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994字
- 2021-05-28 20:54:44
第2章 刑事訴訟法的歷史沿革
2.1 復習筆記
一、外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沿革
1.外國古代彈劾式訴訟制度與神示證據制度
彈劾式訴訟制度,是指個人享有控告犯罪的絕對權利,國家審判機關不主動追究犯罪,而是以居中仲裁者的身份處理刑事案件的訴訟制度。其主要特征有:
(1)實行私人告訴制度,國家沒有專門追訴犯罪的機關。
訴訟的發動,必須由被害人、被害人的代理人或法律允許的其他人向法院提出控訴,即實行“不告不理”原則。
(2)在訴訟中,原告和被告在形式上有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承擔同等的訴訟義務。
(3)法院或其他裁判機構在訴訟中處于消極的仲裁地位。
訴訟主要由雙方當事人推進,證據的提出基本上是原、被告雙方的責任,雙方不僅主導著訴訟的進程,還有權自行選擇法官;而法院或其他裁判機構不負有積極主動地調查事實的責任。
(4)司法與行政合一,訴訟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對于訴訟爭議的解決往往帶有宗教色彩,遇到疑難案件而沒有更好的證明方法時,便采用詛誓、神明裁判、決斗等證明方法對雙方的爭端作出裁決,以保證裁決結論得到公眾的廣泛接受。
2.中世紀糾問式訴訟制度和法定證據制度
糾問式訴訟制度,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對于犯罪行為,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職權主動進行追究和審判的訴訟制度。它的主要特點是:
(1)對刑事案件的追究不再取決于被害人的控告,而是由司法機關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不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
(2)被告人處于“訴訟客體”的地位。刑訊逼供制度化、合法化,是糾問式訴訟的顯著特點。
(3)法官審理權限缺乏約束,可采用間接審理等審理方式。不允許當事人在法庭上辯論,審訊常常是不公開進行的。判決則主要是以審訊被告人的口供筆錄作為根據。
糾問式訴訟在證據方面采用法定證據制度。其特征是,不同種類的證據的證明力大小及它們的取舍和運用,由法律預先加以規定。法律對證據證明力和運用規則的規定,主要是根據證據的形式,而不是證據的內容。法官無權按照自己的判斷來分析評價證據,運用證據認定案情需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各種形式性的規則。
3.外國近現代辯論式訴訟制度和自由心證制度
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各國相繼廢除了糾問式訴訟和刑訊制度,確立了訴訟中的辯論原則和辯護制度;廢除了法定證據制度,而代之以法官自由心證原則。
(1)現代意義的刑事訴訟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①起訴和審判職能相分離,實行“不告不理”。
②審判獨立,法官獨立行使刑事司法權。審判權由法院獨立行使,法院的審判活動只服從于憲法和法律,不受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干涉。
③實行無罪推定原則,確立被告人的主體地位和辯護人的訴訟權利,確認和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
④實行公開審判,確立言詞原則和直接原則。
⑤實行證據裁判原則和自由心證制度。
(2)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制度
當事人主義訴訟,又稱對抗制訴訟、辯論主義訴訟,強調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和訴訟作用,使他們在訴訟中積極主動、互相對抗爭辯,而審判機關在形式上只起著居中公斷的作用。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強調通過當事人間的平等對抗發現“真實”,解決爭議,主要特征是:
①偵查活動主要由警察機關進行,偵查中強調對嫌疑人的保護,賦予其對抗偵查機關的權利。
②在起訴方式上,實行起訴便宜主義,允許起訴機關具有較大的起訴酌定權。
③訴訟當事人的抗辯主要體現在審判程序中。實行當事人舉證、法官聽證和裁斷的庭審方式,主要由當事人雙方推動訴訟的發展。
④對上訴程序和再審程序限制較多。
(3)大陸法系職權主義刑事訴訟制度
職權主義訴訟,又稱非對抗制訴訟、審問式訴訟,強調國家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訴訟中的職權作用,尤其是強調法官在審判中積極查明案件事實的作用,而不強調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大陸法系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強調運用國家權力查明事實真相,懲治犯罪,主要特征是:
①偵查活動中實行偵查職權主義,警察、檢察官和其他有偵查權的官員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②刑事案件的追訴采用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方式。
③審判程序中法官起主導、指揮作用。當事人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但承認當事人平等,并允許其在適當階段與公訴人相互辯論。
④對上訴程序和法律救濟程序限制較少。
二戰以后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4.21世紀外國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
(1)英國2002年公布了《所有人的正義—英國司法改革報告》白皮書,刑事司法理念發生嬗變,刑事訴訟制度呈現向職權主義大幅度傾斜的態勢。具體包括:
①加強犯罪控制,保障社會安全,注重查明案件事實真相。
②加強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改革計劃的重點是重新調整刑事司法制度以有利于保障被害人和社會公眾利益。
③改革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嚴重犯罪案件中,如果出現強有力的新證據,則不適用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已被宣告無罪的被告人可以因為同一罪名再次被審判。
④修改證據規則,以確保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與判決相關的材料。
⑤限制陪審團審判的范圍,擴大治安法官的量刑權限。
(2)俄羅斯刑事訴訟制度由傳統的職權主義模式向當事人主義模式轉型。2002年新《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正式生效。新法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特色包括:
①規定追究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刑事訴訟目的。
②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
③確立司法審查原則。規定只有經過法院最終決定,才能采取羈押、搜查住宅、扣押物品、監聽等重大的強制措施或偵查行為。
④取消檢察機關對審判的法律監督權。
⑤加強被追訴人和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⑥實行控辯雙方辯論制。確立了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法院中立裁判的辯論制訴訟模式。
⑦改革證據制度。賦予了證人在特定情形下拒絕作證的特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確定了“證據的總和證實”、“根據充分”的證明標準。
⑧建立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作出無罪裁決的,審判長必須作出無罪判決,而陪審團的有罪裁決,審判長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加以改變。
⑨設立兩種簡易特別程序。一種是在刑事被告人同意對他提出的指控時作出法院判決的特別程序。另一種是和解法官審理案件的程序。
(3)法國刑事訴訟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加強保障無罪推定和被害人權利。法國2000年通過的《關于加強保障無罪推定和被害人權利的法律》,對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①大力保障無罪推定原則的貫徹。
②對偵查和預審程序進行了改革,加強了對拘留制度的法律監督,正式承認了沉默權,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被害人權利的保護。
③對審判程序進行了改革。包括加強庭審的對抗性、改善被害人在審判程序中的狀況、建立了刑事重罪案件上訴制度等。
(4)日本構建支撐21世紀的刑事司法制度。日本刑事司法改革舉措主要包括;
①實現刑事審判的充實與高效化。主張創設新的庭前準備程序,擴大證據開示;確保連續開庭;真正實現直接言詞主義;確保法院訴訟指揮的實效性。
②完善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公助辯護人制度。建議完善貫穿于嫌疑人階段與被告人階段的辯護體制;辯護人的選任及解任由法院來進行判斷;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充實的辯護活動;保障辯護活動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③提起公訴的應有狀況。提出進一步加強合理運用檢察官的控訴裁量權;建立對檢察審議會某些決議以法律約束力的制度。
④新時期的偵查和公開審判程序。建議導入刑事免責制度的新偵查方法;確保證人參與訴訟并給予證人妥當的保護;擴充與強化國際偵查與司法協助制度;對嫌疑人與被告人的不當人身限制問題進行改革與完善;確保對嫌疑人調查的公平性措施。
⑤對犯罪人改造及被害人的保護問題。建議充實對犯罪者的矯正制度;完善社會性被害人援助體制。
二、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沿革
1.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制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制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現存較早關于刑事訴訟的記載是《舜典》,當時中國早期奴隸制的刑事訴訟制度已近成熟。西周已有較完備的司法組織和審判制度。
2.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制在封建社會的演變
(1)審判組織。
①中央審判機關,秦漢中央設廷尉主管獄訟。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央審判機關一般仍為廷尉。隋唐時中央司法機構為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元朝設刑部和御史臺,另設管理貴族事務的宗正府為審判機構,主要審理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相犯的案件。明朝設刑部為審判機關,都察院、大理寺為復核機構。清代與明代基本相同。
②地方審判機關,秦漢以郡守、縣令為地方長官,擁有審判權。三國兩晉南北朝地方為州、郡、縣三級。隋唐地方只設州、縣兩級,刺史和縣令為地方長官。宋朝地方也設州(府)、縣兩級,知州知縣為長官,兼管行政、司法。元朝地方政權分為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省帶有中央派出機構的性質,各級長官都有審判權。明朝地方設省、府、縣三級。省級設提刑按察使司為最高審判機關,直接受皇帝和中央審判機關領導。府設知府,縣設知縣,負責“平獄訟”。清朝仿效明制,地方設省、府、縣(或州)三級,分別設立總督或巡撫、知府、知縣負責審判。
(2)告訴制度。被害人告訴、其他知情人告訴、官吏舉發、犯罪人自首,審判機關發現,都是各朝司法機關開始審理刑事案件的緣由。
(3)強制措施。漢唐以后歷朝法典都有“捕亡”或類似專篇規定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其具體強制手段有逮捕、囚禁、追攝、勾問、保候等。
(4)證據制度。從漢魏以后,所有封建法典都對證據作了專門規定。種類包括證人證言、物證和勘驗檢查記錄、書證、被告人口供等。此外,歷朝法律都規定屬“親親相隱”者可不作證,“老幼篤疾”者不得作證等規則。
(5)庭審制度。漢以后歷代審理刑事案件,一般由一個法官獨任審判,少數重大案件則由若干法官會同審判。會審作為一種制度,始于唐朝的三司推事(即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共同組成法庭審理大案、疑案)。明朝重大案件除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外,廠、衛也要參加會審,特別重大案件由九卿會審。清朝沿襲明制。
(6)死刑程序。三國時期以后,死刑決定權開始集中于皇帝。唐以后,各朝均實行死刑復奏制度。
3.我國近現代刑事訴訟制度的沿革
(1)清朝末年的刑事訴訟法制
1910年的《刑事訴訟律草案》和《民事訴訟律草案》是在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它們把刑事立法與民事立法分開,把實體法與程序法分開,結束了歷代沿襲的“諸法合體”的立法模式。
(2)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制
歷屆北洋軍閥政府在清政府原有法律基礎上頒布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院編制法》和《刑事訴訟條例》等法律,還模仿英美法系國家,大量援用法院審判中的判例作為處理案件的依據。為了實行獨裁統治,還頒布了一系列關于軍事審判和“非常程序”的法規。
(3)國民黨政府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制
1928年,國民黨政府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刑事訴訟條例》的基礎上公布了新的刑事訴訟法,引進了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訴訟原則、制度和程序。但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先后頒布了《特別刑事臨時法庭組織條例》等一系列特別法,設立特別法院和特別程序,用以代替普通法院和普通程序。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產生和發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后又擬出了《刑事訴訟法草案》,但一直未能成為法律。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它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刑事訴訟實踐經驗和刑事訴訟立法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國刑事訴訟逐步走向完善的重要里程碑。
l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確立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取消了免于起訴制度,完善了不起訴制度,并在審查起訴與一審裁判中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
(2)確立了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原則,增加了立案監督程序和執行監督程序,強化了對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機制。
(3)改善了辯護制度。將辯護人參加刑事訴訟的時間,由審判階段提前到審查起訴階段,并規定在偵查階段,律師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可以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
(4)改革了庭審方式,增加了合議庭的職責。取消了開庭前的實體審查,改革了法庭調查程序,實行控辯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審判方式。
(5)廢除了重罪從快的特別程序,增設了輕罪從快的簡易程序。
(6)取消了收容審查,完善了強制措施,放寬了逮捕條件,延長了拘留時間,明確了拘傳、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等措施的條件與要求。
(7)明確了訴訟主體的權利義務,加強對訴訟參與人尤其是被害人的法律保護。
5.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正
2012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
(2)完善了證據制度。
一方面重點完善了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明確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標準,增加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證人出庭和保護制度。
(3)完善了強制措施。
進一步明確逮捕條件和審查批準程序,細化了逮捕條件,對監視居住措施進行了適當定位,明確規定其適用條件。此外,嚴格限制采取強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
(4)完善了辯護制度。
明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委托辯護人,進一步完善了律師會見程序和閱卷程序,同時擴大了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范圍。
(5)完善了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必要的偵查措施,并強化對偵查措施的規范和監督。
(6)完善了審判程序。
①調整了簡易程序適用范圍,并對第一審普通程序中的案卷移送制度、開庭前的準備程序、與量刑有關的程序、中止審理的程序等作了補充完善。
②明確了第二審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范圍,對發回重審作出限制規定。并增加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③完善了附帶民事訴訟程序,規定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同時,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或者人民檢察院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④對死刑復核程序作出了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可以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在復核死刑案件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
⑤對審判監督程序進行了補充完善,規定了申訴案件決定重審的條件,并指令原審人民法院以外的下級人民法院審理;同時對再審案件強制措施的決定程序,以及原判決、裁定的中止執行等內容作了補充完善。
(7)完善了執行程序。
2012年《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嚴格規范了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批準和及時收監的程序,另一方面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進行了強化。
(8)增加規定特別程序。
- 2016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歷年真題分類精解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331社會工作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833英語語言文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MTI(翻譯碩士)高分一本全
- 王天一《外國教育史》(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東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MSW)考試專用教材
-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簡史》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新修訂本)
- 鄭振龍《金融工程》(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廈門大學245德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馬文蔚《物理學》(第6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緒瑾《保險學》(第5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精選考題訓練”名師精講【20小時高清視頻】
- 邢其毅《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