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比較文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

1什么是比較文學本體論?為什么要建立比較文學本體論?

答:(1)比較文學本體論的定義

比較文學本體論是借用本體與本體論這兩個概念,使其轉型到比較文學基本原理的建構中,來設問與回答“比較文學的本體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較文學本體論,即設問與回答比較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點是什么,對比較文學研究的基點——本源做終極意義上本體論追問。

(2)建立比較文學本體論的原因

必要性

多年來,比較文學界對“比較文學”這個概念的理解與定義總是處在模糊的設問與無邊的回答中,關鍵問題就是沒有統一于一個恰切的視點在根本的意義上來界定比較文學這個學科概念。

意義

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成立是立足于本體論上對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的比較文學進行設問,設問“比較文學的本體是什么”,是把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術研究的學科來理解的,即比較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所成立的基點是什么?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展開研究時它所安身立命的基點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在本體論的層面上展開設問與回答的。

2比較文學的本體是什么?

答:比較文學研究的基點——本體就是比較視域,比較視域就是比較文學的本體。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在學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體,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在兩種文學關系之間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之間的內在透視,這種透視是跨越兩種及兩種以上民族文化知識的內在匯通,也是跨越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內在匯通。

3什么是比較視域?怎樣理解“視域”的內涵?

答:(1)比較視域的定義

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在學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體,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在兩種文學關系之間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之間的內在透視,這種透視是跨越兩種及兩種以上民族文化知識的內在匯通,也是跨越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內在匯通。

因此“四個跨越”必然成為比較視域的基本內涵,而跨民族與跨學科是比較視域中的兩個最基本要素,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由于比較視域的展開,使“三種關系”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

(2)“視域”的內涵

在英語語境下,“perspective”這個概念是在“透視法”、“透視圖”、“遠景”、“視野”、“視角”、“觀點”、“看法”、“觀察”、“展望”、“眼力”等這樣一個內在的邏輯意義鏈上使其意義出場的。

把“perspective”翻譯為“視域”,對學習比較文學原理的學生和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來說,必須要能夠從漢語書寫的“視域”這個術語中,提取英語“perspective”所含有的關鍵意義——“透視”及從“透視”引申出的意義鏈。

實際上,當比較文學研究者對兩種民族文學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跨越研究時,就是以自己的學術思考對雙方進行內在的透視,以尋找兩者之間的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所以“視域”已經超越了它在日常用語中的一般意義,在比較文學這里是指一種多元觀察的、多視點透視的研究視野,我們把它總稱為“視域”。

4怎樣理解“比”的兩種基本意義?

答:在古漢語中,“比”有兩種基本意義涉及比較文學原理的建構:

(1)“比”在“密”的原初意義上引申為“親近”、“親合”、“和協”、“齊同”、“并列”與“相連接”,這樣一條意義鏈正契合比較視域對兩種民族文學關系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進行透視所獲取的內在意義。

(2)“比”在古漢語中的第二種基本意義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比較”。人們在這個層面上對“比”與“比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較文學的學者往往從這一字面上提取意義,去理解比較文學,最終導致對比較文學產生望文生義的誤解,認為比較文學就是把兩種文學現象拿過來進行對比。

5怎樣理解“比較”與“視域”的同義互訓?

答:“比較”這個術語在比較文學的學科場域中有其專業意義,不應該僅從日常用語的角度對其進行望文生義的誤讀。

(1)“比較”在第一種基本意義上所引申出的意義鏈契合于“視域”的內在透視

“視域”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對兩種文學關系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的一種內在透視,這種透視的性質本身就是一種匯通性比較,因此在比較文學的專業語境下“比較”與“視域”在同義互訓的基礎上整合為“比較視域”,從而構成比較文學研究安身立命的基點——本體。

(2)視域”就是比較文學安身立命的本體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賽義德在《帝國與現世闡釋的結合》(“Connecting Empire to Secular Interpretation”)一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強調比較文學就在于獲取一種超越自己民族的視域——“perspective”:比較文學的構成及其初衷是為了獲取一種超越自己民族的視域(perspective),把眼光投向整體而非本民族文化、文學和歷史抱殘守缺地提供的那一點點東西。從賽義德的論述中看出,“視域”就是比較文學安身立命的本體。

6為什么說比較視域作為本體是一位成功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必備的學養?

答:之所以說比較視域作為本體是一位成功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必備的學養,原因在于:

(1)比較文學研究在學術視域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但比較文學界不認為開放性是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惟一特征,其實開放性也逐漸成為當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等其他學科所擁有的一般特征了,所以超越一定的學理限度一味地強調比較文學的開放性,這必然導致比較文學的研究以及對比較文學的理解會成為沒有邊際的、渙散的學科。因此劃出一個相對明確的學科意識與學科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的主體以“四個跨越”為比較視域的內涵把“三種關系”作為研究客體

民族文學和國別文學作為學科的成立在于客體定位,而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成立在于主體定位,在比較文學的研究中,研究主體以“四個跨越”為比較視域的內涵把“三種關系”作為研究客體。“三種關系”之所以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客體,這完全取決于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所以,不同于民族文學研究和國別文學研究的是,比較文學研究在學科成立的意義上非常強調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即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

(3)“比較”在第一種基本意義上所引申出的意義鏈契合于“視域”的內在透視

“視域”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對兩種文學關系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的一種內在透視,這種透視的性質本身就是一種匯通性比較,因此在比較文學的專業語境下“比較”與“視域”在同義互訓的基礎上整合為“比較視域”,從而構成比較文學研究安身立命的基點——本體。

因此,比較視域作為本體是一位成功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必備的素養。

7怎樣理解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

答: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具體理解如下:

(1)這個問題是東西方學術界共同存在的現象

由于一些學者從日常用語的視角誤讀“比較”,沒有對比較文學的學理獲取正確的把握,又缺憾比較文學研究展開的本體視域——比較視域,所以比較文學界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較文學”誤讀為“文學比較”的問題。

(2)1951年,法國學者伽列在基亞所著《比較文學》一書的初版序言中聲明

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問題并不在于將高乃依與拉辛、伏爾泰與盧梭等人的舊辭藻之間的平行現象簡單地搬到外國文學的領域中去。我們不大喜歡不厭其煩地探討丁尼生與繆塞、狄更斯與都德等等之間有什么相似與相異之處。

(3)陳寅恪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學貫古今、學貫中西的大師性學者,他的《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也早在漢語語境下就這種“文學比較”的穿鑿附會現象提出過自己的真知灼見。

(4)“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

這是比較文學課程在高等院校進行教學時必須被重點強調的。并且把“比較文學”誤讀為“文學比較”的問題,不僅在高校比較文學教學中存在,在東西方學術界的研究中也同樣存在。在東西方學術界的研究中,伽列反對以高乃依比拉辛,拒絕以伏爾泰比盧梭;陳寅恪拒絕以荷馬比屈原,反對以孔子比歌德,這不是沒有道理。比較文學從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陸崛起以來,多次遭到學術界的質疑,關鍵問題就在這里。

8怎樣理解比較文學不在于“比較”而在于“匯通”?

答:比較文學不在于“比較”,而在于“匯通”,這主要是指:

(1)比較文學的判定標志是研究主體是否把比較視域作為研究展開的本體

一位地道的、職業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在于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本體論上定位于比較視域,對兩種民族文學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體系化的內在匯通。所以判斷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學科上屬于比較文學,不在于這篇文章、這部著作是否在命題及內容中使用了“比較”兩字,而在于判定研究主體是否把比較視域作為研究展開的本體,是否對他所研究的兩種民族文學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了體系化的、內在性的匯通。

例如,吳宓的《(紅樓夢)新談》、李健吾的《咀華二集》、伍蠡甫的《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錢鐘書的《通感》、楊周翰的《攻玉集》等,人們無法直接從這些文章和著作的命題上提取“比較”兩字,但這些文章、著作都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典范文本。

(2)對一位比較文學研究者身份的判定,關鍵在于他(她)所撰寫的文章與著作有沒有把學貫中西、學貫古今的比較視域作為研究工作展開的本體,有沒有學貫中西、學貫古今的深厚學術功力把兩種民族文學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體系化的、內在性的匯通。

9怎樣理解文學比較“X加Y”的硬性類比較模式。

答:對托爾斯泰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與曹禺戲劇《雷雨》中的繁漪這兩個女性形象進行表面上同異的硬性比較。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學比較在“X加Y”的模式中尋找雙方表面的同異點,安娜是“X”,繁漪是“Y”。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X加Y”的硬性類比較模式的理由

因為安娜與繁漪同是女性,她們倆各自都有一個富庶且有著相當社會地位的家庭,但她們又都有一個給她們支撐臉面但又極度缺憾愛情的丈夫;她們都有沖破這個家庭追尋愛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們都大膽地沖出了家庭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終又都被自己所鐘愛的情人拋棄。如上所言,法國學派追尋的事實材料關系在這里也無法成立,因為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實證材料在跡象上說明曹禺在塑造繁漪這個人物形象時直接受托爾斯泰筆下安娜的影響。

(2)文學比較可以人物之間及其背景的差異性

文學比較不僅可以羅列兩種民族文學作品之間表面上的類似性,還可以從表面上羅列安娜與繁漪這兩個女性人物之間及其背景的差異性。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是一位上層社會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樸園是一位封建色彩濃厚的資本家;卡列寧的冷漠是偽善的冷漠,周樸園的冷漠是殘酷的冷漠;安娜要沖出的是一個貴族家庭,繁漪要沖出的是一個封建專制家庭;安娜是具有個性解放色彩的資產階級貴族女性,繁漪是具有個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階級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麗,她總是以一種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視著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澀,她總是以一種病態般的憂郁伺機叩問第三者的心靈。甚至,還可以把兩位第三者渥倫斯基與周萍進行表面上同異性的羅列等等。

(3)這里關于安娜與繁漪的文學比較,從表面上看不僅跨越了民族——中國文學與俄羅斯文學,并且也跨越了學科——小說與戲劇,但由于這種文學比較沒有把比較視域作為研究展開的本體,僅是對兩種文學現象進行表面上同異的羅列,所以這樣的“比較”缺少內在的匯通與整合,只能夠被定義為兩種不同文學現象之間表面類同的“比附”。

10怎樣理解一個本體、兩個學貫、三個關系、四個跨越、匯通性、體系化?

答:(1)“一個本體”:比較視域

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研究主體擁有的一種重要的學術能力和學術眼光,它是由研究主體多年對東西方文化營養的刻苦汲取及在自身知識結構中的厚重積累而形成。

(2)“兩個學貫”

比較視域內質的最高層面用八個字來概述,就是“學貫中西”與“學貫古今”。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王國維、胡適、魯迅、辜鴻銘、陳寅恪、吳宓、朱光潛、錢鐘書、季羨林等,他們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比較文學研究大師,無不是在“兩個學貫”上成就自己的學術眼光,所以比較視域也是比較文學研究者的學養所在。

(3)“三個關系”: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

雖然“三個關系”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但“三個關系”是依憑于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而成立的,所以從根本的意義上來看,“三個關系”還是屬于比較視域的內質,是比較視域內在的“三個關系”在研究過程中外化出來,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如果沒有比較視域或研究視域中本身就缺憾內在的“三個關系”,作為研究客體的“三個關系”還是無法成立。

(4)“四個跨越”: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

“四個跨越”也是比較視域的重要內質之一,如果一位文學研究者在其學術視域的內部沒有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或跨學科,那么“三個關系”也無法作為客體成立,這樣的文學研究還是一元視角的民族文學研究或國別文學研究。

(5)“匯通性”與“體系化”

“兩個學貫”、“三個關系”、“四個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東西方文化與學術知識積淀于主體知識結構中的內在匯通性與體系化,這種內在的匯通性與體系化既是比較視域的內質,又推動著比較視域的形成。

比較文學研究者對兩個民族文學之間關系的匯通性研究,雖然最終體現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體自身知識結構內部完成的。匯通性的背后就是體系化。

11怎樣理解比較文學的匯通性在于體系化?

答:(1)“兩個學貫”、“三個關系”、“四個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東西方文化與學術知識積淀于主體知識結構中的內在匯通性與體系化,這種內在的匯通性與體系化既是比較視域的內質,又推動著比較視域的形成。

(2)比較文學研究者對兩個民族文學之間關系的匯通性研究,雖然最終體現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體自身知識結構內部完成的。

(3)從闡釋學的理論上講,研究主體要獲取一種純正的比較視域,必須對納入自身知識結構的東西方文化及學術知識進行咀嚼、消化,在咀嚼、消化中對其重組使其體系化,這種咀嚼、消化也是東西方文化及學術知識在主體知識結構中進行對話、闡釋與互動的過程,最后的重組即意味著匯通與體系化的可能。比較視域的內在匯通性與體系化也決定比較文學不是在表面上尋找相似的文學比較。

(4)匯通是比較視域的重要品質,那些比較文學研究大師們正是擁有東西方學養匯通的比較視域,在比較文學的研究中他們可能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比附、類比與人為拼湊的痕跡在這里蕩然無存。匯通性的背后就是體系化。

12怎樣理解可比性原則及其相對性?

答:(1)可比性原則

衡量比較文學研究的可比性,應該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本體,把比較文學研究作為一個將要發生的或已經發生的整體過程帶入進去給予判斷,所謂整體過程包括比較文學研究主體、知識背景與研究成果。

要衡量研究主體是否擁有比較視域,是否可能把比較視域作為研究展開的本體,如果研究主體缺乏比較視域或沒有把比較視域帶入,就不可能形成比較文學研究。這是“一個本體”原則。

研究主體圍繞著他所選定的比較文學研究命題,是否盡可能地擁有相關的古今中外學術知識的積累,命題選擇正確,如果缺少相關東西方學術知識的積累,這個命題也不可能做好。這是“兩個學貫”原則。

研究主體能否在自己的知識結構內部把握事實材料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而不是把“三個關系”流于表面的比附與拼湊。這是“三個關系”原則。

主體的研究視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識結構內部完成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也不是把“四個跨越”流于表面的類比與拼湊。這是“四個跨越”原則。

研究主體能否在自身的研究視域中把圍繞命題所積累的東西方知識進行咀嚼、消化、匯通與重組。這是“匯通性”原則。

在研究主體比較視域中匯通的東西方知識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學術思想上相對體系化,從而建構自己的一個自恰的新的學術觀點。這是“體系化”原則。

(2)可比性原則的相對性的表現

可比性原則是從那些優秀的比較文學研究者的學術視域、知識結構及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來的,對于初涉比較文學研究者和普通比較文學研究者來說,不可能要求他們的學術視域、知識結構與研究成果完全滿足可比性原則的六個方面。但可比性原給他們提供了區別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之是非的相關學理,也為他們的比較文學學習與研究設定了努力奮進的標準。

由于比較文學是一門具有國際性的主流學科,因此對不同民族語境下和不同學術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較文學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則也表現出衡量標準的相對性。

13為什么說比較文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

答:人文學科研究有四大論,即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與方法論。比較作為一種學術視域是研究主體對兩個民族文學關系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的一種內在的匯通性透視,是比較文學在學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體,這就決定比較文學屬于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

(1)說比較文學的“比較”不屬于方法論,主要是為了回避把比較文學在日常用語上誤讀為一種表面類比的方法。

(2)在理論上明確“比較”在比較文學研究中不是純粹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初涉比較文學研究者對比較文學進行正確的理解,也有助于對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進行學理上的區別。

(3)認同比較文學屬于本體論,不是說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沒有方法論,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方法論從屬于本體論。

(4)對于比較文學來說,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在學科上安身立命的本體,所以對比較文學來說,比較視域屬于本體論而不屬于方法論。

14怎樣理解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把比較文學的“比較”理解為方法論的錯誤?

答: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把比較文學的“比較”理解為方法論錯誤的正確理解:

(1)在理論上明確“比較”在比較文學研究中不是純粹的方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有助于初涉比較文學研究者對比較文學進行正確的理解,也有助于對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進行學理上的區別。

(2)意大利著名美學家克羅齊曾經就把“比較”錯誤地理解為比較文學的方法論,以至這樣一位擁有國際名望的學者對比較文學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比較方法不過是一種研究的方法,無助于劃定一種研究領域的界限。對一切研究領域來說,比較方法是普通的,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義。……這種方法的使用十分普遍,無論對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或對文學研究中任何一種可能的研究程序,這種方法并沒有它的獨到、特別之處。……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較文學變成一個專業。”

(3)克羅齊及文學比較者的失誤在于把比較認同為一種純粹外在的類比方法,以至于忽視了把比較認同為主體的一種研究視域,進而忽視了把比較視域認同為比較文學在學科上安身立命的本體。

15怎樣理解“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與“類型學”等是比較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并且怎樣理解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方法論從屬本體論?

答:(1)認同比較文學屬于本體論,不是說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沒有方法論

例如“文類學與形式”、“主題學與流變”、“形象學與他者”及“類型學與通律”等都是比較文學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但是這些不同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必須是立足于比較文學的本體——比較視域上展開的,因此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方法論從屬于本體論。

(2)比較視域被許多從事民族文學研究或國別文學研究的學者帶入他們的研究中

在他們的研究中,比較視域不是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在學科上安身立命的本體,僅是他們進行文學研究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這里比較視域是方法論而不是本體論。但對于比較文學來說,比較視域是比較文學在學科上安身立命的本體,所以對比較文學來說,比較視域屬于本體論而不屬于方法論。

因此,在特定的學術語境下,可以擴而展之地給出具有引申意義鏈的四種意義相同的表述:比較視域屬于本體論而不屬于方法論,比較文學的比較屬于本體論而不屬于方法論,比較文學屬于本體論而不屬于方法論,比較文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

推薦閱讀
  1.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2.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734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3.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馮慶華《漢英翻譯基礎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5.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6.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8小時高清視頻】
  7.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工商管理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8. 朱建寧《西方園林史:19世紀之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9.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0. 徐恒鈞《材料科學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2015年修訂版)
  12.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13. 莊宗明《世界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14. 天津外國語大學242二外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朱維之《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6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苏尼特右旗| 长沙市| 双城市| 运城市| 读书| 嘉定区| 上栗县| 高安市| 涡阳县| 上犹县| 海伦市| 黄大仙区| 和静县| 遵义县| 滨州市| 江城| 汉中市| 泾阳县| 娄底市| 平罗县| 建宁县| 邢台县| 兖州市| 定日县| 开鲁县| 绿春县| 山阳县| 和林格尔县| 陇南市| 神池县| 芮城县| 土默特左旗| 北流市| 顺平县| 罗田县| 德阳市| 天祝| 舞阳县| 肇庆市|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