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社保”和“商保”的比較
建立重特大病保障機制,化解居民災難性風險,是完善醫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質量的措施。這一決策導向的出發點和方向無疑是正確的,符合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原理,問題是如何通過具體政策實現這一目標。目前提出的辦法是要運用市場手段,向商保購買醫療保險,原因是有一個“公認”的道理,即政府機構的效率一定比不上商業機構。但不能忽略一點,這個道理的前提是這個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非常完善。我國目前還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路上,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在現實情況下,醫保基金委托商業機構經辦還是由社保機構直接經辦,哪個更具有優勢。
參保人員繳納保費,希望在患病時得到補償。用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假如你有120 元,委托別人為你買東西,你肯定要找一個會辦事的人,現在出現了“社保”和“商保”兩個人,如何比較選擇?
比較“社保”和“商保”的機構抗風險能力。我們知道,“社保”是地級統籌,也就是說,你繳的120元可能分散在多個機構,假定三個吧,120元被分成了30元、50元、40元,這些機構之間基金不能通用,這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當你能報銷的醫療費超過40元時,那個只有30元的機構就沒有能力支付了。從體制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提高統籌層次,或者通過“再保險”的辦法。我國幾家商業保險公司都是全國性的大公司,但各地分公司各自核算,如果從“再保險”的角度看,“商保”至少要在省一級建立風險平衡機制,而且還要在“社保”無力提供特大病保障的情況下,其才能優于“社保”,但從實際來看,各“商保”沒有在省級進行風險平衡之能,各地“社保”基金也均有結余。既然如此,委托“商保”利用“再保險”的市場手段就沒有前提。
比較“社保”和“商保”對資金的增值能力。醫保是現收現付,邊籌邊花,基本上沒有錢可以做長期投資。“社保”增值的途徑只有銀行利息,120元最多拿到定存零取一年期的利息,估計沒多少。那么“商保”呢,也許可以到金融市場炒股和買基金,但就目前金融市場的情況似乎沒有多少賺錢的希望。不管怎樣,在增值方面,商保比社保有政策優勢。問題是,文件為什么還要規定在120元中保證“商保”有4%的盈利,還要承擔“商保”的運營成本?而“社保”卻不能從120元中提運營成本,更不能盈利歸己,只能留到下年繼續用。也就是說,社保會把所有的保費收入花在參保人身上,而“商保”最多只把不到96%的保費收入花在參保人身上。這120元你會委托給誰,不說自明。
比較“社保”和“商保”購買醫療服務的有效性。兩者在醫療服務市場買東西誰的能力強一些?一是對醫療服務市場信息掌握的程度,“社保”組織醫藥專家的手段強于“商保”;二是與醫療機構的價格談判能力,“社保”有十幾年的數據和經驗,強于“商保”;三是對醫療服務的監督能力,“社保”有法定權力,強于“商保”;四是現代化信息系統的支撐,“社保”網連到了各類醫院以及銀行等外圍,強于“商保”;五是對參保人家庭收入等信息的了解程度,“社保”強于“商保”;六是工作人員管理機制的靈活性,一個是市場用人機制,一個是參公機制,這方面“商保”肯定強于“社保”。但既然基本醫保是政府的民生工程,為什么就不能給“社保”機構多點編制?為什么不允許“社保”提管理費,而允許“商保”強行從基金中盈利?這不免令人思考良多。
不論是政府財政的錢、醫保基金的錢,還是個人的錢,花的時候都要貨比三家,這是基本道理。專家們有時把理論搞得很玄乎,并在玄乎中只作簡單推論而不是細心求證,如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委托商業機構等。專家們講講也就罷了,無非是道行有深淺,觀點有不同,但政策決策就不能如此了,必須嚴密,必須系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