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論述分析題

1試述維納(B.Weiner)的成敗歸因理論,并闡述如何根據這一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統考2007年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認知觀點的一派理論。維納的歸因理論是當前對實踐有較大借鑒意義的理論,其內容有:

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復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后的學習動機。

人們傾向于將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結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況等因素。這些因素又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類:

第一,內外維度。內外維度是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系于個人條件還是來自外在環境。在此維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狀況屬于內部原因,其他因素則屬于外部因素。

第二,穩定性維度。穩定性維度是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的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維度上,能力和工作難度是不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因素則屬于不穩定因素。

第三,可控性維度??煽匦跃S度是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能否由個人意愿決定。在這一維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憑個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因素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維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

第一,成敗歸因的內外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當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生的滿意感則較少。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

第二,成敗歸因的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當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穩定性因素時,他對未來工作的成敗就會有一個較高的預期;反之,如果一個人將歸因于運氣、身心狀況等不穩定性因素時,則對未來的成敗缺乏信心,覺得成敗難以預料。

第三,成敗歸因的可控性維度影響個體今后努力學習的行為。當個人認為成功來自自己的努力,則他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將更加努力以獲得更大的成功;而當一個人將成功歸因于運氣好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時,他很可能希望下次再度有好運氣,也就不會努力。

(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方法

激發學生動機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歸因,并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同時要避免讓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習得性失助。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適當進行歸因訓練,促使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即進行正確歸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于今后學習的角度進行積極歸因。積極歸因訓練對于差生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一般情況下,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效果也會提高。但是動機水平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反而更差。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盡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盡量緊張一點;而在學習較復雜、較困難的課題時,則應盡量創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盡量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

對學生的努力給予反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獲、體驗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2試述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及主要影響因素,并就其中某個因素舉例說明。[統考2008年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理解與表征階段:將問題的情境轉化為某種內部的心理結構,或者說形成某種問題空間。

尋求解答階段:在問題表征階段,個體有可能憑借與之熟悉的問題直接提取相應的策略來解決現有的問題。若無這種經驗,個體便不得不制訂計劃,如建立解決問題的子目標層級,或選擇相應的解決策略。

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在對問題做出表征并選擇好某種解決方案后,個體要執行這一計劃,嘗試解答。

評價結果階段:在選擇并運用某種解題策略之后,個體應對這一策略運用的結果做出評價,這一過程包括檢查與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問題解決的主要影響因素

問題解決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個體的智能與動機、問題情景與表征方式、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以及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有關的知識經驗。有關的知識經驗是指有關的背景知識,這些知識能促進對問題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決問題中不能替代實質性的知識。

個體的智能與動機。個體智力水平的高低對問題解決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分析能力等對問題解決有重要影響,認知特點即對問題的敏感性、靈活性、沖動性、反省性等特點,對問題解決也有一定影響。動機也影響問題的解決。對問題持漠然的態度,既不能發現問題也不能解決問題。但動機過于強烈,人處于高度的焦慮狀態也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問題情境與表征方式。問題中的事件和物體將以某種特點呈現,如空間、位置、距離、時間順序等。這些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影響你對問題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現方式能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便于尋找解答的方向、途徑和方法。某些呈現方式則可能掩蔽或干擾了解決問題的線索,增加解答的難度,甚至導入歧途。

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反應定勢也稱定勢,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應的傾向。定勢有時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定勢使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刻板化。功能固著是指一個人看到某個制品有一種慣常的用途后,就很難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它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鄧克爾提出的。人們通常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由于他們很少考慮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

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原型啟發是指類似事物對人的創造活動所起的作用。原型啟發經常成為人們創造活動的催化劑。原型啟發法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醞釀效應是指擱置問題對問題解決所起的作用。當反復探索一個問題的解答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星期,然后再回過頭來解決,這時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決方法的現象。

(3)舉例說明(6分)

據說,大科學家牛頓很喜歡貓,他自己養了一大一小兩只貓。但因貓經常出入屋門,需要他開關房門,影響他的工作。于是他就在門上開了一個大洞和一個小洞。為什么要開兩個洞呢?牛頓想:大貓應從大洞進出,小貓應從小洞進出。免得自己去開關屋門。牛頓所犯的錯誤就在于思維定勢對他的影響。這個例子說明了思維定勢可能有的消極作用。

3閱讀下述案例,請分別用3種學習動機理論,對小明厭學、棄學的行為作出解釋。[統考2009年研]

小明在初中學習階段,成績一直居于班級前列。中考時發揮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低5分。父母設法讓小明進入一所市重點高中就讀。進入高中學習的頭幾個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鉚足了勁,刻苦學習,成績也一直居于班級平均線以上??墒堑谝粚W期末的兩次年級統考中,小明成績的總分排名卻落到班級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沒有休息,希望通過加班加點復習,迎頭趕上。但第二學期開學后的幾次測驗中,小明的成績一直沒有起色,上課的時候,老師也很少讓他回答問題。特別是數學成績經常在班級倒數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開始懷疑自己頭腦是不是缺乏數學細胞。原來語文一直是小明的優勢學科,現在也開始明顯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書。有時放學回家連書包也不動。近來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上學了。父母對小明也批評過,也罵過,都無效果。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小明厭學情緒、棄學行為可以用多種學習動機理論來解釋:

(1)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對自己學業成敗原因的推斷,通過影響其情緒感受和對未來學習結果的預期,從而影響后續學習的動機。小明進入高中后,在幾次年級統考中名次后移,雖經努力而未見成效,就將自己的學業失敗歸之于能力低下,這一消極歸因使其感到羞愧,對未來學習結果的預期也很不樂觀,因而降低了學習的堅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項任務能力的判斷與信念。該理論認為,人總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進入高中后由于幾次考試連續失利,因消極的歸因模式而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對學習成功的期望降低。當“改變失敗結局”的目標一再受挫后,體驗到更多的緊張、焦慮,因而產生厭學情緒。

(3)自我價值理論

自我價值理論認為自我價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學生努力學習的動機是獲得自我價值需要的滿足,維護自尊。小明進入高中后幾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很容易將其歸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此時如果繼續努力學習而成績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認自己“無能”,而面臨喪失自尊的威脅;如果放棄學習,便可將學業失敗歸因于“沒有學習”、“沒有努力”,從而避免了自尊的喪失。因此,放棄學習是小明保護自我價值、避免自尊喪失的一種策略。

4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違規行為,教師可能采用各種不同的辦法進行處理。[統考2010年研]

下面是5個實例:

例一:學生張明在課堂上對鄰座做鬼臉,引起對方發笑,老師對其注視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繼續講課,學生遂終止其不當行為。

例二:當學生的違規行為獲得部分學生認可時,讓違規學生坐到教室后邊,與其他學生分開,有效地阻止了學生的違規行為。

例三:剛上課時,郭忠抽掉前座李軍的椅子,李軍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師當即嚴肅地批評了郭忠,并令其放學后到老師辦公室寫情況說明。

例四:課間有兩個學生吵架,前來上課的老師厲聲制止,毫無效果,圍觀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于是決定用8分鐘時間讓兩個學生吵個夠,而讓其他學生在一旁靜觀。結果兩個學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對于平時在課堂上經常講閑話的學生,一旦他在某節課不再講閑話,老師就及時予以表揚。

請用行為主義學習觀點,分析說明上述各實例中處置學生不當行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學依據。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上述5個實例中對學生不當行為的處置措施,集中體現了行為主義學習觀點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個體行為改變的過程視為條件反射的形成與消除過程,而影響這一過程的重要條件是強化、懲罰和消退等外部條件。

例一中教師運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據行為主義學習觀點,一種行為若不予以強化就會消退。他對學生“做鬼臉”的行為采取不理睬、忽視的態度,最終使其消退。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作過激的反應,反而會成為一種強化。

例二中教師運用的方法是隔離法。他對學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將違規學生與其他學生“隔離”開來,防止其不當行為因部分學生的支持、贊賞而得到強化。

例三中教師運用的方法是懲罰法。該學生行為的錯誤性質較嚴重,予以忽略是不恰當的。教師采用嚴肅批評、寫檢查等懲罰性措施,使其錯誤行為受到禁止,或使其發生的概率降低。

例四中教師運用的方法是饜足法(過度滿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無法終止學生違規行為的特殊情況下,讓學生過量地重復其原有行為,使其因得不到強化、失去意義而自動消退。

例五中教師運用的方法是強化法。他對平時在課堂上經常講閑話的學生“不再講閑話”的表現,及時予以表揚,實際是通過強化與學生原有錯誤行為不相容的行為,來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并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5論述赫爾巴特的興趣觀及在其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作用。[統考2011年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赫爾巴特的興趣觀

赫爾巴特認為,興趣是一種將思維的對象保留在意識中的內心力量,是一種智力活動的特性,并具有道德的力量。他把人類所具有的多方面興趣分為兩大類:經驗類的興趣和同情類的興趣;把興趣活動分為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動。

(2)興趣觀在其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作用

培養兒童具有多方面的興趣是赫爾巴特為教學所確立的直接的、近期的目的,教學又是實現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興趣觀是赫爾巴特設置課程的基本依據之一。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應該與兒童的興趣相一致,根據經驗類的興趣設置自然、物理、化學、地理、數學、邏輯學、繪畫等課程;根據同情類的興趣設置外國語、本國語、歷史、政治、法律、神學等課程。

興趣觀是赫爾巴特確立教學形式階段的重要依據。興趣以不同的形式貫穿于教學進程之中:在教學的明了階段,學生的興趣表現為注意;在教學的聯合階段,學生的興趣表現為獲得新觀念前的期待;在教學的系統階段,學生的興趣表現為探求;在教學的方法階段,學生的興趣表現為行動。

6認知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學習中,他們形成了大量知識經驗。其中,有些經驗與科學的理解相一致,可以作為新知識學習的起點;有些經驗與科學的理解相違背,并有可能阻礙新知識的學習。因此,轉變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概念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請根據有關的研究成果,論述錯誤概念轉變的影響因素,并分析說明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錯誤概念的轉變。[統考2011年研]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影響因素

概念的性質:先前概念的不合理性;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學生的特性: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學生的認知監控能力;學生的動機和態度。

(2)教學策略

創設開放和安全的課堂氣氛。

洞察和揭示學生的原有觀念。

引發新舊經驗的認知沖突。

鼓勵相互討論以解決沖突。

7某教師試圖采用榜樣法與當眾表揚的強化方式培養兒童形成利他習慣。試回答:[統考2012年研]

(1)這種做法最初易引起學生習得何種行為?

(2)這一行為發展成為習慣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及理由是什么?

(3)這一過程需要使用到哪些強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1)最初易引起學生選擇習得的行為是受到老師表揚的具體的利他行為,這種選擇學習源于替代學習及替代強化的作用。

(2)要使學生將這一行為發展為利他行為習慣所需的外部條件是,讓學生多次看到榜樣行為及其后果,并對學生本人所表現出的利他行為作出強化,將有助于增加學生利他行為再發生的可能性。

內部條件是學生逐步形成利他的信念。利他行為是個人自愿而不計較利益地去幫助他人的行為,從一次行為到利他習慣的養成需要經歷模仿、認同到內化的過程;信念的確立是利他行為習慣形成的心理實質,并成為穩定而自覺行為的強大動力;以信念為基礎的行動通常能帶來一種自我滿足感,獲得一種“內部獎勵”的自我強化。

(3)需要使用到外部強化、替代強化與自我強化三種。

8信息加工模型是以心理結構以及對這些結構執行的運作同所謂的認知過程,來描述人的學習與記憶的。閱讀下圖,并按要求答題。[統考2013年研]

(1)在答題卡上寫出名字母所代表的術語。

(2)按照圖中的字母次序,分別對所寫出的術語作出解釋。

(3)闡述這一信息加工模型對知識學習的重要啟示。

答:(1)A復述;B提?。籆編碼;D精致、組織;E編輯

(2)復述:指為在工作記憶中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多次重復的過程,這是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提?。褐笍拈L時記憶中激活或回憶知識的過程。對陳述性知識而言,提取可使知識在工

作記憶中活躍起來;對程序性知識而言,提取可使某些行為自動執行。

編碼:指準備將信息存入長時記憶中的過程,包括對信息進行精致與組織。

精致與組織:精致指將獲得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以促進理解與記憶;組織指

以某種符合邏輯的方式將信息按一定的層次關系組織起來,以促進學習和記憶。

編輯:指通過練習使工作記憶中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3)首先,吸引學生的注意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其次,最好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家學習,再次,教師應該突出教學的重點,在重要啊的地方做強調,以便于學生對信息的選擇編碼。

9某小學低年級新學期開學不久,班上來了一位插班生。這天數學課學習“8加1”的計算,她沒有學會。課后,老師對其進行個別輔導,一遍又一遍地連續重復了多個“8加1”的例題,她似乎會了,擔當換成“7加1”、“9加1”等其他計算題是她有算錯了。老師越講越生氣,不知這學生到底怎么了?

試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理論,就如何改善這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給該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并思考該教例對教學的啟示。[統考2014年研]

答:(1)根據學習層次理論,加涅提出了八類學習:

信號學習。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對某種信號做出某種反應。其過程是:刺激-強化-反應。

刺激-反應學習。即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經典性條件作用不同,其過程是:情境-反應-強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應動作,然后得到強化。

連鎖學習: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聯合。

言語聯想學習:也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聯合,但它是由言語單位所聯結的連鎖。

辨別學習:即學會識別多種刺激的異同并對之作出同樣的反應。

概念學習: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習對一類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也就是對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應。

規則學習:規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的聯合。規則學習即了解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解決問題的學習:即在各種情況下,使用所學規則去解決問題。

該學生處連鎖學習與言語聯想學習階段,老師只是不斷對其進行強化,讓其通過練習得到反應。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引導。具體教學策略: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法的加工,力求使所傳授的內容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

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聯系的舊知識來作為掌握新知識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結合。

在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在認知策略中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在復述策略的基礎上,要學會精細加工策略,它是指通過把所學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尋求字面背后的深層次意義,或者以此來增加新信息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習者將信息儲存到長時記憶中去的學習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金阳县| 广平县| 溧阳市| 万源市| 新竹市| 新绛县| 沽源县| 武山县| 潞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襄樊市| 肇州县| 吴忠市| 尼木县| 宝丰县| 安达市| 女性| 玉门市| 麻城市| 藁城市| 庄浪县| 安阳市| 金昌市| 讷河市| 长岭县| 和静县| 辽中县| 德安县| 宽甸| 松阳县| 武鸣县| 佛学| 盘锦市| 九龙县| 台东县| 于都县| 思茅市| 岗巴县| 鹰潭市|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