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大病保險應該委托給商業保險嗎
最近一個權威的社科機構請各方面的專家開了一個座談會,一些已委托商保經辦大病保險的地方在會上介紹了做法,并用數據說明如此做法提高了保障水平,減輕了群眾負擔。為此,會議得出結論,大病保險經辦應當委托商業保險。看到這個結論,不禁讓人聯想到一個場景:一個矮個子的人戴了一頂高帽子,就說自己比姚明個子高了。醫保基金多劃出了一塊基金來辦大病保險,保障水平能不提高嗎?
本來是由社保經辦還是由商保經辦是個比較研究的命題,一個地方搞起大病保險,無論誰經辦都會出現提高保障水平和減輕群眾負擔的效果,但如果是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就應當論證在相同的醫保支出水平下,由誰來經辦,提高保障水平的程度會更高,這樣才能說明優劣。迄今為止,還真沒有發現一篇報告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用比較數據來說明社保和商保經辦誰好。當然,有不少人寫文章說商保具有精算等技術優勢,然而,僅有結論沒有證據,甚至沒有具體案例來說明商保的精算算得比社保部門的準。據說,在這次會議上還有相關部門的同志痛斥各地推進大病委托商保工作不力,是反市場化、反改革。帽子扣得太大,總得拿出比較數據讓我們知道誰經辦效率更高,不能簡單地認為委托商保就是利用市場手段、發揮市場效率,不委托就是反市場化吧。是否委托應當由科學的數據說話,而不應當用政治帽子來唬人。現在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試點,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比較研究?
還有一件事情我至今仍然不明白,需要請教大方。既然我們委托商業保險的依據是其比社保經辦有效率,那么就需要在相同條件下比較社保和商保的經辦效率。目前社會保險法的規定是,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只能用于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支出,而社保經辦機構的營運經費全部由財政負擔,不得從基金中提取。現在要搞大病保險,政府財政勢必增加社保機構的經費,假定是需要增加A元。如果認為社保經辦機構效率低,政府要向商保購買服務,那么購買商保服務的錢就應當是政府財政原來準備給社保機構的錢,而且購買費用應當不比A元多,商業保險也不應再從其承包的基金中提取利潤。如此分析就讓人難以領會相關文件的精神了,一是為什么政府不是用財政經費而是用醫療保險基金的錢向商保購買經辦服務?部委文件就能以改革的名義改變法律的規定嗎?二是商保機構的盈利為什么要從醫保基金中獲得,而不是從政府財政的購買經費中獲得?商保利潤應當來源于商保優于社保的經辦效率,也就是說如果商保的經辦成本比A元低,其差值才是商保的利潤。三是為什么還要在協議中明確盈利率?看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哪個協議和合同中有規定必須盈利的條款?做生意總是有賠有賺,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會促進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通過提高效率來獲得利潤,反之被市場淘汰。如果規定盈利率,那么誰都能賺錢,還需要什么創新,需要什么效率?這是哪門子的市場經濟?
如果社保和商保的經辦效率比較是一個研究項目,是不是該這樣進行系統設計:一是從醫保基金中拿出相同的錢,明確規定相同的保障目標,比較一下社保和商保經辦究竟是誰的醫療費用支出更少,而且都不能從結余中獲得利潤;二是在實現政府大病保險的政策目標下,政府給社保機構和商保同樣是A元的經辦費用,看商保的實際經辦成本是否小于A元,并明確節約的錢為其利潤。說得更科學一些,就是相同的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如果商保的效能比社保大,而其經辦成本等于或小于社保,就可證明商保經辦優于社保。
請拿出數據吧。我這是有一個數據可以供大家參考,根據南方某經濟發達地區的估算,其政府給社保經辦機構的經費與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比為0.55%,即便商保從基金中支出管理費和獲取利潤合法,哪個商保機構可以將經辦成本控制在0.5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