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764字
- 2020-10-20 19:02:07
3.2 課后習題詳解
1.嬰兒的學習方式(即條件反射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怎樣利用這些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答:條件反射建立方式的變化,是嬰兒皮質機能發展的重要表現。新生兒的條件反射,主要是在無條件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嬰兒期,由于兒童各種感覺性和運動性反射的鞏固,條件反射的形成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使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的強化作用相對逐漸減小,定向反射等的強化作用逐漸增加。
(1)嬰兒的學習方式
①定向反射強化的方式
積極的定向探究反射是以非條件定向反射為基礎形成的條件性定向反射,是一種有目的的積極行動。定向探究反射在兒童的認識活動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構成認識動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連成人的創造動機等都與定向探究反射有密切的關系。積極的定向探究反射,本身帶有“自我強化”的特點。這種自我強化表現在:
a.引起定向反射的刺激物本身所具有的新異性,能維持鞏固兒童的定向探究反射;
b.兒童的定向探究活動不斷發現著刺激物的各種新異性。
兒童就在這種積極的定向探究活動中,認識了各種物體的屬性,認識了物我關系,掌握了對各種物體所應采取的不同行動方式。
②模仿的方式
在定向探究反射發展的基礎上,兒童開始通過一種新的途徑——模仿來建立條件反射。
模仿是兒童的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兒童的言語、動作以及個性品質的發展中,模仿起著很大的作用。從嬰兒期起,兒童就開始通過模仿進行學習。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首先必須注視、探究榜樣的行為,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形象;然后,根據這種形象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動作等,并將他們的行為與榜樣的行為相對照。這只有在定向探究反射形成以后,在皮質抑制機能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模仿。
③動覺強化的方式
這是指用一種運動所產生的動覺刺激來強化這種運動與某種無關刺激物的聯系的學習方式。當某種無關刺激物與兒童的某種被動性動作多次結合以后,這種無關刺激物的出現就會引起兒童同樣的主動性動作。年幼兒童的很多運動性技能(如拿勺、握筆等)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掌握的。
④言語強化的方式
嬰兒末期,成人的言語交際,在形成兒童的暫時聯系中開始起作用。隨著兒童言語的發生發展,言語強化方式在暫時聯系的形成上開始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兒童借助于詞語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無論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是動物無法比擬的。在兒童條件反射的形成上,言語的強化作用不是一下子就能奏效的,中間要有一個發展過程:
a.起初,成人的言語只是一種條件刺激物,只能誘發兒童的某種反應,并不具有強化作用(參看動覺強化的方式);
b.之后,成人的言語、表情、動作及其他因素共同起強化作用。隨著兒童言語的發生發展,成人的詞不僅具有條件刺激物的作用,而且強化作用越來越大,這時,成人用詞表示的要求、贊許、斥責,已經可直接指導兒童的行動。
(2)利用嬰兒的學習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①利用定向反射強化的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新生兒時期就已經有無條件定向反射,如無條件食物反射和無條件防御反射,可以利用反射建立積極的定向探究反射。如在母親對嬰兒進行哺乳的時候,不斷地撫摸孩子,通過不斷聯結,撫摸如同哺乳一樣能夠使嬰兒產生滿足,增進母親與嬰兒之間的聯系。
②利用模仿的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為嬰幼兒樹立榜樣的力量,不斷在嬰兒面前重復某一動作,引起兒童的注意,促進模仿行為的產生。如想培養嬰兒吃飯時的衛生習慣,可以在發現任何污點時進行清潔(吸引兒童注意),嬰兒多次看到之后會進行模仿。
③利用動覺強化的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利用動覺強化來訓練年幼兒童的運動性技能。如每當客人告別時,媽媽總是一邊說:“寶寶,和阿姨再見!”一邊搖動兒童的右手,這樣多次重復以后,一聽到“再見”,兒童便自動擺手作再見狀。
④利用言語強化的方式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在嬰兒的某種反應值得鼓勵時,運用言語、表情、動作及其他因素強化兒童的反應。比如,當兒童擺手表示再見時,成人常常高興地夸他們“好寶寶,真聰明”,并伴隨著令人愉快的表情。隨著兒童言語的發生發展,用詞表示的要求、贊許、斥責,就可以直接指導兒童的行動。
2.嬰兒動作發展有什么規律?
答:嬰兒的動作發展受身體的發育,特別是骨骼肌肉的發育順序及神經系統的支配作用所制約。動作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
(1)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
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非專門化的,“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是運動神經纖維一開始沒有髓鞘化的結果。以后,這種泛化性的全身動作才逐漸分化為局部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
(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
嬰兒最先發展起來的是頭部動作,然后自上而下,學會俯撐、翻身、坐、爬、站,最后才學走路。這體現了身體動作發展的首尾方向。
(3)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
大肌肉動作比小肌肉動作發展早,其表現為兒童軀體的動作比四肢動作發展早,手指動作發展最遲。這一發展順序與身體發展的近遠方向(中心到邊緣)相一致。
(4)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嬰兒的動作起初是無意的,當他做出各種動作時,既無目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后逐漸出現有目的的動作。6個月以后,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動作。
3.手眼協調動作發展的階段性和特點是什么?
答:嬰兒要想準確地抓住物體,必須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的密切配合聯合行動,這種將各個不同系統的行動合而為一的能力在5~6個月左右開始形成。嬰兒在視覺引導下,能有目的地抓取物體,說明視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雙手活動。
(1)眼手協調動作的發展階段
眼手協調動作,即看見東西并能抓住它,亦即眼睛控制手的活動,并把手準確地伸向物體所在的方位,可以作為嬰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標志。這一動作的發展經歷以下3個階段:
①先學會看物體。嬰兒在抓握之前必須看清物體的形象,判斷出物體的空間位置。
②在學習取物動作之前,隨著視力的發展,嬰兒必須學習手的動作及手指的張開和緊閉。兒童掌握人類特有的抓握動作是在同成人的交往中產生的,是學習的結果。
③當嬰兒拿到物體后,會用眼睛仔細地察看它的顏色和形狀,用手不斷地玩弄,使其發出聲響,還可能用嘴去咬,以便更詳細地了解物體的硬度、重量、大小等特性。這些既滿足了求知欲望,又發展了視覺及手的動作。
(2)眼手協調動作的特點
嬰兒眼手協調動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眼手配合,能按照視線去抓取物體。
②既能無意地搖動物體,又能做出一些簡單而有效果的動作。例如,把東西拉過來,推開它,晃動手里的發響玩具,使其發出聲音等。
③動作雖有目標,但還伴隨一些不相干的動作。例如,拿皮球的時候,不僅動手,還動起腳來,這是因為他還分不清哪些是必要動作,哪些是多余動作。
④不會用兩手分別抓取物體。當嬰兒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時,再給他一塊積木,他們會把手里的積木丟掉,去拿剛看見的積木,或者用手里的積木敲打旁邊的積木,而不會用另一只手去拿。雙手之間似乎存在一個“神秘的中線屏障”。
4.母子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有什么意義?
答:兒童的心理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汲取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文化財富而發展起來的。成人是文化的傳播者,沒有成人的教育,不與成人交往,兒童的心理就不可能正常發展。
(1)母親對嬰兒的重要性
在嬰兒的發展中,母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母親是嬰兒生活環境中的核心因素。母親不僅是他們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滿足者,而且也是他們與客觀物質世界的“中間人”。嬰兒與環境的接觸,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通過直接照顧他們的成人而實現的。因此,母親也是嬰兒心理發展需要的直接滿足者。
(2)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性
①心理機制上剝奪母子交往的危害
為了了解母子之間的交往關系,即親子關系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心理學家做了許多研究。其中一項是對孤兒院的兒童進行的研究。1945年,有人調查過一所南美洲的孤兒院,那里的許多兒童是在出生3個月時就離開了母親。盡管孤兒院的營養及衛生保健條件很好,但兒童卻顯得癡呆、冷漠、孤僻,智力水平也很低。剝奪嬰兒與母親的交往,會給兒童造成心理發展上的重大損害呢,專家們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性原因:
a.嬰兒失去與母親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愛與愛的權利
愛這種情感需要,是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一種內部力量。同時,愛與被愛的體驗,會使兒童產生一種安全感,失去它,兒童就會變得焦慮、煩躁、神經質,對這個世界產生恐懼。
b.母親是嬰兒與客觀世界的“中間人”
嬰兒雖已具有反映現實的感知能力。但如果沒有母親抱他們四處走動,沒有母親向他們呈現各種刺激,嬰兒所能接觸的事物就會極其貧乏。而豐富的感覺刺激,是嬰兒心理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的精神營養。
c.缺少與成人的交往。嬰兒的環境就變成了沒有“應答性”的死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嬰兒的自發行為(如微笑、發聲、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應就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成人對兒童行為的反應(應答)具有強化作用,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及時強化,嬰兒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喪失,而且會因自己的“努力”毫無結果而喪失“信心”,形成被動、退縮的行為模式。
②生理機制上剝奪母子交往的危害
有的專家還從生理機制上探討了剝奪母子交往的危害,并指出,母子交往的方式之一是身體接觸,母親撫摸、摟抱、搖晃嬰兒所產生的觸覺和運動刺激,是嬰兒的愉快情緒中樞系統發育的條件。缺乏這種刺激,會使情緒中樞發育不良,兒童的情緒情感也會產生障礙。可見,母子之間的交往,是嬰兒心理發展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