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中央財經大學612法學綜合知識一(刑法學部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央財經大學

二零一四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試題考試科目:法學綜合知識一(612)

刑法學(40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減刑

2.緊急避險

3.犯罪過失

二、簡答題(10分)

簡述犯罪預備。

三、論述題(15分)

試論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參考答案

中央財經大學

二零一四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試題考試科目:法學綜合知識一(612)

刑法學(40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減刑

答:減刑,是指對原判刑期適當減輕的一種刑法執行活動。狹義的減刑是指依法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定的減刑情節時,由負責執行刑罰的機關報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減輕原判刑罰的刑事司法活動;廣義的減刑是指凡受刑事處罰的人,在具備法定的減刑情節時,由負責執行刑罰的機關報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減輕原判刑罰的刑事司法活動,不僅包括狹義減刑的范圍,還涵蓋了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罰金、緩刑及因主刑減刑后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減刑。

2.緊急避險

答: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其中避險意圖、避險起因、避險時間、避險對象、避險限度、避險限制和避險禁止是構成緊急避險的七個必備要件,缺一不可。我國《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同時也規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犯罪過失

答:犯罪過失,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一種心理態度。我國刑法根據行為人是否已經預見危害結果,將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與過于自信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二、簡答題(10分)

簡述犯罪預備。

答:(1)犯罪預備的概念

犯罪預備是故意犯罪過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種停止狀態,是指行為人為實施犯罪而開始創造條件的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犯罪實行行為的犯罪停止形態。

(2)犯罪預備的特征

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征

a.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犯罪的預備行為,從性質上講,就是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

b.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犯罪的實行行為,是指刑法分則中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

犯罪預備的主觀特征

a.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

b.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從主觀上看是違背行為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上述客觀和主觀特征的同時具備和有機結合,就構成了犯罪預備形態的完整內涵,并使其得以與故意犯罪過程中的其他犯罪停止形態區別開來。

(3)犯罪預備的類型

根據我國刑法典第22條的規定,可以將犯罪預備行為區分為兩種類型:

為實施犯罪準備犯罪工具的行為。所謂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所謂準備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尋求犯罪工具以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適合于犯罪的需要等。

其他為實施犯罪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

司法實踐和刑法理論把這類犯罪預備行為主要概括為事先調查犯罪的場所、時機和被害人的行蹤,準備實施犯罪的手段、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等行為。

三、論述題(15分)

試論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答: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們主觀是否認識到為前提。

(2)因果關系的相對性

作為因果關系中的結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經造成的有形的、可被具體測量確定的危害結果。

刑法因果關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是正當、合法的行為而不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那么即使其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著某種聯系,也不能認為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3)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刑法中所研究的因果關系,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4)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所謂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就是說從發生時間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因此,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找原因。

(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具體表現為“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耙还嘁颉笔侵改骋晃:Y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

(6)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問題。

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是指兩種現象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

因果關系的偶然聯系是指某種行為本身不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由后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這種危害結果。

(7)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聯系和區別。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諸要件的統一,具備犯罪構成才能夠追究刑事責任。解決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是確立了行為人對特定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但不等于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行為人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即使具備因果關系,如果行為人缺乏故意或過失,仍不能構成犯罪和使其負刑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崇州市| 沂南县| 安福县| 凉山| 萨嘎县| 浦城县| 南澳县| 台东县| 宝应县| 海南省| 梅州市| 宁陕县| 南木林县| 抚宁县| 海门市| 清镇市| 孟津县| 班玛县| 蓬安县| 威远县| 灵山县| 石首市| 肇州县| 江达县| 西华县| 长乐市| 澄江县| 甘肃省| 台前县| 乌拉特中旗| 永年县| 当涂县| 溧水县| 监利县| 贵州省| 泾川县| 滁州市| 红原县| 海兴县|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