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燕《人格心理學》筆記及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309字
- 2021-05-28 21:32:25
1.5 人格心理學發展趨勢
一、人格理論研究的交融趨勢
人格理論的發展階段有:
(一)理論昌盛時期
早期的人格心理學家的興趣是在發展理論上而不是在數據上。他們在工作方式上,更多地帶有主觀思辨的特征。
(二)對理論的反抗傾向
第二階段是對理論的反抗,這種反抗延續至今。其原因為:
1.人格理論從一開始就是在爭辯中發展起來的,各種理論多是由反弗洛伊德的理論起家的。人們發現運用一些前人的理論與方法可能無法全面地解釋人格現象。
2.當嚴謹的方法和數據的統計開始興起時,人們開始強調研究的客觀性,認為理論要經得起客觀檢驗。結果是當人格心理學家們開始選擇客觀的方法研究人格理論時,就失去了其自身魅力
(三)發展理論與反抗理論相結合
人格心理學家在復興那種大膽的、整體化的、寬闊風格的同時,又不失在嚴格、完善的方法上獲得有價值的東西,即理論建立在實證發現的基礎上。
總之,人格心理學一方面要積極吸收其他領域的成果,同時也為其他學科提供可參照的依據。在與其他學科相互兼容的時候,人格心理學內部也在表現出整合的趨勢。
二、人格實證研究的整合趨勢
(一)人格理論整合
當今人格心理學呈現出各家各派相互交叉、滲透的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人格心理學內部各路學派研究的匯合、交叉趨勢已日趨明顯化。各家出現整合的原因之一是人們采取了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問題,并借鑒其他研究成果,使人格研究更完整。在人格心理學中,不同派路的研究盡管起點不同、興趣不同、目標不同,但卻存在著內在的共同機制。在這種以某一共同機制為基礎的“研究叢”中,體現了研究的整合趨勢。
(二)整合的樣例
20世紀90年代一個著名的實例是以趨避行為機制研究為核心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研究。有一個公認的行為模式理論:人類行為、情感背后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趨近傾向和逃避傾向。這一觀點將使興趣不同的研究者匯聚在這一課題下,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加豐滿了,對人的心理的認識更完整、更合理了(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研究途徑對趨避行為機制研究的關注課題

總之,在建立“研究叢”時,研究者從不同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機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心理奧秘。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趨勢
人格心理學家非常關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區分、解釋與預測功能,這涉及了人格研究的效度問題。
(一)人格區分功能的整合
1.人格的區分功能
描述人格差異是人格區分功能的體現,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質論與類型論,二者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描述了人格的差異。特質論在區分人的特征時,強調的是個體間的差異、人格量的差異;類型論強調的是群體間的差異、人格質的差異。兩種理論觀點各自從不同角度部分地區分了人格的差異特征。
2.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
對不同理論進行整合可以更全面地區分人格特征,艾森克實現了這一整合工作。他通過兩個人格維度(情緒穩定性與不穩定,內向與外向)劃分出4種人格氣質類型(抑郁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而每一氣質類型中又包含了一些人格特質的描述,如抑郁質中包含了情緒多變、焦慮、刻板等特質層面的特征。艾森克將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體,能更好而全面地區分人格差異。
(二)人格解釋功能的完善
人格心理學家一直在尋找有效的人格解釋單元,提出了許多人格理論,但是每一種人格理論都有其解釋的局限性。
1.大五人格模型
(1)貢獻
大五人格模型(FFM)為人格的描述與解釋提供了基礎的、廣泛的框架,被稱為是人格領域中“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以特質理論為基礎的大五人格模型,現在被廣泛地使用于心理學研究中,實現著人格的解釋功能。
(2)關于人格特質的評價
①特質是靜止的、穩定的結構,所以它無法說明動態的人格成分。當人們描述一種穩定性高的心理狀態時,人格狀態的預測性較高。
②它不能描述不同背景下的行為差異,也不能靈活地體現人格的復雜性。
③對于用因素分析方法所獲得的特質結構,是否能真正反映人格中最基礎和最有用的成分?所獲得的獨立因素可能只是提供了有限的經驗性預測。
④在時空上高度穩定的特質不能有效地解釋、測量被試內因素因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人格特質與短期效應無關,若考慮暫時的心理狀態,個體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特質只對一般基線水平的狀態有較高的預測性,但對暫時起伏不定的狀態的預測性很小。
2.兩套人格描述系列
(1)提出
Epstein在關于人格最基本單元的爭論時指出:被試內數據的因素分析與被試間數據的因素分析的結果是不一致的,這意味著需要有兩套人格描述系列。
①描述被試間變量的人格維度。
②描述被試內變量的人格維度。
(2)評價
被試間變量與被試內變量的確定,是未來人格研究要思考的問題。但最好的方法是具有同時適合兩個方面的一系列基本人格維度。任何人格理論與研究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性。在其適用范圍內,它具有較高的解釋與預測功能,超出這個適用范圍,就可能導致錯誤推論。
(三)人格預測的條件
人格受制于其他多種影響因素,如文化、時間、對象等。人格影響因素的多樣性決定了人格研究的復雜性,這就為人格分析與預測增加了變數。因此,人格預測是以把握人格影響因素為前提條件的。
確定人格各因素的比重是提高預測準確性的重要依據。當代人格心理學家提出,從總體來說遺傳因素大約占40%,環境占60%,但不同的人格特征的遺傳與環境之比會各有差異。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趨勢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歷史中,人格心理學家使用了多種性質的方法,積累了許多經驗。如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主觀與客觀方法,質與量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學有許多研究方法,在人格心理學中常強調的方法是臨床方法、相關方法、測量與實驗方法。
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走向特點:
(一)研究問題的特征與方法的匹配性
如果研究課題以穩定為特征,則可以用客觀分析的方法;如果從過程、進化、發展的角度來研究課題,需要選擇縱向方法、質的方法。不考慮課題性質而盲目使用方法,會導致研究偏差。
(二)研究方法出現回歸趨勢,體現了方法上的多元化與整合趨勢
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強調描述性方法,臨床訪談、自我報告、主題統覺測驗、Q分類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質的分析。之后隨著統計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學家更重視量的分析。上世紀末,人們又開始重視臨床與質的方法,特別強調的是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結合。有研究者認為人格心理學應該更多地接受定性分析方法,但要努力提高評價的質量。
(三)研究方法的動態變化
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已成為當今普遍而時髦的分析方法,但縱向研究在探討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或轉化期時更為有效,而現代人格研究更強調一種動態的過程性研究。
(四)LOST數據在縱向研究中的使用,可增加結果的可信度
LOST數據中,其中L是生命發展歷程的數據,O是觀察數據,T是標準測驗數據,S是自我報告數據。通過不同性質的數據來獲得一致的結果,是研究結果自我驗證的較好方法。
五、人格研究的動態化趨勢
研究整個生命歷程中的人格,將使人們能以動態的方式來詮釋人格。
(一)人格研究的四類變化
1.絕對與相對的變化
如身高和體重隨年齡增長會產生絕對的變化,但是與同齡人的平均數相比,他們的相對位置可能是穩定的。
2.外在與內在的變化
如水、水蒸氣、冰看起來差異很大,這是外在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型變化;但是,由于他們的分子結構沒變,都是H2O,其內在本質是不變的。這是現象型變化,而不是內在型變化。
3.量變與質變的變化
如不斷學習新知識,但看問題的立場、態度沒變,這是量變;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守恒概念的形成都是質變。
4.連續與間斷的變化
如人的身體特征和外表是連續型變化,漸進的過程;間斷性變化是突然的、實質的變化.如一個人經歷了重大事件,他的性格會表現出巨大的變化,其表現與以前是不連貫的。如戰爭、可能會引起人們永久性的改變。
(二)未來研究中需要思考并力圖解決的問題
1.在長時間段內,人格究竟有多穩定?是不是某些時候的穩定大于另一些時候的穩定?是不是人格某些方面的穩定性大于其他方面的穩定性?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對于其他人更穩定?
2.如何認識在人格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其基本的連續性是什么?
3.如何確信在不同年齡測得的同一人格特征具有可比性?
4.能否以一個時間點的情況來預測另一時間點的情況?怎么能夠在合適的年齡來預測人格?人格是否有關鍵期或敏感期?
5.如何分辨人格的量變與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