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取舍(trade-offs)

答:取舍是指在市場經濟下,由資源稀缺性引起的人們必須在各種有限的資源的使用上進行權衡取舍的選擇行為。對于稀缺資源的使用而言,不存在免費的午餐,因此,若想多得到一種資源,就必須放棄另一種資源。

2.激勵(incentives)

答:激勵是指利用外部誘因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調動與激發。這時外部刺激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使人完成目標的行為處于高度受鼓舞狀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力。當人的某種需要產生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不安或緊張狀態,從而造成一種內在驅動力,驅使人的行動指向目標。當目標達到后,需要即得到滿足,激勵狀態解除,隨后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個過程就是激勵過程。人的工作效率取決于他的能力和激勵水平(即積極性的高低)。激勵的手段包括物質利益激勵、精神激勵、環境激勵、目標激勵、任務激勵、組織激勵等。

3.交換(exchange)

答:交換是指人們互換其活動和勞動產品的過程。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交換當作生產本身的一個要素,直接包含在生產之中;另一類是交換獨立于生產之外,并由生產決定。

在現代社會中,交換數量是十分巨大的,市場經濟主要依靠市場交換來解決最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誰做出經濟決策。通過交換,市場一般能夠確保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市場交換是理解資源如何配置、生產什么和誰掙得什么的關鍵。

4.信息(information)

答:信息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是指一切消息,即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特征的反映。狹義的信息是指有使用價值的情報,即指通過文字、數據、圖像或信號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傳遞、處理、儲存的對象。信息產生于人類的認識與思維過程中。信息具有能被有目的地使用并滿足人類社會多方面需求的性質,被列為同能源、材料并列的三大重要資源之一。隨著人們獲取、整理、傳播、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斷提高,信息給人類帶來的福利日益增加,信息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信息資源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不會因為使用而消滅,它能夠被重復使用。信息產品可以是商品。

信息或缺乏信息在決定市場的形態以及私人市場保證經濟的稀缺資源有效利用的能力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5.分配(distribution)

答:分配是指生產要素(特別是生產工具)或產出品在不同社會成員和經濟群體之間的分割。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一個中間環節。分配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它直接涉及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對生產的發展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

市場經濟不僅決定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而且還決定為誰生產。分配問題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分配問題中,公平與效率問題是其核心,同時也是現代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

6.稀缺性(scarcity)

答:稀缺性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有限,這種有限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之為“經濟物品”。這樣,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于人類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同時,對稀缺資源的認識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歷史上,許多資源曾經被視為自由取用的資源,如空氣、水,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的增加,人類需要的不斷提高,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7.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

答:市場經濟是指以市場為基本聯結方式,以商品等價交換關系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經濟依靠價值規律,通過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國民經濟活動。市場經濟以自由競爭為特征,通過市場價格支配人、財、物等資源在產業之間與企業之間的移動,價格的高低調整著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源投入,從而實現資源在各經濟部門之間的分配,使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趨向均衡。但是,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這種自發的調節作用也蘊涵著造成資源和社會勞動巨大浪費的可能性。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還起著激勵創新、鼓勵技術進步、擇優汰劣的作用。一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為了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都必須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進行創新,研究和開發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組織和管理。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后的商品生產者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淘汰。由此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競爭會造成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會在經濟中形成壟斷勢力、壟斷傾向和壟斷行為,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防止在市場機制自發作用下競爭走向反面,就需要通過反壟斷立法和必要的政府干預,使市場機制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發揮其積極作用。市場經濟的主要調節手段是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國家并不對經濟活動進行直接干預,而是通過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進行間接控制。

8.產品市場(product market)

答:產品市場是廠商向家庭出售其產出品的市場總稱。許多廠商也向其他廠商出售產品,即第一個廠商的產出品就是第二個廠商的投入品,這類交易也被認為發生在產品市場上。

9.勞動市場(labor market)

答:勞動市場是一種生產要素市場,是配置勞動力并且協調就業決策的要素市場。它由勞動力的買方(雇主)和賣方(雇員)組成。勞動市場的運行將決定市場工資率和就業量。根據買賣雙方相互搜尋的范圍,可將勞動市場分為全國性勞動市場和地區性勞動市場;根據好壞可將勞動力市場分為優等勞動力市場和次等勞動力市場;根據失業率的高低狀況可將勞動力市場分為寬松型和緊張型兩類。

10.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

答:資本市場亦稱“長期資金市場”,是指經營1年以上中長期資金借貸和證券業務的金融市場。長期資金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公司、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居民個人和各類基金組織、各國政府、工商企業、房地產經營商等。資本市場中交易對象的償還期通常在1年以上,長的可達20~30年,而股票則無償還期。資本市場主要包括中長期存貸款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后兩者有時亦稱為證券市場。證券市場是各種有價證券發行和流通的場所,但不能簡單地認為證券市場就是資本市場,因為證券市場的流通市場部分有很多屬于短期交易,是長短期金融的結合。資本市場的規模可以反映出直接金融的規模。

11.資本品(capital goods)

答:資本品作為實物投資對象的物品,是指機器設備、建筑物等固定資本以及存貨。資本品投資相當于一般所稱的“實物投資”。資本品在理論上是相對于非資本品(如原材料、燃料、消費品等)而言的。對于既能作為資本品又能作為非資本品的物品,劃分的標準是購買費用是否計入生產成本和使用年限是否超過一定時間(如一年)。若是,則為資本品。

12.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答: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對廠商和家庭決策以及特定產業的價格和產量的具體研究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以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經濟規律作為考查對象,研究單個生產者或企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利潤,以及單個消費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貨幣收入購買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滿足的。因此,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從根本上講,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都同市場機制、價格決定有關。當然,它也研究具有整體意義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這同樣是以單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為出發點的。

13.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答:宏觀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是指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的經濟學,又被稱為總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

14.理論(theory)

答:理論在本章特指經濟理論。經濟理論是人們從對經濟現象和事實的推測、演繹、抽象或綜合中得出的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現象的性質、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評價、看法、提法或程式等。一般而言,經濟理論由一組假設條件和這些假設條件所推導出的結論組成。

15.相關關系(correlation)

答:相關關系是指當兩個因素之間存在聯系時,呈現出一個變量會隨著另一個變量變化的關系。相關關系又會分成正相關和負相關兩種情況。相關關系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

16.因果關系(causation)

答:因果關系是指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果關系具有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

17.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答:實證經濟學又稱“實證分析”,是指對經濟現象進行客觀描述而不作價值判斷的經濟理論與分析方法。它所力圖說明的是各種經濟現象“是什么”、“實際怎么樣”、“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不回答“應該怎么樣”、“應該與不應該”、“好與壞”、“善與惡”的問題。例如,在分析失業問題時,實證分析所關注的是目前的失業率有多高,產生失業的原因是什么,要降低失業率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等問題,但它不研究失業率是高些好還是低些好、適度的失業率是多高等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實證分析是經濟分析的基礎,只有把經濟現象本身的真實情況搞清楚,才能作進一步的研究。

18.規范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

答:規范經濟學又稱“規范分析”,是指運用價值判斷,研究經濟體系“應該”如何運行的經濟理論與分析方法。規范經濟學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出發點,提出行為的標準,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它所力求說明的是“應該怎么樣”、“應該與不應該”、“好與壞”、“善與惡”的問題,或者說,它要回答為什么做出這種選擇而不做出另一種選擇。例如,對應該選擇何種制度,應該怎樣分配社會財富,是否應該對經濟進行管制這些問題要做出回答。規范分析與只對事實進行客觀描述的實證分析共同構成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簡答題

1.為什么取舍不可避免?為什么激勵對于理解選擇至關重要?

答:取舍不可避免是因為資源是稀缺的,人們不得不做出一定的選擇。經濟學家認為所有的經濟活動參與者(例如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都會通過變更其選擇行為來對激勵做出一定的反應,因此,激勵對于理解選擇至關重要。

2.在自愿交換之后,為什么交易雙方都得到了改善?

答:因為如果自愿交換無法使得雙方得到改善,則交易雙方就可能不會進行交換。正是因為交易能夠帶來收益,所以人們才有動力去進行自愿交換。

3.信息與標準商品有何差別?信息不完全性是如何影響市場的?

答:信息與標準商品的差別在于信息可以同時被許多人使用,而不會減少可得的信息量,而標準商品一般具有競爭性,在一個人使用時,其他人一般無法使用。

信息不完全是指市場上的某些參與者擁有,但另一些參與者不擁有;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效率損失和市場失靈。具體而言,信息不完全會導致以下問題:

(1)逆向選擇問題,指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必將把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當交易雙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對于交易可能出現的風險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時,就會出現逆向選擇問題。

(2)道德風險。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是非對稱信息,它會破壞市場的運行,嚴重情況下會使得某些服務的私人市場難以建立。以家庭財產保險為例,在個人沒有購買家庭財產保險的情況下,個人會采取多種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財產失竊。但個人一旦向保險公司購買了家庭財產保險后,由于家庭財產失竊后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個人可能不再采取防范性措施,從而導致家庭財產損失的概率增大。

(3)委托-代理問題。由于委托人不能確切了解代理人的行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而以犧牲委托人的利益為代價。一旦出現委托-代理問題,其后果不僅是使企業所有者的利潤受損,也會使資源配置的效率受損,因為在沒有委托-代理問題的情況下,社會將生產出更高的產量。

4.為什么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可能存在取舍?

答:效率與公平這兩個目標有時是相互促進的。例如,加強對低收入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就能夠一舉兩得:它既可以提高這些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又可以改善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目標卻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為了提高效率,有時必須忍受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為了增進公平,有時又必須犧牲更多的效率。

首先,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著公平的增進。伴隨著效率的提高,收入分配的狀況既可能得到改善,也可能保持不變,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惡化。

其次,公平的增進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隨著分配的改善,經濟效率可能會提高,也可能會下降。一般來說,平等化的效率損失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直接的效率損失,它是為獲得更大程度的平等而不得不支出的各種費用。例如,為了增進社會的平等,改善收入的分配,就必須要建立一套制度來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窮人手里,就必須要建立專門的機構、購買專門的設備、雇用專門的人員來做這件事。所有這一切,都要耗費掉大量的資源。這些為收入轉移而消耗掉的資源就是平等化的直接的效率損失——因為它們本來可以用于增加社會的生產,提高經濟的效率。

另一個是間接的效率損失,它產生于平等化本身所可能造成的對勞動、儲蓄和投資等等經濟活動的各種“反刺激”效應。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收入的分配是絕對平均的,即不管每一個人的干勁多大、成績如何,最后所得到的收入都完全一樣,那就很難保證人們工作、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即使是那些較小的平等化努力,也仍然會扭曲市場經濟中的“努力—報酬”機制,從而影響人們工作、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顯而易見,如果把所有這些反刺激效應的影響加在一起,則不僅其數量巨大,而且也難以精確度量。

因此,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可能存在取舍。

5.什么是混合經濟?試述在一個混合經濟中政府可能扮演的和不能扮演的角色。

答:混合經濟是指既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又有國家的必要干預,使私人組織與政府機構同時發揮調節作用的經濟。混合經濟就是“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混合體。

在混合經濟中,一方面要依靠其經濟組織中的價格體系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些基本經濟問題;另一方面,鑒于市場經濟有時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為了彌補“看不見的手”的缺陷,需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政府干預來應付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和市場失靈等情況。政府要適當的干預收入分配,避免收入差距過于懸殊。

6.試指出三種主要的市場,并描述個人作為買主和賣主如何參與每個市場。

答:三種主要的市場是: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一般而言,個人從企業那里購買產品和勞務,并且為企業投資提供勞動和資本。個人參與每個市場以及三個市場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

圖1-2 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

7.試給出兩個主要屬于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問題的例子和兩個主要屬于宏觀經濟學的經濟問題的例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總的差別在什么地方?

答: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兩個分支。微觀和宏觀視角不過是看待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的方法。微觀經濟學是自下而上考察經濟,宏觀經濟學則是自上而下考察經濟。

(1)對廠商和家庭決策以及特定產業的價格和產量的具體研究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集中研究構成經濟的個體單位(廠商、家庭和個人)的行為。它研究個體單位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影響這些決策的因素。

(2)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作為一個總體的行為,特別是諸如失業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貿易差額這類總量指標的變化。宏觀經濟學還要考察一般物價水平、利率、匯率的變化。

8.什么是模型?為什么經濟學家使用模型?

答:經濟模型是指用來描述所研究的經濟事物的有關經濟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結構,是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一種主要分析方法,也稱為經濟數學模型,指用數學形式所表述的經濟過程或經濟理論結構。其特點是:以所要研究的問題為中心,從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概括出一些變量,設立某些假設前提,并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把這些變量列成一定的方程式或方程式體系,以表示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反映經濟過程的運行情況,模擬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行為;同時據以分析過去和現在,并預測未來。

現實世界的情況是由各種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構成的,因而非常復雜,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對經濟運行進行嚴格的分析。運用經濟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設,可以排除掉許多次要因素,從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過運用這一模型,可以對錯綜復雜的現實世界做出極其簡單的描述。現在,經濟模型已成為西方各國進行經濟預測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如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預測、制定和分析不同的經濟發展方案,并做出正確的決策,確定企業最適合的發展方向,實現管理最優化等,都可以借助經濟模型來解決。

9.試舉出你預測其兩個變量正相關的兩個例子。對于每個例子,試解釋這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答:如果兩個變量之間是因果關系,則自變量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因變量的變化。如果兩個變量之間僅僅是呈現相關關系,則這兩個變量之間未必是因果關系。

相關關系的一個例子是自1900年以來美國的雨水總量與美國人均收入水平都隨時間推移而增加,但是雨水總量并不會必然影響美國的實際產出,從而也不會必然影響美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一個例子是CPI和交易性貨幣的總供給。貨幣流通中,交易性貨幣的供給量越多,會引發通貨膨脹,CPI指數會越高。

三、分析與計算題

1.下列的每一種情況是如何影響上大學的激勵的?

(1)學費增加;

(2)學生貸款利率下降;

(3)非熟練工人工資上漲;

(4)大學畢業生收入增加。

答:(1)學費增加將增加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從而會降低人們上大學的激勵。

(2)學生貸款利率下降,將會減輕貸款成本,從而提高激勵。

(3)如果上大學的人中有一部分是非熟練工人,則非熟練工人工資上漲會使他們放棄上大學,從而會降低激勵。

(4)大學畢業生收入增加,將增加激勵。

2.試說明下列事件屬于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或二者兼而有之。

(1)本月失業增加;

(2)一家制藥廠發明并開始上市一種新藥;

(3)一家銀行向一家大公司貸款,但卻拒絕向一家小公司貸款;

(4)利率對所有債務人都下降了;

(5)一個工會為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健康保險而進行談判;

(6)石油價格上漲。

答:屬于宏觀經濟學的有:(1)、(4)、(6);屬于微觀經濟學的有:(2)、(3)、(5)。

3.試說明下列事件屬于勞動市場、資本市場,還是產品市場。

(1)一位投資者在考慮向哪家公司投資;

(2)通過不斷實踐,裝配線上的工人的效率逐漸提高;

(3)東歐經濟的開放為美國產品提供了新的市場;

(4)一家虧損的大公司決定采取特殊的政策鼓勵工人提前退休,希望此舉能降低成本;

(5)一位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四處尋找想購買的生日禮物;

(6)聯邦政府利用盈余支付一些債務。

答:屬于勞動市場的有:(2)、(4);屬于資本市場的有:(1)、(6);屬于產品市場的有:(3)、(5)。

4.包裝貓床的袋子背面寫道:“使用貓床的貓比不使用貓床的貓要多活三年”。你認為貓床確實增加了貓的預期壽命,還是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種相關性?為驗證你的解釋,你可能收集哪些證據?

答:貓床的使用和貓的壽命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意味著兩者存在因果關系。也許只有在室內的貓才使用貓床,有可能是如果在室內,則貓會面臨更少的危險,因而活得更長。為了檢驗這種解釋,必須收集有關在室內使用貓床的貓的死亡率和室外不使用貓床的貓死亡率數據,進行對比。

5.瑞典人的預期壽命幾乎達到了80歲,印度人的預期壽命接近60歲。這是否證明,如果一個印度人移居到瑞典,他會活得更長呢?也就是說,這是否說明生活在瑞典導致預期壽命增加?或者你能用其他因素來解釋這些事實嗎?為驗證你的解釋,你可能收集哪些證據?

答:相關關系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無法說明生活在瑞典導致預期壽命的增加。生活方式、氣候和遺傳因素等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壽命。如果瑞典的生活環境的確比印度更為宜人,則可以預期一個印度人移居到瑞典可能會活得更長。

6.2004年,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邦應該采取措施降低美國經濟的擴張速度,以保證較低的通貨膨脹。另一些經濟學家則反對這種政策,認為通貨膨脹的危害被夸大了,美聯邦降低經濟擴張速度的努力會導致較高的失業率。這種分歧是規范經濟學的,還是實證經濟學的?試加以解釋。

答:這種分歧是屬于規范經濟學范疇的。爭論雙方對經濟如何運行都持有相同的觀點,即他們都認為美聯儲能夠降低經濟的擴張速度。他們的分歧在于應該如何來使經濟降溫,這是一個規范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上思县| 蓝山县| 长垣县| 南宫市| 丰顺县| 云和县| 青神县| 论坛| 华安县| 桃源县| 嘉黎县| 汉沽区| 鱼台县| 松阳县| 平乐县| 华宁县| 昌平区| 安达市| 林州市| 绥德县| 日土县| 盐城市| 于田县| 凯里市| 莎车县| 巴塘县| 灌阳县| 建德市| 凌海市| 凤城市| 吴堡县| 资阳市| 和平县| 陈巴尔虎旗| 黎川县| 无棣县| 运城市| 吴桥县| 宜黄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