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西方比較文學發展史淵源

1在比較文學誕生以前,歐洲歷史上表現出哪些比較文學的意識?

答:在比較文學誕生以前,歐洲歷史上表現出的比較文學意識主要有:

(1)早在古羅馬時期,由于古羅馬文學(古拉丁語)有意借鑒和模仿古希臘文學(古希臘語),如維吉爾《埃涅阿斯紀》對荷馬史詩的模仿,古羅馬作家或理論家自然經常比較兩個時代、民族和語言等在文學上的異同。

(2)進入中世紀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語言(拉丁語),歐洲各民族幾乎形成了一個文化共同體;中世紀后期,隨著神權體系的松動、塵世興趣和民族意識的增強,各民族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逐漸受到重視。

(3)到了中世紀晚期和近代,遍及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用“人文主義”把歐洲的知識階層和作家聯合起來,他們一方面積極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的精華,一方面試圖挖掘和“復興”古代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

(4)18世紀興盛于法國的啟蒙運動使歐洲各民族之間的接觸更加活躍。當時,法國是思想文化的中心,各國紛紛向法國學習,英國和德國也因其優秀的思想文化成就開始受到法國人的矚目。歐洲范圍內的思想和文學的超國界說和“文藝的共和國”的觀念隨之出現。

(5)18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中國熱”,當時,伏爾泰接觸到經馬若瑟刪節并譯成法文的元雜劇《趙氏孤兒》,把它跟歐洲的同類劇作進行了比較,并改編和創作了《中國孤兒》一劇,影響很大。

(6)在稍后于伏爾泰時代的德國,比較文學的意識也開始萌生,萊辛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雖然萊辛尚不具備比較文學的自覺的學科意識,但他在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方面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總之,從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民族交流頻繁,比較的意識已經萌芽,零散的比較批評或研究也時有發生,但總的看來,它們經常僅僅出于一種好奇或一種品評高下的愛好。比較文學的誕生還有待于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2“二戰”前后比較文學發生了什么樣的“危機”?你怎樣認識韋勒克對比較文學發展史的貢獻?

答:(1)“二戰”前后比較文學發生的“危機”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雷納·韋勒克在1958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二次全會上作的報告題為《比較文學的危機》,他認為比較文學“岌岌可危”,“其最嚴重的標志是至今未能確立明確的課題和獨特的方法論”。

巴爾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亞使用的是“一套陳舊過時的方法論”,是加在比較文學身上的“包袱”,“使它一直受制于陳腐的19世紀的唯事實主義、唯科學主義和歷史相對論”。韋勒克接著指出了這套陳舊的方法論所造成的惡果:

比較文學的一個初衷是為了打破國別文學研究的孤立主義和19世紀學術研究普遍存在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可是,梵?第根對“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的區分卻把比較文學縮小為兩國文學之間的“外貿”,只關注翻譯、游記、“媒介”等文學作品之外的東西,“僅僅研究與外國來源和作家聲譽有關的材料數據”。

法國比較學者仍然沒有擺脫民族主義的影響,他們的“愛國主義動機使研究變成了奇怪的記錄文化賬的體系,希望為自己的民族歌功頌德”。韋勒克對法國學派的批評反映了當時正崛起于美國的“新批評”思潮對僵化、保守的實證主義的挑戰。

韋勒克認為“真正的文學研究關心的不是死板的事實,而是價值和品質”,對歷史方法的一味偏好,使文學研究只關注“事實聯系”,把文學自身的美學價值丟到一邊,根本背離了文學研究的目標。韋勒克在報告的最后呼吁學者們必須面對“文學性”問題,使文學研究成為“人類最高價值的保存者和創造者。”

(2)韋勒克對于比較文學發展史的貢獻

韋勒克意識到法國學派的主張陷入了方法論的危機

在比較文學逐漸學科化的流變中,不少學者對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法國學派的諸種觀念進行反思,韋勒克也參與了此類學術活動。他意識到法國學派的主張盡管自成體系,卻陷入了方法論的危機,不能適應世界發展形勢與各科重構的需要。

韋勒克對學科發展歷程諸種問題的先覺、全面深刻的洞察及其所作出的相關論斷

韋勒克對于比較文學學科的諸種概念與范疇的界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時的學科走向。在《比較文學的危機》一文的基礎上,他還于1965年與1970年相繼發表了《今日之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學的名稱與實質》等文章,進一步發展并完善了其關于比較文學研究的一系列理論主張。

韋勒克對學科理論建設的關注及對方法論及存在模式等問題予以透視的注重

韋勒克的學術活動在比較文學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于學科名稱的界定、“文學性”觀念與比較文學研究的本質規定性等問題,韋勒克作出了極大貢獻。

韋勒克對美國學派的創建發展及比較文學學科發展、走向作出了貢獻

作為杰出的文獻理論家、文學批評大師及比較文學家,韋勒克對美國學派的創建發展及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走向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他的理論研究對于后人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38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如何?

答:(1)80年代以來,圍繞比較文學和各種新理論的關系學者們展開了論爭

在文化研究熱潮的沖擊和推動之下,比較文學界對文化理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進文化比較的視角,在文化層面上探尋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義的結論,呈現出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相結合的趨勢。

有人看到比較文學已經被文化研究“淹沒”,擔心比較文學又一次面臨“危機”。佛克馬教授1982年的論文《比較文學和新范式》極富挑戰性,他指明比較文學不應該排斥理論,相反,“文學的理論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論基礎的同時,加強和促進了比較研究”。佛馬克試圖在維護韋勒克等學者所強調的文學研究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同時,為比較文學擴大領域、引進新方法、新理論提供空間。

與佛克馬相反,老一輩學者如韋勒克、雷馬克、奧爾德里奇、烏爾利希?韋斯坦因等也分別在80年代發表論文,提出謹慎對待新理論的態度,認為新理論沒有為比較文學提供什么實質性進展。

(2)進入“多元文化主義”和“全球化”時代,比較文學應向何處的爭論更激烈

1992年美國比較文學學會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個十人委員會,討論學科發展現狀,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報告,題目為《跨世紀的比較文學》。報告指出了比較文學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放棄傳統的歐洲中心論,將目光轉向全球;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學轉向文化產品或其他話語形式。

雖然比較文學的面貌日新月異,老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向哪里去?”)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也就始終無法擺脫危機和焦慮意識。如今,這些問題仍在討論之中,而且很難得出結論,比較文學的危機和焦慮仍然沒有徹底解除。

正是這種強烈的自我反省意識和不斷探求的精神使比較文學獲得了勃勃生機,并始終保持在人文學科的前沿。讓我們期待所有比較學者以及一切熱愛文學和有志于從事文學事業的學者、學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較文學的美好未來。

4通過歐洲比較文學發展的歷程,描述你對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的理解。

答:產生于19世紀的比較文學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即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學與文學,或者文學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意識形態的關系的新型邊緣學科。

(1)比較文學學科的性質

比較文學是一門國際性學科,在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門以人文關懷為宗旨,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為手段,通過全球文學的交流、溝通、對話、互溶、互補、共建來謀求改善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為傳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設人類的多元文化而鋪路架橋,從而為實現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合理化社會作出貢獻的學科。

比較文學學科的核心和真諦在于把文學作為人類交流、對話的一種手段和社會實踐方式來傳播人文精神,提高全人類的素質,是具有深刻理念的人文社會科學。

(2)比較文學學科的特點

跨越性

比較文學學科的跨越性特點是指比較文學跨越并打通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現象以及文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概言之,比較文學是一門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開放性

比較文學的開放性特點指比較文學學科強調研究者必須具有世界胸懷與國際眼光,也指這門學科具有不斷的超越性與創新性。這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a.學科意識層面,比較文學具有一種不斷拓展的胸懷與眼光;

b.研究對象與范圍層面,比較文學呈現出不斷拓展、不斷增多的趨勢;

c.研究方法層面,比較文學不斷吸納和擴充研究方法。

人文性

比較文學的人文性是指比較文學能夠傳達一種人文精神、人性內涵的特點。比較文學的人文性特點主要是通過比較文學屬于文學研究的本質而體現出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闽侯县| 遂溪县| 罗城| 武宣县| 子洲县| 盘山县| 乡宁县| 大余县| 扶风县| 武安市| 鹤山市| 响水县| 静乐县| 济南市| 松溪县| 大洼县| 阿克苏市| 凤城市| 体育| 任丘市| 甘南县| 青岛市| 荆门市| 东阳市| 垣曲县| 寿光市| 寿阳县| 沽源县| 霍城县| 清丰县| 历史| 资溪县| 沧源| 项城市| 沧州市| 岳阳县| 安新县| 什邡市| 龙井市|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