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章 民事訴訟證據與證明

9.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民事訴訟證據概述

1證據與證據材料的概念

(1)證據材料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或者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各種資料。

(2)證據則指人民法院用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正確處理案件的根據。

2證據的特征

(1)客觀性

客觀性的定義

客觀性是指證據所反映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主觀臆想的或虛構的主觀之物。

證據的客觀性的表現

a.證據內容的客觀性指證據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須反映客觀實際;

b.證據形式的客觀性指證據必須能夠以某種方式為人所感知。

(2)關聯性

關聯性是指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或對證明案件事實具有某種意義。證據的關聯性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從形式上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必須存在邏輯上的聯系;

從內容上看,由于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聯系有直接聯系、間接聯系、偶然聯系、必然聯系,聯系的方式不同,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的幫助也不同。

(3)合法性

證據的合法性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使用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對證據的要求,并且以合法的手段和程序收集、提供。它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從形式上看,證據必須具備法定的表現形式;

從取證的方法看,證據必須由法定人員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

從證據使用的程序方面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最終成為定案根據必須經過法定的質證程序。

3證據能力與證明力

(1)證據能力

概念

證據能力又稱證據的可采性,是指證據符合法律的規定因此具有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出示、并成為證據調查對象的資格,是證據可以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出示并成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的基本條件。

內涵

a.從肯定的角度來看,具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是指與待證事實有關聯的證據;

b.從否定的角度來看,證據具有證據能力的前提是,該證據沒有被排除規則排除。

(2)證明力的含義

證明力又稱證據力,是指證據資料在訴訟證明中的價值,它是證據資料在事實審理者心目中產生相信與否的力量或程度。

(3)證據能力與證明力的關系

證明力的實質是證據的可信程度,而這種可信程度是靠審理者的內心來感知的。證據能力不是證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立法者外加給證據的,關于證據能力的規則中蘊涵著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審理者被要求嚴格按照立法者所確定的規則對證據能力的有無進行識別。

證據力是對證據可信性的判斷,不同的證據可信性有大小之別。而證據能力只有有無之別,無大小之別。

二、民事訴訟證據的分類與種類

1分類

證據的分類是學理上根據證據的某些本質特征或外部形式等,依據特定的標準將證據劃分為不同的類別。證據的種類是訴訟法對證據根據其外在表現形式不同所做的區分,證據的分類是為了法學理論研究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證據所做的劃分。

(1)以證據存在和表現的形式不同為標準,證據可以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兩類。

言詞證據是以人的陳述為表現形式的證據,又稱人證。言詞證據的注意問題有:

a.言詞證據就其內容而言,是陳述人直接或間接感知的與案件有關的事實,而其陳述又往往固定于一定的載體之中;

b.鑒定意見也屬于言詞證據;

c.勘驗筆錄不屬于言詞證據。

實物證據是以實物形態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實物證據,包括物證、書證、音像資料、勘驗筆錄等。

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的特點

a.言詞證據的特點

第一,言詞證據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證明作用比較明顯;

第二,言詞證據不易滅失;

第三,言詞證據的真實性易受言詞證據的提供者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b.實物證據的特點

第一,實物證據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案件真實情況;

第二,實物證據容易受環境影響而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

第三,實物證據關聯性不明顯,并且只能從靜態上證明案件事實。

(2)根據證據對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證明作用,將證據分為本證和反證。

概念

a.本證是對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能夠證明待證事實成立的證據。

b.反證則是指對證明待證事實不負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能夠證明該事實不存在或不真實的證據。

反證與反駁的區別

a.反駁的主體可能是雙方當事人,提出反證的主體是對待證事實不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反駁的目的在于證明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不具有客觀性、關聯性或合法性,或證明價值微弱。

b.反證的目的在于證明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不存在;當事人在對某一證據進行反駁時無須提出新的事實或證據,當事人在進行反證時必須提出證據。

(3)以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系為標準,證據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的概念

a.直接證據,是指能夠直接、單獨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

b.間接證據是單獨一個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必須與其他證據結合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

直接證據的特點

a.直接證據能夠單獨、直接地證明案件事實,具有簡化證明的環節和推理過程、運用便利、省時、省力的優點;

b.直接證據容易受證據提供者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證據失實。

間接證據的特點

a.間接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

b.單獨的一個間接證據無法起到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作用,只有若干間接證據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才能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

c.間接證據在來源上更豐富,收集的渠道更多。

直接證據的運用

a.應當重視對直接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判斷;

b.應當對直接證據的合法性加以審查。

間接證據的運用

a.單個間接證據不能單獨證明案件事實;

b.間接證據本身必須真實可靠并且必須與案件事實具有關聯性;

c.各個間接證據之間必須協調一致,相互印證,不存在矛盾;

d.運用間接證據組成的證據體系進行推理時,所得出的結論應當是肯定的、唯一的。

(4)根據證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證據分為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

概念

a.原始證據是指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的證據,又稱第一手證據。

b.傳來證據是指經過復制、復印、傳抄、轉述等中間環節,間接來源于案件事實的證據。

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使用的一般規則

a.原始證據優先原則;

b.補強證據規則。即傳來證據必須與原物、原件相互印證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法定的民事訴訟證據種類

(1)當事人陳述

概念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

當事人陳述的效力

a.無需對方當事人證明的效力。當事人在訴訟中以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方式作出了不利于己的陳述,該陳述構成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具有免除對方當事人證明責任的效力。

b.具有證據效力。當事人所作的對自己有利的陳述,經其他證據證明為真實后,法院可以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之一。

c.不具有證據效力。當事人所作的有利于己的陳述,如果未得到其他證據印證,該陳述也就不具有證據效力。

(2)書證

概念與特征

a.概念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表達的思想內容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的證據。

b.書證的特征

第一,書證是以材料記載的思想內容來證明待證事實的,此為書證的最主要特征;

第二,書證的思想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

第三,書證一般能夠起到較好的證明效果,往往能夠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

分類

a.以書證記載的內容及其法律后果不同為標準分為處分性書證與報道性書證。

處分性書證一般可以直接證明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但是單獨的報道性書證卻不能起到這樣的證明作用。

第一,處分性書證,是指具有確立、變更或消滅某一特定法律關系的內容的書證;

第二,報道性書證,是指只是記載了某種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不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書證。

b.以書證制作主體不同為標準以將書證劃分為公文書和非公文書。

二者所提供的證據效力不同。公文書的證明力高于非公文書。

第一,公文書,是指由國家機關或者具有公信權限的機構制作的文書;

第二,非公文書,是指公民個人、企事業單位和不具有公信權力的社會團體制作的文書。

c.以書證的制作是否必須具備特定的形式要求為標準分為普通形式的書證與特殊形式的書證兩種。

對于特殊形式的書證,如果在制作的過程中沒有采取法定的形式、履行法定的手續就不能對案件事實起到證明作用。

第一,普通形式的書證,是指對形式和手續沒有特定要求的書證;

第二,特定形式的書證,是指法律規定必須具備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手續的書證。比如,證明收養關系的公證文書等。

d.以書證的來源的不同為標準分為原本、正本、副本、復印件和節錄本。

不同來源的書證具有不同的證據力。原本、正本的證明力高于其他種類的書證。

第一,原本(或稱原件)是指文件制作人最初制成的文本;

第二,正本是指按原本抄錄或印制,與原本具有相同效力的文本;

第三,副本是該文書的全部內容照原本制作,對外具有與原本同樣效力的文書;

第四,復印件是指用復印的手段制作的材料;

第五,節錄本(或稱節本),是指摘抄了原本文件部分內容的文本。

(3)物證

概念

物證,是以其外形、質量、數量、特征等客觀存在來證明案件事實的實體物或痕跡。

特征

a.物證是以其外部特征、內在屬性以及其存在的位置、狀態等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的證據;

b.物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與穩定性;

c.物證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差。

物證與書證的聯系

a.書證雖然是以記載的思想內容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的證據,但是,書證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也必須記載于一定的物質載體上,才能為人所感知;

b.在外觀上書證與物證十分接近,而且從證據分類的角度看,廣義的物證包括書證;

c.同一文書既可以作為書證又可以作為物證。

物證與書證的區別

a.書證具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并以此證明案件事實,物證本身不具有思想內容,而是以其存在、外形特征等證明案件事實;

b.法律對某些書證的形式有特殊的要求,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書證才能起到證明作用,但是法律對物證的形式則沒有特殊的要求;

c.書證只要保持完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可以起到證明作用。而物證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有變質、損毀、滅失的可能。

(4)視聽資料

概念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或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和資料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種證據。

特征

a.生動形象;b.儲存信息量大,易于保存、攜帶;c.容易被偽造。

視聽資料與書證的區別

a.視聽資料是以音響、圖像、數據反映的內容,而書證以文字、符號表達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

b.視聽資料可以以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證明案件事實,而書證只能以靜態方式證明案件事實。

視聽資料與物證的區別

a.視聽資料是以其記載的圖像、聲音、色彩等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的,而物證則是以其外部特征、物理或化學狀態對案件起證明作用;

b.視聽資料可以以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證明案件事實,而物證只能以靜態方式證明案件事實;

c.視聽資料往往可以形成直接證據,直接、單獨地證明案件主要事實,而物證一般屬于間接證據,只能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個情節或片段。

(5)電子數據

電子數據的概念

各種傳統的證據形式都可以表現為電子證據如電子物證、電子書證、電子視聽資料、電子證人證言、電子當事人陳述等。而新的《民事訴訟法》將其列為一項單獨的證據類型,主要是考慮到該類證據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典型意義上的電子數據主要有:

a.應用計算機技術產生的證據,例如數據圖片、數據文檔、黑匣子記錄、智能交通信息卡、電子貨幣等;

b.應用網絡技術產生的證據,例如電子郵件、BBS記錄、電子聊天記錄、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報關單等。

電子數據的收集和保全

a.電子數據的收集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對與案件有關的電腦中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備份,并在備份上進行數字簽名;

第二,收集有關電子設備和系統軟件的資料,搜查與扣押電腦等電子設備;

第三,技術鑒定;

第四,現場勘驗,包括勘驗單機現場、勘驗網絡現場。

b.電子數據的保全

以“公證”的方式保全電子數據。電子數據公證包括傳統公證和網絡公證。“網絡公證”系公證機構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上的電子身份、電子交易行為、數據文件等進行公證。

c.電子數據的質證與判斷

第一,對于電子數據的真實性,一般可以從操作人員、操作程序、信息系統三者的可靠性方面進行質證和判斷;

第二,在判斷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用以鑒別發件人方法的可靠性時,還需要對所用技術方法進行審查。

d.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的條件

第一,電子簽名制作數據用于電子簽名時,屬于電子簽名人專有;

第二,簽署時電子簽名制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第三,簽署后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第四,簽署后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6)證人證言

證人與證人證言的概念

證人是指就其感知的案件真實情況向人民法院作證的人。證人證言則指證人就其所感知的情況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向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

證人證言的特征

a.證人證言具有不可替代性;b.虛假、失實的可能性大;c.具有較好的證明效果。

范圍與資格

a.證人的資格

第一,對案件事實有所感知;

第二,必須能夠正確表達。

b.證人的范圍

在我國,證人包括自然人與單位兩類。其中,自然人既包括中國人,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但是證人的排除范圍有:訴訟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如了解案件的重要事實,確有出庭作證的必要,應當在取消委托或辭去委托后,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辦理本案的法官、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辦理本案的上述人員如同時作為案件的證人,就有可能影響到司法的公正,所以不得作為本案的證人。

證人的權利與義務

a.證人的權利

第一,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提供證言的權利;

第二,補充、更正筆錄權;

第三,受到保護權;

第四,獲得補償權。

b.證人的義務

第一,按時出庭作證的義務;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人不出庭作證的法定理由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二,如實陳述的義務;

第三,保守秘密的義務。

(7)鑒定意見

概念

鑒定意見,是指鑒定人運用專門知識,根據案件材料,對案件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鑒別后提出的事實認定意見。

特征

a.科學性、可靠性;

b.鑒定意見針對的是事實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

鑒定人與證人的區別

a.是否需要專業知識不同。鑒定人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證人是就其了解的案件事實向法庭作證的人,因而無需具備專業知識。

b.了解案件事實的時間不同。鑒定人是在訴訟開始后通過閱卷等方式了解案件事實的;證人了解案件事實一般在案件事實的發生、發展過程中。

c.能否發生回避問題不同。民事訴訟法關于審判人員的回避的規定也適用于鑒定人;證人即使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不發生回避問題。

d.是否具有可以替代性不同。鑒定人具有可以替代性;證人是不可替代的。

e.向法庭提供的信息不同。鑒定人向法庭提供的,是對專門問題進行鑒定、分析后得出的意見;證人向法庭提供的是對案件事實的客觀描述。

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的區別

a.參加訴訟的根據不同。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鑒定人的產生由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專家輔助人則是由單方當事人聘請參加訴訟活動的。

b.在訴訟中發揮的作用不同。鑒定人參加訴訟的目的是就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作出結論性意見;專家輔助人的作用是幫助當事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和解釋,以及對鑒定人進行詢問。

鑒定人的選任

我國的鑒定人選任制度,有以下兩種方式,即人民法院依職權確定和當事人協商確定。

鑒定人的權利和義務

a.鑒定人的權利

第一,有權了解鑒定所需要掌握的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進行現場勘驗;

第二,有權獨立地提出鑒定意見;

第三,有拒絕鑒定權;

第四,有權要求給付必要的鑒定費用和勞務報酬。

b.鑒定人的義務

第一,客觀、公正地進行鑒定的義務;

第二,提交鑒定意見,出庭接受質證和審查的義務。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8)勘驗筆錄

概念

勘驗筆錄,是指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在訴訟過程中對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或現場進行查驗、測量、拍照后制作的筆錄。

特征

a.勘驗筆錄具有較強的客觀性;

b.勘驗筆錄具有綜合的證明力。

勘驗筆錄的制作。

勘驗筆錄應當由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主持制作,人民法院在進行勘驗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邀請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協助工作。勘驗筆錄記載的內容必須全面、客觀、準確。

審查與判斷。

a.應當確定實施勘驗的主體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

b.應當審查勘驗的程序是否合法;

c.應當審查被勘驗的物品和現場是否受到人為的或自然力的破壞;筆錄上有無篡改、偽造的痕跡;勘驗筆錄與案件中的其他證據是否能夠相互印證,有無矛盾之處。

三、民事訴訟證據的收集和保全

1訴訟證據的收集

(1)當事人為主原則。即當事人對其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證據主要由當事人收集并提供給法院。新《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未及時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予以訓誡、罰款、賠償拖延訴訟造成的損失、不予采納該證據。

第六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以及收到時間,并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2)法院為輔原則。人民法院收集證據的權力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法院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收集證據的事項包括:

a.對于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

b.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經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證據的權力。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a.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于國家有關部門保存并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資料;

b.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的材料;

c.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2訴訟證據的保全

(1)概念

民事訴訟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主動采取一定措施對證據加以固定的調查取證措施。

(2)種類

民事訴訟證據保全在民事訴訟中有訴訟證據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兩種形式。

訴訟證據保全,是指在訴訟進行中,證據有可能滅失或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人民法院采取的固定和保護證據的制度;

訴前證據保全,是指在起訴之前,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有權采取保全措施的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證據予以提取、保存或者封存的制度。新《民事訴訟法》第81條規定,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起訴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區別

a.發生的時間不同。訴訟證據保全發生在案件受理后到判決生效這一段時間。訴前證據保全發生在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

b.提起保全的主體不同。訴訟證據保全一般由當事人提起,在有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采取保全措施。訴前證據保全只能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法院以外其他有權采取保全措施的機關提出申請。

c.有權采取保全措施的機關不同。訴訟證據保全的實施機關是人民法院。在訴前證據保全中,當事人可以向有權采取保全措施的行政機關或公證機關提出保全申請也可以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

(3)民事訴訟證據保全的程序與方法

申請。當事人在起訴前以及訴訟過程中都可以向人民法院以及其他有權采取保全措施的機關提出證據保全的書面申請。

管轄。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申請證據保全,應當向審理案件的法院提出申請。利害關系人在訴前或仲裁前申請證據保全,應當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

審查。人民法院在接到當事人的保全申請以后,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符合證據保全的條件的,作出準予證據保全的裁定書,認為不符合證據保全條件的,裁定駁回申請。

常見的證據保全方法有筆錄、錄音、照相、錄像、提取實物、查封、扣押等方法。

四、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1概念

凡是需要當事人用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就是證明對象。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哪些事實需要運用證據加以證明,哪些事實無須證明。

2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的范圍

(1)需具備的條件

雙方當事人對該事實存在爭議;

該事實的證明對于法官正確審理民事案件具有法律上的意義;

該事實不屬于法律明確規定無須當事人證明的事實。

(2)需證明的事實

實體事實。需要由當事人用證據加以證明的實體事實劃分為關于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以及發生民事爭議的事實兩個組成部分;

程序事實。民事訴訟中的程序性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事實。程序性事實可以劃分為:必須由當事人主張人民法院才能予以認定的事實;無須當事人主張人民法院就應當主動查明的程序性事實;

證據事實。在民事訴訟中,證據是可以成為證明對象的;

外國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習慣。

3免于證明的事實

(1)當事人于訴訟上自認的事實

概念

自認是一方當事人作出的,認為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是真實的意思表示。

分類

a.根據自認發生的階段不同,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外的自認與訴訟中的自認兩種類型;

b.根據自認的形式的不同,可以將自認分為明示的自認與默示的自認;

c.根據自認的主體不同,可以將自認分為當事人本人的自認與訴訟代理人的自認。

構成要件

a.當事人自認的時間必須發生在口頭辯論或準備程序中;

b.當事人的自認必須針對法律允許自認的事實,而不能針對另一方提出的訴訟請求或法律、法規、法律的解釋;

c.自認必須采用法律認可的方式。在我國民事訴訟中,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的自認方式有明示與默示兩種;

d.自認必須就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而進行。

效力

a.對自認方的效力。該當事人必須受自認內容的約束,不能再對自認所涉及的事實作出相反的主張。自認一經作出非由于法定原因不得撤回。

b.對對方當事人的效力。該對方當事人對自認范圍內的事實無須再承擔證明責任。

c.對于人民法院的效力。人民法院應當將自認的事實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自認的撤回

一般情況下,自認是不允許撤回的。但根據我國《證據規定》的規定,當事人的自認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時可以撤回:

a.當事人撤回自認的時間必須發生在法庭辯論終結前;

b.撤回自認必須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自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

(2)眾所周知的事實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為受理案件的法官和一般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

(3)自然規律及定理

自然規律是對客觀事物的性質或其發展規律的反映,具有科學性。因此無須當事人舉證證明。

(4)推定的事實

推定可以分為事實上的推定與法律上的推定兩類。

事實上的推定是法官根據已經知道的事實推論出另一事實。

法律上的推定又進一步可以分為法律上的事實推定和法律上的權利推定兩類。前者指法律明確規定當某一事實存在時可以推知另一事實存在。后者是指法律對于某種權利或法律關系是否存在直接加以推論的情況。

(5)已為法院生效裁判確認的事實

對于已生效判決中記載的事實,無須當事人加以證明。

(6)已為仲裁機構生效的仲裁裁決確認的事實

仲裁機構作出的生效的仲裁裁決與法院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7)已為有效的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公證文書是公證機關依據法定的程序對有關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加以證明的法律文書。

五、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1證明責任的概念與性質

(1)概念

證明責任指當事人向法院提供證據證明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承擔的責任。

(2)性質

通說認為證明責任是一種特殊的法律責任,是在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當事人負擔的敗訴風險。

2證明責任的分配

(1)《證據規定》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

凡主張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作為該權利或法律關系構成要件的事實負證明責任,不必對不存在權利妨礙要件承擔證明責任。否認權利或事實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存在權利或法律關系妨礙要件承擔證明責任。

凡主張權利或法律關系已經或者應當變更或消滅的當事人,應當對變更或消滅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事實負證明責任,主張阻礙權利變更或法律關系消滅的事實不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其主張承擔證明責任。

凡主張權利受制的當事人,應當對排除權利行使的事實負證明責任。

(2)《證據規定》關于合同案件、勞動爭議案件證明責任分配的具體規定

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3)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司法裁量權

法律規定

《證據規定》第7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證明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對司法裁量權的限制

a.法官只有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并且依《證據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證明責任承擔的情況下才能裁量分配證明責任,法官無權改變已經存在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

b.法官在依裁量權分配證明責任時應當綜合考慮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證明責任的承擔。

c.法官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的裁量權要受到來自于上級法院的監督。

3證明責任的倒置

(1)概念

證明責任的倒置是指按照法律要件分類說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分配證明責任后,對依此分配結果原本應當由一方當事人負擔的證明責任,改由另一方當事人承擔。

(2)證明責任倒置的法定性。即證明責任倒置必須有法律的規定,法官不可以在訴訟中任意將證明責任分配加以倒置。

(3)證明責任倒置的范圍

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4證明標準

(1)概念

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指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應當達到的程度。

(2)相對真實的證明標準

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六、證據規則

目前為我國立法明確認可的證據規則主要包括自由心證規則、最佳證據規則、補強證據規則以及涉及證明力的證據規則。

1自由心證規則

自由心證原則是指法官對證據證明力依據理性和良知原則自由裁斷之,不受預先存在之規則的限制。

2意見證據規則

所謂意見證據,在英美法系就是指證人根據其感覺到的事實或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對系爭事實存在與否所作的推論。意見證據規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亦有體現,《證據規定》第57條規定,證人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

3補強證據規則

(1)概念

補強證據規則,是指某一證據材料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只有在其他證據材料佐證補強的情況下,才能作為案件的定案證據。

(2)法律規定

根據《證據規定》第69條的規定,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

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4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一般特指當事人采用違法手段或程序取得的證據。對于非法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規定》第68條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5證明力的審查與判斷規則

(1)不同證據的證明力的審查與判斷規則

《證據規定》第77條規定,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制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

物證、檔案、鑒定意見、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傳來證據;

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于間接證據;

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證人證言。

(2)具有完全證明力的證據

根據《證據規定》第70、71條的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書證原件或者與書證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副本、節錄本;

物證原物或者與物證原物核對無誤的復制件、照片、錄像資料等;

有其他證據佐證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制件;

一方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對物證或者現場的勘驗筆錄;

人民法院委托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當事人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可以認定其證明力。

(3)相反證據的證據力的確認

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認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證據不足以反駁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證明力。

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七、證明程序

1舉證時限

(1)含義

舉證時限是指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法律規定的、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證據,否則就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項制度。

(2)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舉證時限的規定

確定舉證時限的方式

a.指定時限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中,法院對舉證期限的指定,可以少于30日。

b.約定時限

舉證期限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確定,但是當事人協商確定舉證期限的,應當經人民法院認可。

c.指定時限的例外

第一,人民法院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于30日;

第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于30日;

第三,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審理,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少于30日的,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補足不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

第四,當事人在一審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在駁回當事人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生效后,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但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30日的舉證期限;

第五,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中,當事人申請提供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不受“不得少于30日”的限制;

第六,發回重審的案件,第一審人民法院在重新審理時,可以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發回重審的原因等情況,酌情確定舉證期限。

(3)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

證據失權。當事人沒有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不組織質證。對于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由于一方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該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

限制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和被告反訴。

訓誡、罰款。按照修訂后《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納該證據,或者采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對人民法院而言,由于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者再審期間因提出新的證據被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改判的,原審裁判不屬于錯誤裁判案件。

(4)舉證時限的延長與重新指定

當事人的延長申請必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法院提出。逾期提出申請,法院將不予受理,法院經審查后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期限內舉證仍有困難的,還可以再次申請延長期限。能否再次延期要由法院審查后決定。

(5)舉證時限制度的例外——“新證據”的界定

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

a.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新發現的證據;

b.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準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審程序中的“新證據”

a.一審庭審結束后新發現的證據;

b.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準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準許并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再審程序中的“新證據”

a.原審庭審結束前已客觀存在庭審結束后新發現的證據;

b.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證據;

c.原審庭審結束后原作出鑒定意見、勘驗筆錄者重新鑒定、勘驗,推翻原結論的證據。

視為“新證據”

根據《證據規定》第43條第2款的規定,逾期提出的證據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可以視為“新證據”:

a.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并獲法院準許;

b.當事人因客觀原因未能在獲準的延長期內提供;

c.如果不審理該證據將導致裁判明顯不公。

2證據交換

(1)概念與意義

證據交換,是指在訴訟答辯期間屆滿后,開庭審理之前,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雙方將各自持有的證據與對方進行交換的訴訟活動。

證據交換制度產生于16世紀英國的衡平法中,現已成為英美法系國家證據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主要宗旨在于防止當事人運用突襲的方法贏得訴訟。

(2)適用范圍

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此類案件無須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進行證據交換;

當事人申請證據交換的。

(3)交換程序

確定證據交換的時間。證據交換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確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協商確定證據交換時間的必須經過法院認可;

證據交換的程序。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后提出反駁并提出新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

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3質證

(1)概念

質證是指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采用詢問、辨認、質疑、辯駁、核實等方式對證據的效力進行質辯的訴訟活動。

(2)主體

質證主體指有權在質證程序中向法庭出示證據,對證據提出質疑、反駁的行為人。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是質證程序的唯一主體。有權參加質證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訴訟代表人。

(3)客體

質證的客體是指在質證程序中應當由當事人出示的并允許對方當事人提出質疑、反駁的證據的范圍。民事訴訟的質證客體包括雙方當事人之間有爭議的證據材料和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

(4)內容

質證的內容是指質證主體對證據材料進行質證時所涉及的范圍。質證的內容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進行。

(5)程序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質證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節:出示證據;辨認證據;質疑和反駁。

4認證

(1)概念

認證是指審判人員在當事人雙方質證、辯論后,對庭審中出示的證據材料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進行分析判斷,從而確認其能否成為案件定案根據的訴訟活動。

(2)對象

認證的對象應當僅限于證據,不包括對事實的認定。

(3)認證的方法

認證方法的一般原則

a.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b.審判人員對案件的全部證據,應當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單一證據的認證規則

根據《證據規定》第65條的規定,審判人員對單一證據可以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核認定:

a.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制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b.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

c.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d.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

e.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

f.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

綜合認證規則

審判人員對案件的全部證據,應當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斗六市| 大姚县| 山东| 进贤县| 咸阳市| 三江| 左云县| 泽库县| 绥宁县| 孟津县| 耿马| 龙川县| 会东县| 丰台区| 苏州市| 元氏县| 乌恰县| 东乡县| 嵊州市| 长治县| 拉萨市| 米脂县| 资兴市| 黄梅县| 永泰县| 汾阳市| 饶阳县| 若尔盖县| 修文县| 连南| 鹤峰县| 东宁县| 南通市| 兴山县| 阿克陶县| 沁阳市| 满城县| 齐河县| 林芝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