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381字
- 2021-05-28 20:54:44
2.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案例討論
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于是使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乎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
問:張釋之執法體現了何種法律思想?
答:張釋之提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即: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擁有、應該共同遵守。廷尉作為最高的專職司法官,一旦經手案件,就只能依法辦事,而不能順從皇帝個人的意旨的,執法以法律為準繩,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要求皇帝尊重執法官的獨立辦案權力上。充分體現了中國法文化傳統所頌揚的“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執法精神。
張釋之堅持依法量刑,規范有序,避免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特別是對普通百姓這一弱勢群體不加重治罪,他執法公正、平和,使法律判決盡可能符合客觀情況、規范有序。其執法如山的膽略和為官執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見的聰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為后世效仿,又成為庶民擁戴,官吏并尊的偶像。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法律尊嚴為目的,敢于、善于、勇于給統治者進諫的大無畏精神和法律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不僅在當時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加強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二、思考題
1.如何評價“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答:(1)自由心證制度是現代刑事訴訟中的證據制度,是指法律不預先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和判斷運用證據的規則,證據的取舍和證明力的大小,由法官包括陪審員自由判斷。法官或陪審員通過對證據的審查判斷所形成的內心信念稱作“心證”,“心證”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叫做“確信”,法官或陪審員只根據自己的內心確信來判斷證據和認定事實。
(2)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都要求法官、陪審員應當根據從全部法庭審理中所獲得的內心信念來確定案件事實,對刑事案件的認定要達到“排除合理懷疑”。這一證明標準的適用范圍包括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問題以及構成犯罪的每一要素。
(3)自由心證制度賦予了法官較為充分的自由裁量權,使法官在辦案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邏輯和經驗自由地判斷證據,從案件實際情況出發運用證據認定事實。這與法定證據制度相比是歷史的進步,但是,自由心證制度也存在法官濫用心證權力的風險,因此,必須通過系統的證據規則和程序規則來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規制。
2.我國封建社會刑事訴訟制度與外國封建社會刑事訴訟制度有哪些區別?
答:(1)外國中世紀糾問式訴訟制度
糾問式訴訟制度,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對于犯罪行為,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職權主動進行追究和審判的訴訟制度。
糾問式刑事訴訟是封建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刑事訴訟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
①對刑事案件的追究不再取決于被害人的控告,而是由司法機關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②被告人處于“訴訟客體”的地位。在糾問主義訴訟中,被告人不是擁有訴訟權利的獨立一方,而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訊問乃至刑訊、消極地等待官方的處理。
③法官審理權限缺乏約束,可采用間接審理等審理方式。
④在證據方面采用法定證據制度,又稱形式證據制度。法定證據制度的特征是,不同種類的證據的證明力大小及它們的取舍和運用,由法律預先加以規定。法律對證據證明力和運用規則的規定,主要是根據證據的形式,而不是證據的內容。法官無權按照自己的判斷來分析評價證據,運用證據認定案情需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各種形式性的規則。
(2)中國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制度
①審判組織。中央審判機關,秦漢中央設廷尉主管獄訟。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央審判機關一般仍為廷尉。隋唐時中央司法機構為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元朝設刑部和御史臺,另設管理貴族事務的宗正府為審判機構,主要審理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相犯的案件。明朝設刑部為審判機關,都察院、大理寺為復核機構。清代與明代基本相同。
地方審判機關,秦漢以郡守、縣令為地方長官,擁有審判權。三國兩晉南北朝地方為州、郡、縣三級。隋唐地方只設州、縣兩級,刺史和縣令為地方長官。宋朝地方也設州(府)、縣兩級,知州知縣為長官,兼管行政、司法。元朝地方政權分為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省帶有中央派出機構的性質,各級長官都有審判權。明朝地方設省、府、縣三級。省級設提刑按察使司為最高審判機關,直接受皇帝和中央審判機關領導。府設知府,縣設知縣,負責“平獄訟”。清朝仿效明制,地方設省、府、縣(或州)三級,分別設立總督或巡撫、知府、知縣負責審判。
②告訴制度。被害人告訴、其他知情人告訴、官吏舉發、犯罪人自首,歷朝都是司法機關開始審理刑事案件的緣由。審判機關發現犯罪直接進行糾問,也是訴訟開始的緣由之一。而審判機關發現犯罪直接進行糾問,則在隋、唐以后才逐漸強化。歷代對當事人和其他人告訴,都規定必須向最低一級審判機關(縣級)提出,對越訴者以及接受越訴案件的官員都要給予處罰。但當事人對受理案件的審判機關的判決不服,準許逐級上訴。
③強制措施。漢唐以后歷朝法典都有“捕亡”或類似專篇規定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
④證據制度。從漢魏至明清,所有封建法典都對證據作了專門規定。從種類看,有證人證言、物證和勘驗檢查記錄、書證、被告人口供等。關于證人證言,漢以后仍很重視它在訴訟中的證明作用,但在取證手段和運用上較秦以前有所不同。漢唐法律都規定對證人可以拷訊,作偽證要負刑事責任。
⑤庭審制度。漢以后歷代審理刑事案件,一般由一個法官獨任審判,少數重大案件則由若干法官會同審判。
⑥死刑程序。秦漢時的死刑,郡守有決定權,但到三國時期,決定權開始集中于皇帝。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2015年北京市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張德《組織行為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建明《新聞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羅森《財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8版)
- 潘金生《材料科學基礎》(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陳志華《外國造園藝術》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蔣殿春《高級微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244英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610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