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1簡述春秋戰國時期官學日趨衰落的原因。

答:春秋時期,官學衰落、私學興起。造成官學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世襲制度造成貴族不重視教育

貴族在世卿世祿制度下享有富貴的特權,貴族子弟命中注定為統治者,是否學習文化知識與其權位并無直接關系。他們養尊處優,政治上逐漸沒落,喪失了進取精神,迷戀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學習的興趣?!翱梢詿o學,無學不害”成為貴族甚至士大夫們普遍的思想。官學以貴族為教育對象,貴族不想學習,官學衰落也是必然的。

(2)貴族統治力量衰落

周平王東遷,預示著重大的歷史轉折。王權衰落,禮制破壞,一切都不能按舊制度辦理,原有的等級制度的崩潰使傳統的禮制受到了破壞,以“禮、樂”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也就缺少了實用價值,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學了。于是天子的辟雍,諸侯的頰宮,地方的鄉校,久而不聞弦誦之聲,名存實亡。

(3)由于王室、諸侯都在忙于戰爭,社會動亂,無暇顧及學校

由于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學校屢遭破壞,統治者無暇顧及學校教育,官學學生也無心讀書。這些導致官學已不能正常進行教學活動,官學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了。

2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的原因以及意義。

答:(1)原因

官學的衰廢。隨著生產力的大大提高,封建私有制經濟興起,新興地主階級逐漸成為統治階級,學在官府的壟斷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經濟支柱和政治依據。

學術的擴散與下移。原在周王宮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識的人,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和職守,把原來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禮器樂器帶到了民間,出現了“學術文化下移”的趨勢,形成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

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士受過教育,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種禮儀的實際技能,加上統治階級“養士”之風盛行,使其成為一個影響很大的社會階層,“士”階層正好為私學提供了師生雙方的辦學可能性。

(2)意義

私學沖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的舊傳統,使學校從王宮官府中解放出來。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發生了較密切的聯系,改變了官學的死板、僵化的風氣,推動了古代學術的發展,培養了不少有貢獻的學者和治術人才。

私學擴大了教育對象。私學一致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使學校教育和人才成長的社會基礎更為廣闊了,也為學術的廣泛傳播拓寬了道路。

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發展。在教育內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藝”教育范圍,各家都可以自由傳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觀點和新的知識、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學可以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而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求學為動力基礎,辦學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

私學的發展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方面有光輝的成就,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貢獻,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私學的產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產生,出現了許多教育專著。

總之,私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次大的變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學取代官學,依靠自由辦學、自由就學、自由講學、自由競爭來發展教育事業,不僅符合歷史潮流,也開辟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

3試述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答: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促使思想戰線空前活躍,私學的興起和養士之風盛行,直接推動了各種學派的發展,形成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

(1)私學的主要流派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促使思想戰線空前活躍,思想的興起和養士之風盛行,直接推動了各種學派的發展,當時主要的流派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儒家高度肯定教育在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培養維護統治的各類治術人才為教育目標。以六藝為基本的教育內容。重視道德教育。

墨家。墨家重視教育,希望用“上說下教”的方法來實現其政治主張。其以兼士為培養目標?!凹鎼?、非攻”是其思想的核心。在教育內容方面,除道德教育外,還重視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論辯才能的培養。在學習方面強調主動的學習精神。

道家。道家強調自然無為,提倡與傳統教育不同的順應自然的教育;主張培養能體會自然之道的圣人。道家輕視知識,主張以自然之道即“天道”為教育內容,要求人們完全聽憑自然,對于傳統文化也持反對態度。

法家。法家是一個以論述社會政治觀點為主的學派,強調刑法對人的約束力;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即由官吏向民眾進行法教。

(2)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

a.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代文化,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有兩大貢獻:一是整理和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二是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鬃臃浅V匾暯逃龑τ谏鐣l展和個人發展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中不僅包含著很多有價值的關于教育基本理論的主張,而且有很深刻的教學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由博返約等教學主張。

b.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徒,一生崇拜孔子。子思孟子之學,后世稱為思孟學派,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嫡傳,封建統治者尊他為“亞圣”。他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勸說統治者施行“仁政”。他建立起了儒家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并主張性善論。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唯心主義哲學觀、性善論和儒家“仁政”政治主張基礎之上的。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得民心”;教育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這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孟子還提出了一些關于道德教育和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c.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從其唯物主義的宇宙觀、認識論和性惡論出發,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果放縱人的本性,必定會發生爭奪,造成暴亂,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禮義的引導,改變自己的本性,樹立人為的善,經過長時期的磨練,而不再恢復到原初的本性。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化性起偽”的作用。

墨家以墨子為代表。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精于工技。他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的農工肆人。他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提出了尚賢、尚同、節用、薄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等十大主張。他反對儒家的“愛有差等”,提出“兼愛”的社會理想,希望消滅戰爭與貧困。他非常重視教育,希望用“上說下教”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子特別強調發揮人的主動精神,認為決定人的富貴貧賤不是命,而是“力”之強與不強。他深刻地批判和揭露了統治階級宣揚“命富則富,命貧則貧”的謊言。他在強調主觀努力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環境的影響與教育的作用。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賢士”、“兼士”和“義俠”。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a.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所教,皆以“道德”二字為宗旨,其中“道”是老子為教的核心。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原則?!暗馈笔侨祟惢顒拥淖罡咴瓌t,人類共同遵循的規范。體現在教育的目的上,就是要求人們把“道”當作認識、追求、實現的總目標,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動都圍繞著“道”而展開,要教人悟道、認道、體道、崇道。

b.莊子繼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張不要用人力去改造自然。他認為“仁義”是用來對付、懲治老百姓的,對于權勢者則不過是欺世盜名的工具。他以“真人”為人生理想。所謂“真人”就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忘仁義,忘禮樂,忘掉一切人為,也忘掉自己,真正回歸自然,獲得超現實的精神的自由。莊子追求一種“逍遙”的人格理想,對于自我、功名、利害、是非、生死都無動于衷,追求精神的絕對逍遙。

法家以商鞅、韓非為代表。

a.商鞅是戰國中期衛國人,在秦執政20年,輔佐秦孝公實施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其變法的指導思想就是法家理論。商鞅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主張國家施教,必須以培養“耕戰”之士為目的,主張以“耕戰”作為人才培養與選拔的標準。主張以法治國,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墨家的“兼愛”等說教,也反對道家的“恬淡之學”,而致力于“耕戰”。耕,即農耕,戰,即作戰。法家倡導“耕戰”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兵農合一,既保障國家的經濟力量,又保障國家的軍事力量。

b.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做了思想上的準備。韓非在繼承商鞅等法家培養“能法”、“耕戰”之士的基礎上,將對于人才的教育培養,提到能管理、能治國的要求這一高度。他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智術之士”、“能法之士”。同時韓非還發展了商鞅以“耕戰”為基本內容的法治教育,提出“以法為教”和“以吏為師”的主張。

4請簡要分析百家爭鳴中的爭鳴和融合。

答: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學術文化空前繁榮。各派觀點既有爭鳴,也有融合。具體分析如下:

(1)百家爭鳴中的爭鳴

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并與教育關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禮記》為代表;墨家以墨翟及其后學為代表;道家以老、莊為代表,法家以商鞅和韓非為代表。各個學派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提出各式各樣的治國治民方案,進行著多方面的理論探討,各學派之間有激烈的論爭。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他贊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贊揚秦國。在教育方面儒家重視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強調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維護封建統治的各種治術人才,即為求獲仁義而殺生舍生的君子。教育內容以六藝為主。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強調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墨家注重的是兼愛并利天下的“兼土”的培養。與儒家不同,墨家除了強調道德教育之外,還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技能以及論辯才能的研究和訓練。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他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為“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么是非標準;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反映在其教育觀點上。其強調培養清凈無為的“善人”和超脫世俗的“真人”。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法家要求培養的是具有勇敢進取精神的“法士”,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百家爭鳴中的融合

盡管各個學派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提出各式各樣的治國治民方案,進行著多方面的理論探討和激烈的論爭,但各派也有微妙的相互吸收和滲透。各派觀點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相互補充,使學術思想水平不斷提高。在“百家爭鳴”中各家的相互影響,還表現在思想的繼承關系上,這在戰國后期表現得更為明顯。戰國后期,由于政治上統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百家爭鳴”也逐漸由互相詰難轉入兼收并蓄的總結階段。這個時期的荀子不僅是儒、法合流的關鍵人物,也是總結諸子百家的第一人。他的《解蔽》、《天論》等篇,便是善于吸收諸家的優秀成果,因此,荀子的天道觀、認識論、邏輯學等都達到了先秦思想的最高水平。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使“諸子百家”融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各學派的進一步發展,達到學術的空前繁榮。

5簡析稷下學宮的特點。

答:(1)學術自由。這是稷下學宮的基本特點。容納百家是學術自由的一種表現,在稷下的各家各派的學術地位都是平等的,歡迎游學,來去自由;相互爭鳴與吸取是學術自由的又一種表現,戰國時期的政治多元使百家論辯成為風氣。學術論辯帶來稷下諸子學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變。

(2)教師待遇優厚。稷下的學者們都受到齊王的厚待,在人數越來越多不能平等時,齊王又將稷下學者按學術水平、名望資歷分成等級,按等級給予俸祿,這些學者的弟子也受到特殊待遇。

(3)學無常師。稷下學宮兼容各家各派,但對天下名士,都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后,不限于跟一個先生。這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

(4)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后復習均有嚴格規定。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作為學校教材流傳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孔子關于教育功能的主張。

答:(1)教育的社會功能

與政治的關系。孔子政治主張的基本出發點是“為政以德”,他認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工作,通過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這樣就會對政治發生重大影響。

與經濟的關系。孔子提出“庶、富、教”思想,指在國家治理中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來,有了物質生活的基礎,還要發展教育,創建精神方面的文明。這反映了孔子初步意識到了教育是受經濟制約的,當然孔子還不能認識到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與軍事的關系。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為立國的基本要素,甚至認為在不得已時,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孔子強調通過教育工作取得民眾的信任,使之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國的根本,有一定道理,但如此夸大民信的決定作用,過高估計了教育的作用,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與行政、法律的關系??鬃诱J為,在治理國家方面,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總之,在孔子看來,治國治民,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

(2)教育對個人發展的作用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從“習相遠”出發,孔子認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發展階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人的早期教育,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出這一觀點的意義在于:第一,人的先天素質并無差別,不論貧賤,人生來應該是平等的。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賦平等的人性論,也為他的“有教無類”提供了依據。第二,他也意識到人的個性差異,這種個性差別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環境習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結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力量更大,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當然,孔子并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承認有少數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這就使他的思想陷于混亂和自相矛盾之中。

7孔子關于教育對象以及教育內容的主張。

答:(1)關于教育的對象

孔子從“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前提出發,極力主張擴大教育的對象,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坝薪虩o類”就是主張打破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都能入學,不論貧富、貴賤以及“國別”,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正和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主張相一致。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是順應社會歷史進步潮流,符合教育事業發展趨勢的。當然,這個“平民”只是相對于貴族而言的。

(2)關于教育內容

在孔子的教育內容體系中,包含兩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而以前者為重心。文化知識的學習必須為德育服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孔丘進行研究并編成教材的有六種,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而作為對弟子們普遍傳授的主要教材是《詩》、《書》、《禮》、《樂》四種。

孔子的教學內容論有三方面的特點:

偏重社會人事。他的教材,都是屬于社會歷史政治倫理方面的文化知識,注重的是現實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靈。這種明智的態度,成為中國古代非宗教性教育傳統的開端。

偏重文事。他雖要求從政人才文武兼備,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偏重文事,有關軍事知識技能的教學居于次要地位。

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浊饛母旧戏磳Φ茏訉W習生產勞動技術。他繼承舊貴族教育傳統,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制造理論,造成深遠的歷史影響。

8孔子的教學思想。

答:孔子把學生的學習過程歸結為三個緊密聯系的環節,即掌握知識,進行思考,見諸行動,簡稱學、思、行?;趯虒W過程的這種基本認識,孔子提出了以下教學原則和方法: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主要解決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是要對學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特點,使教育和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實施因材施教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教育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堅持共同要求和統一標準,又要善于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專長,避免一刀切。

(2)啟發誘導

啟發誘導主要解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矛盾??鬃訉τ谶@一原則有精辟的表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教學前務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并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詞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應該指出的是,孔子的啟發式仍是比較原始、簡單的“原型啟發”,用的主要是類比與比喻,不能作過高評價。

(3)學思并重

學思并重主要解決學習與思考,或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鬃犹岢觥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思結合,兩者并重而不偏。

(4)由博返約

由博返約主要解決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的矛盾,或者解決知識的廣博與專一的矛盾??鬃又鲝垖W生應當“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但同時不能雜亂無章,要能夠“一以貫之”,達到以繁馭簡、觸類旁通。

上述四項主要原則都是側重在教學方面的,而且是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幾個基本規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密切聯系,不能孤立地強調某一項原則。

9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1)道德教育的內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以“禮”和“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的。孔丘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因此,“禮”與“仁”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2)道德教育的原則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對此有深刻的體驗,摸索出不少進行道德教育的規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道德教育原則。

立志樂道。立志就是要確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解決前進的動力。孔子提出:“志于道”,并且要達到“樂道”的境界,就是要立志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政治信念,心甘情愿為之獻身,死而無憾??鬃又鲝堁矍袄姹仨毞倪h大理想,為了實現遠大目標能夠犧牲眼前利益,還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艱苦的磨練,有恒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

自省自克。孔子特別強調要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與別人發生矛盾,首先要“求諸己”,尋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要求學生遇事要善于進行自我省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和辨別能力。

道德準則和規范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著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個人克制自我,才能維護公共道德,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養高的標志??鬃犹岢觥翱思簭投Y為仁”,一個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禮”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了。

身體力行。身體力行即要知行統一、言行一致??鬃又鲝垺懊粲谑露饔谘浴?,“訥于言而敏于行”,反對那種“言過其行”的人,就是要多干實際事,要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鬃诱J為道德修養要打好基礎,然后時時處處身體力行,這樣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養的高峰。

改過遷善。道德教育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發揚優點、長處和克服缺點、錯誤的過程。孔子認為社會上完美無缺的人是罕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克服缺點與發揚優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關鍵是對待缺點、錯誤的態度。有了缺點、錯誤,光明正大,不怕別人知道,而是決心改正,不再重犯,這是孔子所提倡的。

總之,孔子的上述主張含有許多帶規律性的東西,在今天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10孔子的教師觀。

答: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師生涯中,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談到許多有關教師修養的意見,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認為,作為一個教師,首要條件是具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教師必須先學好,然后才能教好,學好是教好的基礎。同時只有教師能夠“學而不厭”,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學好是為了教好,所以“誨人不倦”是教師最可寶貴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2)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

孔子把“仁者愛人”的精神傾注在學生身上,對學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對待學生真誠無私,傳授知識毫無保留??鬃訉W生的熱愛,贏得了學生的信賴與尊敬,師生感情親密無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鬃拥慕涷灡砻鳎瑤熒P系好壞,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是否有至深的感情。

(3)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行動作學生的表率。他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知,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但這不是說教師不要言教,而是特別強調身教的重要性。

總之,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客觀評價孔子的歷史影響。

答:(1)歷史貢獻

創立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準備了條件;

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后世儒家經籍教育體系的基礎;

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對教育教學方法有新的創造,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原則等都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倡導尊師愛生,樹立了作為一個理想教師的典型形象。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

(2)國際影響

早在16世紀,基督教的傳教士,曾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了歐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孔子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還有“孔教”和“孔教學校”。

美國加州把9月28日定為“孔子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孔子獎”,獎勵在世界范圍內對教育文化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

1971年,美國參眾兩院曾經立法確定孔子的誕辰9月28日為美國的教師節。

中國的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把孔子的生日或定為教師節,或定為慶祝日。

12簡述孟子“性善論”與教育作用。

答:(1)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論述教育問題的主要理論基礎。孟子肯定“性善”,認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區別就在于保存還是喪失這種“善性”,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就是發源于人先天就有的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是孟子論述全部教育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2)關于教育的作用

孟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兩個方面論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孟子認為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得民心”?!暗妹裥摹笔恰叭收钡年P鍵,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孟子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認為人雖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種端倪。如果自暴自棄,就會失掉或摒棄這種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學習都可以成為圣人;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學習,就會成為與禽獸差不多的小人。由此可見,孟子確實非??粗亟逃谌说陌l展中的作用,但又把它神秘化,說成是先驗的自發的過程了。

但是,孟子并不是完全無視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他也看到環境等外部條件對人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13簡述孟子關于“明人倫”的教育目的

答:(1)教育的目的。孟子根據對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確定教育目的為“明人倫”。所謂“人倫”,孟子認為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

(2)教育的內容。以“明人倫”為中心的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體的道德教育。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基礎就是孝悌,所以他主張教育的全部內容是“由之以孝悌之義”。

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鬃右验_其端,孟子則加以系統化、理論化了。

14簡述孟子關于教育原則和方法。

答: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則和方法:

(1)持志養氣。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與持志緊密相聯的是“養氣”。立志多屬理智活動,養氣主要是培養意念和情感。孟子認為“志”應統率“氣”,但“氣”也影響“志”。所以既要“持志”,又要“養氣”。

(2)反求諸己。孟子從性善論出發,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養。他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則是“反求諸己”。孟子還特別提出“慎獨”的修養方法,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監督、自我評價。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修養方法,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道德修養貴在自覺,能自覺為善,自覺拒惡,才算達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孟子認為人的禍福,也決定于本人的作為。這同禍福由天降的思想相比,應該說是一個進步,對于警告統治者不要“自作孽”,也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對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來說,顯然具有欺騙和麻痹作用。

(3)改過遷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強調要培養改過遷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勵人們改過自新,一方面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

(4)刻苦鍛煉。孟子認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艱苦條件下鍛煉出來的,要經過多次嚴峻的考驗,才能獲得進步與提高,擔負重任。他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著名思想。他認為,大丈夫應能做到在各種考驗面前毫不動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在生死面前也要堅持“舍生取義”。這些思想對后人起到了重要的激勵和鼓舞的作用。

15簡述荀子“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答:(1)“性惡論”

荀子學說中最突出的是與孟子“性善論”相對立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性善論與性惡論從本質上說都是唯心主義的,都是用統治階級的道德來衡量善與惡。不過,荀子的性惡論,否定了先天道德論,是有進步意義的,在否定孟子的“良知”、“良能”說上具有更明顯的唯物主義因素,在教育理論上有更積極的意義。

(2)關于教育的作用

荀子從其唯物主義的宇宙觀、認識論和性惡論出發,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化性起偽”的作用。首先,人的貴賤、智愚、貧富都決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其次,荀子把環境影響與教育的作用加以區別:一方面承認環境對人的成長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人不是被動地受環境影響,強調人的主觀努力,經過長期教育和經久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即他提出的“涂之人皆可以為禹”。

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荀子認為教育能夠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使兵勁城固,國富民強。

16荀子關于教師的主張。

答:荀子特別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天地君親師”的說法,認為“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常把師與禮法或禮義并提,認為師是禮法或禮義的化身,因此學生應當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他甚至把能否尊師提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高度。同時,荀子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條件。

荀子抬高教師的地位和強調教師的作用,反映了戰國末期要求集權統一的趨勢,從教育發展本身說,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主張師云而云,絕對盲目服從顯然是錯誤的。然而荀子也繼承了孔子“當仁不讓于師”的精神,還承認學生可以超過教師,留下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名言。這也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現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的“性惡論”,在中國教育史上開創了與教育“內發說”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鑠說”,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他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學習過程、教師地位與作用的闡發都頗具新意,予人啟發,其中不少主張對歷代封建教育與政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7墨子關于教育、教學的主要主張有哪些?

答:(1)關于教育作用的主張

教育的社會作用。墨子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愛、非攻。他希望通過教育來實現政治主張,登上政治舞臺,掌握政治權力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教育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

教育的個人作用。墨子反對命定論,特別強調人的主動精神,認為決定人的富貴貧賤不是命,而是“力”之強與不強。在強調主觀努力的同時,墨子十分重視環境的影響與教育的作用。他以染絲為例,“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來說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環境的影響與教育的作用,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所普遍注意的,墨子直接以此來反對命定論,是比較徹底的。

(2)關于教育目的與教育內容

關于教育目的的主張。墨子主張教育要培“賢士”?!百t士”的主要品德是“兼愛”,有時也稱作“兼士”?!百t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

關于教育內容的主張。墨子為了培養“賢士”,在教育內容上,除了主張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還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和技能、論辯才能的研究和訓練。墨子還注意到教育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總之,墨子的教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大大突破了儒家“六藝”的范疇。不過墨子全盤否定了“禮”、“樂”的價值,不適當地“非樂”,不加分析地反對音樂文化和一切文娛活動,忽視音樂教育與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質和審美能力方面所產生的作用,這當然也是片面的。

(3)關于教育、教學的主要原則

志功合一原則。這是墨子施教一貫奉行的最根本的原則。志,是出發點,即動機;功,是歸宿,即效果。他教人,不光要看其動機,更重要的是看其效果,強調二者必須辯證地統一。墨子第一次提出以功利主義的原則作為評判人的道德行為的尺度,在古代教育史上是第一次,為后世事功學派教育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動性原則。墨子施教,一貫堅持積極主動。他要求教師要努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要永遠起主導作用,絕不可怠倦而被動。他提出“叩則鳴,不叩必鳴”的主動性原則,這與他平常積極“上說下教”和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認真負責、勇于犧牲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實踐性原則。墨子特別強調道德行為的鍛煉,要求學生樹立“強力而行”的刻苦磨煉精神;強調一切說教和理論,都必須見諸實行,根本在于實踐應用,要堅決反對只說空話而不務實際的人。

量力性原則。墨子在教育中提出了“學必量力”的重要原則。要求教師施教,必須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基礎、才智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教育,而且還要正確估量學生有可能或通過努力有力量能夠接受教師所教而獲得收益,達到目標,這樣才去進行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墨子還強調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創造性原則。墨子批評儒家“述而不作”的保守態度,主張對古代的優秀遺產應繼承,但還要有創造精神,使善的東西更多一些。這既反映了墨子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也體現了他重視創造的教育教學方法。

18比較孔墨關于教育目的的異同。

答: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兩個最著名的學派,后來韓非將它們并稱“顯學”??鬃觿撧k了儒家學派,墨子創立墨家學派,并使之與儒家對立,真正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兩個學派的觀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

(1)墨儒教育目的的相同點

兩家都著重于培養治術人才。儒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維護階級統治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墨家主張教育要培養“賢士”,墨家培養的“賢士”與孔子培養的“君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2)墨儒教育目的的不同點

儒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維護階級統治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子夏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比較準確地概括了孔子關于教育目的的主張。孟子確定教育的目的為“明人倫”,實質就是要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

墨家主張教育要培養“賢士”,“賢士”的主要品德是“兼愛”,但他的“兼愛”和孔子的“仁”有極大的不同,“兼愛”強調無差別的愛,“仁”強調“愛有差等”。

19簡述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

答:老子所教,皆以“道德”二字為宗旨,其中“道”是老子為教的核心。自然無為是“道”的基本原則?!暗馈笔侨祟惢顒拥淖罡咴瓌t,人類共同遵循的規范。體現在教育的目的上,就是要求人們把“道”當作認識、追求、實現的總目標,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動都圍繞著“道”而展開,要教人悟道、認道、體道、崇道。

莊子的思想完全繼承了老子,與老子一樣,莊子也強調“道法自然”的道理,將“道”視為必須追求的最高理想,“道”也成了莊子的最高教育目標。

20評價道家的教育思想。

答:道家認為“道法自然”,主張“行不言之教”。從道的本質來說,道法自然,而學非自然,故要絕學;道常無為,而學則人為,故要絕學。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提倡“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當作教育內容,要求人們完全聽憑自然、順應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任何強制。

道家主張培養能體會自然之道的圣人,對于孔子提出的仁義道德持否定態度。從思想傾向來看,儒重理性,道尚直覺;儒主致用,道崇思辨;儒講啟發,道講辯證;儒講現實人生,道則講回歸自然。道家輕視知識,主張以自然之道即“天道”為教育內容,要求人們完全聽憑自然,對于傳統文化也持反對態度,強調“絕學無憂”、“絕圣棄智”,這對后世教育的發展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21簡評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答:(1)法家認為人性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味用感化教育,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嚴刑峻法,才能使惡人就范;教育的作用只是在于使人不得為非,從而便于國家的統治與管理。

法家強調法制對改造人的自私品質的作用,主張嚴格要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法家忽視了自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結果必然走向懲罰主義。

(2)“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提出的教育主張,其首倡者則是商鞅?!耙苑榻獭敝饕磉_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內容,“以吏為師”則主要表達了法治教育的實現手段。這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一個基本概括,它要求對社會實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使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經濟、思想、文教等法令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同時也點明了商鞅、韓非所倡導并在秦國實行的法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實現手段。

法家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充其量只能被看成是一種社會教育。將教育僅僅看做是法治教育,實際上貶低了教育的作用,不僅片面,而且錯誤,因此,法家的主張與實踐是一種教育的倒退。

22法家的主要教育內容有哪些?

答:(1)韓非對于人才的教育培養,在繼承商鞅等法家培養“能法”、“耕戰”之士的基礎上,提到能管理、能治國的要求這一高度。他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智術之士”、“能法之士”。這些“智術能法之士”應該在思想上具備進步的歷史觀和變革思想;在政治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堅定地執行法治路線的堅強毅力和剛直的品質。

(2)法家認為人性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味用感化教育,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嚴刑峻法,才能使惡人就范;教育的作用只是在于使人不得為非,從而便于國家的統治與管理。

(3)“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提出的教育主張,其首倡者則是商鞅。“以法為教”主要表達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內容,“以吏為師”則主要表達了法治教育的實現手段。這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一個基本概括,它要求對社會實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使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經濟、思想、文教等法令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同時也點明了商鞅、韓非所倡導并在秦國實行的法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實現手段。

23簡述《學記》在教學思想上的主要貢獻。

答:(1)教育作用與目的

《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教育的社會作用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既論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闡明了教育的可能性。

(2)教育制度

《學記》以托古的方式擬訂了一個從地方到中央的理想的學制系統,又以大學為例,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

(3)學校管理

《學記》還記錄了古代學校管理和行政領導方面的制度和規定。如開學、入學、視學等儀式。這些制度和規定對于后世具有啟發意義。

(4)教育教學的原則

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教與學是緊密相聯,互相促進的。“教學相長”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

尊師重道?!秾W記》明確提出了“師嚴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評價教師的作用,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又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技能技巧。

藏息相輔?!秾W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豫、時、孫、摩?!秾W記》總結了長期教育、教學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概括出“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重要規律。包括了以下四項具體原則:

第一,豫,就是預防,在不良行為和習慣發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頭,以便禁于未發,消滅在萌芽狀態。

第二,時,就是及時,善于抓住適當的時機,及時施教。

第三,孫,就是順序,也就是通常說的循序漸進。

第四,摩,就是相互觀摩,同學之間取長補短,但要避免結交不正派的朋友。

啟發誘導?!秾W記》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啟發誘導的明確的要求:

第一,導而弗牽。教師要積極引導,但不要硬牽著學生走,這樣學起來就會自然和諧。

第二,強而弗抑。教師要積極督促,但不要強制和壓抑,這樣學起來就會安易順利。

第三,開而弗達。教師要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提供鑰匙,但不要把知識通達不遺地全部塞給學生,要留有余地,啟發學生自己積極思考。

長善救失。要求教師懂得教育的辯證法,堅持正面教育,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將缺點轉化為優點。

(5)教育教學的方法

《學記》提出的主要教育教學的方法包括問答、講解、練習和類比。

問答,要求發問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問要注意深淺適宜,詳略得當。

講解,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于啟發性。

練習,必須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功夫練習起,打好基礎。

類比,強調通過類比,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學記》內容十分豐富,論述十分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則和方法,充滿著辯證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4簡要評述《樂記》中對“樂”的作用的主張。

答:(1)樂的起源 

  《樂記》認為音樂是人心感于外物而產生的,是人的情感、思想等心理活動對外部世界的反映?!稑酚洝逢P于樂的產生的這一論點,既指出了藝術內容的真實性特點,也說明了藝術對人的感化作用,《樂記》所闡明的一系列主張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2)音樂與德育 

《樂記》指出,音樂是道德的象征,是人的真情的流露。音樂既有披心露腹的抒情作用,又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樂能感化人心,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并進而形成道德習慣??傊?,《樂記》認為音樂有助于德育。

(3)音樂與情感

《樂記》認為情感能影響音樂,音樂也能影響情感,所以要有目的地創作音樂以伸張正氣、節制情欲。這種“制樂以節人欲”的思想是可貴的,現在仍有借鑒意義。

(4)音樂與意志

《樂記》認為音樂是會影響意志的,因此竭力提倡“雅頌之聲”,以振奮人的精神與意志。

(5)音樂與性格

《樂記》提出具有什么樣性格的人宜于唱什么樣的歌曲,同時還指出,音樂對于形成果斷、勇敢、義氣、謙讓這些性格特征是有影響的。

(6)音樂與審美

《樂記》認為音樂能使人快樂,是人們為了滿足美感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音樂寓教育于快樂之中,寓教育于美的欣賞之中,寓教育于藝術的享受之中,是“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7)樂教的作用

樂對于人的作用?!稑酚洝氛J為,人的天性本來是善的,是受到外物的感誘才產生了種種欲望。為了防止天理喪失和人欲橫流現象,就需要發揮藝術的教育作用,使人的天性向好的方面發展。

樂對于社會的作用?!稑酚洝氛J為,音樂是社會教育的工具,可以起到移風易俗,形成社會的道德風尚的作用。

25閱讀下面的文獻,并回答: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p>

(1)文獻的出處。

(2)對其中的教育觀點加以分析評述。

答:(1)此文獻出自《學記》。《學記》是《禮記》中一篇,一般認為是戰國末期思孟學派的著作,是中國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學專著,全文僅有1200多字,卻對先秦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作了相當全面的總結和概括,論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務,以及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原則和方法,也談到教師及師生關系??傊?,有關教育學的基本問題都有精辟的論述,是一篇意義重大的作品。

(2)這段文獻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是教學原則之一。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緊密相連,互相促進。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曾有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是專指教師而言,在教學中遇到困惑之處,才感到學識不足,更加努力進修、提高;另一種觀點認為是指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而言,教師教學生,學生也可以促進教師提高。從題中的原文看,前一種理解較符合原意,后一種理解屬引申的意思?!敖虒W相長”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

推薦閱讀
  1. 2020年中國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3.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考研復試真題及詳解
  6. 丁玉美《數字信號處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電算化》【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0小時高清視頻】
  8.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9.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879公共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2015年修訂版)
  11. 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視頻講解】
  13. 關信平《社會研究方法》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含10套名??佳姓骖}及詳解】
  14.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第3版)
  15. 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迁安市| 沙坪坝区| 三江| 全南县| 清原| 五莲县| 宜宾市| 鄯善县| 藁城市| 仪征市| 铅山县| 建宁县| 荥阳市| 河池市| 凤冈县| 东乡| 西乌| 甘孜县| 石屏县| 石河子市| 榆社县| 克什克腾旗| 鄄城县| 建宁县| 凌源市| 贺兰县| 武冈市| 安国市| 蕉岭县| 姜堰市| 江北区| 方山县| 丰顺县| 襄垣县| 东兰县| 东丽区| 招远市| 南安市| 双峰县|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