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述刑事訴訟目的的含義是什么?

答:刑事訴訟目的本身包含以下三個內涵:

(1)刑事訴訟活動的目的,即刑事訴訟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刑事訴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即刑事訴訟實踐活動或刑事訴訟行為。刑事訴訟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刑法的目標是相同的,從刑法角度講,“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需要通過刑事訴訟活動確保自身的目標得以實現。

(2)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即制定刑事訴訟法所要達到的目標。制定刑事訴訟法的直接目標是確立一套力求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所謂力求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是指適合本國情況的現實的刑事訴訟程序,主要考慮的是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協調問題。如果強調對犯罪的控制,體現在刑事訴訟立法上必然更多地考慮效率因素;反之,如果強調對人權的保護,體現在刑事訴訟立法上必然更多地考慮公正因素。但總體上體現公正優于效率是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刑事司法如果失掉了效率,還可以認為是刑事司法;但如果失掉了公正,則失去了刑事司法的生命。研究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其意義主要在于在限制國家司法權力和保護人權之間尋找平衡點,最終實現公正與效率的調和。由于公正與效率的最佳結合是程序公正的本質,故而,也可以說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就是實現程序公正。

(3)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即刑事訴訟程序本身所要實現的目標。刑事訴訟程序以直接追求程序公正為目標。刑事訴訟程序的目標與刑事訴訟法的目標的區別在于:刑事訴訟程序本質上只追求公正,并不考慮效率;而刑事訴訟法則要兼顧效率,或者說刑事訴訟程序關注的是通過實現程序公正確保實體公正,而刑事訴訟法則要在兼顧效率的同時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必要的限制或削減。總之,刑事訴訟程序直接追求程序公正,刑事訴訟法直接追求程序正義。

2.刑事訴訟程序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的理論根據是什么?

答:(1)刑事訴訟程序的直接目的

刑事訴訟程序的直接目的相對于最終目的是一種手段或方法,即實現最終目的的方法。

(2)刑事訴訟程序直接目的的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為限制國家司法權力和保護人權。保護是目的,打擊是手段,二者沖突時保護優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設置國家刑罰權。立法者用立法的形式確立國家刑罰權,其直接目的在于把收集證據、認定事實和確立刑罰的權力交給國家的司法機關統一行使,企圖用權力來消除紛爭與偏見,即由司法機關(主要指法院或法官)在爭論不休時進行最終的、權威性的判定。

起訴權和審判權分立與制衡是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第一步。分立,是指起訴權和審判權由不同的機關行使。制衡,一方面是指,審判程序的啟動由起訴機關來決定,沒有起訴就沒有審判,并且起訴機關對錯誤審判有權上訴;另一方面是指,案件的最后決斷由掌握審判權的法官進行。

辯護權對起訴權的直接制衡和辯護權對審判權的間接制衡。起訴的主要職能就是對犯罪的控訴,它占有訴訟原告的地位,對這種權力的限制最簡捷的辦法就是設計被告人的辯護權予以抗衡,這種抗衡與起訴幾乎同時運作并且在具體的證據調查和審理中始終相伴,形成一種直接抗衡。辯護權對審判權的間接制衡在于:對于不利于被告人的錯誤裁判,被告方有權提出上訴。

3.刑事訴訟程序的正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1)刑事訴訟程序為實現實體公正(實質真實或實體真實)提供了程序空間。

實體公正,即正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刑事訴訟程序要把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并對真相進行準確評判的有效方法或經驗,用程序規則的形式固定下來。無論在事實的認定上還是事實的評價上,糾紛雙方一般存在明顯的對抗。在這種情況下,程序結構設計要求是:

為原、被告雙方提供充分、平等的發言機會,以便讓證據更加全面、充實,不允許限制一方、鼓勵另一方。

作出最終判決的人應是一個人或一個特定的組織,這就是法官。每個人對原、被告雙方的辯論都可能作出不同的評判,但為了維護法制的權威和統一,需要賦予法官以裁判權,實質上表現為法官有作出自己判斷的自由。

司法程序的上述兩方面的價值比較明顯地體現了程序結構的基本輪廓:一是控、辯均衡對抗;二是法官居中裁判。

(2)刑事訴訟程序為防止司法腐敗提供了程序保障。

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有利于限制訴訟主體的恣意妄為。在訴訟過程中,司法權事實上以國家財力為后盾,相對于原告與被告的起訴權、應訴權而處于先天性的優越地位。這使得司法程序限制恣意的主要任務轉向以一方面限制司法權力、另一方面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為主。而司法權在一般意義上以審判權為典型代表。限制審判權并保護當事人權利則是司法程序的核心。限制審判權的方法當然是以保障審判權中立為目標的,即設置一套程序規則以限制和影響法官不得不走中立的道路而無法徇私枉法:

對審判權本身進行直接限制。現代世界多數發達國家所采用的陪審團制度的實質就是運用分權和參與的方法對審判權進行直接限制:前者以英美法系國家為代表,陪審團一般決斷事實,法官則適用法律;后者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由法官與陪審團共同決斷事實和適用法律。

實現起訴權和審判權的分立與制衡、辯護權對起訴權的直接制衡及辯護權對審判權的間接制衡。

(3)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有利于實現程序公正。

刑事訴訟的程序公正實質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實質保障功能和正義宣示作用的綜合性效果。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保證了法官能真正全面地聽取案件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使司法程序結構系統對信息的處理更加準確,使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做到恰如其分;正確協調訴訟主體之間的關系,防止訴訟主體的人情和恣意對訴訟過程產生的干擾,從而在保證程序公正的基礎上維護判決的正確性和權威性,這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實質保障功能。此外,刑事訴訟過程本身又是一個有規則的、看得見的程序操作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向當事人和社會宣示正義的作用。宣示作用在于讓社會公眾和當事人親眼看到程序的運作過程的公正無私,否則,案件的判決即使是正確的,也會引起社會和當事人的種種猜疑。

4.為什么程序真實先于實體真實?

答:(1)實體真實指訴訟所要揭示的案件的本來面目,它只是訴訟的理想化目標。由于訴訟客體——案件事實均是過去發生的行為,人們需要依據這種事實的遺留形態——證據去推斷原來案件事實的本來面目;又由于對證據的判斷從理論上講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準確,所以,絕對意義上的真實即實質真實是訴訟不可能完全達到的。人們的目的只能是無限靠近于案件的本來面目。

(2)程序真實是通過訴訟程序推定的真實,也就是程序意義上的真實。這個真實是人們通過判斷證據得出的認為正確的結論。程序真實和實體真實不可能絕對吻合,程序真實只能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接近實體真實。刑事訴訟程序是為了保證程序真實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接近實體真實而設置的程序規則或形式,就是要達到證據運用的科學化。但是,程序本身又是人類認識的產物,再加上程序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程序本身不可能絕對消除人情與恣意),所以,不管刑事訴訟程序結構設置多么精巧,都不可能保證冤假錯案絕對不發生。刑事訴訟程序結構最多只能實現程序真實。

(3)程序真實先于實體真實的含義是:

堅持程序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現實體真實;

堅持程序可以避免人們在實體問題上的恣意與紛爭;

在程序真實與實體真實發生沖突時應選擇程序真實,為追求某個具體案件的真實而破壞程序制度的代價是高昂的。

5.刑事訴訟程序結構有哪些特點?

答:(1)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結構遵循司法程序結構的普遍規則。但又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司法,在司法程序結構的設計上應受其特殊規律的支配。刑事司法的最終適用一般是對法律上推定的犯罪實施者給予一定期限或者終身剝奪自由的刑罰,甚至適用剝奪生命的刑罰。即便對證據確鑿的真正的罪犯來說,程序操作上的每個失誤都可能造成對被告人人權的不同程度的侵犯,所以,刑事訴訟程序結構如何保證實現公正、效率,在設計上要經過嚴謹考量。正因為如此,刑事訴訟程序結構表現出一系列特色。

(2)刑事訴訟程序結構的特點:

犯罪的嚴重性產生了刑事訴訟程序的“雙重原告”構成。任何越軌行為的危害性均具有雙重性,即一方面造成了被害人本人的人身、財產及精神損害,另一方面對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構成了威脅。刑事犯罪,由于強調其社會危害性,故而犯罪的受害者不僅是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人,還包括受到這種犯罪侵害的社會或國家。這兩種受害者均有權提出控告,并在刑事訴訟中充當原告,使得受害人和國家形成了“雙重原告”格局。

犯罪的復雜性決定了刑事司法庭前程序的兩級延伸。刑事糾紛的證明過程比其他性質的糾紛更復雜。理由如下:

a.相當多的刑事案件因發案時糾紛一方甚至雙方不明確而需要偵破。民事或行政案件在發案時均有明確的原告和被告。

b.那些不需要偵破的刑事案件,其在訴訟證明的復雜程度方面也要高于民事或行政案件。由于不同的案件性質和復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對刑事案件必須要給予更高的證明標準。

(3)刑事訴訟證明的復雜性給刑事訴訟程序結構設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序內增加訴訟準備。

在訴訟一般結構中,為了避免原、被告雙方在庭審外進行訴訟準備的不均衡,司法程序結構應作庭外的等距離延伸的設計,即“一級延伸”。

刑事訴訟因為犯罪證明的復雜性,要求刑事訴訟庭外不僅要作“一級延伸”,還應增加揭露犯罪的時間和程序,否則,把案件立即提到法庭上是難以甚至不可能完成證據的審查和判斷的。這種增加的延伸叫做“二級延伸”。

6.刑事訴訟控訴方與辯護方為什么是平等的?

答:(1)控辯平等是指在刑事訴訟的控、辯、審三方結構中,控訴方與辯護方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具體而言,是指控辯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控辯平等對抗與法官居中裁判是公正審判的基本格局,而控辯平等與法官中立相比更具有程序性、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法官中立的保障性措施,即沒有控辯平等也就不可能有法官中立。

控辯平等在司法中出現,是因為人們還考慮了另一個有利因素,這就是只有平等,才能使控辯雙方的辯論成為真正的辯論,才能保證控辯雙方都積極提出最有價值的意見,從而為法官創造一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條件。

(2)理解控辯平等,應當明確以下幾點:

不能認為控訴方代表國家利益,辯護方代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個人利益,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原則決定了控訴方的訴訟地位高于辯護方的訴訟地位。用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推導出控訴方高于辯護方的說法,最主要的是混淆了實體和程序兩個根本不同的問題。程序的設計只考慮如何在排除程序義務人主觀隨意性和各種外在關系的影響的前提下實現證據判斷、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客觀、公正。

不能認為在實際的刑事訴訟中,國家控訴機關(包括偵查機關)為了有效控制犯罪,調查、收集證據必須擁有強大的權力。由于偵查犯罪的復雜性,確實需要賦予控訴機關一定程度的權力,但這并不能作為控訴方應高于辯護方的理由。反而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處于極端不利的境地,應強調擴大和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以有效防止國家控訴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不適當的壓制。

刑事訴訟程序的設計雖然不可能實現控辯力量的絕對均衡,但把均衡作為一種原則或追求以盡可能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應是刑事訴訟程序設計的基本要求。

控辯力量的先天失衡來源于刑事追訴本身的復雜性:

a.司法證明的復雜性要求控訴方具有強大的力量。追訴犯罪的復雜性,要求控訴方擁有調查、收集證據的專門而足夠的權力和人力、物力,否則,難以完成控訴的任務。這是刑事訴訟控訴力量先天強大的基本原因。

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逃避性、報復性,直接產生了在判決生效前對其采用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的必要性。

c.刑事追訴具有容易產生有罪推定觀念傾向的固有缺陷。因為控訴方在立案的時候,首先接觸到的均是被害人的有罪控告,而接下來的偵查、調查似乎是為了證明被告人有罪而進行的補充性活動。這種有罪推定的原始性傾向加深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地位的先天不足。

糾正控辯力量的先天失衡的方法是從增加控訴方的難度和辯護方消極防御的角度思考,于是,無罪推定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產生了。無罪推定即在判決生效前假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這顯然增加了控訴的難度。無罪推定與控訴方負全部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的“無合理懷疑”是協調一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則是為防止控訴方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歸罪而可能找到的一種最簡捷的消極防御手段。有了無罪推定和沉默權,就實現了在不必提高辯護方收集證據的能力的情形下與控方力量的均衡。

7.法官中立的含義是什么?

答:(1)法官在刑事訴訟中的任務在于全面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并最終形成對證據和事實的判斷,或者說形成確信,即法官的根本職責在于聽審。“消極的仲裁者”的基本含義就是“聽審”。

(2)為了有效地聽審,就法官本身而言,回避(自然正義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即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和“自由心證”是兩項前提性的措施,其他權利、義務有以下幾個方面須加以強調:

法官不負舉證或證明責任。舉證或證明責任是控、辯雙方的事情,控、辯雙方有責任把有關案件的所有證據和意見擺在法官的面前,由法官去識別。如果讓法官負舉證責任則不利于法官的“聽審”,因為法官在舉證或證明過程中極易形成預斷,或者滑向控訴一方,或者滑向辯護一方。

法官指揮審判不能介入實質性的調查,只能在程序上把握。實質性的調查主要指提證和提問。法官參與提證、提問可能形成先人為主偏向,即使法官的內心是公正的,但也可能造成控訴方或辯護方的誤解,引起他們對法官公正性的懷疑。

法官在程序上指揮審判也要特別注意維護公正。在審判時間的把握上,應盡量保證控、辯雙方把要說的話、提的證都說完、提完。在調查、辯論次數的掌握上,應特別注意保證控、辯雙方均等的發言機會.需要引導時,應同時提醒雙方,不應只提醒一方。在提證、問證上出現違反證據規則的現象時,應在對方提出抗議或請求制止時再予以制止,以避免引起控辯雙方對法官公正性的懷疑。

為了維護法官有效聽審,需要維護法官在庭審中的絕對權威。

8.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兩種訴訟模式的區別是什么?

答:刑事訴訟模式,是指現實的刑事訴訟結構類型。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代表了當今世界刑事訴訟結構的兩種形式。前者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后者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

(1)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相同的:

都承認控、辯雙方在法庭上有均等的提證、問證權。

都強調維護法官的公正形象。

為防止法官的個人恣意,都允許陪審團參與審判。

庭外都允許辯護律師在偵查、起訴的任何階段介入訴訟。

都承認無罪推定、自由心證和被告人的沉默權。

(2)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模式與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的不同點在于: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特別強調控、辯雙方明顯的對抗性,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一般強調的是控、辯雙方享有均等的提證權和問證權。例如,庭審中,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證人一般由控、辯各方自己傳喚,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證人則由法官傳喚;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規定了集中體現控、辯對抗的交叉詢問方式,并賦予雙方對等的反對權,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一般沒有實行此類庭審方式。

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模式中的法官可以說是一個消極的仲裁者,而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中的法官是一個積極的仲裁者。例如,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法官一般不直接介入對證據的實質性調查和辯論,只進行庭審,不直接進行提證、問證;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則特別強調發揮法官的職權作用,法官不僅有權直接傳喚證人、出示證據,也有權訊問被告人,甚至陪審員也可以詢問證人、被告人。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把法官和陪審團的職責明確加以劃分,這就是陪審團只負責聽審和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則在此基礎上負責適用法律,英美刑事訴訟法均是這樣規定的。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則規定法官和陪審官共同聽審,共同提證、問證,共同投票作出判決。法國、德國的刑事訴訟法均是這樣規定的。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把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視為當然,以防止控訴方向法官移送案卷材料后法官形成先入之見。英美的刑事訴訟均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則實行案卷材料在開庭前先移送法院審查的辦法。法國、德國的刑事訴訟就是如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以英美為代表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較之以法國、德國為代表的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更接近理想的刑事訴訟結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種刑事訴訟模式正在互相靠近、互相吸收,但更多見的是職權主義以當事人主義為楷模來改造自己。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辯護律師的關系是什么?

答:(1)辯護律師充當辯護人,目的是反駁控訴,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辯護律師有較豐富的法律知識,可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幫助,而且便于收集、提供證據以更好地行使辯護權。因此辯護律師可以大大加強反駁控訴的力量。

辯護律師是且僅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扶助人。從這個意義上看,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有律師,辯護律師的本質,決定了辯護律師必須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的約束。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認為律師沒有反映他的意志,有權拒絕律師為他辯護。

(2)辯護律師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約束并非意味著他是完全被動的,相反,辯護律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辯護律師應該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享有的訴訟權利,最大可能地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見。

辯護律師憑借自身的知識和權利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想不到的材料和意見,只要對于這種材料和意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明確提出反對導致拒絕律師辯護的,就應認為律師的辯護是反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的。

對隱瞞事實和提出無理要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教育。

所以,辯護律師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系是辯護律師受約束性和辯護律師發揮主動性的統一。

10.偵查與檢察的關系是什么?

答:(1)偵查與檢察的關系是由刑事訴訟程序的庭外“二級延伸”和“三級延伸”引起的,即追究犯罪、運用證據的復雜性需要增加刑事訴訟的準備。設立一個專門的機關從事揭露犯罪、確定嫌疑人工作并進行初步審問以準備案卷材料,這個專門機關即偵查機關或警察機關。

(2)由于設立偵查機關的目的在于為檢察機關的控訴做準備,以盡量避免由于倉促起訴、證據不扎實而造成對案件的重復調查,所以,偵查與檢察的關系明顯包括以下三層意思:

偵查與檢察的分離性。偵查機關所擔負的專門性的任務與檢察機關的起訴這種“把關”性的工作有區別。

偵查與檢察的同一性。偵查是為控訴服務的,是控訴的準備階段。這種同一性相應產生了偵查與檢察之間的案件傳遞關系,即檢察機關的起訴是在審查偵查機關的偵查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

檢察對偵查的指揮與控制。檢察機關是“權威性”的控訴機關,偵查工作本來應由控訴機關來完成,只是由于追究犯罪的特殊性、復雜性,才產生了偵查機關進行專門調查的必要。這是檢察對偵查有權進行指揮和控制的理論基礎。

這種指揮和控制使得偵查對偵查機關來說首先表現為義務,而對檢察機關來說則首先表現為權力。偵查機關有義務完成偵查,而檢察機關也同時享有這些權力,尤其是在偵查機關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完成偵查時,檢察機關有權自己作出處理,而不必取得偵查機關的同意。指揮與控制在司法實踐中表現為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的領導、監督。這種領導和監督主要包括:

a.立案控制權。凡偵查機關未予立案的案件,如果檢察機關認為應當立案,檢察機關便有權取消偵查機關的不予立案決定,并有權直接作出立案決定交偵查機關偵查。

b.對偵查活動的監督權。檢察機關有權隨時介入偵查,隨時調閱偵查卷宗,在偵查機關采取現場勘查、拘留、搜查、逮捕等偵查中的重大舉措時,有權隨時臨場監督。

c.領導和監督的保障在于檢察機關應享有對警官的直接處罰權。

11.案例討論

[案例一]趙某因涉嫌強奸被某縣公安局拘留,由于無法收集到足夠證據,公安局只得撤銷案件,釋放趙某,但當地群眾強烈要求公安局處理趙某。縣政法委召開公、檢、法三家聯席會議,會上縣公安局局長說:“只要檢察院敢起訴我就敢重新抓人。”縣檢察院檢察長說:“只要法院敢判我就敢起訴。”縣法院院長說:“你要敢起訴我就敢判。”于是趙某被重新逮捕、起訴,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

問題:本案的處理違背了刑事訴訟的哪些基本理念?為什么?

答:本案的處理違背了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控、辯均衡對抗的基本理念。

(1)無罪推定的基本含義是在正式確定被告人有罪以前先假定其無罪。正式確定指審判機關作出判決。判決以前,偵查、起訴機關只有認定權,沒有正式確定權。正式確定是法院的處分權。本案中,公安、司法人員在無法收集到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由于受到群眾的影響,公然違背法律作出有罪判決。由此可以看出,公安司法機關首先想到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而接下來的偵查、調查似乎是為了證明有罪而進行的“補充性”活動。不僅如此,案件起訴至法院后,法官首先看到的是起訴書,也存在先入為主的現象。這就在事實上形成了有罪推定。使得控、辯力量出現傾斜,違背了控、辯均衡對抗的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理念。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法定權限內辦案,除了服從法律以外,不服從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有關處理具體案件的指示或命令,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本案中,檢察院的起訴與法院對趙某的審判并沒有建立在嚴格適用法律程序的基礎上,而是迫于輿論的壓力做出的選擇,這極大地違背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

[案例二]1994年,某市王某、楊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搶劫、殺人被逮捕、起訴,在此后的數年間,該市中級人民法院曾三次判處4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但每一次均被省高級人民法院以“疑點較多,事實不清”為由撤銷原判,發回重審。2003年,該市中級人民法院第四次判決,被告人上訴后,省高級人民法院才終于決定不再發回重審,并依據原有證據對4被告人作出無期徒刑以下不等的判決。

問題:本案的處理違背了刑事訴訟的哪些基本理念?為什么?

答:(1)本案違反了刑事訴訟的程序目的。

刑事訴訟程序目的的兩個層次:刑事訴訟程序最終目的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能夠實現不枉不縱的刑法目標;刑事訴訟程序的直接目的相對于最終目的是一種手段或方法,即實現最終目的的方法。一方面表現為限制國家司法權力,另一方面表現為保護人權。保護是目的,打擊是手段,二者沖突時保護優先。本案中對王某、趙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在數年時間內做出三次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并均被高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這一舉措不僅極大地損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極大地違背了刑法不枉不縱的目標。

(2)本案違背了刑事訴訟法兩審終審的基本原則。

兩審終審,是指一個刑事案件經過兩級法院的審判即告終結的一項制度。本案中市中級人民法院三次判處犯罪嫌疑人死刑立即執行,而省高級人民法院均對此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這是對我國刑事訴訟兩審終審制度的錯誤適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武县| 太白县| 若尔盖县| 香港 | 南陵县| 瓦房店市| 高要市| 湘西| 南开区| 拜城县| 勐海县| 宜宾市| 枝江市| 安丘市| 东乡县| 宝兴县| 宁安市| 轮台县| 汝南县| 虎林市| 张家口市| 文安县| 中山市| 高平市| 公安县| 定日县| 郎溪县| 盈江县| 新余市| 呼图壁县| 乌海市| 漠河县| 鸡东县| 朝阳市| 吉水县| 车致| 泰顺县| 莱西市| 东明县| 新丰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