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一、單項選擇題

1《國語》載,“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的基礎是(  )。[2015年統考真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結盟國

D.聯姻國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其目的在于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宗法內部必然同姓,“同志”的基礎是同姓,同姓則是宗法制的內容。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研]

A.《尚書》

B.《周易》

C.《論語》 

D.《韓非子》

【答案】B

【解析】語出自《周易》,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二、名詞解釋

1春秋三傳[2015年復旦大學研]

答:《春秋三傳》是指《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借“三傳”研讀《春秋》。《春秋》是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孔子整理的魯國《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梁傳》《左傳》,且都是編年體史書。

2向戌弭兵[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研]

答:春秋時期由宋國發起的倡導停戰、結盟的運動。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發起的弭兵之會,晉、楚、齊、秦、魯、宋、鄭等十四國諸侯會于宋,確認晉、楚兩國為盟主;又商定齊、秦兩國不作為從屬國看待;其他原從屬于晉、楚的較小諸侯國今后要互朝晉、楚兩大國,并承擔晉、楚兩國給予的義務。這次會盟之后,晉、楚之間四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其他國家間的戰爭也比較少。

三、史料分析

1閱讀下列材料[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研]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時期在選官用人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來,宗法世族的削弱,動搖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時士階層的崛起與私學的產生為職官制的形成創立了條件;而戰國新人才觀的提出以及縣郡制和谷祿制的推行又為職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和制度保障,從而使職官制逐漸取代世官制成為選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淺論世官制向職官制嬗變的歷史動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唐人楊綰云:“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優試策而已。”科舉由應試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秀才、明經等科是由察舉轉化而來,進士科為新設科目。

——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員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產生的?根據材料一,分析先秦時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據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國古代選官標準的演變。

(3)比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舉制和科舉制中考試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說明兩者的關系。

(4)根據材料三和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社會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概括科舉制的特點及影響。

(5)從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演變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

答:(1)先秦時期“世官制度”主要是通過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官吏世襲制度來選拔官員的。其原因包括:

春秋以來,奴隸制逐漸崩潰,宗法世族被削弱,世官制度的根基被動搖。

士階層的崛起與私學的產生,使得平民階層掌握知識和治理國家社會事務的能力,這一階層逐漸取代血緣關系基礎上的貴族階層出任國家官吏。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的現實使得選賢任能的新人才觀出現,為職官制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同時郡縣制的推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職官制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2)我國古代選官標準的演變: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時起開始實行科舉制。其標準由注重個人品行逐漸過渡到注重個人能力。

(3)察舉制和科舉制兩者考試的不同:

察舉制下的考試只是考察被選拔者的一個方面,其考試結果只分高低,所有參加考試人員皆能保證出任官員;科舉制下的考試則是一種唯一的考察標準,考中者方能成為官員,不中者則被淘汰。

察舉制和科舉制兩者的關系:

察舉制出現時間較之科舉制要早,科舉制的實行是在汲取察舉制經驗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的,在兩者之間又經歷過九品中正制的過渡。

(4)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社會原因:

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新興的庶族地主要求得到與其實力相適應的政治權力。門閥士族勢力衰落背景下,加強皇權的需要。經歷長時期社會動亂后,政權選拔人才的需要。

科舉制的特點:

士人報名應試,不由官員舉薦。考試定期舉行,程序客觀公正,競爭公平。嚴格考試,錄取與否以考試成績為標準,聲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職的主要依據。

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古史上選舉制度的重大變革,打破了數百年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使國家選拔人才的范圍擴大,官員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將選舉權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勢力,有利于選拔封建統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適應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需要。推動了社會文化的傳播和進步,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5)從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演變中得到的啟示包括:

社會的變遷是各種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并不以個人或團體的意愿而轉移,社會變遷在總體上是向前發展的。

社會制度的變遷具有歷史性,是在繼承以前制度的基礎上,汲取其經驗教訓對其加以改進完善后逐步發展的。

社會對人才的選拔越來越注重對其才能的考察,個人素質以外的家族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

四、論述

1列舉四書五經,并對每一本書做介紹。[2015年蘭州大學研]

答:(1)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到南宋時期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中庸》:一般認為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到南宋時期朱熹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2)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尚書》:《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相傳為孔子所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

《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后,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

《禮記》:《禮記》是戰國到秦漢時期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周易》:《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也稱《易經》。《周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它也是中醫之子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門檻。

《春秋》:《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編訂,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灌阳县| 呈贡县| 泊头市| 英德市| 庆安县| 疏附县| 二连浩特市| 德阳市| 中西区| 内丘县| 辽宁省| 洪泽县| 威海市| 东方市| 衡阳县| 蕉岭县| 道孚县| 通江县| 德格县| 安顺市| 山阳县| 加查县| 明水县| 吉木萨尔县| 桦南县| 泰顺县| 台湾省| 武隆县| 上饶县| 乐亭县| 汶川县| 科技| 永登县| 郯城县| 莫力| 临澧县| 海城市| 嘉兴市| 鄂托克前旗|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