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科學觀察課的教學

|第一節|科學觀察的意義

從事科學研究活動離不開科學觀察。

科學觀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流程,科學觀察是連接自然現象和科學真理的橋梁。巴普洛夫曾經將“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他的座右銘。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問、用手摸,不是僅僅憑借人的感官在自然界中進行盲目搜索的活動。真正的科學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要確定觀察的對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步驟等等。這使科學觀察區別于一般的感性認識活動。

小學科學課堂的觀察是對科學家的科學觀察實踐活動的模擬,是小學生未來從事真正科學研究活動的預熱和準備,亦是小學生認識周圍五光十色世界的途徑之一。他們借助觀察走近世界、深入世界,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自然世界聯結在一起,從而打通內外聯系的壁壘,獲得對世界的理解。

小學生的課堂科學觀察活動,因為受年齡限制,往往不夠深刻,不夠全面,主觀性比較強,也很難持久。具體如下:

1.觀察科學現象不夠深刻
兒童認識周圍的世界主要依靠自己的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舌頭。他們睜開眼睛就能感受到周圍的陽光,看到自然界的綠色,對此早此習以為常,他們并不會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入地觀察和思考,因此存在一種“熟悉的陌生”現象。例如,兒童可以通過農村生活、電視、動物園等途徑看到牛這種動物,可是,如果你要讓學生回答,牛這種動物有什么特點,它的進食和消化方式是什么樣的,和其他動物有何區別,絕大多數學生都無法確切地回答,因為他們對熟悉的事物缺少有意識的觀察。而科學觀察不僅僅要觀察那些顯而易見的表象,更要通過嚴謹、深刻的思考得出科學的結論。
2.判斷科學現象不夠客觀
小學生的觀察活動,受主觀的影響非常大。他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先入為主的認識局限,而將觀察活動與想象活動糾纏在一起,不能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例如,低年級學生在觀察蝸牛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學生說蝸牛縮進蝸牛殼,是因為怕冷或者怕人,他們常常忽視天氣的炎熱或者有人在場的環境特征。“求實、客觀”是科學和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科學學習活動的大前提。任何時候,任何活動,都不能偏離“客觀”二字,否則觀察活動再多再翔實,也不是科學觀察。
3.認識科學現象不夠全面
科學觀察活動是通過觀察者的觀察,對一個事物的諸多方面形成整體的認識,這必然要動用觀察者的諸多觀察視角。小學生的觀察活動往往具有“盲人摸象”的典型特征,他們往往看到了部分現象,就認為自己已經看到了全部現象;觀察到動態的現象,就會忽視對靜態現象的觀察。
4.科學觀察缺乏耐心和持續性
在日常觀察活動中,很多自然現象,諸如宇宙星際的運轉信息、植物的變化信息等,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觀察到的,也不是在課內能完成的,需要在課余時間有耐心地持久觀察,才可能獲得較多的觀察認知。比如對月相的觀察,要持續觀察一個月,才能完整繪出月相變化圖。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很難做到持之以恒,很可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可能虎頭蛇尾。這種做法的結果是讓科學觀察半途而廢,無法通過科學觀察獲得對自然、對宇宙的科學認知。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在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有幾個要素值得關注:

1.制訂觀察活動的計劃
科學觀察活動最主要的特征是通過觀察活動獲得一定的證據,而不是隨機觀察。這就要求觀察者通過文字的形式制訂具體的觀察要求,促使整個觀察活動圍繞具體的目標有序進行,同時可以使觀察活動的后續改進具有一定的框架。哪些觀察活動還需要強化、哪些觀察活動還需要保持、哪些觀察項目需要改進等問題都與觀察計劃密不可分。
2.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觀察
科學觀察要突破簡單的“看”,形成深刻的“思”。依靠肉眼觀察很多時候是無法突破的,需要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我們分別將其稱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間接觀察是獲得更多觀察結果的重要形式。例如,醫學家為了觀察到人類的肝、肺等內臟器官,而發明了核磁共振、X光等技術和工具,從而獲得人類的更多病理信息。
3.進行客觀、翔實的科學記錄
科學觀察只是科學活動的手段。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就是因為具有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這些事實的得來依賴于科學證據。科學記錄是科學證據最直接的伙伴。所以進行科學觀察活動時,要進行有效的、有序的記錄活動。首先,記錄要真實、客觀,不能摻雜任何感情色彩,做到實事求是。其次,記錄要翔實。對于觀察的點滴都要進行記錄,特別是一些意外現象的出現,均要記錄下來,不排除最后的科學結論與這些意外之間的直接聯系。
|第二節|動物觀察課
動物觀察課的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認識自然界的動物,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存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了解動物的系統和生命之間的關聯機制,從而了解動物生存的奧秘。

動物觀察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塊:

一是生物體形態的觀察和認識。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身邊常見的動物,如螞蟻、蝸牛等,認識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意識。從簡單動物的觀察入手,逐步發展為觀察鳥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等,比較不同種類動物外形的區別。

二是生物體結構的觀察和認知。認識多種生物,比較這些生物在接觸相同環境時身體結構的異同,例如,同樣是游泳,蛇依靠軀體扭動,鴨子依靠蹼劃動,魚類依靠魚鰭擺動,人類依靠手臂和腿腳的配合。這些都需要學生深入觀察。

三是生物體功能的觀察和認知。生物的生命活動依靠各個器官協同工作,生物器官的工作原理是其功能的體現。這部分觀察主要是模擬觀察,讓學生通過模擬,觀察人體的心臟、肺、眼球等器官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理解動物的功能特征。

此外,對動物和周圍環境的適應關系的觀察,也應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觀察身邊動物的生活變化,理解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水源、溫度等環境因素改變時,行為特征的同步變化。組織學生觀察燕子、大雁等動物南飛北返的生物現象,感受動物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

案例1——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
【案例背景】小學生對于螞蟻的觀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一種是課堂上的觀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更接近科學觀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環境等原因,學生不可能在自然界隨時觀察到螞蟻,所以本課只能在課堂上觀察螞蟻。為了能夠讓學生順利觀察到螞蟻的外形特征,需要準備一個透明的玻璃瓶子和一個有甜味的草棒。

【案例描述】

教學環節一:激發學生對螞蟻的觀察興趣

師:螞蟻是一個神奇的生命體,它會爬,會跳舞,會搬運食物,還會搭建房屋,它運動起來靈活協調,小小的身體充滿神奇的力量。那么你們知道它的身體究竟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

師:請大家拿出筆,將你頭腦中的螞蟻外形用筆畫出來,越詳細越好。

生:(用筆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螞蟻)

師:每個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你所畫的螞蟻和小組內其他同學畫的螞蟻有哪些部位是相似的,哪些部位是不一樣的。

生:(小組內交流)

師:想知道我們所畫的螞蟻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嗎?讓我們一起來觀察螞蟻。

教學環節二:組織學生進行螞蟻觀察活動
1.研究觀察螞蟻的方法

師:我們想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究竟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可是螞蟻總是喜歡爬來爬去,如何才能觀察到螞蟻呢?

生:我們可以等螞蟻睡覺的時候去觀察。

生:我們可以在桌子上觀察。

師:螞蟻爬動不利于我們的觀察活動,我們可以想辦法讓螞蟻靜止一段時間,比如我們可以在棍子頂端沾點糖水,吸引螞蟻。

2.用肉眼觀察螞蟻

師:請各組同學利用桌子上的螞蟻飼養瓶、蘋果片、草棒來觀察飼養瓶中的螞蟻。特別要注意的是:螞蟻是非常弱小的動物,請不要用手指去觸碰螞蟻,觀察活動結束后要將螞蟻放到草叢里,不能傷害螞蟻的生命。

3.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教師一邊巡視,一邊觀察。每個小組發放一個放大鏡,這個工具將有助于小組的觀察活動。

4.繪制螞蟻身體結構圖

師:觀察結束,請同學們將螞蟻飼養瓶放好,根據自己的觀察重新繪制螞蟻身體結構圖,注意比較前面的繪制圖和現在的繪制圖有什么不同。

教學環節三:交流匯報觀察發現

師:在剛才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發現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構成?

生:螞蟻的身體由三部分組成。

師:每一部分都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呢?先說說最前面的部分。

生:最前面的是螞蟻的頭,頭上有兩個長長的觸角,還有眼睛。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螞蟻的頭部有嘴。

師:螞蟻身體的中間部位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中間有腿,由好幾節組成。

師:有幾條腿呢?它們是怎么分布的呢?

生:有六條腿,身體的左右兩側各有三條腿。

師:這三條腿還是一一對稱的呢。那么,螞蟻身體的最后一個部分有什么特征呢?

生:最后一個部分是圓圓的肚子,上面還有一圈一圈的印痕。

師:對,螞蟻身體的三個部分,分別是頭、胸、腹。螞蟻有一對觸角,猜猜看,這對觸角是干什么的呢?

生:探測外界的信息。

生:和同伴交流。

師:你們說得都對。此外,觸角還可以用來感知障礙物、尋找配偶等。你們再說說看,在你們第一次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螞蟻結構圖時,最容易出錯的是哪里?

生:我把螞蟻的腿畫錯了位置,還多畫了螞蟻的腿。

生:我沒有畫出螞蟻的觸角。

生:我多畫了一節身體。

師:看來我們印象中的螞蟻與實際觀察到的螞蟻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眼見為實,只有我們觀察到的才是科學可信的。

案例2——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
【案例背景】蚯蚓是制造腐殖質的生物之一,蚯蚓的運動方式非常獨特,學生通過對蚯蚓的觀察可以深入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生物與生活環境是匹配的,一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生物的習性。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平時不容易觀察到。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從細節觀察。

【案例描述】

LD教學環節一: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師:蚯蚓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神秘的動物,大家有沒有見過蚯蚓呢?

生:我在操場上見過。

生:我在馬路上見過。

生:我在草坪上見過。

師:那你們一般在什么時候見到蚯蚓呢?

生:在白天。

師:夜晚有人見過蚯蚓嗎?

生:夜晚看不到,因為蚯蚓沒有眼睛,在黑夜它看不見。

師:你確定蚯蚓沒有眼睛嗎?為什么這么認為?

生:我就是認為它沒有。

師:到底它有沒有眼睛呢?蚯蚓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培養皿中的蚯蚓。

教學環節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

師:你們一般在什么天氣情況下見到的蚯蚓比較多?

生:下雨后的路上,經常能見到蚯蚓。

師:看來蚯蚓喜歡雨天出來活動,那么蚯蚓生活在哪里呢?

生:生活在草叢里。

生:生活在土壤里。

師:從哪里可以觀察到蚯蚓的居住環境呢?我們一起到花圃里找一找蚯蚓吧!

生:(觀察蚯蚓的洞)

師:你們發現蚯蚓爬出土壤的洞有什么特征?

生:圓圓的,大小和蚯蚓的身體粗細差不多。

師:那么土壤里面蚯蚓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來觀察蚯蚓生活環境圖。說說你觀察到的蚯蚓生活的環境有什么特征。

生:我看到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彎彎曲曲的洞,蚯蚓生活在里面,不需要陽光。

師:它需要空氣和水分嗎?

生:需要。它們經常從洞里出來就是為了獲得空氣和水。

師:其實土壤里面本來就有空氣和水,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下雨的時候,蚯蚓會出來活動。

LD教學環節三: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

師:蚯蚓真的不喜歡干燥的環境嗎?為了研究蚯蚓是否喜歡干燥的環境,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在一個紙盒里放入干泥土和濕泥土,再將蚯蚓放置在里面。為了不讓人為因素干擾蚯蚓的選擇,我們將盒子蓋上蓋子,十分鐘以后觀察變化。

生:(操作實驗,觀察現象)

師:你們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生:我們觀察到蚯蚓爬向了潮濕的土壤,說明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

案例3——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
【案例背景】蝸牛是小學生經常見到的動物之一,也非常適合用來做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實驗素材。小學生由于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很多時候對觀察帶有主觀想象的成分,如何引導學生拋棄自我的非客觀認識方式,走向講究證據的科學方式,對蝸牛生活習性的觀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案例描述】

教學環節一: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

師:你們見過蝸牛吧?它是什么樣子的呢?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蝸牛喜歡生活在花叢中、菜園里,它有一個圓形的殼,兩個觸角喜歡晃來晃去。

師: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觀察,將蝸牛的外形畫在記錄紙上,越詳細越好。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們的觀察。

生:(匯報蝸牛的外形)

教學環節二:探究蝸牛的生活習性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蝸牛喜歡吃什么樣的食物呢?

生:蝸牛喜歡吃土豆。

師:你見過蝸牛吃土豆嗎?

生:沒有,蝸牛生活在地下,土豆上經常有很多洞眼,我猜是蝸牛啃的洞。

師:蝸牛究竟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呢?

生:我們可以讓蝸牛去吃一吃這些食物。

師:我們可以一起來研究一下。我們可以先將蝸牛放在圓盤中間,然后大家小組討論一下怎樣進行觀察。

生:可以將不同的食物放在距離蝸牛一樣遠的地方,分別放上生菜、牛肉、蘑菇、香干。把這些食物和蝸牛都裝在一個盒子里,蓋上蓋子。中間不可以有任何干擾,每隔半個小時去觀察一次,多觀察幾次,看看是不是一樣的結果。

師:我們可以現場觀察,如果沒有結果,我們可以再多觀察一會兒。每次觀察結束,別忘了做好觀察記錄喲!

案例評析
上述三個案例雖然都是觀察動物,可是觀察的側重點不一樣。觀察螞蟻時側重于觀察螞蟻的外形結構特征。將課堂觀察的螞蟻與其他圖片上的螞蟻進行比照,看看自己的觀察結論與其他不同類型的螞蟻特征是否相符。

觀察蚯蚓時側重于蚯蚓生活環境。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生活環境,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確信蚯蚓真的不喜歡干燥的環境。在證據面前,學生才能信服。

觀察蝸牛則側重于蝸牛的生活習性。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對于學生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猜測,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實驗活動替代主觀臆斷,并且比較主觀認識和客觀事實之間的出入,反思自我認識的不足,從而形成一種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求實態度。

教師在動物觀察課型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把握觀察的本質,圍繞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啟迪學生調動自我的認識經驗,善于制造觀察障礙,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觀察習以為常的動物,遵循科學研究的路徑,獲得更多的科學認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動物樣本的選擇
盡可能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作為觀察對象。同時,這些小動物在課外可以隨時找到,便于學生在課外持續地獨立觀察,不讓觀察活動隨著課堂鈴聲結束而結束。
2.課堂教學的結構
主要從動物的外形特征的觀察、生活習性的觀察、生活環境的觀察、動物自我保護的觀察等主題展開。無論是學生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教師一定要善于感知孩子的觀察視角,從孩子知道的開始,向孩子不知道的進發,讓孩子啟動觀察的觸角。要以孩子的觀察盲區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觀察。
3.觀察本質的滲透
區分觀察和動物兩個主題的聯系和區別,我們是借助動物實現觀察的目的,而非以觀察動物、發現動物特征為目的。觀察的本質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動,通過研究促進學生觀察素養的提升。科學觀察不是簡單地“看”,而是科學研究的歷程。學生對于觀察任務和觀察目的的理解和把握,對于他們提高觀察質量和培養觀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凤翔县| 闸北区| 宁陵县| 石柱| 新巴尔虎右旗| 海晏县| 仁布县| 乌审旗| 连江县| 历史| 秀山| 剑河县| 施秉县| 虎林市| 同仁县| 商水县| 德惠市| 吉木萨尔县| 龙陵县| 威远县| 横峰县| 夏河县| 涡阳县| 泽库县| 黄浦区| 常德市| 普陀区| 胶南市| 工布江达县| 建瓯市| 盐津县| 萨迦县| 顺平县| 麦盖提县| 邵阳市| 广南县| 乌什县| 辽源市| 浠水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