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開放街區的探索和實踐

(1)新城市主義與“精明增長”

在美國門禁社區和城市蔓延盛行的20世紀80年代,一些城市學者和規劃師開始反思和批判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問題,并基于簡·亞各布斯(Jane Jacobs)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以歐洲城市為師,對鄰里單位的設計進行了改良,提出了以傳統鄰里發展(TND)和公交導向發展(TOD)為核心的新城市主義。其中TOD觀點包括將社區中心由學校改為公共交通站點,以提高社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系;將商業和辦公用地從社區邊緣改為公交站點周邊,而機動車停車則放在社區的邊緣,并對車位數量加以限制;提高社區內用地的混合性;以行人和自行車為優先進行交通設計,并提倡交通與用地一體化的規劃等。這些觀點如今已得到規劃界和交通界廣泛的認可。

21世紀以來,美國城市規劃已經轉向通過“精明增長”實現城市的發展。即通過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建筑和路網密度,提倡緊湊式的發展;改善市區的公共空間、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舊城的復興,遏制城市往郊區繼續蔓延。通過這些策略,已經有城市成功地將新增的人口和投資更多地集中在已有的建成區,如波特蘭市著力于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條件的改善,使得波特蘭在城市開發中減少了土地消耗和機動車交通,同時也減少了空氣污染。從1997年到2014年之間,波特蘭市人口增長50%,但土地面積僅增長2%,有效地遏制了城市蔓延,實現了城市的“精明增長”。

(2)中國地方政策的探索

面對大型封閉小區帶來的種種問題,中國的一些城市政府和開發商開始積極地作出改善的嘗試,如廣州早在2005年發布的《廣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標準與準則(修建性詳細規劃篇)》就提出:“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開向外圍城市道路的出入口數量應控制,其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米;人行出入口間距不宜超過80米,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米時,應當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居住區內道路(不含宅前小路)應滿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車輛的使用需要,保證必要的對外交通聯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封閉?!逼渲?,“不得擅自封閉居住區內道路”的要求在當時一度引起過廣泛的爭議。因此,廣州又在2012年新版的《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試行)》中將相關規定改為“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劃分為城鎮公共道路和業主共有道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封閉使用城鎮公共道路?!?/p>

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rope)提出的TOD模型示意圖,圖中社區中央為公交站點和商業區

成都市建委發布的《成都市“小街區規制”建設技術導則(2016年版)》提出“對居住型街道現狀小區及單位大院的圍墻進行改造,有條件的進行拆除;因安全需要保留的圍墻宜適當后退紅線,后退距離宜不小于1米,圍墻外側進行綠化;圍墻內部景觀較好的小區宜以通透的欄桿、綠籬等替換現狀圍墻,內部景觀較差的可保留實體圍墻并進行藝術化處理;圍墻上增加攀爬的植物、花卉吊籃等”。與此同時,該導則還提出了街道設計的相關規定,如“在交叉口處理方面,遵循三大原則:交叉口應適當減小道路紅線切角值,宜采用小切角形式;交叉口應確保機動車駕駛的安全視距;轉彎半徑宜控制在5米以內,降低機動車轉彎速度,提高行人過街的安全性”。并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100個小街區提升”。但成都的這個“小街區規制”并未對街區的大小尺寸提出明確的要求或指導意見。

(3)中國開放式街區實踐案例

1)廣州六運小區:老舊小區的開放

六運小區位于廣州天河體育中心以南,占地面積22.5萬平方米,常住人口約為17618人(2014年)。因體育中心曾為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的主場館,這個在六運會后修建的小區因此得名。六運小區主要由9層的中高層住宅組成,具有商品房小區的典型特征。20世紀90年代初期,六運小區內部只有社區型便利店和五金店。1996—1997年間,與六運小區一路之隔的大型購物中心天河城、宏城廣場相繼開業,廣州地鐵一號線也通車運營。購物中心和地鐵的出現造就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極大地提升了小區周邊的人流量。而這些人員的出現催生了餐飲等新的市場需求,促使六運小區首層的居民開始把其住房改作商用,并“破墻”開店,使六運小區從一個封閉小區變為半封閉的小區。2003年,位于六運小區東北側的正佳廣場開業后,六運小區所在的天河南區域變得越發中心化,吸引了不少人到此開設商鋪、餐館、咖啡廳及酒吧,幾乎所有的住宅底層都改成了商業用途,使整個區域轉變成一個開放和功能混合的社區。2005年底廣州地鐵三號線開通后,六運小區的可達性進一步提高。雖然市政府和部分居民對于六運小區“住改商”的態度一直搖擺和反復,但市場的力量還是讓六運小區拆掉圍墻、取消門禁,徹底開放。

2009年,六運小區成為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的一部分。為了迎接亞運會,政府對其進行了更新改造,包括改善基礎設施、將小區步行化、重新設計景觀和建筑立面、交叉口采用小轉彎半徑、設置護柱和花壇限制機動車的停車和行駛空間等。小區的停車需求通過使用周邊的路外停車庫和路內電子計時表停車場來消化。2010年改造完成以后,六運小區升級為一個完全開放和步行友好的混合功能區域,加上快速公交系統(BRT)的開通進一步提升了這里的可達性,小區首層的租金比改造前上漲了一倍。在改造完成兩年后,二手房房價又上升了50%。

廣州

2)香港黃埔花園:開放式的超大社區

香港黃埔花園坐落于舊時的九龍船塢。雖然不在中國內地,但是這個小區占地面積大、居民人口眾多,具有與內地城市社區類似的特征,因此在此用作案例參考。黃埔花園是一個占地16萬平方米的綜合發展項目,共有88棟16層的住宅塔樓、10431個35平方米到123平方米不等的住宅單位,居民大約為3.2萬人。但黃埔花園并非單純的住宅區,而是一個包含了商業街、購物中心、公共交通終點站、學校和娛樂設施的綜合社區。

香港黃埔花園

作為一個超大社區,黃埔花園并沒有設置圍墻和社區級的門禁,其安保管理是通過在每座塔樓配備保安和監控實現的,即門禁是設置在每座樓的入口,而非通過圍墻將小區與外界隔離起來。因為這種分散化的社區管理,黃埔花園的公共空間、街道和商業等公共設施可以實現與社會的共享,并使社區很好地融入香港以“小街區、窄馬路”為主的城市肌理中。由于距離地鐵和公交站很近(步行不超過5分鐘),大部分的居民都是通過步行進出社區的,其中公交車(包括小巴)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比例達68%。因此,雖然黃埔花園的停車配建比例很低(約每5戶一個車位),但并沒有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反而提高了生活質量。居民通過步行就能直接到達學校、服務設施、商店和公共空間,這些都有助于建立社區的認同感和安全感。與此同時,這種良好社區氛圍、開放的步行環境,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連接,也促使了這里的商業發展。

3)開放街區并不是地域特例

開放式小區不僅在珠三角地區,筆者在其他城市也見到了類似的實踐,如北京的建外SOHO、新城國際公寓等。建外SOHO是沒有圍墻的混合開發社區,里面的建筑有辦公、商業和居住用途,其安保是通過巡邏的保安、監控和大樓入口門禁實現的,而非圍墻。新城國際公寓則是將街區分成了四個組團進行管理,組團之間的空間作為步行廣場和商業街區開放給公眾進出。由于這里有很好的步行環境,許多高級餐廳、超市、國際幼兒園都坐落在這個地方,也使得這里吸引了許多高收入者和外國人居住。由此可見,小區開放也并不意味著治安會變差;與此相反,由于人流量變大,人與人之間組成了“街道之眼”監管著整個社區,從而使社區更加安全,并有效地提高社區的商業活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原县| 泸定县| 绥芬河市| 洛阳市| 资中县| 墨脱县| 麻栗坡县| 沿河| 唐山市| 连江县| 白水县| 长治市| 苏尼特右旗| 武汉市| 江门市| 吉首市| 金山区| 尼勒克县| 蒙山县| 绥中县| 涞源县| 玉屏| 莱西市| 泉州市| 贵州省| 上思县| 当阳市| 昌图县| 湛江市| 琼结县| 河北省| 柳江县| 都昌县| 崇信县| 五河县| 玉溪市| 台安县| 重庆市| 靖宇县| 来凤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