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燕《人格心理學》筆記及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195字
- 2021-05-28 21:32:24
1.4 人格成因
探討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時,需要考慮兩個特征:
1.時間上的特征,這一特征涉及的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因素。人格在時間上的連續性,使得在解釋當下人格時,要考慮人格的前因后果。
2.內容上的特征,這一特征涉及的是影響人格的因素的種類。人格并非由某一單一因素所致,它是受遺傳、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些人格因素間具有交互作用,各種人格因素對人格的影響程度隨人格特征因人而異。
一、遺傳與生理因素
(一)遺傳因素
對遺傳因素的研究存在著不同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提供了人格遺傳的基礎資料。
1.家族史或家譜法
(1)原理
①通過研究前代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在家系內后人身上得到顯現的頻率,用以說明某種人格特征的遺傳性和遺傳形態。
②研究異常人格也是家譜學側重的對象,典型例子是高達德的一項對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一名軍人Kallikak氏家系的研究。
(2)評價
家系研究沒能把環境因素從遺傳因素中分離出來。同一家族中不僅遺傳有共性,環境因素中也有共性,生理遺傳性與社會“遺傳性”共存。
2.雙生子研究
(1)通過比較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差異來進行研究
研究者認為同卵雙生子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環境造成的,而異卵雙生子的差異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這樣,把基因和環境各自作用的范圍和性質與相同的人格特征聯系起來,便能夠對哪些人格特征是由遺傳決定的、哪些人格特征是由環境塑造的這個問題作出評估。
(2)對在相同環境和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
①對在不同環境中養大的同卵雙生子相似性的研究可以鑒別基因的作用。
②研究不同環境中養大的同卵雙生子的差異性可以揭示出環境因素的作用。
③研究的結果是同卵雙生子的相似性比異卵雙生子高很多。分開撫養的與未分開的同卵雙生子具有同樣高的相關。
3.收養研究
收養研究是指研究在非親生父母照料下成長的孩子。
(1)原理
這種研究提供了研究基因效應和環境影響的另一條途徑。被收養兒童與其親生父母之間的相似性程度可以考慮是基因的作用,而與收養父母之間的相似性程度可以認為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2)擴展
①既包括親生子又有養子的家庭研究
一個家庭中有四個孩子:兩個是親生子,兩個是養子。這樣就能夠比較研究親子之間、具有血緣關系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分別被別人收養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對于這些人格特征方面相似性的問題,如果可以得到答案,那將意味著遺傳因素對特殊的人格特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②一些個體,他們的基因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并且在不同程度的相似的環境中長大。通過測量這些個體的人格特征,我們能夠確定在每一種人格特質上他們的基因相似程度和他們的測驗分數相似程度之間的關系。
4.選擇性飼養
(1)原理
選擇性飼養的實驗研究多用動物來做,方法是選擇具有某種特質的動物,進行控制性交配,然后從第二代中再選出具有該特質的動物,相互交配,如此繼續繁衍數代,來考察其特質的遺傳性。也就是說,經過幾代的繁衍后,所期望的行為特性保持了下來,得到了具有某種共同行為特性的動物。
(2)經典研究
①研究過程
一個典型的研究是關于老鼠迷津能力的遺傳研究。用選擇交配法證明了“聰明”和“愚笨”老鼠的遺傳作用。聰明老鼠的選擇指標是讓老鼠跑迷津19次,錯誤率少的為聰明鼠,錯誤率多的為愚笨鼠。遵循“聰明鼠與聰明鼠交配,愚笨鼠與愚笨鼠交配”的原則,繁衍出兩組老鼠(聰明和愚笨),并控制兩組的環境因素相同。
②研究結果
a.繁衍到第7代時,兩組之間在迷津學習的錯誤總數上已經幾無重疊了,這說明兩組的學習能力差異明顯。
b.兩組老鼠間的相互交配結果,繁衍出的小老鼠其學習能力產生出常態分布特征,大多數居中,聰明和愚笨的均為少數。之后的研究也發現情緒、動機都表現出同樣的結果。
③研究進展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差異均可以由環境控制來修正。將聰明鼠養在“局限性”環境中,會變得類似愚笨鼠;而愚笨鼠在豐富環境中長大,也會變得近似聰明鼠。
(3)選擇性飼養方法對于理解基因是怎樣影響人類的某些問題行為也提供了一些幫助。研究結果表明,基因在行為和神經生物學水平上對酒精反應性、吸毒成癮、戒毒方面起作用。
5.早晚期行為差異的對比研究
(1)原理
早晚期行為差異的對比研究是通過嬰兒早期行為與長大后的行為差異來看遺傳因素的作用的。研究指標有:觀察0至1歲的笑的次數,出生數周哭的量,吸吮率,身體動作量。研究發現嬰兒在活動水平或先天的活動類型上有很大的差異。一些研究者指出:嬰兒活動水平、刺激敏感度、分心程度和反應活力上的差異,都歸于原始反應范式,這些范式在人格結構的發展上似乎呈穩定的重要因素。
(2)經典研究
20世紀50年代,富有影響的研究是Alex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啟動的紐約追蹤研究計劃。研究者對100名兒童進行追蹤,從他們出生一直到青春期,采用父母報告嬰兒在各種情境下的活動的方法來定義嬰兒的各種氣質。在對嬰兒的各種特質,進行評分的基礎上,他們定義出了嬰兒的三種氣質類型:好玩適應的容易型嬰兒,消極不適應的困難型嬰兒,反應性低且溫和的慢熱型嬰兒。
(3)評價
對早晚期行為差異的對比研究的質疑主要是,早期表現出的個體差異也可能反映的是胚胎環境和分娩過程的差異,而非遺傳。布蘭查德認為孩子焦慮的傾向與母親的分娩過程有關,母親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胎兒的發展。另外,嬰兒研究從個體發展很早的一點開始觀察時,有些遺傳所決定的特質不一定在出生時就馬上出現,會遺漏一些現象。
6.體質差異研究
體質差異研究強調了身心關系,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人的身體特征與人格有關的觀點。
(1)經典研究
①研究過程
a.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對男大學生從前、后、側三個角度拍照,對身體的17個部位進行測定分析,將體型分為三種:內胚葉型、中胚葉型和外胚葉型。
b.關于氣質類型的評定,謝爾頓劃分了三種類型:內臟緊張型,肌肉緊張型,頭腦緊張型。
c.在體型與氣質之間求得相關。
②研究結果
結果表明,內胚葉型與內臟緊張型存在高相關,中胚葉型與肌肉緊張型具有高相關,外胚葉型與頭腦緊張型呈現高相關(如表4-1和表4-2所示)。
表4-1 體形與氣質之間的相關(N=200)

表4-2 謝爾頓人格類型模式

(2)評價
體形與性格的關系并非如此簡單。年齡、營養等因素都會影響人的體型。所以,這類學說均受到普遍質疑。
(二)生理因素
腦科學的研究為探討人格的生理基礎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近十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對于理解大腦的不同區域的功能、神經遞質在人格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1.生物化學
(1)T型人格者,存在一種“尋求刺激”的基因,使得自己需要經常性地保持強興奮狀態。
(2)侵犯行為可能與缺乏某種酶有關系。
(3)在分子遺傳學技術方面,將神經遞質和神經癥聯系到了一起。
2.腦功能定位
人格心理學家通常更關心人格與腦功能正常變化之間的聯系。
(1)最早研究腦與行為的關系的人是哥爾,他被看做是顱相學的奠基人。顱相學就是要定位出負責各種情感和行為功能的腦區所在。
(2)艾森克認為,影響外傾性的大腦系統是皮層網狀結構。根據艾森克的理論,外向性格與內向性格的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所在的生理刺激等級,特別是所在的網狀上行激活系統(ARAS)存在差異。這一系統控制著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刺激的級別。
①內向的人的感覺閾限較低,只需要少量的刺激就會放大地傳遞到中樞神經,這會使得他們在行為上更趨向于平靜,甚至孤僻。
②外向人的網狀上行激活系統接受刺激閾限較高,致使他們追求各種活動以增加刺激的豐富性與強度。
所以,外向人比內向人更加積極地與人交往,參加聚會等社交活動。
(3)斯騰博格對外傾性和P300對圖畫的注意引出反應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外傾性與支持認知活動的大腦有聯系。
(4)杏仁核在對所有情緒性刺激的反應中都是很重要的,而在負性情緒刺激引起的反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①杏仁核在恐懼性條件反應和無意識情緒記憶過程中發揮著中心作用。
②杏仁核受到損傷的個體,對恐懼性刺激建立條件反射和記憶過去建立的恐懼性條件反射都出現了困難。
(5)左右半球優勢與情緒反應
依據卡根的研究報告,內向的孩子的右半球表現出較高的活動水平,而那些非內向的孩子則左半球的活動占優勢。一項關于個體間腦功能單側優勢差異的研究,發現腦功能的差異與積極情緒或者消極情緒反應有關。
(6)額葉與情緒反應
①持續性情緒壓抑的個體相對于無沮喪情緒的個體來說,其前額葉的激活水平降低;并且,左側額葉前部或者左側腦區損傷很可能會使人變得情緒壓抑,而那些右側大腦相同區域損傷的病人則很可能變成躁狂者
②與其母親分離所造成的情緒壓抑程度越大,右側半球前部的激活水平越高;并且,與那些在同樣情景下表現出悲傷情緒程度小的被試比較,這些孩子的左側半球前部的激活水平低。
(三)關于遺傳生理因素作用的評價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征上,遺傳因素較為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征上,后天環境因素更重要。
3.人格發展過程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二者不存在“全或無”的情況。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形成的難易。
近些年來,關于進化和遺傳對人類心理功能的貢獻的看法又重新受到重視。這使得人格研究從簡單的心理環境決定論中擺脫出來。然而,現在的危險在于,這種做法有些矯枉過正,容易使人走向另一極端——人格幾乎完全是由生物學特性決定的。
二、家庭與早期經驗
(一)家庭成因
家庭間存在社會 “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
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間的差異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差異所構成的影響。
1.父母人格的影響力
(1)孩子的人格是在與父母持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攻擊型的父母傾向于有攻擊型的孩子,父母的行為示范并實施攻擊性行為,會使得原本具有攻擊性傾向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相反,富于感情豐富的父母將會示范并鼓勵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應,因此也加強了孩子的利他行為模式而不是攻擊行為模式。
(2)父母人格影響孩子人格形成
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與他們的相互磨合中逐漸形成的。一般研究者把父母的人格分成三類,這三類人格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如表4-3所示)。
①權威型人格的父母對子女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來控制。
②放縱型人格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甚至達到失控狀態。
③民主型人格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指導。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民主型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表4-3 父母人格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晌

2.家庭教養方式
(1)母親在與子女的關系上的特點
①與孩子接觸太多,不離孩子身邊左右。
②人為地延長孩子的“嬰兒照顧期”,把長大了的孩子還視為嬰兒看待,喂飯并幫孩子穿衣。
③禁止孩子的獨立行為。
這種“過于保護型”母親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即保護-縱容型和保護-支配型,從而導致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點。這兩類母親對孩子的教養都造成了孩子的人格弱點(如表4-4所示)。因此,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表4-4 兩種保護型母親與孩子人格特征的關系

(2)貝克描述了兩種不同教養方式“溫暖-敵意”與“限制-放縱”的交互作用,對子女人格形成所產生的不同結果(如表4-5所示)。
①如果教養方式是“溫暖”與“限制”相匹配,孩子就會形成順從、依賴、守規矩、懂禮貌、愛整潔等人格特征。
②如果是“溫暖-放縱”的教養方式,孩子就會形成活潑、外向、進取、獨立等人格特征。
③如果父母是“敵意-限制”型教養方式,孩子就會形成畏懼、退縮、自我攻擊的人格特征,甚至出現心理問題等。
④如果父母是“敵意-放縱”式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攻擊、反叛性格,甚至會犯罪。
表4-5 兩種教養維度交互作用對子女人格形成的不同影響


(二)早期童年經驗
1.早期童年經驗影響人格的表現
(1)與人接觸的起始模式主要是由孩子童年時的照看者決定,過了早期的幾年以后,友誼關系更多地發展為與同齡團體有關,而且會變得更加穩定和難以改變。
(2)早期被剝奪母親照顧的孩子,長大以后在各方面發展均受到影響。這些人格特點會影響他們一生的順利發展,出現心理不健康、情緒障礙、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
(3)在兒童成長的早期,家庭和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關于早期經驗作用的評價
(1)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向健康人格發展,不幸的童年也會引發兒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點,逆境也可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
(2)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決定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來決定人格;
(3)早期兒童經驗是否對人格造成永久性影響因人而異,對于正常人來說,隨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響會逐漸縮小、減弱,其效果不會永久不衰。
(三)家庭因素對人格影響的結論
1.家庭是社會文化的媒介,它對人格具有強大的塑造力。
2.父母的教養方式的恰當性會直接決定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
3.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無意地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會遺傳性”。
三、學校與社會文化
(一)學校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班集體、同學與同伴等都是學校教育的元素。
1.教師的管理風格
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特別是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量言行的標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著巨大影響。
(1)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教師的不同氣氛區中,學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2)不同管教風格的教師對學生人格有不同的影響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如表4-6所示)。
表4-6 教師管理風格對學生言行的影響

(3)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學生極為看重教師對他們是否公正、公平,教師的不公正表現會導致中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品質的降低。
①“皮格馬利翁效應”說明了每個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關愛,在教師的關注下,他們會朝向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
②教師使用獎懲措施對學生產生不同影響。
(4)教師人格特征與學生人格特征的和諧性常常會影響教育實施的力度及有效性
當師生人格類型匹配融洽時,會對學生的學習及人格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師生間人格不匹配,則會對學生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并不利于其人格發展。
2.同伴集體
(1)學校是同齡群體會聚的場所,群體對學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響。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團體組織結構,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對于學生人格發展中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2)少年同伴群體是一個結構分明的集體,群體內有具有上下級關系的“統領者”和“服從者”,有平行關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這個群體中體現有不同于孩童與成人群體的少年亞文化特征。在少年這個相對“自由輕松”的群體中,他們實習著待人接物的禮節與團體規范,他們了解了什么樣的性格容易被群體所接納。
3.學校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體現
(1)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具有導向作用。
(2)同伴群體對人格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3)學校是人格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二)社會文化
1社會文化與人格特征
(1)社會文化與人格特征的相互作用
每個人都處于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相似性又具有維系一個社會穩定的功能。這種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個人正好穩穩地“嵌入”整個文化形態里。
(2)關于人格的影響力大小的因素
①社會順應
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這要看社會對順應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就越大。
②行為的社會意義
影響力的強弱也視其行為的社會意義的大小而異。對于不太具有社會意義的行為,社會容許具有較大的變異;但對在社會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為,就不太容許其有太大的變異,社會文化的制約作用就越大。但是,若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可能就會被視為行為偏差或心理疾病。
2.社會文化對人格影響的表現
(1)民族性格的差異
社會文化具有對人格的塑造功能,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幾內亞的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征,她發現來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鮮明地體現了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
(2)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
跨文化研究是通過比較不同社會文化下的差異來確定文化對人格影響作用的研究模式。要了解人格就不能撇開人們所處的社會特征。
①社會特征對人格的影響
瑞斯曼曾描述社會特征對人格的影響,提出了三種社會形態:傳統取向、內心取向和他人取向。
a.傳統取向者的人格特征是順從傳統和社會秩序,注意與他人之問的既定關系,注意文化贊同的目標,害怕違反社會行為規范。
b.內心取向者的人格特征正好相反,注重金錢、物質和權力,不愿違背內在原則,其內在標準是由其父母或某一權威人物深植在他心中的一套目標,他力求達成這一目標。
c.他人取向者注重順從他人,常為自己人緣不好或不受他人喜歡而感到焦慮。
②社會意識形態對人格的影響
價值類型說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標準的人格劃分模型。這種模式是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偏愛的人格模式。德國人斯普蘭格依據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六種形態,將人劃分為六種性格類型。這種性格類型體現了價值觀成分(如表4-7所示)。
表4-7 斯普蘭格人格類型模式

3.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作用
①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②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四、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一)交互作用理論與例證
1.交互作用理論
交互作用理論認為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人的自身特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卡司皮等人區分出三種相互作用的類型,這些相互作用在從童年到成年的人格發展中持續起促進作用。
(1)反射作用,涉及個體通過像自我圖式之類認知結構的控制,而呈現出對周圍環境刺激的解釋和過濾上的不同。兒童可能發展關于他們自己的和外界的認知風格特征。
(2)激發作用,類似于班杜拉的相互獎勵決定論的概念。兒童的行為與來自其他人的反饋有密切聯系。
(3)前活動作用,涉及活動的選擇和環境的結構。例如,Swan認為個體傾向于形成與他們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人際行為,這進一步促進自我概念的穩定,結果又促進了行為方式的穩定。
2.例證—T型人格
(1)T型人格是一種描述追求冒險與尋求刺激的人格維度。在這一維度的兩極是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位于維度一端的大T型人格行為是好冒險、愛刺激的特性,位于另一端的小t型人格行為是逃避冒險、減少刺激的特性,多數人的行為介于二者之間。
(2)T型人格的形成受遺傳、環境的雙重影響。
①興奮型神經類型占主導的人易形成大T型人格,抑制型神經類型占優勢的人易成為小t型人格。
②環境對T型人格具有很大的影響,包括社會、家庭、同伴等。環境可使人朝著積極、健康、富有創建性的方向發展,形成T+型人格;環境也可使人朝著消極、頹廢、具有破壞性的方向發展,形成T型人格。
(3)具有T-型人格的青少年經常會采取一些不良行為來尋求刺激,如犯罪、吸毒、酗酒、暴力行為等;在T-型人格中,又有智力型與體力型之分,應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人常常是智力T-型人格,而街頭搶劫犯等多為體力T-型人格。相反亦然,科學家的科學探索精神體現了智力T-型人格特點,從事極限運動的運動員多為體力T-型人格。
(4)美國自稱是擁有這種T型人格特征的典型國家。美國人敢于冒險、熱衷于尋求刺激的人數比其他國家多。造成這種民族性格的原因包括:
①歷史因素,美國大陸本身是具有T型人格的探險家發現的。
②遺傳因素,美國是容納移民最多的國家,而移民多數具有較強的T型人格特征。
③社會因素,美國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比其他國家更推崇獨立自主、探新求異的行為,這些都助長了T型行為。
美國人的T型行為也會有其正負兩種類型(T+和T-),美國是暴力與創造性均高的國家。從T型人格的形成上,可以看出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其他人格因素也如此,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
(二)遺傳與環境的分離性研究原則
高德斯蒙提出遺傳與環境的分離性研究的原則:
原則1:同卵雙生子(MZ)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態,其人格差異可歸為環境因素。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環境對相同基因的影響,考察遺傳與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孰重孰輕。
原則2:異卵雙生子(DZ)具有不同的基因形態,但在環境上有許多相同的元素,提供了環境控制的可能性,因此可研究相同環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現。
簡單地說,同卵雙生子之間的差異是由環境造成(決定)的,而異卵雙生子的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復合雙生子法(co-twin)是同卵雙生子分開撫養的研究,是一種以區分遺傳與環境的作用的方法。
(三)遺傳率
1.含義
高德斯曼用統計學方法來測量遺傳因素在某一人格特質上所占的比重,這一估計值為遺傳率。他用同卵雙生子在某一特征上分數的一致性的程度,與異卵雙生子分數的一致性程度相比較,由此估計出每一特質中遺傳因素所占的比重。
2.遺傳率的公式
遺傳率(H)的公式為:

HT是總體變異數,HG是遺傳差異所產生的變異,HE為環境差異所產生的變異。H值大,說明同卵雙生子在該特質上的相關性高于異卵雙生子。高德斯曼發現許多人格特質的H值都很大。但資料并未顯示在哪些人格特質上高。
(四)遺傳與環境作用大小的比較
1.我國雙生子的研究
(1)研究過程
我國一項雙生子的研究持續了近20年,給這些雙生子施測《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這個測驗包括10個分量表。然后計算同卵雙生子分數的相關性(rm2)、異卵雙生子分數的相關性(rD2)以及遺傳率(H)。遺傳效應的統計公式(粗略估計)如下:

rm2:同卵雙生子的相關
rD2:異卵雙生子的相關
H:遺傳率
(2)研究結論
①同卵雙生子在精神分裂癥、疑病癥、社會內向和性病態這幾種人格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異卵雙生子則沒有表現出來人格的這種相似性。
②不同人格特征的遺傳率不同。這說明了遺傳在不同人格特征上的作用有大有小。其中,精神衰弱、抑郁癥、疑病癥、社會內向和性病態的遺傳作用更強。而癔病、輕躁狂的遺傳作用則較弱。
2.遺傳與環境作用的公式
比較遺傳與環境作用的公式是:
例如,同卵雙生子的相關系數rm2=0.71,且達顯著性水平(P<0.01),而異卵雙生子的相關系數rD2=0.27,未達顯著性水平(p>0.05),將兩個相關系數代入公式,H:E=44:29,說明遺傳作用>環境作用。
(五)評價
綜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這是研究者們已達到共識的結論。但是,二者的交互作用對人格形成產生影響的機制是研究者們面臨的新課題。人們試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各種問題。
- 網絡傳播概論
- 中國文學簡史(修訂版)
- LED技術基礎及封裝崗位任務解析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新聞學概論(廣東省特色專業系列教材)
-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第2版)
- C語言程序設計(第3版)
- 國際關系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9年山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過程裝備安全技術
- 北京外國語大學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第2版)
- 易綱《宏觀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北京市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操作系統設計與實現:基于LoongArch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