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913字
- 2021-05-28 21:34:03
第三章 刑事訴訟基本范疇
3.1 復習筆記
一、刑事訴訟目的
1.刑事訴訟目的本身包含以下三個概念:
(1)刑事訴訟活動的目的,即刑事訴訟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
(2)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即制定刑事訴訟法所要達到的目標。
(3)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即刑事訴訟程序本身所要實現的目標。
2.刑事訴訟程序目的的兩個層次
(1)刑事訴訟程序最終目的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能夠實現不枉不縱的刑法目標。
(2)刑事訴訟程序的直接目的相對于最終目的是一種手段或方法,即實現最終目的的方法。一方面表現為限制國家司法權力,另一方面表現為保護人權。保護是目的,打擊是手段,二者沖突時保護優先。
3.刑事訴訟程序目的引申出的主要規則
最明顯體現刑事訴訟程序目的的程序規則是無罪推定和沉默權規則。
(1)無罪推定的基本含義是在正式確定被告人有罪以前先假定其無罪。在刑事訴訟程序結構中,無罪推定與下述規則協調一致地發揮作用:
①舉證、證明責任的分擔以控訴方先負舉證、證明責任為原則,被告沒有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不得強迫被告人證明白己有罪。(禁止自證其罪)
②實行“疑罪從無”和有利于被告原則。如果控訴證據和辯護證據實力相當,應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釋,只要辯護使得控訴成為疑問,就應當宣告被告人無罪。
③堅持“寧縱勿枉”原則。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規則的意義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公安、司法人員的訊問、審問有權自由決定他在什么情況下發言,而在什么情況下不發言。
①沉默權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a.沉默權有利于司法程序結構上的控、辯平等。
b.沉默權是實現無罪推定和控訴方承擔舉證責任的一個重要措施。
c.沉默權較明顯地體現了對公民權利的尊重與保護。
②沉默權的消極性主要體現為兩點:
a.加大了偵查工作的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犯罪。
b.加大了司法資源的投入。
二、刑事訴訟價值
1.刑事訴訟價值的概念
(1)刑事訴訟價值是刑事訴訟目的的進一步展開,實質是對刑事訴訟目的的評價。它解決的問題是檢討刑事訴訟實現目的的可能性的大小,既要關注刑事訴訟在實現目的方面的積極作用,即正價值,也要關注刑事訴訟在實現目的方面的消極作用,即負價值。
(2)刑事訴訟作為一種活動的價值,依賴于刑事訴訟法的價值;而刑事訴訟法的價值又以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為基礎或前提。因而,研究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對于理解刑事訴訟價值具有關鍵作用。
2.刑事訴訟程序的正價值
(1)刑事訴訟程序為實現實體公正(實質真實或實體真實)提供了程序空間。
(2)刑事訴訟程序為防止司法腐敗提供了程序保障。
(3)科學的刑事訴訟程序有利于實現程序公正。
3.刑事訴訟程序的負價值
刑事訴訟程序的負價值主要體現為與刑事訴訟效率的沖突。合理協調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成為克服刑事訴訟程序負價值的主要方式。
4.刑事訴訟價值引申出的主要規則
刑事訴訟欲最大限度實現其價值,須遵守以下兩項最基本的規則:
(1)程序真實先于實體真實。其含義是:
①堅持程序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現實體真實;
②堅持程序可以避免人們在實體問題上的恣意與紛爭;
③在程序真實與實體真實發生沖突時應選擇程序真實,為追求某個具體案件的真實而破壞程序制度的代價是高昂的。
(2)公正優于效率。公正優于效率即所謂公正優先原則。公正是刑事司法的生命,效率只不過是一種外在價值。
三、刑事訴訟結構
1.刑事訴訟結構的概念
(1)訴訟的一般結構
①控辯均衡對抗;
②法官居中裁判。
(2)刑事訴訟結構
刑事訴訟結構指的是刑事訴訟程序的結構或構造,即刑事訴訟程序的具體化。刑事訴訟結構是刑事訴訟目的與價值的實現方式或途徑,即刑事訴訟目的與價值的進一步展開。
刑事訴訟結構包括縱向結構與橫向結構??v向結構是指的是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的流程,反映的是案件傳遞關系或工序關系,它以國家機關的權力運作為主線或標志??v向結構強調的是偵查的基礎性。強調縱向結構的優點是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缺點是未突出審判中心和辯護作用。
橫向結構主要反映控、辯、審三方的權力(利)互動的基本格局,即控辯均衡對抗與法官居中裁判的宏觀關系以及控、辯、審各方的內部關系。
2.刑事訴訟程序結構
(1)刑事訴訟程序結構的基本特點
①犯罪的嚴重性產生了刑事訴訟程序的“雙重原告”構成。刑事犯罪的受害者不僅是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人,還包括受到這種犯罪侵害的社會或國家,使得受害人和國家形成了“雙重原告”格局。
②犯罪的復雜性決定了刑事司法庭前程序的兩級延伸。
(2)刑事訴訟程序一般結構
①庭審結構
從外觀上講,刑事訴訟庭審結構遵循訴訟庭審結構的一般模式。
從實質上講,不同之處在于訴訟主體的構成有別:一是控訴方由代表國家的公訴人和被害人組成,二是辯護方由具有特殊訴訟地位的被告和被告人的辯護人組成。
②刑事訴訟程序結構的庭外“一級延伸”。“一級延伸”是指檢察官、受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所做的庭前訴訟準備,以檢察官決定起訴為界線。訴訟重心在于是否確定被告人。
③刑事訴訟程序結構的庭外“二級延伸”?!岸壯由臁笔腔谧C明犯罪的復雜性,為確定嫌疑人、重大嫌疑人而進行的預審過程;同時,均衡對抗又要求辯護人提前介入訴訟。
3.刑事訴訟結構引申出的主要規則
(1)控辯平等
控辯平等指在刑事訴訟的控、辯、審三方結構中,控訴方與辯護方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
控辯平等對抗與法官居中裁判是公正審判的基本格局,而控辯平等與法官中立相比更具有程序性、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法官中立的保障性措施,即沒有控辯平等也就不可能有法官中立。
(2)法官中立原則
法官在刑事訴訟中的任務在于全面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并最終形成對證據和事實的判斷或確信。法官的根本職責在于聽審。有以下幾個方面須加以強調:
①法官不負舉證或證明責任。
②法官是指揮審判不能介入實質性的調查,只能在程序上把握。
③法官在程序上是指揮審判也要特別注意維護公正。
④為了維護法官有效聽審,需要維護法官在庭審中的絕對權威。
(3)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包括直接審理原則和言詞審理原則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法庭審判時法官、檢察官、被告人、辯護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必須親自出席審判,為法官直接采證創造先決條件。后者又被稱為言詞辯論原則,是指法庭審判活動必須以言詞陳述的方式進行。
直接言詞原則在刑事審判中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項規則:
①法庭審判必須在被告人、檢察官等親自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②在法庭審判過程中,所有提供言詞證據的原證人、鑒定人必須出庭作證;
③法官對證據的調查和采納必須親自進行,不準聽事后匯報定案;
④法庭審判必須持續進行,從事法庭審判的法官須自始至終參加審判,不得中途更換。
(4)自由心證原則
現代意義上的刑事訴訟結構要求法官在認真聽取雙方陳述的基礎上作出判斷,據此所作的分析和最終形成的確信就是“自由心證”的實質內容。
(5)審判公開原則
審判公開原則的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把審理和判決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有利于防止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確保案件審理和判決的正確性。
②把審理和判決向社會公開,有利于向社會宣示正義。此種功能的實質是為實現程序正義發揮重要作用,使正義能夠被“看得見”。
③審判公開也是向公民進行法制教育的良好形式。
4.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兩種訴訟模式的比較
(1)兩種訴訟模式的相同之處:
①都承認控、辯雙方在法庭上有均等的提證、問證權。
②都強調維護法官的公正形象。
③為防止法官的個人恣意,都允許陪審團參與審判。
④庭外都允許辯護律師在偵查、起訴的任何階段介入訴訟。
⑤都承認無罪推定、自由心證和被告人的沉默權。
(2)兩種訴訟模式的不同點在于:
①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特別強調控、辯雙方明顯的對抗性,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一般強調的是控、辯雙方享有均等的提證權和問證權。
②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模式中的法官可以說是一個消極的仲裁者,而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中的法官是一個積極的仲裁者。
③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把法官和陪審團的職責明確加以劃分,陪審團只負責聽審和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則在此基礎上負責適用法律。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則規定法官和陪審官共同聽審,共同提證、問證,共同投票作出判決。
④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把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視為當然,以防止控訴方向法官移送案卷材料后法官形成先入之見。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則實行案卷材料在開庭前先移送法院審查的辦法。
四、刑事訴訟結構中各主體的訴訟地位
1.控、辯、審各方的基本訴訟地位
法官扮演的是一個中立者的角色,其訴訟地位是超然的、消極的和不偏不倚的。法官在本質上不代表任何利益,只代表公正或法律???、辯雙方的訴訟地位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1)平等??亍⑥q雙方在庭審中享有均等的提證、問證和發表演講的權利,機會均等。
(2)對抗。對抗不僅意味著互相進行充分、有效的辯駁,也意味著互相監督。
(3)制約審判方。
2.控、辯、審各方內部關系
(1)法官與陪審官
①法官的職責是適用法律和主持審判;陪審官的職責則是聽審,并對事實問題作出判斷。
②法官是專職的;陪審官是業余法官或兼職法官,是臨時組織起來參加審判的。
(2)公訴人與被害人
公訴人與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構成“雙重原告”。但“雙重原告”并不意味著公訴人和被害人的訴訟地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間應存在一種主次關系,即公訴人處于主要的訴訟原告的地位。公訴人和被害人相比較,均享有舉證的權利,均應有提出上訴的權利和要求再審的權利。其區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公訴人負主要的證明、舉證責任,被害人負次要的舉證責任。
②以公訴人為代表的公訴方享有開始和終止刑事公訴的決定權。相比之下,被害人只享有申訴權。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辯護人
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辯護人的關系是辯護制度的核心問題,辯護人受不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的約束,是問題的關鍵。
②辯護律師有較豐富的法律知識,可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幫助,而且便于收集、提供證據以更好地行使辯護權。辯護律師的本質,決定了辯護律師必須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的約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拒絕律師為他辯護。
③辯護律師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志約束并非意味著他是完全被動的。相反,辯護律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享有的訴訟權利,最大可能地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見。
3.庭前程序中的審、控、辯關系
(1)審判方與控、辯雙方的關系
庭審前或庭審外,控、辯雙方的活動屬于審判的庭外延伸,其本質在于控、辯雙方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訴訟準備???、辯雙方的競爭在于力求使自己收集的證據和發表的意見得到法官的采信,法官無形中起著主持和裁判作用,這種作用可以促使控、辯雙方在庭外形成有效的對抗,充分調動控、辯雙方的積極性。
(2)控、辯雙方的關系
控、辯雙方在庭審外的對抗在權利行使上有以下區別:
①控訴方擁有控制訴訟運行的權力,同時對嫌疑人擁有一定程度的采取強制措施和強制性偵查行為的權力。辯護方只享有一般性的調查取證,控訴方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在場,對控訴方采取的種種非法行為提出申訴和控告,以及要求快速起訴等權利。
②控、辯雙方各自的調查取證特別是控訴和辯護意見一般相對保密,但對于控訴方違反程序的行為,辯護方特別是辯護律師應及時提出抗議并陳述理由。
③控訴方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辯護律師一般應當在場,但辯護律師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時,控訴方則不得參與。
(3)偵查與檢察的關系
①偵查與檢察的分離性。偵查機關所擔負的專門性的任務與檢察機關的起訴這種“把關”性的工作有區別。
②偵查與檢察的同一性。偵查是為控訴服務的,是控訴的準備階段。這種同一性相應產生了偵查與檢察之間的案件傳遞關系,即檢察機關的起訴是在審查偵查機關的偵查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
③檢察對偵查的指揮與控制。
4.證人的訴訟地位
證人本身沒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對案件的結局不具有任何傾向性,只是由于其證言對案件具有的意義不同而在訴訟中或者為控訴服務,或者為辯護服務,形成“控方證人”與“辯方證人”的分流。
證人不負舉證和證明責任,他的責任僅在于接受公安、司法機關與辯護人的詢問并作如實陳述。
證人接受詢問的義務主要包括:
(1)接受公安、司法機關的主動調查;
(2)接受當事人、辯護人的詢問;
(3)出庭作證的義務。
-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侃《中國近代史》(第4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各師范類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試題歸類解析及知識點清單·邏輯分冊
- 陳力丹《新聞理論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美術學院《外國美術簡史》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新修訂本)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衛國《民法》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2020年世界史考研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7年考研英語短文寫作及英漢翻譯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63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軍濤《行政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