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教師入門十課
- 王天鋒 曾寶俊
- 11字
- 2019-12-20 15:24:47
第二章 科學觀察課的教學
|第一節|科學觀察的意義
科學觀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流程,科學觀察是連接自然現象和科學真理的橋梁。巴普洛夫曾經將“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他的座右銘。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問、用手摸,不是僅僅憑借人的感官在自然界中進行盲目搜索的活動。真正的科學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要確定觀察的對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步驟等等。這使科學觀察區別于一般的感性認識活動。
小學科學課堂的觀察是對科學家的科學觀察實踐活動的模擬,是小學生未來從事真正科學研究活動的預熱和準備,亦是小學生認識周圍五光十色世界的途徑之一。他們借助觀察走近世界、深入世界,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自然世界聯結在一起,從而打通內外聯系的壁壘,獲得對世界的理解。
小學生的課堂科學觀察活動,因為受年齡限制,往往不夠深刻,不夠全面,主觀性比較強,也很難持久。具體如下: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在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有幾個要素值得關注:
動物觀察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塊:
一是生物體形態的觀察和認識。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身邊常見的動物,如螞蟻、蝸牛等,認識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意識。從簡單動物的觀察入手,逐步發展為觀察鳥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等,比較不同種類動物外形的區別。
二是生物體結構的觀察和認知。認識多種生物,比較這些生物在接觸相同環境時身體結構的異同,例如,同樣是游泳,蛇依靠軀體扭動,鴨子依靠蹼劃動,魚類依靠魚鰭擺動,人類依靠手臂和腿腳的配合。這些都需要學生深入觀察。
三是生物體功能的觀察和認知。生物的生命活動依靠各個器官協同工作,生物器官的工作原理是其功能的體現。這部分觀察主要是模擬觀察,讓學生通過模擬,觀察人體的心臟、肺、眼球等器官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理解動物的功能特征。
此外,對動物和周圍環境的適應關系的觀察,也應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觀察身邊動物的生活變化,理解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水源、溫度等環境因素改變時,行為特征的同步變化。組織學生觀察燕子、大雁等動物南飛北返的生物現象,感受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
【案例描述】
師:螞蟻是一個神奇的生命體,它會爬,會跳舞,會搬運食物,還會搭建房屋,它運動起來靈活協調,小小的身體充滿神奇的力量。那么你們知道它的身體究竟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
師:請大家拿出筆,將你頭腦中的螞蟻外形用筆畫出來,越詳細越好。
生:(用筆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螞蟻)
師:每個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你所畫的螞蟻和小組內其他同學畫的螞蟻有哪些部位是相似的,哪些部位是不一樣的。
生:(小組內交流)
師:想知道我們所畫的螞蟻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嗎?讓我們一起來觀察螞蟻。

師:我們想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究竟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可是螞蟻總是喜歡爬來爬去,如何才能觀察到螞蟻呢?
生:我們可以等螞蟻睡覺的時候去觀察。
生:我們可以在桌子上觀察。
師:螞蟻爬動不利于我們的觀察活動,我們可以想辦法讓螞蟻靜止一段時間,比如我們可以在棍子頂端沾點糖水,吸引螞蟻。
師:請各組同學利用桌子上的螞蟻飼養瓶、蘋果片、草棒來觀察飼養瓶中的螞蟻。特別要注意的是:螞蟻是非常弱小的動物,請不要用手指去觸碰螞蟻,觀察活動結束后要將螞蟻放到草叢里,不能傷害螞蟻的生命。
教師一邊巡視,一邊觀察。每個小組發放一個放大鏡,這個工具將有助于小組的觀察活動。
師:觀察結束,請同學們將螞蟻飼養瓶放好,根據自己的觀察重新繪制螞蟻身體結構圖,注意比較前面的繪制圖和現在的繪制圖有什么不同。
師:在剛才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發現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構成?
生:螞蟻的身體由三部分組成。
師:每一部分都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呢?先說說最前面的部分。
生:最前面的是螞蟻的頭,頭上有兩個長長的觸角,還有眼睛。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螞蟻的頭部有嘴。
師:螞蟻身體的中間部位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中間有腿,由好幾節組成。
師:有幾條腿呢?它們是怎么分布的呢?
生:有六條腿,身體的左右兩側各有三條腿。
師:這三條腿還是一一對稱的呢。那么,螞蟻身體的最后一個部分有什么特征呢?
生:最后一個部分是圓圓的肚子,上面還有一圈一圈的印痕。
師:對,螞蟻身體的三個部分,分別是頭、胸、腹。螞蟻有一對觸角,猜猜看,這對觸角是干什么的呢?
生:探測外界的信息。
生:和同伴交流。
師:你們說得都對。此外,觸角還可以用來感知障礙物、尋找配偶等。你們再說說看,在你們第一次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螞蟻結構圖時,最容易出錯的是哪里?
生:我把螞蟻的腿畫錯了位置,還多畫了螞蟻的腿。
生:我沒有畫出螞蟻的觸角。
生:我多畫了一節身體。
師:看來我們印象中的螞蟻與實際觀察到的螞蟻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眼見為實,只有我們觀察到的才是科學可信的。
【案例描述】
LD教學環節一: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師:蚯蚓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神秘的動物,大家有沒有見過蚯蚓呢?
生:我在操場上見過。
生:我在馬路上見過。
生:我在草坪上見過。
師:那你們一般在什么時候見到蚯蚓呢?
生:在白天。
師:夜晚有人見過蚯蚓嗎?
生:夜晚看不到,因為蚯蚓沒有眼睛,在黑夜它看不見。
師:你確定蚯蚓沒有眼睛嗎?為什么這么認為?
生:我就是認為它沒有。
師:到底它有沒有眼睛呢?蚯蚓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培養皿中的蚯蚓。
師:你們一般在什么天氣情況下見到的蚯蚓比較多?
生:下雨后的路上,經常能見到蚯蚓。
師:看來蚯蚓喜歡雨天出來活動,那么蚯蚓生活在哪里呢?
生:生活在草叢里。
生:生活在土壤里。
師:從哪里可以觀察到蚯蚓的居住環境呢?我們一起到花圃里找一找蚯蚓吧!
生:(觀察蚯蚓的洞)
師:你們發現蚯蚓爬出土壤的洞有什么特征?
生:圓圓的,大小和蚯蚓的身體粗細差不多。
師:那么土壤里面蚯蚓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觀察蚯蚓生活環境圖。說說你觀察到的蚯蚓生活的環境有什么特征。
生:我看到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彎彎曲曲的洞,蚯蚓生活在里面,不需要陽光。
師:它需要空氣和水分嗎?
生:需要。它們經常從洞里出來就是為了獲得空氣和水。
師:其實土壤里面本來就有空氣和水,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下雨的時候,蚯蚓會出來活動。
LD教學環節三: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
師:蚯蚓真的不喜歡干燥的環境嗎?為了研究蚯蚓是否喜歡干燥的環境,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在一個紙盒里放入干泥土和濕泥土,再將蚯蚓放置在里面。為了不讓人為因素干擾蚯蚓的選擇,我們將盒子蓋上蓋子,十分鐘以后觀察變化。
生:(操作實驗,觀察現象)
師:你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我們觀察到蚯蚓爬向了潮濕的土壤,說明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
【案例描述】
師:你們見過蝸牛吧?它是什么樣子的呢?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蝸牛喜歡生活在花叢中、菜園里,它有一個圓形的殼,兩個觸角喜歡晃來晃去。
師: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觀察,將蝸牛的外形畫在記錄紙上,越詳細越好。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們的觀察。
生:(匯報蝸牛的外形)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蝸牛喜歡吃什么樣的食物呢?
生:蝸牛喜歡吃土豆。
師:你見過蝸牛吃土豆嗎?
生:沒有,蝸牛生活在地下,土豆上經常有很多洞眼,我猜是蝸牛啃的洞。
師:蝸牛究竟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呢?
生:我們可以讓蝸牛去吃一吃這些食物。
師:我們可以一起來研究一下。我們可以先將蝸牛放在圓盤中間,然后大家小組討論一下怎樣進行觀察。
生:可以將不同的食物放在距離蝸牛一樣遠的地方,分別放上生菜、牛肉、蘑菇、香干。把這些食物和蝸牛都裝在一個盒子里,蓋上蓋子。中間不可以有任何干擾,每隔半個小時去觀察一次,多觀察幾次,看看是不是一樣的結果。
師:我們可以現場觀察,如果沒有結果,我們可以再多觀察一會兒。每次觀察結束,別忘了做好觀察記錄喲!
觀察蚯蚓時側重于蚯蚓生活環境。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生活環境,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確信蚯蚓真的不喜歡干燥的環境。在證據面前,學生才能信服。
觀察蝸牛則側重于蝸牛的生活習性。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對于學生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猜測,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實驗活動替代主觀臆斷,并且比較主觀認識和客觀事實之間的出入,反思自我認識的不足,從而形成一種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求實態度。
教師在動物觀察課型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把握觀察的本質,圍繞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啟迪學生調動自我的認識經驗,善于制造觀察障礙,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觀察習以為常的動物,遵循科學研究的路徑,獲得更多的科學認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