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式街區規劃與設計
- 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
- 1515字
- 2019-12-13 15:15:07
2.“美式”門禁社區對當代中國社區建設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出現的超大型門禁小區不僅反映出當時開發商的利益取向,同時也反映出改革開放初期居民對西式生活的理解。廣州碧桂園、祈福新村等“超級大盤”的設計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形態與“單位大院”相似,但小區的主要功能、建筑樣式、管理方式和社會關系卻與前者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更向“美式”社區看齊。
這種“美式”郊區超大社區的發展起源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其產生和發展與小汽車的普及密不可分:一是當時汽車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且具有鐵路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因此在汽車實現大規模生產以后,“美式”郊區超大社區即得到迅速的普及;二是當時市區的衛生環境惡劣,且街道逐漸被汽車擠占,使市區的生活環境品質愈發下降,因此城市的富人和中產階級開始紛紛遷往郊區居住。西方城市尤其是美國城市開始進入大規模的郊區化,居住在低密度的郊區住宅區和開車通勤成為中產階級生活品質的象征。
美國社會學家佩里(Clarence Perry)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鄰里單位(Neighborhood Unit)概念也成為當時郊區住宅區的規劃模板。鄰里單位的核心理念包括:
①每個鄰里單位社區約為65萬平方米,容納5000~9000個居民;
②將學校置于社區中心,步行半徑約為400米;
③將主要干道置于社區的外圍,防止通過性的機動車交通入侵社區;
④社區內部采用低等級、曲線型的街道設計,以提高行人的安全性,減少不必要的機動車交通;
⑤將購物區置于社區的外圍,防止車輛因前往商業區而穿越社區;
⑥社區內部至少10%的用地為公園和開敞空間。

廣州祈福新村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郊區超大社區的代表作,據稱目前已有約20萬人在此居住

佩里的鄰里單位規劃示意圖

斯坦和賴特的雷德朋社區規劃示意圖
從設計上來看,鄰里單位始終貫穿著行人優先和社區交通寧靜化的思想。但從實際運用來看,由于商業區位于外圍,社區內部的用地功能單一,實際步行距離較遠,且缺乏公共交通的連接,導致社區內部缺乏活力。而由美國建筑師斯坦(Clarence Stein)和規劃師賴特(Henry Wright)于1929年所設計的雷德朋(Radburn)社區,在鄰里社區的基礎上以“適應機動化的時代”和“人車分流”為目的又將社區內部的道路改為盡端路的形式,進一步阻斷了小汽車穿越社區的可能。但實際上,盡端路的設計同時也阻礙了行人的通行,拉長行人的繞行距離,與鄰里社區理論中行人優先的思想相悖。由于雷德朋社區的設計適應了機動化時代的需要,成為當代西方超大街區的奠基之作,并助推了城市的蔓延和擴張。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門禁社區主要存在于富人區。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些養老度假社區開始以封閉社區的形式出現。到了20世紀80年代,門禁社區開始在郊區中產階級社區和鄉村俱樂部中大范圍地流行起來,此后這股風潮甚至蔓延到了市區。這些門禁社區以排他性的高檔物業為特征,為了“安全”,在社區四周設置了門禁和監控來控制“外來者”(包括行人、自行車和小汽車)的進入,反映出中產階級對暴力犯罪及與公眾分享空間資源的恐懼。與此同時,美國的機動化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城市蔓延擴展愈演愈烈,門禁社區的盛行也使這些住宅區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孤島。截至1997年,估計全美已有多達2萬個封閉式住宅區,合計超過300萬戶單元。
從時間和建造形式來看,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居住小區規劃受到傳統大院文化和“美式”超大門禁社區的共同影響,兩者的發展模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美國的城市市區建成時間較早,仍以街區制為主,市區的門禁社區規模也比較小且并未改變原有的網格狀街道格局。而中國的許多城市市區發展起步時間較晚,且受土地財政和舊城改造等經濟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因而市區內也存在大量的大型門禁小區,導致城市道路網絡密度低、繞行距離長、交通擁堵、街道活力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