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011字
- 2020-09-18 12:01:02
1.2 課后習題詳解
1技術、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答:(1)定義
①技術是人類在生產活動、社會發展和科學實驗過程中,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根據客觀規律對自然、社會進行認識、調控和改造的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等的綜合體。包含有形的物質設備、工具手段和無形的、非物質的、觀念形態的方法與技能。
②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運用的一切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的綜合體,它分為有形的物化形態的技術和無形的觀念形態的技術兩大類。
③教育技術學是專門用于研究教育技術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是在教育心理學、媒體技術與系統科學方法的發展、彼此滲透、綜合的基礎上產生的。
(2)區別
①范疇不同。教育技術是技術的子范疇,它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這一領域的研究與應用;而教育技術學這門學科是研究教育技術現象及其規律的。
②內涵不同。教育技術和技術是物質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識經驗的綜合體,而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研究現象與規律的學科。
③歷史背景不同。技術和教育技術的歷史源遠流長,而教育技術學是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學科體系。
(3)聯系
技術、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這三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教育技術是技術的子范疇,它是技術在某一個特定領域的運用。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教育技術發展,同時也擴大了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范疇和應用領域。
2請你談談對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術學是專門用于研究教育技術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是在教育心理學、媒體技術與系統科學方法的發展、彼此滲透、綜合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對這門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的看法
①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的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的一門新興的二級學科,是連接教育科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橋梁,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它的理論部分包括與知識體系有關的概念、理論構架和原理等;實踐部分是指這些知識在解決問題上的應用。
②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存在三種不同的研究層次,即教育哲學層次、教育科學層次和教育的技術學層次。教育哲學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的本質,研究內容是教育的本質、價值、目的;教育科學研究的重點在于研究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關系和規律;教育的技術學層次研究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的辦法,獲取改善教學的處方。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內容是有關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所以,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
③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目標是影響并促進學習,它的學科特點在于達到既定目標而采用的方法——系統方法,所著重研究的是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論。所以,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
除此之外,教育技術學還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學科和綜合性學科的特點。
(2)對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看法
教育技術在研究過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類:
①哲學方法。如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它是研究教育技術的宏觀性的、指導性方法。
②一般研究方法。它是指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針對某類學科、某些問題而使用的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又包括三種:
a.質性研究方法,如訪談法、實地觀察法、社會調查法、實務分析法、行動研究法;
b.量的研究方法,包括實驗研究法、追因法、統計法、測量法、建模方法等;
c.綜合的方法,包括系統論方法、信息論方法、控制論的方法、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及軟件工程的方法。
③專門研究法,是指針對專門問題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以及課堂信息分析法,基于量規或者學生檔案的評價研究法等。
3請你談談對教育技術概念的認識?
答: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出版了《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一書,書中給出的教育技術的定義和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這就是著名的AECT'94定義。
(1)AECT'94教育技術定義與認識
①定義,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程度理論與實踐。這個定義是一個規定性的定義,它規定了教育技術的內涵及其理論與實踐領域。
②認識,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
a.局限于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行業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性和規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
b.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規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
(2)教育技術研究對象是有關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但這里的學習過程是廣義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與教”的過程。學習是指由經驗引起的行為、知識、能力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影響并促進學習既是教育技術的出發點,又是目的和歸宿,教育技術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圍繞學習來進行,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
(3)教育技術的范疇
教育技術的范疇包括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它們既是工作過程,也是工作方法。這五個范疇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
4為什么說系統論、傳播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是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答:教育技術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受很多學科相關理論的影響,這些學科的相關理論逐漸形成了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其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1)系統論是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系統論包括系統科學和系統方法兩部分。
①系統科學
系統科學是從現代工程科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中抽象處理的共同理論,是研究一切系統的原理、模式和規律的橫斷學科。系統科學為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們擺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摒棄了那種靜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運動的、相互聯系的事物的觀點;改變了那種企圖把復雜系統分解為互不相關的簡單系統,再用簡單系統來解釋復雜系統的傳統習慣。教育技術以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合理運用為出發點和歸宿,把系統科學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技術的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教育技術中的各個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術學。系統科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教育技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②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側重于系統的整體性分析,從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中去發現系統的規律性,從而指明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一般步驟、程序和方法。上世紀60年代末期至今,許多教育技術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系統方法應用于教育實際的研究。到70年代,由于系統方法在教學媒體設計、個別化學習過程設計和教學系統設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使得媒體教學、個別化教學和教學設計三者綜合為一個以系統方法為核心的整體教育技術領域。
(2)傳播理論是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傳播是由傳播者運用適當的媒體,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用傳播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解釋教育現象,探索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是教育技術學的一個傳統研究領域,并由此誕生了教育傳播學。教育傳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傳送給特定對象的一種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傳播理論對教育技術學的主要貢獻是它對教學傳播過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學傳播過程的基本階段及其教學傳播基本規律的歸納。由于教學過程也就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所以傳播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在認識教學傳播現象和規律的基礎上,為改善教學過程各要素的功能條件和追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提供了理論支持。
(3)學習理論是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學習理論歷經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不同發展階段,對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影響特別顯著。由于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育技術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因此研究人類學習過程內在規律的學習理論,顯然在教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教育技術學的核心——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即學習理論應當是教育技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4)教學理論是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學習理論是教學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在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對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影響特別顯著,是教育技術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但是,教學與學習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研究對象。要運用教育技術的思想解決教育問題,不但要有正確的學習觀,還要對教學過程的性質和規律有清楚的認識,后者是教學理論要著重研究的內容,同樣也是教育技術學重要的理論基礎。
5請談談你對因特網的出現及發展對傳播理論、教育傳播理論的影響?
答:因特網的出現及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媒體正得到飛速發展,這種數字化的媒體被稱作第四媒體,第四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與獲取。它與前三種媒體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數字化、網絡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體化、實時化、交互性、及時反饋等。這些都對傳播理論、教育傳播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對于傳播理論:傳播模式及傳播因素受到挑戰
早期的傳播理論中的7W、六階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對匱乏的時代形成的,而在因特網出現以后,信息資源異常豐富、媒體呈現手段的多樣化、觀點意識形態多元化,現有的傳播理論沒有很好的描述網絡媒體的新特點,它們正面臨者極大的挑戰。
(2)對于教育傳播理論: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擴大研究范圍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即在教育中的實際應用,已經出現了不少交互型的視頻課件系統和網絡課程,這種交互性比較強的新型傳播媒介可以幫助學習者與教師更好的交流。這種新的發展,對傳播學理論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些發展變化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傳播信息,而且傳播過程的人際關系也會發生很大變化。這些問題都給傳播學理論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擴大了傳播理論和教育傳播理論的研究范圍。
6。請你談談新三論、網絡傳播、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課程論對教育技術所帶來的沖擊。
答: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些新的理論不斷涌現,并進入到教育技術領域,對教育技術各個方面帶來了沖擊。
(1)新三論對教育技術帶來的沖擊
新三論是相對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提出的一個概念,包括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是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陸續確立并獲得極快進展的三門系統理論的分支學科,它為許多學科包括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例如有人將教學系統視作一個混沌系統,其運行軌跡是線性和非線性的統一、有序和無序的統一。
(2)網絡傳播對教育技術帶來的沖擊
網絡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的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在網絡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并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絡傳播對傳播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也傳導到以傳播理論作為理論基礎的教育技術。
然而,網絡傳播在給教育技術帶來沖擊的同時,卻又正是教育技術借助網絡傳播技術而得到跨躍式發展的契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我們目睹并參與了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進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設再快速發展并顯示了其對于教育(技術)的跨躍式發展的推動力量。
(3)建構主義理論對教育技術帶來的沖擊
建構主義理論被認為革新了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它對于教育技術的發展有著同樣巨大的影響。建構主義對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及相應的教育技術)的影響是顛覆性的,而其所倡導的個性化、情境、協作、資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對教育技術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只有現代教育技術才能支持建構主義理論,為這一理論提供實踐的廣闊舞臺。所以,重視并順應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教育技術發展的有力支柱。
(4)后現代課程觀對教育技術帶來的沖擊
后現代課程觀是多元的課程觀,它不再像泰勒只關注課程的目標及其實現,而是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發展;對課程本身來說,不僅是只關注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而是注重理解課程在文化、歷史、政治、生態平衡、美學等方面對人類狀況、社會結構、生態領域的影響。課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課程作為一種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謂的后現代課程觀,它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密切相關,提供了課程設計四原則: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它對于目前廣泛開展的網絡課程建設,利用教育技術幫助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綜合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乃至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實現“以教師為本”向“以學生為本”的轉變。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論大綱解析配套1600題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統考真題及模擬題精解(GET 2011-2012)
- 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721教育學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趙云澤《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蕙貞《文物保護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