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 論

1.1 復習筆記

一、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它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迄今為止,國際經濟法經歷了萌芽、發展和轉折更新三大階段。

1.萌芽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1)以個人為主體,調整個人之間的法律規范:公元前開始,地中海沿岸各國之間出現的頻繁貿易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處理國際商務的各種習慣和制度或者被有關國家的法律加以吸收,規定為處理涉外商務的成文準則,或者由各種商人法庭援引作為處理國際商務糾紛的斷案根據,逐步形成為有拘束力的判例法或習慣法。

(2)以國家為主體,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中世紀后期,歐洲某些城市國家之間締結了重要商約,成為近代國際商務條約的萌芽和先河。最具代表性的是“漢薩聯盟”。

2.發展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從17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數百年間,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或慣例和國內立法,大量出現,日益完備。

(1)雙邊國際商務條約

在這段歷史時期里,先后陸續出現了許多雙邊性的國際商務條約。它們可以大體區分為平等條約與不平等條約。平等條約為締約雙方自愿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則為屈服于各種威脅或暴力而被迫締結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片面的經濟特惠條款以及貫穿著弱肉強食精神的各種國際習慣或慣例,是當年國際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就西方列強與全世界眾多弱小民族之間的經濟關系而言,則是當年國際經濟法的主要組成部分。

(2)近現代國際習慣或慣例

這一時期還有許多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習慣。在這個歷史階段中被用來調整列強與眾多弱小民族之間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條約、協定和國際習慣或慣例,都貫穿著強烈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精神。

(3)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

在這個歷史階段的后期,又陸續出現了多邊性的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1883年簽訂的《關于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專門對技術發明的專利權、商標和商號的專用權等事項,作出統一規定,并實行統一的國際保護;

1886年簽訂的《關于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專門對作品的版權問題作出統一規定,實行國際性的共同保護;

1891年簽訂的《關于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門對商標申請國際注冊的內容、效力、收費、轉讓等事項作出比較詳細的統一規定;

1910年簽訂于布魯塞爾的《關于船舶碰撞法規統一化的國際公約》和《關于海上援助和救助法規統一化的國際公約》,專門對各種水域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問題以及水上施救行為的報酬索取問題,分別作了統一的規定;

1924年簽訂的《關于提單法規統一化的國際公約》(通常簡稱《海牙規則》),專門對海上運輸中托運人與承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作出統一規定;

1929年簽訂的《關于國際航空運輸法規統一化的公約》(簡稱《華沙公約》),專門對國際客貨空運的收費、保險、賠償等問題制定了統一的規則;

1930年、1931年相繼簽訂于日內瓦的《統一匯票本票法公約》以及《統一支票法公約》,專門對國際貿易支付和貨幣流通中使用本票、匯票及支票的有關事宜制定了統一的法律規范。

(4)多邊國際專項商品協定

在國際貿易中,各利害沖突的有關國家往往針對某些“商戰”激烈的專項商品,達成多邊性的國際協定,就其生產限額、銷售價格、出口配額、進口限制、關稅比率等方面的問題,實行國際性的妥協、統制和約束,這就是種類繁多的國際卡特爾專項商品協定。

(5)近現代國際商務慣例

有些國際性的商人組織或學術團體,往往歸納和整理商務活動中的某些習慣做法,制定和公布各種商務規則,供各國商事當事人在談判和草擬合同條款時自由選擇采用。這些規則一經采用,就成為對合同當事人具有拘束力的經濟行為規范。

(6)近現代各國商事立法

近現代各個民族國家中商事立法逐漸完備,這也是在前述這個歷史階段中國際經濟法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所以這樣,是因為:

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近現代較大規模的商事活動向來具有越出一國國境的特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國內商事立法大多參考和吸收了國際商務活動中所約定俗成的各種慣例。

各國的商事法規雖然都是國內法,一般適用于國內的商務活動或商事行為,但由于主權國家享有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因此,各國的商事法規也同時適用于本國商人涉外的商務活動或商事行為,即也被用來調整一定的國際經濟關系,從而成為國際經濟法規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大大豐富了國際經濟法的內容,推進了國際經濟法的發展。

法國在1673年和1681年先后頒行的《商事條例》和《海商條例》,是近現代民族國家統一國內商事立法的濫觴。

3.轉折更新階段的國際經濟法

自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六十多年來,國際經濟法的發展也逐步進入“除舊布新”的重大轉折時期。

(1)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

1944年7月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45個國家簽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1947年10月,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這三項協定及其相應機構都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其特點如下:

三個多邊協定調整對象是國際貨幣金融、國際關稅壁壘和國際貿易往來等牽動整個體制的重大問題、要害問題,影響到各國經濟生活和國際經濟關系的全局和根本。

三個多邊專項協定以實現國際貨幣流通自由化、商品流通自由化為主要目標,相關規定的廣度與深度前所未有。

三個多邊專項協定具有廣泛得多的國際統一性和普遍性。

以這三項協定為契機,國際社會開始進入以多邊國際商務條約調整重大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階段,這是國際經濟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從本質上說,它仍然屬于舊時代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歷史范疇。

(2)創立國際經濟法新規范的斗爭

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1955年4月,包括中國在內的28個擺脫了殖民統治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集會,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下,討論了弱小民族的切身利益問題,并以《亞非會議最后公報》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亞非弱小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準則。會議初步形成了“南南聯合自強”的戰略思想,首先吹響了發展中國家共同為改造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而團結戰斗的號角,是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關于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

196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承認各國對本國境內的一切自然資源都享有不可剝奪的永久主權;尊重各國的經濟獨立,一切國家都有權依據本國的利益自由處置本國的自然資源;為了開發自然資源而被引進的外國資本,必須遵守東道國的各種規章制度,服從東道國國內法的管轄。

雖然這些宣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被塞進了維護西方殖民主義者既得利益的若干條款,但從整體上說,它們畢竟為發展中國家徹底擺脫新、舊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控制,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提供了法理上的有力根據。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在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1964年年底組成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為聯合國在經濟方面的一個常設專門機構。發展中國家通過這個組織,依靠自己表決權上的優勢,專門針對國際貿易和經濟開發方面的問題,逐步制定和推行比較公平合理的新原則、新規范,從而逐步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

聯合國大會于1974年4月通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行動綱領》。1974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第29屆會議上,通過《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這一綱領性、法典性文件。

把貫穿于《宣言》和《憲章》中的法理原則加以粗略概括,其最主要之點在于:

a.確認了各國的經濟主權是不可剝奪、不可讓渡、不可侵犯的。

b.確認應當按照公平合理和真正平等的原則,對世界財富和經濟收益實行國際再分配,以遏制和消除富國愈富、貧國愈貧的危險趨向和惡性循環。

c.確認一切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一切世界性經濟問題上都享有平等的參與權、決策權和受益權。

(3)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的發展

1966年聯合國大會第21屆會議通過決議,設立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責成該委員會大力促進國際貿易法的逐步協調和統一。其主要途徑有二:

積極推動締結各種專題性多邊商務公約;

積極促使國際商務慣例或商業條款法典化。

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主持下,先后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在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主持下,陸續制定并通過了有關海事的專題公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機構的成立,是國際商事法規已經形成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標志。

(4)區域性或專業性國際經濟公約的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形形色色的區域性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不斷出現,就其性質和功能而言,可分為三大類:

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聯盟等,其主旨在于協調各有關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關系,并謀求這些發達國家共同的經濟利益。

以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基本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如經濟互助委員會,其主旨在于調整各有關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關系。

以發展中國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如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安第斯條約組織等,其主旨在于協調各有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關系,加強“南南合作”,統一步調,聯合斗爭,反對國際壟斷資本特別是超級大國的掠奪和剝削,維護民族經濟權益,爭取國家經濟獨立。

(5)國際商務慣例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國際商務慣例的編纂成文,也不斷更新,并日趨完備。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托收統一規則》、《國際備用信用證慣例》、《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諸如此類不斷豐富完善的統一慣例和統一規則,針對國際商務活動有關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分別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對于減少國際商務紛爭、促進國際商務發展,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6)各國涉外經濟法的發展

至于各國分別制定的涉外經濟法,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也有重大的發展和轉折。其主要表現是:

在發達國家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經濟力量,資本主義壟斷組織愈來愈直接利用國家機器和立法手段來全面干預國家的經濟生活。

戰后英美對德國、美國對日本相當長期的軍事占領和管制,以及隨后這些主要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頻繁交往和密切合作,促使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互相滲透和逐步交融,原先分屬兩大法系的國家的涉外經濟立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常常出現互相吸收和互相參照的現象。

戰后各種區域性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組織不斷出現,日益增多,其有關條約、規則和章程對于各成員國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促使這些國家各自對國內的經濟立法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導致這些成員國的涉外經濟法在有關地區或有關領域內漸趨一致或統一。

戰后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眾多弱小民族,都極其注重創建自己的涉外經濟立法體系,在投資、貿易、金融、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有關的法律和條例,借以保衛國家經濟主權,維護民族經濟權益,反對國際壟斷資本的掠奪、盤剝和控制。

(7)經濟全球化明顯加快與國際經濟法面臨的新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它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都相當突出,主要包括:

它使世界貿易總額和跨國投資總額連續多年大幅上升,為各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導致世界經濟整體持續地穩定增長;

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負面作用集中表現為它在世界財富的國際分配中造成了新的重大失衡和顯欠公平,擴大了南北兩大類國家的貧富差距,從而導致國際經濟秩序新舊更替的歷史進程遇到新障礙,出現新問題。

值此人類已經跨入21世紀和經濟全球化明顯加快之際,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遠未根本改變,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遠未真正確立。因此,國際經濟秩序的破舊立新,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國際經濟法的含義

由于對“國際經濟關系”一詞的不同理解,也由于觀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國內外學者對于國際經濟法的含義和范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可劃分為兩大類,即狹義說與廣義說。

1.狹義說: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新分支

這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只是調整國家政府相互之間、國際組織相互之間以及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

傳統的國際公法,主要用于調整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忽視它們相互之間的經濟關系。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專門用來調整上述國際經濟關系的新的法律分支,這就是國際經濟法。

由于國際經濟法是專門用來調整國際公法各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屬于國際公法范疇,是國際公法的一個新分支,是適用于經濟領域的國際公法。在國際經濟法發揮調整作用的過程中,在國際經濟關系領域里享受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定義務的主體,即國際經濟法的主體,依然是國家或國際組織。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與國際公法的主體,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只限于國際公法的主體。

代表人物:英國的施瓦曾伯格、日本的金澤良雄與法國的卡羅等人。

2.廣義說: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跨國)經濟關系的國際法、國內法的邊緣性綜合體

這種觀點認為,國際經濟法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經濟交往的法律規范。它所調整的對象,不僅僅限于國家政府相互之間、國際組織相互之間以及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且包括大量的分屬于不同國家的個人之間、法人之間、個人與法人之間以及他們與異國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的各種經濟關系。

在國際經濟法發揮調整作用的過程中,在國際經濟關系領域里享受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定義務的主體,即國際經濟法的主體,不但包括從事跨越國境的經濟交往的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而且包括從事此種經濟交往的一切自然人和法人。

國際經濟法的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調整國際(跨國)經濟關系的國際公約、條約、協定以及屬于公法性質的各種國際慣例。它還理應包括用以調整一切跨越國境的經濟關系的國際私法、國際商法和國際商務慣例,以及各國經濟法、民商法的涉外部分。

代表人物:美國的杰塞普、斯泰納、瓦格茨、杰克遜、洛文費爾德與日本的櫻井雅夫等人。

3.對以上兩大學派觀點的分析

持狹義說的學者按照傳統的法學分科的標準,嚴格地劃清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認為國際經濟法乃是國際公法的一個新分支。從純粹理論上說,這種主張具有界限分明、避免混淆的長處。但衡諸當今國際經濟交往的客觀情況,卻存在著不切實際的缺陷。

從當代的客觀事實來看,國際經濟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在經濟領域中的國際法律關系,其主體從來就不局限于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屬于不同國籍的自然人或法人為主體的一方或雙方,超越一國國境的經濟來往,愈來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經濟領域,甚至還擔任主角。因此,顯然不能不承認個人、法人(特別是跨國公司)也是國際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純粹以國家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經濟關系,是毫無疑義的。然而,在當代現實生活中,大量出現并日益增多的以個人或法人作為主體一方或雙方的國際經濟關系,則不但受有關的國際公法規范的調整和制約,而且受有關的國際私法規范、各該交往國家的國內涉外經濟法規范以及國內民商法規范的調整和制約。在調整和制約此類國際經濟關系過程中,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國際商法與各國的涉外經濟法、民商法往往同時發揮作用,并互相滲透,互為補充。

用以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經濟關系的國際經濟法,確實是一個涉及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國際商法以及各國涉外經濟法、民商法等多種法律規范的邊緣性綜合體。它是根據迫切的現實需要“應運而興”的綜合性法律部門;從而,國際經濟法學乃是一門獨立的邊緣性法學學科。

三、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及其與相鄰法律部門的交錯

1.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的聯系和區別

(1)主體不同

國際公法的主體限于國家與各類國際組織(指各國政府之間的各類組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包括國家、各國政府之間的經濟組織、民間國際商務組織、國際商務仲裁機構以及不同國籍的國民(含自然人與法人)。

(2)所調整的對象大有不同

國際公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經濟等諸方面的關系,而且歷史傳統上向來以調整諸項非經濟性質的國際關系為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才漸有轉變,使經濟領域的國際關系在國際公法調整諸對象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顯然不占主導地位。

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則排除了國家、國際組織相互之間屬于政治、外交、軍事等非經濟領域的各種關系,而突出了國家、國際組織相互之間的屬于經濟領域的各種關系,與此同時,又囊括了大量的國家或國際組織與異國國民之間、不同國籍的國民之間的屬于經濟領域的各種關系。

(3)法律規范的淵源大有不同

國際公法的淵源主要是各種領域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排除了各種非經濟領域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突出了經濟性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同時大量吸收了國際私人商務慣例以及各國國內的涉外經濟立法。

2.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的聯系和區別

國際私法,指的是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針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或商法關系,指定或確定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又稱“法律沖突法”或“法律適用法”。

國際私法中涉及經濟方面的沖突規范是國際經濟法的淵源,國際私法中與經濟無關的沖突規范并非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二者有以下區別:

(1)權利與義務的主體不同

國際私法的主體,通常限于不同國籍的國民(含自然人與法人)以及各種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機構。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包括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一般不是國際私法的主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既包括經濟領域中超越一國國界的“私法”關系上的主體,也包括經濟領域中國際公法關系上的主體,即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在通常情況下,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是以主權實體的身份從事國際經濟交往,因而是國際公法意義上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主體,同時也是國際經濟法意義上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主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組織不以主權實體的身份,而以非主權實體的身份,即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從事超越一國國界的經濟交往或經貿活動,它們才可能成為國際私法關系上的主體。

(2)調整的對象不同

國際私法所調整的超越一國國界的私人間關系,可分為經濟關系與人身關系兩大類,國際經濟法則只調整前一類而不調整后一類。

如果單從這個方面看,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的范圍,遠比國際私法狹窄。但是,由于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對象中還包括國家、各國政府間組織、不同國籍的國民相互之間大量的經濟交往關系,因此,從總體上看,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的范圍,又遠比國際私法廣泛得多。

(3)發揮調整功能的途徑或層次不同

國際私法是關于民法、商法的法律適用法,而不是實體法。

在門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國際經濟法各種規范中,除了程序法規范和具有經濟性質的沖突法規范以外,絕大部分本身就是實體法。

(4)法律規范的淵源不同

國際私法的淵源主要是各國有關法律沖突或法律適用方面的國內立法,并輔以某些有關法律沖突或法律適用方面的國際慣例以及對締約國有拘束力的具有同類內容的國際條約。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排除了國際私法上述諸淵源中有關人身方面即非經濟方面的法律沖突規范或法律適用規范,突出了其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法律沖突規范或法律適用規范,同時大量吸收了屬于實體法和程序法性質的、有關經濟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私人商務慣例以及各國國內的涉外經濟立法。

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從各自的總體上說,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兩者在部分內容上雖互相滲透和互有交叉,可以相互為用,但從整體上說,畢竟不能相互取代。簡言之,它們是兩種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的,各自獨立的法律部門。相應地,國際經濟法學與國際私法學,是兩個具有同樣關系的、各自獨立的學科。

3.國際經濟法與內國經濟法的聯系和區別

內國經濟法,泛指各國分別制定的用以調整各種經濟關系的各種國內立法。國際經濟交往活動的一大特點,在于此類活動必是超越一國國界的。這是它區別于一國國內經濟交往活動的根本界限。

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其立法形式包括:

(1)“涉外涉內統一”,即某些法律規范既適用于內國某種經濟關系,又適用于境內同類的涉外經濟關系。

(2)“涉外涉內分流”,即某些法律規范只適用于內國某種經濟關系,而不適用于境內同類的涉外經濟關系;或者相反,只適用于境內某種涉外經濟關系,而不適用于內國同類的經濟關系。

在經濟立法“涉外涉內統一”的場合,那些同時用以調整經濟領域中內國關系以及涉外關系的國內法,既屬于內國經濟法范疇,同時也屬于國際經濟法范疇。反之,在經濟立法“涉外涉內分流”的場合,那些單純用以調整經濟領域中內國關系即非涉外關系的國內法。

4.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務慣例的聯系和區別

國際商務慣例,是指由各種國際性民間團體制定的用以調整國際私人(自然人、法人)經濟關系的各種商務規則。

作為調整跨越一國國界的私人經濟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國際商務慣例當然也是國際經濟法這一邊緣性綜合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這種類型的行為規范或這一組成部分卻有重大的獨特之處,它既不屬于國際公法范疇,也不屬于國際私法(沖突法)或各國經濟法的范疇,卻自成一類。其獨特之處在于:

(1)它的確立并非基于國家的立法或國家間的締約,而作為國際經濟法其余組成部分的各國經濟法、國際私法以及國際公法的有關法律規范,都必須經過國內立法或國際締約等程序才能確立。

(2)它對于特定當事人具有的法律上的約束力,從總體上說,并非直接來源于國家能主權或其他強制權力,而是來源于當事人各方的共同協議和自愿選擇,如果沒有當事人的合意采用,一般說來,它就毫無約束力可言。

(3)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于某一項現成的國際商務慣例,只要各方合意議定,就既可以全盤采用,也可以有所增刪。

(4)國際商務慣例對于特定當事人的約束力,雖然一般并非直接來源于國家的主權或其他強制權力,但是,這種約束力的實施或兌現,卻往往必須借助于國家的主權或其他強制權。

作為邊緣性綜合體,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各國經濟法以及國際商務慣例等各種行為規范之間,具有錯綜復雜的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的關系。

四、源遠流長的中國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原則

1.中國現行的對外開放國策是中國歷史上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

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1)古代中國時期,即奴隸社會后期和封建社會時期,約相當于公元前4世紀、5世紀至公元1840年;

(2)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時期,約相當于公元1840年至1949年;

(3)社會主義新中國時期,即公元1949年以后。

2.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內涵

(1)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簡況

在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這片疆土上的各相鄰部落聯盟或諸侯國家,實際上是正在逐步走向全國統一的各個地方政權,因此,當時中央朝廷和它們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還不是近代和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國際貿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其邊陲疆土樂浪郡和象郡分別位于朝鮮半島北部和印度支那半島東北部。因而中國與上述兩個半島廣大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是相當密切的。

自漢唐至明初,中國人的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以及開拓進取精神,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以及國際威望的提高,都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清朝(1636—1911年)初建,王朝統治者實行“海禁”,使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日漸衰落。閉關鎖國成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長期衰敗的一大原因。

(2)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法理內涵

古代中國開展對外經濟交往,是國內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所必需。

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其主要動因既然植根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自身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中國長期的對外經濟交往中,基本上體現了自主自愿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

古代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源遠流長,并且有過相當發達的時期。但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其規模和意義都難以與近現代的對外經濟交往相提并論。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內涵

鴉片戰爭的巨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之后,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和急劇的變化:從獨立自主轉變為俯仰由人,從平等互利轉變為任人宰割。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簡況

繼1840年英國侵華的鴉片戰爭之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又發動了多次侵華戰爭,使中國的土地和各種自然資源遭到空前殘酷的掠奪和洗劫。不等價交換的長年積累和不斷擴大,造成中國國際收支的巨額逆差和國民財富的大量外流,造成中國的民窮財盡。

(2)強加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法理”

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的國民經濟命脈,完全操縱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及其在華代理人手中。在這個時期里,由于中國的政治主權和經濟主權受到嚴重破壞,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無論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際稅收的哪一個方面,無論在國際生產、國際交換、國際分配的哪一個領域,始終貫穿著兩條線索或兩大痛楚:

中國這一方無權獨立自主,無法自由選擇,無力控制管理。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往往處在非自愿、被強迫的地位,受制于人,聽命于人。

中國這一方,人低一等,貨賤多級。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總是遭到不平等的屈辱,忍受不等價的交換和盤剝。

4.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及其法理原則

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及其在華代理人的反動統治,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成為政治上完全獨立的社會主義主權國家。這就為中國進一步爭取經濟上的完全獨立,包括對外經濟交往上的獨立,創造了首要的前提。

(1)獨立自主精神的堅持與平等互利原則的貫徹

中國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的各種特權,收回了長期由帝國主義者越俎代庖的海關管理權,建立了完全獨立自主的新海關。與此同時,在國內生產領域逐步建立了強大的、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這樣,就終于使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徹底擺脫了對帝國主義的依附,走上了完全獨立自主的道路。

新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一貫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充分尊重對方國家的利益,保護各國來華外商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2)閉關自守意識的終結與對外開放觀念的更新

實行對外開放,完全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規律,是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既必須始終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又必須打開大門搞建設,大膽吸收和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把堅持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積極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結合起來,把利用國內資源、開拓國內市場同利用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結合起來,把對內搞活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這樣,就能不斷地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

(3)和平崛起繼往開來復興中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自覺地促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歷史進程早日完成和持續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中國在繁榮世界經濟中的應有作用,這是歷史賦予當代和后代中國人的偉大使命。

5.中國的和平崛起與長期實行和平外交政策是歷史的必然:駁斥“中國威脅”論

(1)數千年來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歷史軌跡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曾經有過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歷史傳統。貫穿于古代中國對外經濟交往中的法理內涵,是自發的、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原則。

鴉片戰爭之后百余年間,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是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高壓、脅迫和操縱之下進行的,其原有的自發、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被徹底摧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法理”原則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化和弱肉強食的“合法”化。

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中國開始在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促使中國歷史傳統上自發的、樸素的獨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則,開始進入自覺的、成熟的發展階段。

中國人民經過將近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對外排除強權和對內撥亂反正,終于在1978年年底以來的三十多年間,使中國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的優良歷史傳統,在更加自覺和真正且熟的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法理原則指導下,獲得輝煌奪目的發揚光大。

(2)評“黃禍”論的本源、本質及其最新霸權“變種”:“中國威脅”論

19世紀70年代沙皇俄國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

為了美化俄國沙皇政府的侵華行徑,鼓吹“侵華有理”,巴枯寧在1873年出版的《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中憑空捏造中國是“不可避免地從東方威脅俄國的危險”。

歷史開始證明:“黃禍”論——“中國威脅”論乃是公開侵華的理論先導,公開侵華則是“黃禍”論——“中國威脅”論的實踐歸宿。它本質上從來就是一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口號。

19世紀90年代德意志帝國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

19世紀90年代,歐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者為了制造“侵華有理”的輿論,又進一步炮制了修訂版的“黃禍”論,即當年的德國版的“中國威脅”論。

歷史再次證明:“黃禍”論——“中國威脅”論乃是公開侵華的理論先導,公開侵華則是“黃禍”論——“中國威脅”論的實踐歸宿。它本質上從來就是一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口號。

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末美國霸權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

1840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敗北后,對華“趁火打劫”的不僅僅有俄國沙皇政府和德國皇帝政府。當時的美國政府在列強侵華的“共同事業”中,不但不甘落后,而且“別出心裁”,頗有“創新”。

在這一百多年的侵華過程中,配合著侵華的需要,論證“侵華有理”,美國高層的政客、軍人、學者們一直不斷玩弄“賊喊捉賊”的把戲,大力鼓吹美國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

21世紀以來美國霸權修訂版“黃禍”論——“中國威脅”論

進入21世紀后,美國霸權最新修訂版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在傳承其前輩DNA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美國國防部每年一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以及“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每年一度的對華經貿《審議報告》之中。

(3)還歷史本來面目:尊重史實,達成共識

“中國威脅”論,是嚴重歪曲歷史、完全背離歷史真實的讕言胡說;只要認真對照兩三千年來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大量史實,透過歷史的“照妖鏡”,就不難辨認歷代“黃禍”論及其最新變種“中國威脅”論的丑陋真貌,達成以下應有共識:

“黃禍”論——“中國威脅”論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論之一,它本質上從來就是一種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口號。

歷代“黃禍”論——“中國威脅”論的本質和核心都是“侵華有理”,往往都是公開侵華的前導,往往都以公開侵華為歸宿。

歷代“黃禍”論——“中國威脅”論最慣用的伎倆和政治騙術,是“賊喊捉賊”,威脅者謊稱受“被威脅”,加害人偽裝“受害人”,都是嚴重歪曲歷史,完全背離歷史真實的。

以史為師,以史為鑒,方能保持清醒頭腦和銳利目光,避免遭受“黃禍”論21世紀最新變種——美國霸權版“中國威脅”論的欺蒙和利用,避免掉以輕心,喪失警惕,“居安不思危”或“居危不知危”;避免心存僥幸,利令智昏,為美國霸權主義者火中取栗,引火燒身。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歷史的必然,認識了這種歷史必然的中國,今后勢必更加自覺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繼續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為建立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五、貫徹對外開放基本國策與學習國際經濟法

1.中國實行經濟上對外開放國策的主要根據

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實行這樣的基本國策,是在總結本國多年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以及參考國際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深入認識和自覺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集中表現,也是主動順應歷史趨向和時代潮流的明智決策。

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在貫徹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方針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交往兩套本領。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才能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2.深入學習國際經濟法學對貫徹上述基本國策的重大作用

作為當代中國的法律工作者或法學學人,認真地學好國際經濟法,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本領,更自覺地努力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支持和正確參與對外經濟交往,即善于在對外經濟交往中,運用國際經濟法的知識,做到依法辦事,完善立法,以法護權,據法仗義,發展法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福贡县| 遵化市| 呼玛县| 客服| 噶尔县| 山阳县| 汶川县| 宿州市| 融水| 兴业县| 沛县| 西宁市| 潞西市| 咸宁市| 双江| 广昌县| 开封市| 唐山市| 迁西县| 平山县| 西峡县| 珠海市| 洛浦县| 富裕县| 嘉祥县| 贵港市| 咸丰县| 莎车县| 大厂| 潍坊市| 尉犁县| 新蔡县| 湘潭市| 射洪县| 三穗县| 田阳县| 吉安县| 乐平市| 万荣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