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598字
- 2021-05-28 21:34:31
第二章 當代世界政治
2.1 復習筆記
一、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
1當代世界政治行為主體
(1)世界政治的含義
世界政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世界政治是指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現象、政治關系和政治發展規律。狹義的世界政治大體與國際政治在內涵和外延上一致,它是指國際社會中各種國際政治主體行為之間的政治關系及其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
(2)當代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
當代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可以分為三類:主權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①主權國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也是政府間國際組織建立、活動和發展的基礎。
②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以主權國家為成員,以各國合法政府為代表進行組織和活動。它們在協調國家間關系,解決國際和地區矛盾與沖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③聯合國是當代世界代表性最廣泛、規模和影響最大、活動領域最寬、在全球范圍內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組織,是最重要的國際講壇和開展多邊外交的場所。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全球的發展中發揮著其他國際組織、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在當今世界,聯合國是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國際爭端的最權威、最具合法性的機構。
④進入21世紀,國際政治行為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包括國際政黨組織、國際范圍的政治運動等,成為公認的國際政治行為主體,而且國際經濟組織、跨國公司乃至個人等也被一些學者視為國際政治行為主體。
2重要因素
當代世界政治發展是多元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對立統一的結果。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錯綜復雜,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持久因素也有臨時因素。
(1)國家利益
利益關系是當代世界政治中影響各個國際政治行為主體行為的最根本要素。而對各國來說,國家利益始終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和優先考慮的要素。國家利益始終是當代世界政治中發揮作用最持久、影響力最大的因素。
(2)國家實力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努力捍衛和謀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各國的實力大小不一樣,捍衛和謀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樣,從而對世界政治產生不同的影響。
(3)國家戰略
各國戰略特別是大國的國際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對世界政治產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
(4)國家關系
國家間關系,特別是大國間關系,一直制約著世界政治的發展。其關系緩和、協調發展,世界就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面。相反,其關系緊張、惡化,乃至由此產生沖突、冷戰、熱戰,世界就會陷入戰亂之中。
(5)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尤其是聯合國,在協調各國關系、緩和國際矛盾、解決國際爭端、調節國際沖突、維護和促進世界發展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6)國際事件
重大國際事件尤其是各類戰爭的爆發、結束及其為此而召開的國際會議、達成的協議或條約,往往成為世界政治發展的轉折點。
(7)世界經濟
冷戰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兩極到多極化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大體分為:第一個時期,兩極格局的形成;第二個時期,兩極格局的發展與演變;第三個時期,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1)世界政治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國際政治舞臺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系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
②決定世界政治格局構成與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國際關系利益和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
b.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力量對比變化,特別是舊霸權衰落、新霸權崛起;
c.大國特別是霸權國的國際戰略;
d.國家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的調整、重新組合,及其由此而構建的地區乃至國際體系、國際秩序;
e.具有全球影響的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和國際形勢的重大演變。
(2)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局的明朗,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在醞釀之中,美、英、蘇三國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①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蘇聯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戰時的第二次首腦會議。會議的宗旨是劃分勢力范圍,商討戰后大國合作和維護世界秩序問題。正是這次“三巨頭”會議,形成了雅爾塔體系。
②美英的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由其帝國主義本性決定的。那么,蘇聯的做法和作用又將如何評價呢?其做法和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地,擴大社會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它通過《雅爾塔秘密協定》謀取不合理的利益,侵犯了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主權和合法權益,其對外政策中同樣有大國主義、強權政治的因素,這無疑有損于社會主義的聲譽。
③雅爾塔體系(或稱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首腦主要通過1943年德黑蘭會議、1945年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大國劃分勢力范圍。戰后兩極格局基本是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聯合國的建立既是雅爾塔協議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志。
④1946年3月5日,丘吉爾應杜魯門邀請,在美國富爾敦發表反蘇演說。它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杜魯門主張同蘇聯展開全面對抗,“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⑤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復興歐洲”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其目的是通過援助西歐振興經濟,從政治和軍事上控制西歐,進一步實現同西歐結盟,遏制蘇聯,稱霸全球。
⑥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盧、丹、挪、冰、葡、意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一個打著集體防御和維護北大西洋區域安全與和平的旗號,實際上旨在遏制蘇聯的軍事集團。它的成立加劇了歐洲乃至全球的冷戰局面。
⑦1949年1月,杜魯門在其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美國外交方面的四點行動計劃。其中第四點內容是利用技術和資本輸出對不發達國家進行經濟和政治滲透。這就是所謂的“第四點計劃”。其實質是利用援助的方式來控制不發達國家,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政策。
⑧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繼與蘇聯東歐各國建交。1950年2月,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國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同時,中朝、中越,以及蘇聯東歐國家同朝、越也加強了政治、經濟和軍事聯系。歐亞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就連成一片,形成了同帝國主義陣營相對抗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
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政治上表現為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表現為全面“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意識形態上表現為“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國家害怕、敵視并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借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
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1950年美軍進駐中國臺灣,封鎖臺灣海峽,以及1954年取得勝利的越南人民抗法戰爭,實際上是戰后兩大陣營間的軍事較量,雖然未引發兩大陣營的全面熱戰和世界大戰,但明顯加劇了它們之間的軍事對抗。蘇、波、捷、匈、保、羅、阿和民主德國于1955年5月14日簽訂《華沙條約》,正式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至此,在歐洲就形成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就出現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兩極格局。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
(1)對抗中出現一定緩和。局部的危機、熱戰與和平解決爭端相互交錯
①1956年美蘇關系出現緩和,先后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擴散等一系列核軍控和裁軍協議,通過談判,用和平方式解決了1961年的柏林危機、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實現兩國首腦互訪,多次舉行兩國首腦雙邊會談和蘇美英法四國首腦會談。
②但是緩和中有對抗、爭奪,美蘇軍備競賽從未停止。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1961年民主德國筑起柏林墻,險些引發北約和華約直接軍事沖突。1962年出現中印邊界武裝沖突和古巴導彈危機。1965年美國擴大對越戰爭,局部戰爭開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世界并不太平。
(2)社會主義陣營分裂
①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一方面,在支持歐亞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推動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早在確立雅爾塔體系時它就已顯露出來的大國主義傾向,不僅沒有得到克服,反而不斷膨脹,越來越嚴重。
②歐亞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這種大國主義又表現為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干涉、指揮與控制,從而破壞了它與這些國家的關系,并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
(3)資本主義陣營分化
隨著法國、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對美國的獨立和離心傾向也日益明顯。同時日美在貿易、投資、安全和政治方面的摩擦和矛盾也時斷時續,日本要求擺脫美國控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4)第三世界的崛起
戰后,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到20世紀60年代末已有104個國家獲得獨立,成為世界政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一股獨立于兩大陣營之外的新興力量。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極格局的松動與瓦解
(1)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從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兩個超級大國激烈爭奪世界霸權,攻守的態勢互有轉換。
①70年代蘇聯咄咄逼人,美國處于守勢;80年代美國采取了攻勢,蘇聯則處于守勢。1973年至1975年,美國發生了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進入相對停滯的“滯脹”時期。同時,國內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為了擺脫困境,美國不得不調整對外政策,實行戰略收縮,奉行“尼克松主義”。
②與美國相反,70年代蘇聯的經濟發展較快,與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蘇聯積極擴軍備戰,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蘇聯正是憑借急劇增強的經濟、軍事實力,利用美國的困境和收縮海外軍事力量的機會,采取進攻戰略,迅速向海外擴張,以便同美國爭霸世界。
③進入80年代,蘇聯經濟惡化,美國趁機轉守為攻,奪取核優勢地位。為此,里根總統于1983年3月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對蘇聯形成巨大威脅。此外,美國想通過新一輪的大規模核競賽,從經濟上拖垮蘇聯,最終從政治上瓦解蘇聯。此時的蘇聯已無力進行新一輪核競賽,1985年主動提出與美國進行談判,美國立即表示同意。從此,美蘇關系出現緩和趨勢。
(2)多種力量快速發展
①伴隨著實力增強,西歐進一步走向聯合。1967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西歐的對外政策也日益協調一致,對美更具有獨立性。它在歐安會、中東、安哥拉、南部非洲、阿富汗等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②日本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7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在資本主義世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外交的對美獨立傾向日趨明顯。資本主義世界就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美國、西歐、日本三強并立的局面。
③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獨特的、越來越大的作用。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無論從中美蘇的戰略關系看,還是從整個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中國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④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展中國家為維護自身權益,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行了長期的斗爭。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也逐步發展。1971年正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堅決支持下,中國沖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阻撓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兩極格局瓦解
①進入20世紀80年代,蘇聯東歐各國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同西方國家差距拉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各國先后發生劇變。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到1991年12月底,持續近50年的“雅爾塔體系”終結,兩極格局瓦解。這是因為:
a.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國家之間兩種政治制度的對立、兩種思想體系的斗爭已經煙消云散;
b.華沙條約組織和經互會已經宣告解散,歐洲兩大軍事和經濟集團的對立不復存在;
c.兩德統一,蘇軍宣布從德國東部撤軍;
d.俄羅斯盡管繼承了蘇聯的主要財富和在聯合國的地位,但其實力已今非昔比,且內外交困,再不可能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了。
②戰后形成的世界兩極格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a.政治上兩大力量(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勢不兩立
帝國主義陣營始終堅持反蘇、反共、反革命的政策,它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誣蔑,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妄圖瓦解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陣營以及該陣營解體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則高舉反帝大旗,維護世界和平,積極支持民族民主運動和各國的革命斗爭。
b.軍事上兩大集團強烈對抗
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相互為敵,擴軍備戰。冷戰碰撞出的火花有可能導致直接軍事沖突和熱戰。與兩大集團有關的局部戰爭(例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時有發生。
c.兩種類型的經濟并行發展,交往較少
西方各國經濟往來密切,對社會主義國家則實行封鎖、“禁運”。蘇聯東歐各國以經互會為核心,經濟上自成一體,并同亞洲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保持著牢固的經濟關系。
d.兩大陣營內部基本是一元結構、一個中心
在帝國主義陣營中,由于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占絕對優勢,實際處于領導和中心地位。社會主義陣營則以蘇聯為首。該陣營解體后,華約仍以蘇聯為首。
e.兩極格局長期相對穩定
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幾十年來雖有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但總體上相對穩定,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行為主體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已成為決定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兩個最核心因素。從力量對比來看,世界出現“一超多強”的態勢。
三、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基本特點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1)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機遇和有利條件
①經濟全球化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更加突出。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抓住機遇就能實現更大發展,錯過機遇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后。所以,各國都把確保和平、穩定、安全,促進發展,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
②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和地區合作不斷加強,各種地區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既加劇了各國之間的激烈競爭,又密切了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些合作的加強有利于各國間實現相互溝通,增進了解,增加信任,從而使整個國際形勢在競爭與合作中趨向緩和。
(2)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
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使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破壞,也使世界文明遭到空前浩劫。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厭惡戰爭。維護和平,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3)反對和制止戰爭的力量在不斷增強
冷戰結束后,盡管存在霸權主義的威脅、各種沖突和局部戰爭,但是和平解決爭端的模式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和一般做法,聯合國及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在維護和平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反對和制止戰爭的力量在不斷增強。
(4)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世界多極化趨勢對霸權主義是一種有力制約,對地區和全球性的危機、沖突發揮著緩解作用,對戰爭力量能夠進行有效的牽制。
2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受到多方面的挑戰
①當今世界格局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多極化趨勢和單極化趨勢仍在繼續發展和斗爭;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更加明顯,但是反對單邊主義的力量也在增強,并有新的表現。一方面,我們應當承認美國“一超”地位突出;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仍然繼續,并出現新的局面。
②西方世界的控制和反控制較量時起時伏。蘇聯東歐發生劇變后美國對它們的控制力、支配力不是增強,而是逐步減弱。
③2003年3月爆發的伊拉克戰爭說明,由于美國的超強實力和強行主導國際事務的對外戰略,使單極化呈強硬走勢,但多極化表現也非常活躍。中、俄反對態度更加鮮明,法、德立場出人意料的強硬,對美國形成很大牽制,使其難以為所欲為。
(2)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科技和經濟實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決定因素。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極”的形成和得到認同,越來越取決于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大小。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國政治地位與作用發生變化,在多極化的競爭中也必然會有所表現。
(3)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組合
戰結束后,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加快一體化進程,“聯合圖強”成了歐洲各國的共識。俄羅斯也調整了外交戰略,實行更加務實的多元化的外交,加強了同亞太國家的合作。在亞洲,東盟的地位大大提高,在解決地區沖突、促進經濟技術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4)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①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發展模式也是多樣的
a.就社會制度來說,有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前資本主義國家;
b.就社會發展程度來說,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有新興工業國家;
c.就宗教來說,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還有更多的其他宗教;
d.就民族來說,世界上既存在單民族國家,又存在多民族國家。
②國際關系民主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a.各國的事情,包括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選擇,以及各國內部的其他事務,各國都自己解決,反對任何其他國家和外部勢力進行干預;
b.世界上的事情,包括各國之間的政治矛盾、外交分歧、經濟糾紛,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引發的局部沖突,以及各國面臨的共同發展問題,各國都力圖通過平等協商解決。發展中國家在調整中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5)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①聯合國在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的發展中的權威地位和作用,仍然得到各國的認可和多數國家的尊重。
②當今世界,美國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如此明顯,我們應當正確理解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
a.多極化是世界政治格局發展的趨勢而非定勢;
b.多極化正朝著牽制美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方向發展;
c.多極化趨勢錯綜復雜,發展進程不會一帆風順。
3大國關系進行深刻調整
(1)朝多元化、建立和平穩定外部環境的方向發展
①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調整對外關系,同美、西歐各國關系趨于穩定;
②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活動,不斷調整和改善與美、俄、日、西歐各國的關系,大大加強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
(2)探索與構筑新型“伙伴關系”或建設性關系
①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日、歐、俄各大國首腦和政府要員頻繁互訪,力求協調彼此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合作,并努力探索與構筑新型“伙伴關系”。
②這些新型伙伴關系,有其共同的特征:一是不結盟;二是不對抗,;三是不針對第三國。這無疑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各國元首通過直接的溝通與交流,克服障礙
中國政府從世界和平與發展和中美關系的大局出發,以2001年“9·11”事件為契機,以加強國際反恐聯盟為出發點,努力改善兩國關系。中美關系總體發展平穩,不僅經濟貿易往來呈上升趨勢,而且軍事交流得以恢復。在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共同性重大問題上,各國不僅可以平等協商,求同存異,達成共識,而且可以進行合作。
4以聯合國為主的全球性、區域性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
(1)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聯合國的作用不斷加強。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方面,聯合國發揮了冷戰時期所未曾發揮過的作用。聯合國成為大國間調整相互關系,以及發展中國家結交朋友、維護權益、交換意見,共同推動建立和平、公正、民主的國際新秩序的最重要場所。
(2)除了聯合國,歐盟、東盟、非洲統一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地區性、專業性組織,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5經濟因素增強,經濟與政治的互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當今世界政治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因素增強,經濟與政治互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發展的首要因素。其原因就在于:
(1)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爭奪資源的斗爭加劇,甚至導致地區的政治、軍事沖突;
(3)國家的經濟利益往往成為國家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它們的關系一般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這一主潮流。
四、當今世界政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1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1)新干涉主義盛行
西方大國任意干涉別國內政,其借口從國家利益、國家安全、“人權”到民族問題無所不包,其手段更是從經濟制裁到直接出兵干涉,無所不用。干涉的范圍也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它們鼓吹人權高于主權,利用它所控制的軍事集團或政治軍事同盟,繞開聯合國,任意干涉他國內政,直至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直接軍事打擊,推翻該國的合法政府,捉拿該國政治領導人。
(2)對外戰略更具進攻性
“9·11”事件后,美國進行了戰略調整。
①調整國家核戰略。其標志是美國國防部于2002年1月8日向國會提交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報告提出新威懾戰略,即從舊的“三位一體”戰略轉向攻防兼備、能力全面的“新三位一體”戰略。
②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所謂“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就是對國際恐怖組織、窩藏恐怖分子或支持恐怖活動的國家,以及擁有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的“敵對國家”、“無賴國家”實行“先發制人”的打擊。2003年3月,美國繞開聯合國出兵伊拉克,就是其“先發制人”戰略的集中表現。
③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實原因有:
a.戰略需要;
b.利益驅動;
c.政治考慮。
同時,在中東進行“民主試驗”,改變“無賴國家”的政治體制,推行美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也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原因。
2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單邊主義還很嚴重
(1)自詡本國社會制度最優越
①本國的價值觀最正確,強迫別國接受和照搬它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將本國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強加于人的手段主要是在貿易中附加政治條件,利用政治施壓、經濟利誘、文化滲透來實行“和平演變”。
②在兩極格局下,美國的政策帶有明顯的反共色彩。現在,這一思維模式并未根本改變,而是將重點由蘇聯移向了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首先是中國。此外,美國加緊構建孤立、封鎖、制裁朝鮮的“包圍網”,加劇了東北亞的緊張局勢。
③冷戰時期形成了一種冷戰思維,就是以美蘇爭霸世界為中心,以兩大陣營、兩大集團在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諸方面全面對抗為基礎的一種戰略思維模式。它有兩大要素:
a.以瓦解對方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為出發點和歸宿;
b.以爭奪世界政治的控制權為重點。
西方大國不顧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仍按冷戰思維模式去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制定政策,處理國際事務。
(2)利用人權、民主化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
“人權外交”早在20世紀70年代卡特總統時期就已確立,歷經20余年更為變本加厲。美國就人權、民主等問題指責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一系列國家,向這些國家施加壓力,為國家間關系的穩定發展制造障礙。
3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1)傳統安全威脅
①從行為主體看主要是來自其他國家;
②從行為方式看主要指其他國家軍隊實施的武裝入侵或針對國家政權組織實施的顛覆活動。
(2)非傳統安全威脅
①從行為主體看出現多元化的趨勢,涉及非政府組織、國際運動、國際思潮乃至個人;
②從行為方式看出現多樣化的現象,已從傳統的軍事威脅擴大到恐怖襲擊、破壞信息及其他;
③公共實施,制造民族分裂、宗教沖突和社會動亂,特別是恐怖主義手段;
④從威脅的對象來看,不僅危害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且危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3)國際社會不同程度上受到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的威脅。其中恐怖主義尤其值得關注和警惕。恐怖主義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各國安全的直接威脅。恐怖主義的形式至少應當包括國內恐怖主義、國家恐怖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
反恐要加強國際合作。各國只有在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上達成共識,才能進行合作。合作可以采取交流情報、信息共享、相互支持、聯合行動等方式。反恐要堅持防范和打擊的相互結合。加強防范是根本和基礎,打擊是重要的手段。
4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
當今世界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
(1)非洲和世界不少國家都是由多民族、多部落組成的,由于歷史的糾葛和現實利益的沖突,政治上的分歧和文化傳統的差異,特別是殖民主義的后遺癥,一些民族、部族之間經常發生沖突,這些沖突又常常升級為內戰。
(2)領土爭端也成為導致國際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有些地區因殖民主義統治造成的劃界混亂狀況而爭端不斷;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的解體又導致新獨立國家間的領土、邊界糾紛。由此而引起的戰爭或戰爭危機已然不少,并且許多潛在的危機還可能成為日后引起動蕩的禍根。
5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6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
(1)影響和平與發展的比較確定的因素
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表現;
②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單邊主義;
③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④局部沖突時起時伏;
④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2)不確定因素包括兩個方面
①確定因素的變化及其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出現新的難以預測的情況;
②確定因素之外的新情況、新現象、新問題和難以預測的因素。
(3)采取積極措施應對不確定因素的消極影響
①要防止周邊國家關系惡化。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不忘過去、記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②要避免有些本來是積極的、有利的國際現象可能帶來消極和不利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也會使世界政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綜上所述,中國的國際環境將受到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從長遠來看,單邊主義和國際干涉的不斷強化、擴大,無疑會對臺灣問題的解決,乃至一些內政問題的處理形成巨大的壓力、阻力和障礙。不能排除國際勢力利用這些問題進行國際干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