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式街區規劃與設計
- 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
- 925字
- 2019-12-13 15:15:08
3.封閉社區導致的問題
(1)城市路網密度低,導致出行不便,降低了城市的通達性
封閉社區為了限制“陌生人”的出入,社區內部道路不對外開放,非本社區居民往往需要繞行才能到達目的地。與此同時,為了減少安保方面的投入成本,方便管理,開發商或單位往往都只設置了少量的社區出入口,使社區居民也需要繞行才能進出社區走到外圍的市政道路和公交站點。為了實現公共設施投入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中國的門禁小區往往占地面積較大,成為尺度接近于居住小區甚至居住區的超大街區。而單位大院則是自成體系的“城中城”,部分單位大院或大學等的占地面積也是非常之大。超大型封閉社區的出現,割斷了城市道路的連貫性,并降低了市政道路的密度,使交通集中在主要道路,無法得以有效疏解,既造成經常性的道路交通擁堵,又降低了公交站點的服務水平。
(2)用地功能單一,導致“職住分離”明顯,長距離出行需求增加
當代中國的門禁小區受到美國大型門禁社區影響,以至于社區占地規模大、以居住功能為主、公共服務設施稀缺,雖然有商業、教育甚至是醫療配套,但這些設施以服務本社區居民為主,服務水平相對較低,而且往往由于與城市主要的商務辦公區距離較遠,因而產生嚴重的“職住分離”現象,加重了通勤時間的城市交通壓力。雖然這些門禁小區也有受單位大院的影響,但后者內部的用地功能更為混合,職住都在一地,因此對于交通的不良影響相對較小。
(3)城市出現社會空間分異
對于開發商而言,封閉社區的門禁是為了降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及物業管理的成本;對于居民而言,門禁除了帶來“安全感”,還能帶來身份上的“認同感”——即通過門禁和圍墻將自己與外界隔離,展示出自己是屬于墻內這個階層的身份,如某小區業主、某單位職工等。對于高級住宅小區,這更是一種富裕階層身份“優越感”的展現。但從中國近年來的趨勢可以發現,不僅是單位大院和商品房小區,連部分老舊小區和保障性住區也開始加設門禁,這一方面反映出居民與社會的互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一個又一個的門禁小區,導致中國城市也出現了西方城市那樣的居住空間分異現象,成為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縮影。因此,封閉社區不僅給人們的交通出行造成不便,而且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

國內外部分城市路網密度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