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式街區規劃與設計
- 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
- 2220字
- 2019-12-13 15:15:06
1.中國封閉社區的歷史演變
(1)隋唐宋時期
古代城市出于軍事防御目的,多成封閉形態,并設有城墻、城門、護城河、城堡等,如古羅馬時代的城市和中國唐代的長安城(隋代時稱大興城)。在隋朝,由于原來的都城排水不暢,城內污染嚴重,因此隋文帝命宇文愷規劃建造新城,而大興城就是在此背景下修建而成的。大興城面積達83.1平方千米,城區分隔成108個坊。為了便于安全管理,唐長安城不僅在四周設有城墻,城區的每個里坊四周也全是高墻。里坊內有南北貫通的小街,坊墻四面各開1~2個坊門,供坊內居民出行。由于設有宵禁制度,到了夜間各個坊必須把門關上,人們也不允許走到坊外的街上。與此同時,隋唐時期的商人地位底下,商業活動僅限于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即東市與西市,并嚴禁沿街設市。因此,坊與坊之間并沒有沿街商鋪,更沒有街道生活,每個坊都是一個獨立的封閉街區。同時為了體現皇權的威嚴,長安城的街、坊尺度都修的非常大,其中位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甚至修到150米寬。由于盛唐時期的中國國力強大,長安城也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城,因此長安城的形態對于后世的中國城市規劃影響深遠,比如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參考唐長安城修建的。
然而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皇權的衰落,越來越多坊的圍墻被打開,開始出現在規定的“市”以外進行的商業活動,里坊制逐漸走向崩潰。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市坊制正式取代里坊制,宵禁制度也被取消,商業活動可以全天候在街市中進行,同時商住混合用地也非常普遍。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就是這一時代汴京繁華的城市街景。
唐宋時期的城市規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政治取向和經濟水平的變遷,也對此后數百年中國城市的建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唐朝坊市圖
(2)計劃經濟時期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土地資源充足,人口迅速增加,但食品等資源供應短缺,城市政府公共財政能力孱弱。隨著“一五”計劃期間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單位體制的建立,在“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節約用地、少占農田”的規劃建設原則指導下,土地被劃撥給“單位”建設,把供水、電力、電信等市政服務交給獨立核算的市政“單位”經營,以將市政建設的投入和運營維護費用降到最低,由此衍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型“單位大院”。政府興建了大量的單位大院型綜合居住區,這種“單位制”城市規劃奠定了中國現代城市形態的基調。

四合院
根據1958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當時的城市居住區以小區為基本單位,面積為30萬至60萬平方米。而單位大院是集工作與居住兩種基本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居住區,大部分占地面積都相對較大,且這些單位大院多以城市主干道為邊界,并通過設置圍墻、柵欄和門衛形成封閉、半封閉的門禁社區。這種邊界規則使城市路網密度較低,每個單位大院就像一個小社會,對外相互割裂,缺乏聯系,降低了城市的通達性,既不利于行人穿行又加重了主干道的交通壓力。由于建國初期商品經濟并不發達,因此商業主要布置于單位大院內部,并未沿街布置,與隋唐時期的里坊制類似。
(3)20世紀80年代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人口和下鄉青年重新向城市聚集,造成了嚴重的住房短缺。為解決城市住房問題,國家倡導成立國營房地產公司,通過“三通一平”進行新區開發同時“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居住小區,再由各種單位來購買住房作為福利分配給職工居住。隨著單位的改制及住房的商品化,一些企業類的單位大院轉化成為功能單一的居住小區模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住建部在全國開展“城市住宅小區試點”及“小康住宅示范小區”等項目,如廣州五羊新城、上海康樂小區,結果單位住宅小區逐漸替代單位大院,成為城市居住區規劃建設的主流模式。
(4)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人們逐漸意識到房屋和土地作為商品和資產的價值,房地產價值逐漸顯化,房地產市場初步形成。由于住房市場化的形成與單位制的解體,商業活動開始沿街破墻,原來單位大院的沿街住宅的底層也開始被用于商業用途,如廣州的六運小區。這與北宋時期的市坊發展類似。
1998年,住房建設的任務從單位、政府轉移到開發商手里。政府通過土地招拍掛制度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給開發商,開發商再和銀行聯手通過按揭貸款把住房賣給購買住房的市民。這個體制極大地推動了住房供應,緩解了城市住房緊缺的問題,政府還獲取了巨額土地出讓金以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開發。
政府通過供應較大的地塊來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同時又可以因此減少市政設施、市政道路的建設和維護費用投入。這也是今天中國土地財政制度和超大街區的起源。在這種利益驅使之下,政府按居住小區甚至居住區的規模向開發商出讓土地變得屢見不鮮。尤其隨著中國機動車的普及,以及當時社會普遍認為機動化代表“富裕、先進”的思想推動,各地爭相建設城市快速路和高架橋。因此,城市郊區的超大型社區開始出現,如廣州碧桂園、祈福新村等。這些社區里面有學校、超市、會所等“半公共”設施,如同單位大院一般,只是居民之間不是同事關系,而是鄰居。為了保障居住區的安全和業主的隱私,這些社區都是采用封閉式管理。
舊城改造的興起使建設大型住宅區的風潮從郊區刮到了市中心。為了減少時間和經濟的投入,開發商往往采用大拆大建式的改造,將城中村和古城變為城市中心的大型高層門禁小區。此外,房地產經濟利益驅使下的“造城運動”也使超大型封閉式小區進一步蔓延。這種用途單一,以大地塊、封閉式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小區設計不僅僅應用于商品房,連同一時期的保障性居住區也紛紛采用了這種樣式,以至于普通民眾認為這就是小區建造的標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