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178字
- 2021-05-21 19:41:45
第五章 環境標準和環境監測
5.1 復習筆記
一、環境標準
1.環境標準的概念和意義
(1)環境標準的概念
環境標準是指為了防治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種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又稱環境保護標準。
我國的環境標準,既是標準體系的一個分支,又屬于環境保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
①具有規范性。
②具有強制性。
③具有嚴格的制定程序。
④具有顯著的技術性和時限性。
(2)環境標準的意義
①環境標準是制定環境保護規則和計劃的重要依據,是一定時期環境保護目標的具體體現。
②環境標準是實施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基本保證,是強化環境監督管理的核心。
③環境標準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
④環境標準是推動環境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
2.我國環境標準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的環境標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的環境標準發展到基本形成環境標準體系的過程。
(1)1956年第一個帶有環境標準性質的設計標準《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1959《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程》、1962年《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1963年《污水灌溉農田衛生管理試行辦法》的頒布,是我國環境標準的雛形。
(2)從1973年至1979年先后頒布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放射防護規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漁業水質標準》、《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環境保護法(試行)》等,標志著我國的環境標準已由環境質量標準向污染物排放標準(濃度控制)發展。
(3)1983年《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辦法》發布,至1991年年底,我國先后制定的各種環境標準已達204項。此外,北京、上海等省市和地區也相繼制訂了地方性環境標準。我國環境標準體系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
3.環境標準體系
(1)環境標準體系的概念
環境標準體系是指根據環境標準的性質、內容和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其進行分級、分類,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環境標準體系的構成,具有協調性、層次性、配套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2)環境標準的分級
根據制定、批準、發布機關和適用范圍的不同,環境標準分為國家環境標準(含環境保護行業標準)和地方環境標準二級。
①國家環境標準,是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發布,在全國范圍內適用的標準。
②環境保護部標準(又稱環境保護行業標準),是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發布的,在全國環境保護行業范圍內適用的標準。
③地方環境標準,是指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發布的,在該行政區域內適用的標準。
(3)環境標準的分類
①環境質量標準
環境質量標準,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所做的規定。
環境質量標準分為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環境質量標準。
a.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是指國家對各類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的容許濃度所做的規定。
b.地方環境質量標準,是對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中未做規定的項目,按照規定的程序,結合地方環境特點制定的地方環境質量標準。
②污染物排放標準
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目標,結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環境特點,對排入環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規定。它是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的主要保證,是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手段。
污染物排放標準也分為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a.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指為了實現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以全國常見的污染物為主要控制對象所制定的排放標準。它直接規定污染物的濃度和數量,適用于全國范圍。
b.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指當地方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不適于當地環境特點和要求時所制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種情況是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做規定的項目所制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另一種情況是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做規定的項目所制定的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③環境監測方法標準
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是指為監測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規范采樣、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等技術所制定的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
④環境標準樣品標準
環境標準樣品標準,是指為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對用于量值傳遞或者質量控制的材料、實物樣品所制定的國家環境標準樣品。
⑤環境基礎標準
環境基礎標準,是指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技術術語、符號、代號(代碼)、圖形、指南、導則及信息編碼等,制定的國家環境基礎標準。
4.環境標準的制(修)訂
(1)環境標準制(修)訂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國家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規劃為根據,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促進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②有利于保護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
③有利于形成完整、協調的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④有利于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實施;
⑤與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相關方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具有科學性和實施性,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⑥以科學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依據,內容科學、合理、可行;
⑦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可參照采用國外相關標準、技術法規;
⑧制定過程和技術內容應公開、公平、公正。
(2)環境標準的制定程序
①編制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
②組織擬訂標準草案;
③對標準草案征求意見;
④組織審議標準草案;
⑤審查批準標準草案;
⑥按照各類環境標準規定的程序編號發布。
(3)國家環境標準的制定
①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
a.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出計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計劃,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織制定。
b.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可以委托具有熟悉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和擬訂環境標準相關業務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其他組織擬訂。
c.標準審批后,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編號,再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
②環境基礎、環境樣品兩類國家標準
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出計劃,組織制定,由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計劃、審批、編號、發布。
③環境監測方法標準
a.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出計劃,組織制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可以委托具有擬訂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相適應的分析實驗手段的其他組織擬訂。
b.由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計劃、審批、編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
(4)環境保護部標準的制定
環境保護行業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組織制定、審批、編號、發布,向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備案。
(5)地方環境標準的制定
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擬訂標準草案后與同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發布。
地方制定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地方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須報國務院批準。
(6)環境標準的修訂與廢止
國家環境標準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實施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應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和國家經濟、技術的發展適時進行審查,發現不符合實際需要的,應予以修正或者廢止。
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當地環境與經濟、技術狀況以及國家環境標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制(修)訂情況,及時向省級人民政府提出修訂或者廢止地方環境標準的建議。
5.環境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1)環境質量標準的實施
①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實施環境質量標準時,應結合所轄區域環境要素的使用目的和保護目的劃分環境功能區,對各類功能區按照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進行相應標準級別的管理;同時應按國家規定,選定環境質量標準的監測點位和斷面;經批準確定的監測點位、斷面不得任意變更。
②各級環境監測站和有關環境監測機構應按照環境質量標準和與之相關的其他環境標準規定的采樣方法、頻率和分析方法進行環境質量監測;承擔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應按照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環境質量評價。
③跨省河流、湖泊以及由大氣傳輸引起的環境質量標準執行方面的爭議,由有關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調解決,協調無效時,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協調解決。
(2)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實施
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時,應根據下列因素或者情形確定該建設項目應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a.建設項目所屬的行業類別、所處的環境功能區、排放污染物種類、污染物排放去向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批準的時間。
b.建設項目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時,應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對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沒有規定的指標,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相應的指標。
c.實行總量控制區域內的建設項目,在確定排污單位應執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還應確定排污單位須執行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標準。
d.建設從國外引進的項目,其排放的污染物在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無相應污染物排放指標時,該建設項目引進單位應提交項目輸出國或者發達國家現行的該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有關技術資料,由市(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結合當地環境條件和經濟、技術狀況,提出該項目應執行的排污指標,經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行,并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備案。
②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驗收及投產后,均應執行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所確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③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業者排放污染物,應按所屬的行業類型、所處環境功能區、排放污染物種類、污染物排放去向,執行相應的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3)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的實施
①被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強制性標準引用的方法標準具有強制性,必須執行。
②在進行環境監測時,應按照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確定采樣位置和采樣頻率,并按照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的規定測試與計算。
③對于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項目,如果沒有相應的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時,可由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制定地方統一的分析方法,與地方環境質量標準或者污染物排放標準配套執行。
④因采用不同的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所得監測數據發生爭議時,由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裁定,或者指定采用一種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進行復測。
(4)國家環境標準樣品的實施
在下列環境監測活動中應使用國家環境標準樣品:
①對各級環境監測分析實驗室及分析人員進行質量控制考核;
②校準、檢驗分析儀器;
③配制標準溶液;
④分析方法驗證以及其他環境監測工作。
(5)國家環境基礎標準的實施
在下列活動中應執行國家環境基礎標準或者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
①使用環境保護專業用語和名詞術語時,執行環境名詞術語標準;
②排污口和污染物處理、處置場所設置圖形標志時,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標準;
③環境保護檔案、信息進行分類和編碼時,采用環境檔案、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
④制定各類環境標準時,執行環境標準編寫技術原則及技術規范;
⑤劃分各類環境功能區時,執行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
⑥進行生態和環境質量影響評價時,執行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及規范;
⑦進行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時,執行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準;
⑧對環境保護專用儀器設備進行認定時,采用有關儀器設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
⑨其他需要執行國家環境基礎標準或者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的環境保護活動。
(6)環境標準實施的監督
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標準實施的監督;
②在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匯報環境保護工作時,應當將環境標準執行情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對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實施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情況進行檢查;
④違反國家法律和法規的規定,越權制定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無效。對不執行強制性環境標準的,依據法律和法規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二、環境監測
1.環境監測的概念和意義
(1)環境監測的概念
環境監測是指人們對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的監視性測定的活動。
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物理指標的測定。包括噪聲、振動、電磁波、熱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監測。
②化學指標的測定。包括各種化學物質在空氣、水體、土壤和生物體內水平的監測。
③生態系統的監測。主要監測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系統的變化。
(2)環境監測的特點
①綜合性。主要表現在:
a.監測手段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化學、生物化學以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環境質量的方法,以獲取監測數據;
b.監測對象包括空氣、水體、土壤、固體廢物、生物等客體,以正確描述環境質量狀況;
c.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綜合分析時,需要涉及該地區的自然和各方面的情況,才能正確闡明數據的內涵,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效益。
②連續性。
③追蹤性。
(3)環境監測的意義
①環境監測是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
②環境監測是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
③環境監測是正確處理環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糾紛的技術依據。
2.環境監測的目的、任務和分類
(1)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2)環境監測的任務
①進行環境質量方面的監測,系統掌握和提供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
②進行污染監督方面的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③進行環境科研和服務方面的監測,發展環境監測技術,為社會多做貢獻。
(3)環境監測的分類
①按監測區域劃分,可以分為廠區監測和區域監測。
②按監測對象劃分,可以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類。
③按監測目的劃分,可分為政府授權的公益型監測和非政府組織的公共事務環境監測。
具體分為:
a.監視性監測,又稱常規監測或者例行監測。主要是對在不同功能區內的水、氣等環境要素,進行長期的定點、定期監測。
b.特定目的監測。主要有: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糾紛仲裁監測;考核驗證監測。
c.研究性監測。它是為特定目的的科學研究而進行的高層次的監測,通過監測了解污染機制,弄清污染物的遷移變化規律,以及對人體和其他生物體的影響及危害程度等。
3.環境監測的管理
狹義的環境監測管理,是指使用定性、定量的各種科學方法深入研究監測活動的規律,并以監測質量、效益為中心,對環境監測整個系統進行的全面管理。
廣義的環境監測管理是指通過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等手段,有效動員和配置環境監測資源,科學地開展環境監測,確保環境監測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從而達到為環境管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效服務的目的。
環境監測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環境監測機構
①環境監測管理機構
依照《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的規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設置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省轄市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監測處和科,市以下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相應的環境監測管理機構或者專人,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各級環境保護機構中設置環境監測管理人員,統一管理環境監測工作。
②環境監測工作機構
依照《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的規定,全國環境保護系統設置四級環境監測站。一級站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二級站是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三級站是省轄市級環境監測站(或中心站),四級站是縣、旗、縣級市、大城市的區設置的環境監測站。
(2)環境監測網
①環境監測網的組成
全國環境監測網分為國家網、省級網和市級網三級。
a.國家網是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的業務協作組織。它是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各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局、總會、總公司設置的環境監測中心站、全軍環境監測中心站組成。
b.省級網是全省環境監測工作的業務協作組織。它是由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轄區內的市級環境監測站和各有關廳、局、公司的環境監測站組成。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省級網的組織領導工作。
c.市級網是全市環境監測工作的業務協作組織。它是由市級環境監測站、轄區內的縣級環境監測站和有關部門與企業的監測站組成。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級網的組織領導工作。
②環境監測網的任務
a.在統一規劃指導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分工,協同開展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工作。
b.收集、匯總監測信息資料,及時提出國家和地方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源動態分析報告,為環境管理服務。
c.統一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開展國內外的監測技術交流,開發監測新技術,推動監測技術進步。
d.開展跨地區、跨行業的污染調查及較大的監測業務活動。
e.指導下級監測網的工作。
(3)環境監察員
環境監察員是由國家在各級環境監測站設立的專門從事環境監察工作的人員,是環境監測站對各單位以及個人排放污染物情況和破壞或者影響環境質量的行為進行監測和監督檢查的代表。
(4)環境監測報告制度
①環境監測報告的種類
a.環境監測報告分為數據型和文字型兩種
數據型報告是指根據監測原始數據編制的各種報表、軟盤等;
文字型報告是指依據各種監測數據及綜合計算結果進行文字表述為主的報告。
b.環境監測報告按內容和周期分為環境監測快報、簡報、月報、季報、年報、環境質量報告書及污染源監測報告。
②環境監測報告的管理
a.環境監測站的各類監測報告、數據、資料、成果均為國家所有,任何個人不得占有;
b.屬于保密范圍內的監測數據、資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保密制度進行管理;
c.未經市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外單位提供、引用和發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監測報告、監測數據相關資料。
主要包括:
第一,向外單位提供監測報告和有關資料須履行審批手續。
第二,監測站向委托方提供監測資料和報告,必須附有該報告使用范圍的限定。
第三,受理環境監測報告的單位,應當維護報送單位的權益。
第四,為保證監測報告的準確性和嚴肅性,各級環境監測站應按計量認證的有關規定實行三級審核;各級環境監測站應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報告的收、發、登記工作,以便隨時查詢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