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9.2 課后習題詳解

1證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證據具有客觀性、關聯性與合法性三大特征。

(1)客觀性

客觀性是指證據所反映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主觀臆想的或虛構的主觀之物。證據的客觀性表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

證據內容的客觀性指證據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須反映客觀實際。強調證據內容的客觀性的意義在于強調證據的真實性,即證據必須是真實的,只有是真實的證據才可能成為人民法院認定事實的基礎。

證據形式的客觀性指證據必須能夠以某種方式為人所感知。證據只有以特定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并以某種方式為人們所感知才能夠對案件事實起到證明作用。

(2)關聯性

關聯性是指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或對證明案件事實具有某種意義。有關聯性只是作為一項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的一種表述,它并非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對這種關系應該按照經驗法則與科學規律加以判斷。證據的關聯性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從形式上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必須存在邏輯上的聯系,即我們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可以從已知的證據推導出案件事實。

從內容上看,由于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聯系有直接聯系、間接聯系、偶然聯系、必然聯系,聯系的方式不同,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的幫助也不同。證據的關聯性標準要求每一個具體的證據必須對證明案件事實具有實質性意義,要求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有幫助。

(3)合法性

證據的合法性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使用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對證據的要求,并且以合法的手段和程序收集、提供。它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從形式上看,證據必須具備法定的表現形式。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有七種表現形式,只有屬于這七種表現形式的證據才能在訴訟中使用。此外,如果實體法規定對某些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必須用特定形式的證據加以證明時,應當使用特定形式的證據。

從取證的方法方面看,證據必須由法定人員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無論是當事人還是人民法院,收集證據的行為必須合法。

從證據使用的程序方面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最終成為定案根據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這一法定程序指證據的質證程序,我國法律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4)在證據的“三性”中,證據的客觀性是證據的自然屬性,也是最本質的屬性。證據的客觀性是給證據定性的概念,是關聯性和合法性的基礎。證據的關聯性是在客觀性的基礎上對證據特征的進一步揭示,體現了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和價值。它的作用在于縮小收集、調查、審查證據的范圍,提高訴訟證明的效率。證據的合法性是在關聯性的基礎上對證據提出的法律要求,體現了訴訟證明與日常生活中普通形式的證明的本質區別,體現了證據的法律屬性。

2如何區別證據能力與證明力?

答:(1)證據能力與證明力

證據能力從肯定的角度來看,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是指與待證事實有關聯的證據。從否定的角度來看,證據具有證據能力的另一個前提是,該證據沒有被排除規則排除。證明力又稱證據力,是指證據資料在訴訟證明中的價值,它是證據資料在事實審理者心目中產生相信與否的力量或程度。

(2)證據能力與證明力的聯系

許多關于證據能力的規則都是由證明力問題轉化而來的。比如,傳聞證據規則,正是由于傳聞證據的可靠性差,法律才將其排除于可采納證據之外;

對于證據力大小的判斷總是離不開經驗、倫理規則,因此,如果某一證據的采信明顯違背經驗法則,立法一般不承認該種證據具有證據能力。

(3)證據能力與證明力的區別

證明力的實質是證據的可信程度,而這種可信程度是靠審理者的內心來感知的。因而關于什么樣的證據應該產生何種分量,立法多無法事先作出硬性規定,只能交由事實審理者依據經驗與理性判斷。但是證據能力不是證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立法者外加給證據的,關于證據能力的規則中蘊涵著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審理者被要求嚴格按照立法者所確定的規則對證據能力的有無進行識別。

證據力是對證據可信性的判斷,不同的證據可信性有大小之別。而證據能力只有有無之別,無大小之別。即證據力是定量的概念,證據能力是定性的概念。

3舉例說明反證、反訴、反駁之間的區別。

答:(1)反證與反駁的區別

反證與反駁

反證則是指對證明待證事實不負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能夠證明該事實不存在或不真實的證據。反駁指對于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和理由,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證據加以反對、駁斥的訴訟活動。

反證與反駁的區別

在民事訴訟中,反駁與反證是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混同。

a.反駁的主體可能是雙方當事人,提出反證的主體是對待證事實不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

b.反駁的目的在于證明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不具有客觀性、關聯性或合法性,或證明價值微弱;反證的目的在于證明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不存在。

c.反駁不能作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當事人在對某一證據進行反駁時無須提出新的事實或證據,當事人在進行反證時必須提出證據。

(2)反訴與反駁區別

反訴與反駁

反駁,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為了對抗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者實現自己的訴訟請求,通過主張新的事實和理由來否定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全部的或部分的事實和理由的一種訴訟活動。

反訴與反駁的區別

a.性質不同。反訴是被告針對原告的本訴提起的,是一種獨立的訴,具有訴的性質。而反駁則只是被告反駁原告的一種訴訟手段,不是一個獨立的訴,不具有訴的性質;

b.前提不同。反訴是以承認本訴的存在為前提,被告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并不加以否定。而反駁則是以否定原告提出的部分或全部訴訟請求為前提;

c.目的不同。被告反訴的目的除抵消、吞并、排斥原告提出訴訟請求,使本訴的原告敗訴外,還對本訴的原告提出了獨立的反請求,主張獨立的權利。而反駁的目的只是否定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沒有獨立的訴訟請求。

(3)反證與反訴區別

性質不同。反訴是被告針對原告的本訴提起的,是一種獨立的訴,具有訴的性質。而反證則是指對證明待證事實不負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能夠證明該事實不存在或不真實的證據,只是一種證明手段。

前提不同。反訴是以承認本訴的存在為前提,被告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并不加以否定。而反證只以存在訴訟為前提。

4簡述在我國民事訴訟中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

答:在我國的法律適用中要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為了更加清楚地再現案件事實,法律規定了舉證責任。由于主體能力的不同,在舉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別,故法律賦予法院調查取證的權力,以實現法律正義。人民法院收集證據的權力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根據《證據規定》第15條的規定,對于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收集證據。

(2)經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的權力。根據《證據規定》第17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于國家有關部門保存并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資料;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的材料;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5自認的條件有哪些?

答:(1)自認

自認是一方當事人作出的,認為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是真實的意思表示。民事訴訟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為目的,如果雙方當事人對某一具體事實不存在爭執或一方當事人明確同意另一方當事人對該事實的主張,則對于這樣的事實自然無須當事人再以證據證明之。

(2)自認的條件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證據規定》的規定,訴訟上的自認屬于免于證明的事實,它由以下要件構成:

當事人自認的時間必須發生在口頭辯論或準備程序中。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可以在開庭審理前的準備程序中進行自認,也可以在法庭審理的過程中作出自認。此外,當事人在起訴狀、答辯狀中所承認的對己不利的事實,都可以發生自認的效力。當事人在訴訟之外作出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作用,訴訟外自認的事實仍然需要有其他的證據加以證實。

當事人的自認必須針對法律允許自認的事實,而不能針對另一方提出的訴訟請求或法律、法規、法律的解釋。

當事人針對訴訟請求所作的承認在民事訴訟理論上稱為認諾,與對事實的自認不同,一方當事人一旦對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了認諾就會直接導致認諾方敗訴的結果,但是,對事實所作的自認只會使該事實成為無須證明的事實,至于訴訟的最終結果如何,還要由法官綜合案件的其他證據后作出判斷。對于法律、法規、法律的解釋的問題屬于法院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不能以當事人的自認拘束法院的裁決權。當事人的自認只能針對法律允許自認的事實,超出法律允許范圍外的自認不具有法律效力。

自認的事實必須對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利。當事人所作的有利于自己的陳述不能構成自認。

自認必須采用法律認可的方式。在我國民事訴訟中,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的自認方式有明示與默示兩種。明示的自認指當事人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對于某些事實明確表示承認。默示的自認指當事人對于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保持沉默,不加爭辯。明示的自認是最主要的自認方式,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同樣承認在一定條件下,當事人的沉默可能構成自認。

自認必須就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而進行。通常的自認過程是這樣的,即一方當事人先作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陳述,然后另一方當事人承認該事實的真實性。但是實踐中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即一方當事人(自認人)先作出于己不利的事實陳述,對方當事人在此之后對該陳述加以引用,在這種情況下也構成自認,即先行的自認。但是,先行的自認在被對方當事人引用之前是沒有拘束力的,在被引用之后,產生自認的拘束力,作出自認的當事人不能撤回該自認。

6簡述推定的分類。

答:(1)推定的概念

根據法律規定或者日常生活的經驗從已知的事實經過推論推斷出的另一事實的思維活動就是推定。其中現存的事實被稱為基礎事實;另一事實被稱為推定事實。兩者基于某種因果上的聯系,可由基礎事實推斷推定事實存在。

(2)推定的分類

推定可以分為事實上的推定與法律上的推定兩類。

事實上的推定是法官根據已經知道的事實推論出另一事實。事實上的推定具有高度的蓋然性,因此主張事實存在的當事人不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如果對方當事人提出了充分的證據證明推定的事實不存在,該推定無效。

法律上的推定又進一步可以分為法律上的事實推定和法律上的權利推定兩類:

a.法律上的事實推定是指法律明確規定當某一事實存在時可以推知另一事實存在。

b.法律上的權利推定,是指法律對于某種權利或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直接加以推論的情況,比如,民法中關于過錯的推定。

法律上的推定實際上是一種直接推論,因此,只要作為推定前提的事實成立,推定就能成立。法律上的事實推定和法律上的權利推定都屬于免于證明的事實。

7試論我國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

答:(1)證明責任

當事人的舉證行為與事實真偽不明時敗訴風險的承擔的雙重角度理解證明責任。

實質

事實真偽不明時敗訴風險的承擔指實質上的證明責任,又稱客觀上的證明責任,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事實真偽不明的狀態,這與當事人的舉證行為并沒有直接聯系,即使證據完全由法院而不是當事人收集,也同樣可能出現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此時,法官必須確定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因事實真偽不明而產生的實體法上的不利后果,以判決其承擔不利的訴訟結果。

(2)我國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

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

a.凡主張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作為該權利或法律關系構成要件的事實負證明責任,不必對不存在權利妨礙要件承擔證明責任。否認權利或事實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存在權利或法律關系妨礙要件承擔證明責任。

b.凡主張權利或法律關系已經或者應當變更或消滅的當事人,應當對變更或消滅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事實負證明責任,主張阻礙權利變更或法律關系消滅的事實不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其主張承擔證明責任。

c.凡主張權利受制的當事人,應當對排除權利行使的事實負證明責任。

合同案件、勞動爭議案件證明責任分配的具體規定

a.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b.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c.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d.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e.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司法裁量權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證明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證明責任的倒置

證明責任的倒置是指按照法律要件分類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分配證明責任后,對依此分配結果原本應當由一方當事人負擔的證明責任,改由另一方當事人承擔。以下情況證明責任倒置:

a.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b.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c.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d.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e.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f.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g.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h.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8簡述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質證規則。

答:我國法律規定質證的順序是:首先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其次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最后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按照這一規定,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質證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證據。出示證據指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將證據展示給法官和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出示證據的范圍既包括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也包括人民法院收集的證據。當事人出示證據應當以出示原物、原件為原則,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作為例外,當事人才可以出示復制品、復制件:出示原件或原物確有困難并經人民法院準許出示復制件或復制品的;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制件、復制品與原件、原物一致的。

證人證言、鑒定意見的出示應當堅持證人、鑒定人親自出庭原則,只有在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時,才能夠在經法院許可后,用提交書面證言或視聽資料的方式替代出庭。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情形主要包括: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2)辨認證據。一方當事人出示證據后,應當交由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辨認。經過辨認后如果沒有異議的,可以記錄在案,無須作進一步的質證。對當事人有異議的證據,應當允許提出質疑。

(3)質疑和反駁。當事人對證據進行辨認后,可以針對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與合法性提出質疑。在質疑方提出質疑后還應當允許出示證據的一方當事人對質疑提出反駁意見。當事人之間的質疑和反駁可以反復進行,直至法院認為已經足以對證據形成正確的心證時為止。質證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既可以一證一質,逐個進行,也可以將多個證據綜合起來進行質證。

9怎樣理解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時限制度?

答:(1)舉證時限的含義

舉證時限是指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法律規定的、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證據,否則就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項制度。

(2)確定舉證時限的方式。

民事訴訟中舉證時限的確定有人民法院指定與當事人協商約定兩種方式。

指定時限。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中,法院對舉證期限的指定,可以少于30日。

約定時限。舉證期限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確定,但是當事人協商確定舉證期限的,應當經人民法院認可。

指定時限的例外

a.人民法院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于30日;

b.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于30日;

c.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審理,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少于30日的,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補足不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

d.當事人在一審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在駁回當事人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生效后,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但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

e.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中,當事人申請提供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不受“不得少于30日”的限制;

f.發回重審的案件,第一審人民法院在重新審理時,可以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發回重審的原因等情況,酌情確定舉證期限。

(3)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

證據失權。當事人沒有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不組織質證。對于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由于一方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該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

限制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和被告反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塔河县| 泗洪县| 临朐县| 邮箱| 临泽县| 宜宾市| 长垣县| 新蔡县| 富民县| 洛阳市| 迁安市| 湘西| 石狮市| 商水县| 康乐县| 仙居县| 皋兰县| 双牌县| 金湖县| 乐至县| 新源县| 尼玛县| 琼海市| 福海县| 抚远县| 孟津县| 宁蒗| 寿阳县| 荥阳市| 孝义市| 长春市| 石泉县| 七台河市| 临西县| 洞口县| 齐齐哈尔市| 恭城| 江阴市| 深州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