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管理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研]

答:管理原理是指對管理工作的實質內容進行科學分析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對現實管理現象的抽象,是對各項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綜合與概括,因而對一切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系統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須認清管理系統的集合性、結構性、目的性、全局性、層次性等基本特征。任何社會組織都是由人、物、信息組成的系統,任何管理都是對系統的管理,沒有系統,也就沒有管理。

(2)人本原理。強調管理活動中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人,人是管理系統中最活躍、最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構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要強調人本原理。

(3)責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挖掘人的潛能,就必須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明確規定這些部門和個人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和必須承擔的與此相適應的責任。

(4)效益原理。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為社會做出貢獻。“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兩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費與產出的數量比;后者屬于“質”的概念,反映產出的實際意義。

2.管理的人本原理[中山大學2009年研]

答:管理的人本原理認為,管理活動中人的因素第一,管理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素質,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人本原理強調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它要求管理者在一切管理活動中要十分重視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做好人的工作作為管理根本,使管理對象明確組織的整體目標、自己所擔負的責任,自覺地并主動地為實現整體目標努力工作。

(1)具體講,人本原理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員工是組織的主體——尊重人;員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依靠人;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發展人;管理是為人服務的——為了人。

(2)企業在運用人本原理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關心員工個人需要;讓員工感到受重視;要注意增強員工的榮譽感;做好對內對外的服務工作。

3.效益原理[四川大學2007年研]

答: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講求實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對社會做出貢獻。“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兩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費與產出的數量比;后者屬于“質”的概念,反映產出的實際意義。

二、簡答題

1.簡述管理的基本原理。[華科2013年研]

答:管理原理是對管理工作的實質內容進行科學分析總結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現實管理現象的抽象,是對各項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綜合與概括。

(1)系統原理

系統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在一定環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原理包括:

整體性原理。整體性原理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服從整體,使整體效果為最優。從系統目的的整體性來看,局部與整體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和交叉效應;從系統功能的整體性來說,整體大于各個孤立部分的總和。

動態性原理。系統內部的聯系是一種運動,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種運動。系統作為一個運動著的有機體,其穩定狀態是相對的,運動狀態則是絕對的。

開放性原理。任何有機系統都是耗散結構系統,系統與外界不斷交流物質、能量和信息,才能維持其生存。對外開放是系統的生命。

環境適應性原理。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與周圍事物發生各種聯系。這些與系統發生聯系的周圍事物的全體,就是系統的環境,環境是一個更高級的大系統。系統對環境的適應并不都是被動的,也有能動的,就是改善環境。

綜合性原理。綜合性是指把系統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系起來,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系統的綜合性原理的含義包括:a.系統目標的多樣性與綜合性;b.系統實施方案選擇的多樣性與綜合性。

(2)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管理思想。這是管理理論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主要特點。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觀點:職工是企業的主體;職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服務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3)責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過程。管理者要充分挖掘人的潛力,就必須規定部門和個人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和必須承擔的相應責任。具體應做到:明確每個人的職責;職位設計和權限委授要合理;獎懲要分明、公正而及時。

(4)效益原理

效益是指指有效產出與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關系,可從社會和經濟這兩個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效益的評價,可由不同主體(如首長、群眾、專家、市場等),從多個不同角度去進行,因此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甚至相反。不同的評價都有它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應配合運用,以求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對效益的不斷追求,這種追求遵循以下規律:

在實際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態是通過經濟效益而得到表現的;

影響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體管理思想正確與否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追求局部效益必須與追求全局效益協調一致;

管理應追求長期穩定的高效益;

確立管理活動的效益觀。

2.簡述系統原理的基本要點。[中山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系統原理包含哪些內容?簡要說明其對管理實踐的指導意義。[中山大學2009年研]

答:(1)系統原理

管理系統原理是根據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于20世紀40年代創立的普通系統論發展起來的。系統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組成,在一定環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反映了物質世界最普遍的本質聯系。任何管理實質上都是對系統的管理,沒有系統,也就沒有管理。

管理的系統原理源于系統理論,它認為應將組織作為人造開放性系統來進行管理。它要求管理應從組織整體的系統性出發,按照系統特征的要求從整體上把握系統運行的規律,對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統的分析,進行系統的優化,并依照組織活動的效果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和控制組織系統的運行,最終實現組織目標,這就是管理系統原理的基本涵義。

具體地說,管理系統原理主要有五個要點:整體性觀點、開放性觀點、動態性觀點、綜合性觀點和環境適應性觀點。

(2)系統原理對管理實踐的指導意義

可以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使管理人員不至于只是重視某些與自己有關的特殊職能而忽視了大目標,使全部人員將個人的目標內化,向組織靠攏,這就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

可以使組織時刻保持動態的平衡,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系,從而能迅速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尤其是市場的變化。

可以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三、論述題

1.試述系統原理的要點以及在管理實踐中的運用。[四川大學2006年研]

答:(1)系統原理的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性原理: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服從整體,使整體效果為最優。從系統目的的整體性來看,局部與整體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和交叉效應;從系統功能的整體性來說,整體大于各個孤立部分的總和。

動態性原理:系統內部的聯系是一種運動,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種運動。系統作為一個運動著的有機體,其穩定狀態是相對的,運動狀態則是絕對的。

開放性原理:任何有機系統都是耗散結構系統,系統與外界不斷交流物質、能量和信息,才能維持其生存。對外開放是系統的生命。

環境適應性原理: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與周圍事物發生各種聯系。這些與系統發生聯系的周圍事物的全體,就是系統的環境,環境是一個更高級的大系統。系統對環境的適應并不都是被動的,也有能動的,就是改善環境。

綜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統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系起來,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系統的綜合性原理的含義包括:a.系統目標的多樣性與綜合性;b.系統實施方案選擇的多樣性與綜合性。

(2)系統原理在管理實踐中的運用

系統原理,是系統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系統原理不僅為認識管理的本質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其所提供的觀點和方法廣泛滲透到責任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之中。在運用系統原理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整體性。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系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系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要服從整體,使整體效果為最優。系統的整體性要求將個體的目標內化,將個人目標向組織目標靠攏,這就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組織就是一個有著共同遠景的集體,大家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

動態性。運動是系統的生命,企業系統必須不斷地完善和改變自己的功能,任何管理方法、產品結構、生產組織都有其時限性。組織所處的外界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組織作為環境中的一員,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系統,要不斷的創新,這樣才能適應外界的變化。在組織內部,也是動態的,組織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短期、長期目標,就需要不斷完善,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漸進。

開放性原理。企業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對系統影響較大時,原來的內部結構所體現的功能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這時系統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自行調整結構,產生新的功能,使企業向前發展。一個企業如果自我封閉,無視外界的變化,也就失去了企業本身存在的意義了。

環境適應性。系統對環境的適應并不都是被動的,也有能動的,那就是改善環境。作為管理者既要有勇氣看到能動地改變環境的問題,又要冷靜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實事求是地做出科學的決策。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盡量對外界環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影響,如一個行業的領導者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制造對自己有利的行業標準;一個準備到國外投資的企業應該盡量運用自己的條件影響當地政府的政策,以便于更好地融入投資環境,為自己打下更好的發展基礎。

綜合性。綜合性是把系統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系起來,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管理者既要學會把許多普普通通的東西綜合為新的構思、新的產品、創造出新的系統,又要善于把復雜的系統分解為最簡單的單元去解決。這就是運用了歸納和分析的方法對組織進行研究,找出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所在,更好地掌握組織發展的動向。

四、案例分析題

以下一些情境中,哪一項最適合從倫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決?為什么?

A.學校明文規定,不允許考試作弊,并對作弊行為做了具體解釋。某學員在考場上還是抄襲別人的試卷。

B.公司規定,管理人員不允許直接聘用直系親屬到公司工作。張先生將他的女兒介紹到與公司有業務關系的某供應商那里工作,這家供應商的經理認為張先生的女兒條件很好,并愿意錄用。

C.某條繁華商業街上的一位攤販,感覺顧客是外地人時,對客人購買的商品以次充好。

D.某公司的采購人員經常性地從供應商那里拿回扣。[南開大學2007年研]

答:C項最適合從倫理的角度予以思考解決。

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確保組織健康有序地運營,解決組織與社會之間、組織內管理者與員工之間、不同員工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必然要求形成有效的調節機制。主要包括:一是法律約束。法律是社會和國家機器強制人們必須遵守的;二是規則與制度約束。人們在特定的組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服從其規章制度;三是道德約束。道德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規則。道德是個體對倫理原則的主觀、自覺的行為或意識。道德以自覺的方式、反思的意識去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它只涉及個人行為的良心動機、義務、責任、善惡等。道德選擇是社會生活中活躍的因素,是主觀的。而倫理相對于道德,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客觀標準。

管理學意義上“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于明辨是非的規則或原則。根據這一定義,道德在實質上是規則或原則,這種規則或原則旨在幫助決策者判斷某種行為能不能被組織所接受,以及某種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不同組織的道德標準可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組織,也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管理學意義上的“倫理”又稱“商業倫理”,是指組織在處理與外界關系,處理內部成員之間權力和義務的規則,以及在決策過程中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所應用的價值觀念。

從本題來看,AB兩項應當通過“規則”的角度來思考解決的。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又不夠上升到法律的程度。D項應當通過規則和法律的角度來解決。采購人員從供應商那里拿回扣,如果數額巨大,構成犯罪的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以上這三項都是通過“倫理”或者“道德”的方法解決不了的。C項應當通過“倫理”的角度來解決。因為首先這種行為情節不嚴重,不夠上升到法律層次;其次,通過規則來解決這類問題缺乏執行的主體。攤販通常是個體經營的,難以通過組織規則的方式來約束他。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應當是加強商業道德宣傳,提高當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明光市| 波密县| 固始县| 麻栗坡县| 商丘市| 齐河县| 田东县| 山东省| 武宣县| 灵武市| 资兴市| 大埔县| 临湘市| 萍乡市| 遂溪县| 汕头市| 北海市| 东乡县| 辛集市| 德令哈市| 秀山| 纳雍县| 宁化县| 阿拉善左旗| 静乐县| 赤城县| 同德县| 淮南市| 郸城县| 富顺县| 扶风县| 长子县| 吕梁市| 高平市| 莱州市| 高安市| 利辛县| 平阴县| 怀来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