主要調整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民事關系。而國際經濟法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③調整的主要方法不同
國際私法主要通過間接調整的方法調整國際民事法律關系。而國際經濟法主要通過直接調整的方法調整國際經濟關系。
④法律淵源不同
國際私法的淵源主要是有關解決管轄權或法律沖突的國內法,輔之以有關條約和國際慣例,總體上屬程序法規范。國際經濟法的淵源則包括調整國際經濟法主體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法和國內法規范,以實體法為主。
3國際經濟法與各國經濟法的關系
(1)聯系
①它們的主體基本相同。
②它們所調整的關系都包括縱向與橫向的經濟關系。
③它們的法律淵源都包括以平等互利、等價有償為原則的民商法性質的規范和以服從國家主權權力為特征的管制法性質的規范。
(2)區別
①主體不同
各國經濟法的主體一般限于本國私人、本國政府以及進入本國境內從事經濟活動的外國私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包括國家、國際組織和各國私人。
②客體不同
各國經濟法主要調整本國境內私人之間、本國政府與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雖然包括涉外經濟關系,但以國內經濟關系為主。而國際經濟法則調整國際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其范圍遠大于前者,但不包括國內經濟關系。
③法律淵源不同
各國經濟法的淵源限于國內法規范。而國際經濟法的淵源包括國際法和國內法規范,在國內法中的經濟法部分,限于涉外經濟法。
4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發展法的關系
(1)考慮到《經濟憲章》保留與國際法的聯系,旨在調整所有國家,而不限于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顯然,國際發展法應視為國際經濟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符合邏輯的。
(2)國際發展法屬過渡性法律,旨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3)由于為達到發展目標的規則只能存在于國際經濟法,國際發展法的概念只有在加強和改善現行國際經濟法的情況下才能成功地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國際發展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四、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產生和發展
1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初步創立
(1)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法學界的一些學者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的迫切需求,開始進行國際經濟法學的研究和傳播。
(2)在《中國國際法年刊》(1983)發表的一組“國際經濟法討論”文章中,反映了中國法學界關于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體系的不同主張。
(3)1984年5月8日至6月5日,在廬山舉辦了“國際經濟法講習班”,在講習班上,決定成立“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廬山國際經濟法講習班的舉辦和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初步創立。
2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全面發展
(1)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科體系的初步確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借鑒和吸收外國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陸續出版了國際經濟法概論性著作、國際經濟法各分支的教材或專著和國際經濟法系列專著或教材。上述論著,大體上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科體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國際經濟法的教學需要和實務參考需要。
(2)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與西方國家比較,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特色。主要表現在,由于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重視,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國際經濟法專門人才培養規范化、系統化。
(3)理論聯系實際的專題研究
①在“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承擔了許多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緊密聯系改革開放的實際,在國際經濟法基本理論和國際經濟法各分支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專題研究。
②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還積極承擔國家有關機構委托研究的項目或咨詢項目。
(4)生機勃勃的學術團體活動
自1984年廬山國際經濟法講習班以來,中國國際經濟法學術團體主持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和教學的發展。
3促進中國國際經濟法學進一步發展
為爭取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更大發展,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1)加強中國國際經濟法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2)深入進行國際經濟法專題研究:
①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體制
②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體制
③中外雙邊經濟條約
④涉外經濟立法
⑤國際經貿慣例或法律實務
⑥“一國兩制”衍生的國際經濟法新課題
(3)堅持和發展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研究方法
①立足本國實際的方法
②歷史和現實結合的方法
③綜合研究的方法
④比較研究的方法
⑤法律與經濟相結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