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第4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305字
- 2020-09-15 18:11:14
第3章 秦、漢教育
1試評秦代的文教政策措施。
答:(1)“書同文”不但為秦朝政策法令的順利推行掃除了障礙,也為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推廣,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行同倫”對于形成全民族的民風習俗、道德規(guī)范有積極的作用。
(2)焚書禁學、以法為教的政策,嚴重地摧殘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對于一般的學校教育采取了錯誤的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以法為教”實際上是以法代教;“以吏為師”實際上是取消了學校教育制度。而以“焚書坑儒”為開端的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扼殺了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百家私學在全國范圍內遭到了沉重打擊,一些學派衰落了,大量的著作散失毀滅了,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至此遂告結束。
(3)為求得教育上的統(tǒng)一和對教育的控制,秦代實施了吏師制度,并以此作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秦代博士除參議政事、備作政府顧問外,還掌握古今歷史文化,他們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秦自焚書禁學后,博士的教育活動由繁盛到消亡,這種文化保存和傳授活動僅限于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其目的僅僅在于為統(tǒng)治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詢、顧問。
2簡述秦代的吏師制度。
答:為求得教育上的統(tǒng)一和對教育的控制,秦代實施了吏師制度,并以此作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吏師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的政治、教育主張為思想基礎的,是以在職官吏充當教師、以國家法令為中心教學內容的教育制度。秦實行吏師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刀筆小吏。
3試述漢代“獨尊儒術”文教政策形成的過程。
答:漢代“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
(1)罷法家、縱橫家,開“獨尊儒術”先聲
漢武帝即位后,開始重視儒家思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在選拔賢才的標準中明確了學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縱橫家人士不得參選,開始了罷黜百家的先聲。當時所要罷黜的學派中還不涉及道家或黃老學派。
(2)置五經(jīng)博士,確立儒家的主導地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項重要措施,即“置五經(jīng)博士”。這一舉措,確立了經(jīng)學整體在官方學術代表博士中的主導地位。
(3)采納董仲舒的《對賢良策》,“獨尊儒術”文教政策正式確立
建元七年,漢武帝改年號為元光,策問賢良,“于是董仲舒、公孫弘出焉”。董仲舒《對賢良策》以儒家學說為理論基礎,廣采《詩》、《書》、《易》、《春秋》之義,引用孔子的言論和事跡,主張以儒家的“德教”作為治國之道,并設計了求賢的具體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獨尊儒術”。董仲舒從理論的層面上闡發(fā)“獨尊儒術”的意義,而且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建議,奠定了“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及模式。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最終確立了“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
“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標志著封建統(tǒng)治階級樹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維系了兩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終結。
4試述“獨尊儒術”文教政策對教育的影響。
答:漢代統(tǒng)治者在思想文化領域內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不僅對漢代的教育,而且對漢以后整個封建社會的教育,都有極大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可以用四句話加以概括:興官學以養(yǎng)士,重選舉以取士,養(yǎng)士皆學儒經(jīng),取士皆選儒生。具體分析如下:
(1)積極影響
漢代統(tǒng)治者在思想文化領域內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不僅對漢代的教育,而且對漢以后整個封建社會的教育,都有極大的影響:
①獨尊儒術政策實施后,國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術為本,儒學成為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并根據(jù)這個指導思想,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對人民加強思想教化。
在這個政策指導下,儒經(jīng)受到了極大的尊崇,并有了廣泛的傳播。經(jīng)學的昌盛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教學目的、內容及教材空前地統(tǒng)一起來,學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經(jīng)學的教育。這是漢代教育的重要特點,對后世封建社會的教育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獨尊儒術政策不僅有利于鞏固集權主義的統(tǒng)治,而且也有利于維護封建國家的穩(wěn)定。可見,在當時的條件下,儒家學說思想較為適應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
(2)消極影響
①儒學占據(jù)正統(tǒng)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②獨尊儒術使得士人都將精力投注于儒學,最終使儒學越來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條框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極度保守,使中國在向近代科學邁進時步履艱難。
5試述漢代官學的學制系統(tǒng)。
答:漢代官學分五級:在中央有太學、宮邸學與鴻都門學,在地方按行政系統(tǒng)分學、校、庠、序四級。由郡國縣邑舉辦的稱學和校,由鄉(xiāng)和聚開辦的稱庠和序。太學屬于大學性質,教授儒家六經(jīng);學、校屬于中學性質,專學一經(jīng)。
6試述漢代太學的基本特點。
答:(1)太學的教師:正式教師是博士,要求博士應具有封建道德風范,在博通儒學和其他載籍的基礎上,對其中一經(jīng)有精深的造詣,足以勝任博士之職,有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有時還規(guī)定年齡在50歲以上。嚴格遵守師法與家法也是博士的條件之一。博士享受與卿大夫、郡守同等的待遇,官運亨通。
(2)太學的學生:其稱謂有“博士弟子”、“諸生”、“太學生”等,博士弟子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太常選拔京都或京郊內年齡在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50名,作為博士弟子,即正式的太學生;另一種是從地方上(郡、國、縣)選擇,是一種非正式的特別生。在出身方面,太學生中貴族子弟居多,但也有家境較為貧寒的子弟。太學為門第低下卻勤奮好學之士開拓了一條入仕之路。
(3)太學教育的目標:為國家培養(yǎng)“經(jīng)明行修”的官吏。“經(jīng)明”,就是要通曉一種經(jīng)書或兩種經(jīng)書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綱五常”的德行。
(4)御定統(tǒng)一的教材:五經(jīng)是太學法定的教育課程,當時解釋五經(jīng)的有許多家,但要在太學中傳授,必經(jīng)五經(jīng)博士評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稱為“立于學官”。
(5)傳經(jīng)必須遵守“師法”和“家法”:一經(jīng)師的學說已“立于學官”,設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經(jīng)說即稱為“師法”。弟子代代相傳,形成“家法”,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篡改了師法、家法,皇帝就要取消他的博士資格。
(6)建立了定期的考試制度:太學首創(chuàng)一歲一試的制度,“設科射策”,進行抽簽考試,按成績等第,分別授給不同的官職。對于學習不努力或不能通曉一經(jīng)的太學生,則開除出校。
7簡述漢代鴻都門學的教學內容及其意義。
答:(1)鴻都門學的教學內容
鴻都門學是東漢文學藝術專門學校,因校址設于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建于靈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鴻都門學實際是宦官為對抗太學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太學,學生由州、郡、三公舉送,達千人。專攻辭賦、小說、尺牘、字畫,意在對抗太學的經(jīng)學,學成后多授予刺史、太守、尚書、侍中等高級官職,為中國古代專科學校之始。
(2)鴻都門學的意義
鴻都門學打破了以儒家經(jīng)典為惟一教學內容的傳統(tǒng)觀念,提倡文學藝術的學習研究,并且還提拔出身微賤的豪強,這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鴻都門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的文藝大學,作為一種辦學的新形式,其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
8試述漢代察舉制的主要科目。
答:漢代察舉科目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常科,如孝廉為歲舉,茂材在西漢為特舉,東漢定為歲舉;二是特舉,臨時需要或統(tǒng)治者個人興趣偶一為之,如賢良方正科、明經(jīng)科、童子科等。主要的科目如下:
(1)孝廉
孝廉是漢代察舉中最重要的科目,以孝行廉舉為基本條件,主要是察舉孝子廉吏。被舉孝廉者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jīng)的儒生,被舉后,無官者授官,原為小官者升為大官。漢代孝廉為歲舉,即每郡每年按規(guī)定名額舉人,送至朝廷。兩漢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對漢代政治影響很大,對社會也有影響,通過舉孝廉,形成“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風尚。
(2)茂材
茂材也是漢代察舉的一個重要科目,始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主要選拔奇才異能之士,也稱“茂材異等”、“茂材特立之士”,與孝廉相比,茂材科側重才干方面,同時也重視德行。茂材科的地位居于孝廉科之上,主要體現(xiàn)為選拔較高水平的人才。此外,與孝廉不同的還有:茂材是州舉,孝廉為郡舉,故茂材數(shù)目遠少于孝廉;以茂材被舉者多為現(xiàn)任官吏,屬于對有特異才能品行和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升遷提拔;茂材多被舉為縣令,而孝廉一般授以郎官;已舉孝廉者可以再被舉為茂材。
(3)賢良方正
賢良方正(文學)雖屬特科,但自西漢起就經(jīng)常舉行,影響較大。此科目在于得直言極諫之士,廣開言路,匡正過失。一般由公卿、諸侯王、郡守等高級官吏舉薦,皇帝親自策問,分別高下,授以官職,有時一策即畢,有時還有二三策。每詔賢良對策者常達百余人,皇帝十分重視。
(4)明經(jīng)科
明經(jīng)科主要察舉通曉經(jīng)學的人才。自武帝“獨尊儒術”后,兩漢察舉均重經(jīng)學。西漢時不少人以明經(jīng)舉為高官。但作為察舉科目,明經(jīng)科專置是在東漢。舉明經(jīng)者得授官職較高,使?jié)h儒習經(jīng)成風。
(5)童子科
童子科主要選拔15歲以下“博通經(jīng)典者”。考試內容一般是“諷”,即背誦,要求背誦9000字;另外,還要考“六體”或“八體”(字體)。考試通過者拜童子郎。由于破格錄用神童,使得一批少年人才涌現(xiàn)出來。這種考試重視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推舉和任用,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也是有意義的。但其弊端也很明顯:一是容易導致早熟速衰,影響兒童健康,二是利益驅使一些人在察舉中隱瞞年齡,作弊應舉。
9分析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優(yōu)劣。
答:漢代察舉制度推行近400年,于當時,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于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教訓。
(1)察舉制對教育的影響
①使孔子“舉賢才”和“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在漢代開始獲得了制度上的落實。
②選士制度給教育帶來巨大的利益驅動。從原則上看,無論貧富貴賤,也無論是通過官學、私學,任何人都有可能經(jīng)由察舉而獲得官祿,這樣就大大激發(fā)了人們接受和從事教育的積極性。
③漢代察舉與學校教育各為一途,它們之間尚未建立制度上的聯(lián)系,更談不上銜接關系,這不利于鼓勵士人入學求教。同時,由于察舉制尚屬選士的初級階段,只是多種任官途徑之一,察舉本身又有多科,選人標準也有多種,尚不足以吸引士人朝著同一目標努力。總體而言,漢代察舉對教育的影響,還遠不能與后世科舉相比。
(2)察舉制的弊端
由于察舉的決定權在主管官員的手里,察舉標準又不是很具體,主觀隨意性較強,就產(chǎn)生了諸多弊端。
①貴戚高官橫加干擾取士;
②賄選成風,尤其是東漢后期更甚;
③主管官員察舉不力;
④沽名釣譽成風。
綜上所述,察舉作為古代早期的選士制度,體現(xiàn)了舉賢才的宗旨,為學行有成的士人提供了入仕為官的前程,改善了國家權力分配的機制,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的鞏固和發(fā)展。但察舉在選拔標準和方式上尚不完善,尤其是以主管官員的薦舉為關鍵環(huán)節(jié),造成舉士的主觀隨意性很強,而難以保證公正性和公平性。于是導致種種弊端滋生,嚴重敗壞了士風和學風。察舉制到東漢后期已走到窮途末路,必將有新的選士制度來取代它。
10試述董仲舒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答:(1)教育對人性的作用
董仲舒認為性包含性與情兩種成分,性屬陽,是仁的、善的;情屬陰,是貪的、惡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須通過教育,才能繼續(xù)發(fā)展成為人的善德,即所謂“性非教化不成”。人性中兼有善惡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發(fā)展人性,使人成為善人。他還提出“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目的是為“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治術主張?zhí)峁┤诵哉摳鶕?jù)。
(2)教育對社會的作用
董仲舒鑒于秦王朝對于人民實行“嚴刑峻法”而迅速被推翻的歷史教訓,主張實行“德教”。他幾乎把一個國家的治亂興廢都歸之于禮樂教化,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化。教育主要起到堤防社會“奸邪”的作用。
11董仲舒提出了哪些道德教育和教學原則方法?
答:(1)道德根源——天賦
董仲舒把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都說成是人性生來就固有的,是上天賦予的。他把道德的來源推到抽象的人性上,再從人性歸到天命上,這樣就使封建道德神圣化,成為超階級的普遍的東西,掩蓋其為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真相。
(2)道德教育內容——“三綱五常”、“正誼明道”
①“三綱五常”。董仲舒認為封建道德——“三綱五常”及其相應的忠、孝、仁、義等都出于“天意”,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仁、義、禮、智、信”為五常,是調整和補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道德規(guī)范。“三綱五常”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
②“正誼明道”。“正誼明道”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董仲舒特別強調“義”,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3)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義正我”。董仲舒認為道德教育中,“治我”要嚴,待人要寬。
②強勉行道。董仲舒強調“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意思是,奮勉地努力進行道德修養(yǎng),德性就一天比一天好,而且越發(fā)成功。
③明于性情。他認為在道德教育中,要誘發(fā)其天性中美好的東西,抑制其所憎惡的東西。
④必仁且知。他認為德育、智育應結合起來,他提出了仁者不智與智者不仁的片面性,從而提出既要強調德育又必須德智相輔的方法。
12試述王充對迷信煩瑣的經(jīng)學教育的批判。
答:東漢時期,儒學與神學、讖緯迷信的結合,腐蝕了學校教育,僵化了學術思想,王充對這種迷信、煩瑣的經(jīng)學教育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1)反對“信師師古”,主張“極問”
王充批評當時“信師是古”盲目迷信的惡習,大膽地寫了《問孔》、《刺孟》等文章,并具體地指出孔子之徒不能“極問”和孟子某些思想的模糊與混亂。所有這些,不僅對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當時儒家神學的虛妄有重大作用,而且他從正面提出“極問”、“問難”,反對“信師是古”等積極主張,是對師生關系、古今關系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2)反對“記誦章句”,主張“貴通”
王充還對當時教育上但拘一經(jīng),或只記誦章句、訓校文義的風氣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尖銳地指出當時教育脫離實際、學用相違的弊病。而且他還正面提出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要“貴通”,即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是“博覽古今”,學用結合,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地“興論立說”,具有獨立見解,不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
13簡論王充的教學思想。
答:王充把先秦一些唯物主義思想,特別是荀子“萬物之中人為貴,貴其有知”的思想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他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表現(xiàn)在教學思想上有以下幾點:
(1)知識來源——“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王充反對生知之說,反對知識的先驗論,認為“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事是古今所沒有的。王充重視知識的力量,認為有知識就有力量,“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2)教學過程——“見聞為”與“開心意”
王充認為教學過程應包括“見聞為”的感性階段和“開心意”的理性階段。
所謂“見聞為”,即教學中首先要依靠耳聞、目見、口問、手做,去直接接觸客觀事物。所謂“開心意”,即教學中不能停留在“見聞為”的感性認識階段,還必須把感性知識加以深化提高。這就是要求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這樣才能“知一通二,達左見右。”這樣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訂其真?zhèn)危q其虛實。”
(3)教學效果——“效驗”
王充的“效驗”就是以實際效果來檢查知識真?zhèn)蔚恼撟C功夫,即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的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違背事實效果的思想理論,即使說得再動人,也不能相信。“效驗”的方法是引用實際事物來證實言論行動,這是他的基本的教學方法論。
根據(jù)以上這些觀點,再聯(lián)系到他在批判經(jīng)學教育中的那種反對迷信教條、倡導獨立思考的見解,可以看到王充把教學當做一種不為任何經(jīng)典所束縛的生動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客觀過程。這就是王充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突出貢獻。
- 2015年北京市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思想政治理論新大綱速練十套卷
- 2020年高等代數(shù)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鴻業(yè)《西方經(jīng)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章節(jié)習題精編詳解
- 2015年管理類專業(yè)學位聯(lián)考綜合能力考試試題歸類解析及知識點清單·邏輯分冊
- 饒立華《電子媒介新聞教程:廣播與電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yè)基礎[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于廑《世界史·現(xiàn)代史編(下卷)》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244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年考研歷屆數(shù)學真題題型解析(數(shù)學一)
- 華東理工大學821管理學原理歷年真題及詳解
-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61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冒從虎《歐洲哲學通史(下卷)》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