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317字
- 2020-09-14 14:02:19
3.2 課后思考題詳解
1.評蘇格拉底問答法。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2.比較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關于美德的見解。
答: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1)關于美德的定義
①蘇格拉底關于美德的定義。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在他看來,凡是人們能夠辨別和認識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會去做,沒有明知是善而不為善卻反為惡者。善是出于知識,而惡是出于無知。所以,美德即關于善的知識。蘇格拉底所說的善,無疑是符合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所謂正義、勇敢、剛毅、節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來。
②亞里士多德關于美德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將美德分為兩類:理性美德和倫理美德,后者才是倫理學討論的對象。倫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兩種過錯之間,一方是過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亞里士多德并不將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統一,也就是介乎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項,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環節在自身之內。
(2)關于美德教育的目的
①蘇格拉底關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美德,使人達到至善,強調知識對道德行為的指導意義,要求把道德行為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特別是要求把知識和美德、知識和德行統一起來。
②亞里士多德關于美德教育的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應該掌握倫理美德,實現欲望、意向、理性的統一,理性的東西和非理性的東西的統一。
(3)關于美德的教育方法
①蘇格拉底關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蘇格拉底從神學唯心論出發,以美德來源于知識為基礎,認為神早已把善的知識給予了人的靈魂,所以,知識是先天就有的,它們以一種模糊的狀態潛藏于人們的心靈之中,必須通過教育才能使之顯露、發展、明確起來,“美德由教育而來”。在教育方法方面,應當通過一系列的啟發、引導,把潛藏于別人心靈中的美德知識誘導出來。通過與對方的一問一答,反復詰難,使對方陷于矛盾,懷疑自己原來的知識,積極思考問題,逐步修正錯誤,尋求正確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則、一般性的概念。
②亞里士多德關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亞里士多德提倡實踐,認為美德既非生來就有,也非與天性無關,自然給了我們接受德性的能力,我們應在實踐中獲得這些德行,美德在于實踐。在實踐德行中,亞里士多德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3.比較《理想國》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觀。
答:《理想國》和《法律篇》是柏拉圖的兩部經典著作,其中蘊涵著柏拉圖豐富的教育觀點。二者包含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其表現如下:
(1)《理想國》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觀的相同之處
①都強調教育的社會屬性。他有關教育的一切思想觀點、理論計劃、實踐活動始終自覺地服從并服務于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倫理道德教條及哲學觀。
②教育理論內容都很全面。從教育的性質、作用到教育的制度、目的;從教學論到德育論;從體育論到美育論,從幼兒教育到學校教育;從教師論到行政管理理論等等,他幾乎全部作了透徹、完整的論述。③在表述細節上都有相當程度的隨意性、猜測性,他的大部分教育理論同神話、寓言、傳說雜揉相間,互為佐證。
(2)《理想國》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觀的不同之處
①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不同:
a.《理想國》所闡明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這種教育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學習與實際鍛煉始終結合。他在《理想國》中設計的教育體制可以粗略地劃為三個階段:
第一,16歲以前為“一般人的教育”,學校類型有文法、琴弦、體操等。這是最初的階段,凡自由民的子女亦即金、銀、銅鐵質者均可享受,其任務是陶冶學生情感以使其順從。
第二,17~20歲時為軍人教育,這之前先要淘汰掉一大部分,主要是去掉那些農、工、商子弟即銅鐵質者,剩下的是奴隸主子女即金銀質者,這個時期高等軍事教育(埃弗比)的任務是培養青年堅韌頑強,吃苦耐勞的意志力量。
第三,20歲時,進行第二次大篩選,僅存那些金質者,即擅長思辨的貴族子弟,他們進入阿卡德米學院(相當于大學)學習十年,30歲時成為一些高級官吏。而其中的一部分即有志于最高理念“善”、具有“純金”這種得天獨厚素質的人,則可繼續接受教育至35歲,然后到普通人中間生活十五年,年屆五十方能成為“哲學王”。
b.《法律篇》中,柏拉圖的教育觀大有改變,首先是哲學家在社會政治及國家機構中的地位變了,不再由哲學家憑自己的智慧、理性來治理國家,而是要求以法治國,哲學家的任務只是作為社會賢達配合當政者制定法律。
教育體制也有明顯的變化:
一是哲學家不再成為整個教育體制的重心和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教育的重心和目的轉移為培養遵紀守法、護國衛道的公民,教育的任務轉變為改造民心、陶冶民情、建樹民德。
二是層層淘汰的教育體系廢除了,代之以這樣一種制度:“孩子們必須前來就學,家長們自愿的固好,即不自愿也得要來。如果有忽略教育的,我們要盡量對一切兒童施以所謂強迫的教育”。從《法律篇》論教育部分可以看到,兒童們進入學校后,根據自己的才智及其它條件,可以一以貫之地學習下去,并沒有《理想國》所描繪的那樣分為三軌制。
綜上所述,在《理想國》與《法律篇》內,柏拉圖確實表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觀和教育目的觀,而這兩個方面又是任何一個教育理論體系最基礎的內容,其演變以致矛盾現象必然引起其它各個環節的連鎖反應。 ②教育內容的不同
a.《理想國》中的教育內容觀有兩大特征:一是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內容,相同的學科對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教育階段具有不同的意義;二是辯證法居高臨下,是其它一切學科的“合頂石”,學習其他學科只是為辯證法而作的準備工作,只是“序言”,只是一種必要條件而已。
b.《法律篇》中的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不存在理想國內為不同的人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而是一切科目為一切人所學習。其次,學習這些具體學科主要著眼于實際應用,除讀寫算、天文、幾何等知識外,還包括古希臘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的文藝、體育、祭祀、宗教等知識,而那些夢囈般的、天上的則避而不提了。最后,從《法律篇》關于教育的基本論述來看,始終沒有《理想國》內視為整個教育的中樞神經——辯證法的教學,這是柏拉圖教育內容觀演變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
綜上所述,從《理想國》到《法律篇》,柏拉圖的教育觀經歷了無可否認的劇烈演變,這是從“理念”思想治國到以法治國;從“理想”立命到面對現實;從斯巴達式的農業宗族社會制度到雅典式的工商社會的演變。
4.比較柏拉圖的“知識即回憶”和亞里士多德的“白板說”。
答:柏拉圖的“知識即回憶”和亞里士多德的“白板說”是關于影響兒童個體發展因素的不同觀點。二者既有區別,也有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
(1)二者相同之處
①他們都試圖從各自的哲學認識論、政治哲學觀等角度出發,來闡述兒童或個體是如何獲得知識、形成理性的。
②他們所探討的都是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總的來看,也就是遺傳、環境(教育)因素對于個體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的。
(2)二者的不同之處
①柏拉圖的“知識即回憶”是一種內發論,它認為學習并不是從外部得到什么東西,而只是回憶靈魂中已有的知識。其主要內容有:
a.從感性的個別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識,只有通過感性事物引起思維,認識共相,才能達到對真理的把握;
b.思維、共相與外界無關,存在于人的靈魂內部;
c.人在出生以前已經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當靈魂依附于肉體(降生)后,這些已有的知識被遺忘了,通過接觸感性事物,才重新“回憶”起已被遺忘的知識。因此,“認識就是回憶”、“一切研究、一切學習只不過是回憶罷了”;
d.人生來就分成不同的種類,分別是金質、銀質、銅鐵質。一個人的天賦將決定他在今后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才德。
②亞里士多德的“白板說”是一種“外鑠論”,它確認知識是從外面經過感覺進入意識的,這與柏拉圖“知識即回憶”的理論相對立,這是古希臘在認識論上的一個成就。但亞里士多德這個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
a.人的靈魂(意識)是不能完全等同的,當感覺印象進入靈魂(意識)時,要經過思維加工,它會引起靈魂性質的變化,而蠟塊接受帶印的黃金戒指的印記時仍然是原來的蠟塊,性質沒有發生改變;
b.人與外界的關系不是純粹被動的關系,人本身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人的自覺能動性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
柏拉圖的“學習就是回憶”,強調個體遺傳因素對于其后天學習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但是他過分夸大了遺傳對個體的影響,甚至認為人一生下來的“金”、“銀”、“銅鐵”質會決定他們后天的發展,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因素也只是喚起先天的東西。亞里士多德的“白板說”則強調后天的環境,特別是教育對于個體發展的重要影響。然而,他認為人一生下來沒有任何能力,就像白板一塊,過分夸大了后天環境的作用,否認了遺傳因素的影響。
5.綜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理性與欲望的關系。
答: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理性與欲望的關系做出了一些具體論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性為根本
三者都強調理性為人的根本,理性在人的思想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理性支配著人的思想發展,支配著人的行動和實踐。在具體化理性時,認為人的理性部分是指獲得的美德、知識、理念,通過這些的掌握和發展促進人思想的進步,有助于判斷善惡、是非,有助于知道人的實踐活動。在談到教育和理性的關系上,教育應當傳授關于美德、善、理念的知識,幫助理性獲得發展,適應人的成長,洞察世間的一切。
(2)欲望為表象
三者都把人的欲望看作是非理性部分,使人的生理上各方面的需求、欲望受理性的制約,節制于理性,欲望并不能夠支配人體,卻在不同的方面影響人的發展和理性的成長。在蘇格拉底看來,飽食、性欲、睡眠、耐冷、耐熱和勞動等方面都要實踐自制;柏拉圖則認為,現象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陰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植物靈魂,即人的身體的生理部分,動物靈魂,即人的感覺部分,兩者屬于人的靈魂的非理性部分。
(3)理性與欲望
兩者呈現源和流的關系,理性為根本,欲望為表象。而人的發展主要是以理性的成長為基礎的,理性應該克制欲望,欲望應該受理性節制,理性支配欲望。三者同時提到了應該用四美德中的節制來控制欲望,同時應該通過掌握美德、善的理念、學科知識來促進理性的成長。蘇格拉底在生活各個方面處處節制自己,做出嚴格要求,將知識、美德統一起來,求得理性發展;柏拉圖主張節制欲望,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音樂理論,認為這些有助于理性的發展;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的高級部分可以控制低級的部分,人的理性靈魂是人的各方面發展的主宰,教育應當適應人的靈魂的各個部分,促進人的理性的發展。
-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2018考研英語閱讀完形翻譯全突破
- 劉九洲《新聞理論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李富有《國際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柴誠敬《化工原理》(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437社會工作實務》【大綱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0小時高清視頻】
- 夏德鈐《自動控制理論》(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16年翻譯碩士(MTI)357英語翻譯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6年翻譯碩士(MTI)211翻譯碩士英語閱讀理解高分特訓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