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創造性思維,走出思維定式的桎梏
全面認識創新性思維
創新,英文詞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文。20世紀初,“創新”一詞首先出現在德國經濟學家史蒂文森的論著《經濟發展理論》中。史蒂文森認為,要做到“創新”,則需要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組,有機地引入生產體系,“創新”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取潛在的利潤。史蒂文森的理論最初并沒有得到關注,直到二十年后《經濟發展理論》英文版問世,他的理論才轟動學界。
創新性思維所引發的最直接結果是使現有信息量增值。創新思維增加了知識的含金量,通過將現有知識進行分解和組合,從而讓已有信息發揮出新的功能。在創新性思維過程中離不開分析、推理、聯想等過程,因此需要一定時間的思維訓練、知識儲備、素質積累才能達到。創新性思維的運用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它對思維的主體有著較高的要求。某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過程,往往伴隨著長期的鉆研和探索。
創新性思維從大體上說來,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新穎性。創新性思維貴在“創新”二字。創新意味著它必須在思維的角度上、思考的技巧上等具有與前人不同之處,具備一定的開拓性,不能僅止步于對前人成就的模仿上。這就要求思維的過程中不能被司空見慣的事務所迷惑,要從平穩有序中找出對事物全新的認識角度,以求得到新的發現和突破。
第二,靈活性。創新性思維沒有現成的規律和程序可以遵循,它的程序和途徑也都沒有固定的體系和框架。進行創造性思維時就需要迅速地轉移思路,多方位地去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創新性思維的靈活性還與思維主體在該行業內部的原則界限內的發揮程度有關。小企業的發展一直是一個難題。麥肯錫的咨詢人員指出,作為企業的經理,不能一直沿用舊思路進行管理,否則企業未來的發展只有死路一條。麥肯錫的咨詢人員給出了兩條可能的發展路徑。其中之一是企業經理必須要考慮聯合辦廠、引進外資、加大產品宣傳力度,乃至進行技術創新等。這些是方法技術層面上的革新之舉。另外的途徑則是考慮與大企業合并,或者企業的轉產等。這些是針對結果的創新思路。上述兩種不同的思考角度,都是運用創新型思維對企業經營問題的改進方法。
第三,藝術性。創新性思維活動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動,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發揮,取決于思維主體的開放性。創新性思維活動不能完全用邏輯思維去解釋和歸類,它的發生常伴隨“直覺”“靈感”“想象”等。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所以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和隨機性。創新性思維活動與藝術活動有著相似之處。
同創新性活動類似的是,藝術活動也是充分發揮主體的因素。如凡·高在創作《向日葵》的過程中,就運用了想象、幻想、直覺等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向日葵》的成品固然可以供人研究和臨摹,然而其內在的精髓卻只能屬于凡·高,一個畫家的創造力是無法被模仿的。因此,才會有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偷盜真正的世界名畫,就是因為真品的最大價值在于天才般的創意。
麥肯錫的咨詢人員指出,對于企業經濟而言,創造性思維的內在品質也是不可以被模仿的。一旦企業走上了模仿的道路,那么企業在商業活動中將永遠錯過最好的機會。正因為創造性思維不能任由被模仿,因此創新性思維活動也屬于一門高超的藝術。
第四,未知性。創新性思維的根基來源于客觀事實和條件,然而其指向的目標并不是現存的事物,而是未知的、潛在的、尚待實現的對象。企業應當如何走,如何利用市場環境和經濟規律,發展的過程有多少可能的機遇和拐點,這些都需要付諸行動慢慢檢驗。創新性思維活動只能是在猜測中無限接近于真實的結果,正是這些不完全的認識,使創新性思維充滿未知性。
第五,風險性。前文提到,創新性的思維活動是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風險。商業運作的發展和方向不同、創新性思維的實踐條件和水平、觀察者分析的水平和能力等都會左右結果的導向。主觀和客觀的限制,有可能讓創新性思維結果毫無成效,甚至由于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而造成重大損失。
從麥肯錫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很容易看到創新性思維的影子。麥肯錫的員工除了具有各式各樣成功的背景之外,普遍具備思維的敏捷性和敢于嘗試的獨創性。麥肯錫公司的員工雖然普遍聰明,卻未必是具有天才般智商的人士,然而他們頭腦靈活、不畏權威、有著標新立異的勇氣。在麥肯錫公司,沒有任何一個創意會被嘲笑。員工們敢于承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局限,對許多事物抱有好奇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此外,他們合理地使用大腦,以做事為樂,因此創新這一需要大量精力的活動在他們看來并不是負擔。
創新性思維意味著風險與機會、失敗與成功并存。企業應當有意識地提高員工創新性思維的能力,訓練他們學會系統思考、逆向思維的能力。企業應當包容不同的觀點,不輕視任何設想,即使它尚在雛形。企業應當形成自由的文化,不要過于強調個人成就。創造力往往來自差異性,而非相似性;創造力主要源自發散性思維,能夠突破思維上的固定模式。創新性思維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長遠的影響力,應當引起每一位決策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