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課后習題詳解

1如何判斷糾紛是否屬于民事糾紛?

答:民事糾紛,又稱民事沖突、民事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一個糾紛如果是民事糾紛,就必須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糾紛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民事糾紛主體為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法律地位平等,彼此之間不存在服從與隸屬關系,在民事糾紛中地位平等。

(2)糾紛權利義務內容具有民事性。民事糾紛主體之間爭議的內容應為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構成民事糾紛的內容,如果不是民事權利義務,如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等,則不屬于民事糾紛。

(3)糾紛的解決具有可處分性。民事糾紛是主體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其內容屬于民事實體法調整范圍,基于民事實體法上私法自治原則,民事糾紛主體對其民事權利義務有自由處分的權利,可以協商變更、放棄、變通其民事權利義務具體內容。

2民事訴訟與其他民事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在審理民事訴訟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民事訴訟與其他民事糾紛解決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訴訟具有國家公權性。民事訴訟是國家強制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方式,是權利主體憑借國家公權力實現民事權利的司法救濟方式。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審判權是國家公權力的一部分,因此,民事訴訟具有國家公權性質。

(2)民事訴訟具有程序性。民事訴訟是有目的、有組織并產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動,法律規定了嚴格的程序和方式,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否則將不產生法律上的效力或者將產生一定的程序制裁。

(3)糾紛解決的強制性、終局性和權威性。民事訴訟是以國家公權力解決糾紛的方式,其解決糾紛的過程與結果具有強制性,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其生效裁決具有終局性地確定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效力。即不管被告是否自愿,是否放棄參與訴訟,其必須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

3何謂民事訴訟目的?

答:民事訴訟目的,是以觀念形態表達的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或結果。民事訴訟目的的實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理解:

(1)民事訴訟目的的選擇主體是國家。

民事訴訟目的是一種國家意志,是國家設置民事訴訟程序制度時的預先目標選擇。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進行民事訴訟時,也有各自的目的,但是這些訴訟主體進行民事訴訟的目的均不能稱為民事訴訟目的,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均不是民事訴訟目的的主體。

(2)民事訴訟目的是一種觀念形態。

從哲學角度來說,“所謂目的,并不是指某種客觀的趨勢,自然的指向,不是指那種自然的原因引起的自然的結果。而是指那種通過意識、觀念的中介被自覺地意識到了的活動或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和結果。”因此,目的應是意識、觀念形態上的范疇,民事訴訟目的也是如此。民事訴訟目的是通過意識、觀念預先設計的民事訴訟活動所指向的結果。觀念指導行為,因此,民事訴訟目的指導著整個民事訴訟,包括民事訴訟程序設置、民事訴訟具體制度安排、民事訴訟權利義務配置、民事訴訟活動的進行等。

(3)民事訴訟目的是國家期望通過進行民事訴訟所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

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自身需要和對民事訴訟的認識,設計了民事訴訟程序制度。民事訴訟目的是國家對民事訴訟期望結果的一種預見性觀念,是一種理想狀態。國家在設置民事訴訟程序制度時將這一觀念貫徹其中,并指導民事訴訟程序制度的運行,以期民事訴訟所達到的結果能夠符合自己的意愿,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因此,民事訴訟目的作為一種理想狀態,與現實的民事訴訟結果不一定相符。

(4)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

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需通過法院行使審判權開展民事審判活動,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與民事訴訟目的相一致的程序規范,從而達到民事訴訟目的所確定的預期結果。民事審判活動是經過國家授權的,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體現國家意志的司法活動,正是在這種司法活動中,民事訴訟目的得以強制實現。即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

(5)民事訴訟目的屬于動態范疇。

一個國家的民事訴訟目的并非一成不變,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事訴訟目的由于國家對民事訴訟的期望結果不同會有所不同。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之間,由于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因素的不同,民事訴訟目的也會有所不同。

4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目的有哪些主要學說?

答:民事訴訟目的理論一直是近代以來法治國家傳統民事訴訟法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大陸法系國家尤為重視民事訴訟目的理論的研究。在長期的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學說:

(1)權利保護說。權利保護說,又稱私權保護說。該說是德國和日本早期流行的學說,在德國的代表人物是赫爾維格。該說主張,國家禁止社會成員采取自力救濟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利,那么權利一旦被侵害,國家應承擔起保護社會成員權利的責任,從而設立了民事訴訟制度,由法院依照實體法對當事人實體權利予以保護。權利保護說以實體法的實現為著眼點,強調民事訴訟的目的就在于保護實體權利,而訴訟不過是保護實體權利的手段。

(2)維護法律秩序說。維護法律秩序說,又稱私法秩序維持說、私法維持說。該說認為,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是為了維持自身制定的整個私法秩序,并確保私法的實施,而不應僅僅理解為是保護私人的利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實體權利爭議對社會秩序所產生的消極影響,而不是為了保護實體權利本身。保護私權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必然要求和體現。

(3)糾紛解決說。糾紛解決說被認為是目前日本的通說,為日本學者兼子一教授首倡。該說認為,即使在私法尚不發達的時代,以裁判解決糾紛的訴訟和審判制度即已存在。所以,私法實際上是在以裁判方式為合理解決糾紛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將民事訴訟目的視為維護私權或私法秩序實在是本末倒置。民事訴訟如同仲裁、調解一樣是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從既存的實體權利出發來確認當事人之間原有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民事訴訟的目的應為糾紛的強制性解決。

(4)程序保障說。該說為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首創。該說認為,民事訴訟是以程序保障的賦予為目的。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是為了確保當事人雙方在程序過程中法律地位的平等,并在訴訟構造中平等使用攻防武器,各自擁有主張、舉證的機會。該學說以程序保障論為起點,進一步認為,法院不應該把訴訟的審理過程作為只是為了達到判決或者和解而必經的準備階段,而應把這一過程本身作為訴訟應有的目的來把握,只有正當的程序才是使判決或和解獲得正當性的源泉。因此,法院應從“以判決為中心”轉向“以訴訟過程本身為中心”。

(5)權利保障說。權利保障說,是日本學者竹下守夫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該學說從憲法上權利保障的角度闡述了民事訴訟的目的,認為訴訟制度基于憲法所保障的權利實為實體法上的實質權。私法保護說的最大缺陷就在于無視實體權與請求權在機能上的根本區別,以致將二者合成為實體上的權利,并列為民事訴訟制度應予保護的對象。事實上,其中“請求權”屬實現“實質權”的救濟手段,只有對實體權的保障才是民事訴訟的目的。

(6)多元說。多元說主張,從民事訴訟制度設立人的角度看,基于法律解決糾紛是目的;而從制度的利用人(當事人及關系人)的角度看,獲得權利保護又是他們的目的。即不能集約成一個統一的目的,應以多元目的來表達更為恰當。依此,糾紛的解決、法律秩序的維護及權利的保護,都應當視為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

(7)擱置說。又稱訴訟目的否定說,為日本東京大學高橋宏志教授所倡導。他認為,關于民事訴訟目的的議論,對于促使人們考察民事訴訟法學的前后一致性,認識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作用。但是,關于民事訴訟目的的議論因為高度抽象化,而且也沒有明確的優劣標準,與其對此爭論不休,不如花些時間和精力探討更現實、更具體的問題。因此,還是應當先將其擱置起來。

5何謂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

答:民事訴訟模式包括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兩種類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對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劃分,依據的標準主要是法院與當事人之間在民事訴訟中的權限配置。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權限配置重心傾向于當事人,當事人在訴訟中起主導作用,訴訟按照當事人意志進行,當事人對于是否請求權利保護、提出訴訟資料、如何進行訴訟等具有支配權;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權限配置重心傾向于法院,法院在訴訟中起主導作用,法院可以依職權推進訴訟、收集訴訟資料和證據,當事人處于次要、消極地位。但是,在各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中,既沒有完全由當事人控制的純粹的當事人主義模式,也沒有完全由法院控制的純粹的職權主義訴訟模式。

(2)當事人主義

當事人主義在外國的民事訴訟理論中,大陸法系稱之為當事人主義,英美法系體現當事人主義的為“對抗制”。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于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含義的認識,基本上趨于一致,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

有學者認為,當事人主義模式是指在民事訴訟糾紛解決中,訴訟請求的確定、訴訟資料和證據的收集和證明主要由當事人負責,提起訴訟、確定爭點、提出證據等都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在當事人主義模式下,當事人甚至對法律的適用也有選擇的權利,即實體法是否被適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當事人的決定。由于證據及訴訟資料的收集和提出也由當事人負責,也可以說發現真實的主要責任也在當事人。

有學者認為,當事人主義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含義:

a.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和進行有賴于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啟動和推進民事訴訟程序;

b.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據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于當事人,作為法院判斷對象的主張只能來源于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以外,主動收集證據。

有學者認為,當事人主義是對當事人訴訟行為實行意思自治的民事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強調民事訴訟以當事人雙方積極的訴訟活動為核心而展開,依據當事人雙方的主張舉證而進行,當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充分處分權利,并以此影響甚至主導訴訟,法官不是積極地參與訴訟,而是對當事人雙方積極的訴訟活動消極地跟隨,評判雙方在舉證和辯論過程中是否違反有關規則,并據此對案件作出裁判。

(3)職權主義。對職權主義的含義,學界的表述也大多一致。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相對立,是指法院在訴訟程序中擁有主導權,其具體內容包括:

程序的進行依法院職權推進;

在訴訟對象的確定、訴訟主張等方面,法官不受當事人的約束,可以在當事人主張之外認定案件事實;

法院在訴訟資料、證據收集方面擁有主動權。

6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完善方向是什么?

答: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完善有以下幾個方向:

(1)對于我國應采用何種民事訴訟模式,學界存在不同觀點。有學者主張我國民事訴訟模式應當采用當事人主義,并且是以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為代表的大陸型當事人主義。也有觀點主張,我國民事訴訟模式應當以“當事人主義為主,職權主義為輔”,這是一種折衷的觀點。還有學者指出,應當淡化模式論,而注重程序內容的研究。

(2)關于民事訴訟模式的議論固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從中國的實踐出發,盡快明確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中權能劃分,為兩種權能的結合尋找有力的黏合劑,形成解決民事糾紛的互動機制,更符合中國現實的需要,并且審判方式改革已經為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改革尋找到了突破口,相信會向縱深發展,并實現預定的目標。

折衷觀點在民事訴訟模式研究中并不適合,因為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是質上的區別,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沒有中間過渡的空間。民事訴訟模式中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權限配置,既有質上的差別,也有量上的差別。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在質上的差別就是基于在訴訟資料和證據資料方面是當事人擁有主導權,還是法院擁有主導權的權限分配。除此以外的權限分配,均是量上的差別。因此,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是不可折衷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概念,不存在“當事人主義為主,職權主義為輔”的民事訴訟模式。

具體問題的研究并不能抹殺理論研究的功用。

a.民事訴訟模式研究對于我國民事訴訟體制架構以及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b.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對象即是當事人與法院及其相互關系,其研究基點是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權限配置,對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可以把握民事訴訟的基本走向。

c.民事訴訟模式的研究也可以為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提供理論支撐、明確方向,幫助我們認清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應當如何改革以及為什么要這樣改革等問題。

d.審判方式改革能否為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的改革尋找到準確的突破口,以及能否向縱深發展并實現預定的目標,也需要民事訴訟模式研究為其提供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程序內容研究將會失去方向。

(3)民事訴訟模式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影響其形成的諸多因素的變化,民事訴訟模式也要進行量上或質上的調整。在民事訴訟體制中,過分強調當事人的作用會增加訴訟成本;而過分強調法官的職權作用則會產生法官中立性等問題。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在保證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基本構造的基礎上,也在不斷調整法官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權限分配,以平衡兩者的關系,使之更符合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要求。但是,這些調整都是量上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兩大法系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實質。

(4)隨著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權限配置不斷得到強化,而法院的職權正在逐步弱化。盡管這些變化僅是量上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國民事訴訟的職權主義模式,但是這些變化卻是必要的。民事訴訟模式受著一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法律傳統和文化傳統、訴訟觀念、訴訟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影響因素發生變化,民事訴訟模式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強調何種訴訟模式好,何種訴訟模式不好,而應該考察民事訴訟模式是否與其影響因素相適應。但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完善方向是“強化當事人權利,弱化法院職權”,這是與其影響因素的變化相適應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岢岚县| 磴口县| 广汉市| 都江堰市| 商城县| 盈江县| 奉化市| 贵州省| 五台县| 西林县| 汉阴县| 三江| 乌审旗| 涡阳县| 孝昌县| 福安市| 昭平县| 江源县| 喀喇| 绿春县| 都兰县| 林周县| 海阳市| 绥芬河市| 满洲里市| 平罗县| 阳谷县| 连南| 祥云县| 民县| 集安市| 西宁市| 三河市| 山丹县| 黔江区| 政和县| 沙湾县| 田阳县| 阿合奇县| 孟津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