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近代日本的對外侵略與輿論操作

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啟示本文據“北大新聞學茶座”第26次活動(2012年12月1日)的主要內容整理。

湯重南


主講人簡介

湯重南,1940年11月生于重慶,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現任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關系、日本近代經濟史、日本近現代史等。出版《日本通史》《日本帝國的興亡》《太平洋戰爭新論》等著作十余部。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叫湯重南,因為我是在重慶出生的,所以名字里含有“重”這個字,常常有人讀zhòng,其實是chóng,“重慶”的意思。很高興能和大家交流。

最近幾年,國內輿論界熱衷于討論現代化,特別是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時,關于近現代化的爭論更是激烈。談到近現代化,必然會談到日本,談到明治維新。時至今日,很多亞洲國家仍然將這樣一個曾給人類和平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國家視為近現代化的榜樣。

那么,應該如何認識日本的近現代化?如何認識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與軍國主義道路之間有何關系?日本的近現代化道路對中國乃至亞洲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今天,我們在一起討論這些問題,研究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示,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分為二看待明治維新

日本是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但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還只是一個弱小、落后的東方封建國家,正是通過明治維新,日本才走上了現代化道路,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大國——“大日本帝國”。

日本以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起點,猶如“彗星那樣登上舞臺”,劃破了因屢受歐美列強殖民侵略而籠罩著亞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沉淪中的東方各國、各民族帶來了希望。近代以來,東亞各國在驚嘆日本迅速崛起之余,紛紛全方位效法日本,欲使本國、本民族能像日本一樣振興、騰飛。然而,不幸的是,崛起后的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發動了侵略戰爭,在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打擊下,最終在1945年8月投降。

日本明治維新的一些經驗固然可供參考借鑒,但崛起后的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又的確有很多教訓,更值得警覺記取。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近150年的歷史,大致以1945年為界,分為戰前和戰后兩個歷史時期:戰前又以1895年甲午戰爭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戰后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在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至甲午戰爭階段,近代日本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從封建農耕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同時也面臨著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的使命。這一時期雖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的影響及開始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問題,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是內治優先,還是國內各項資本主義改革的進行。所以,在這一階段,近代日本留給東亞的歷史遺產,還是以正面的、積極的改革經驗為主導。而在1895年甲午戰爭后直至1945年日本帝國敗亡階段,日本確立了軍國主義,走上了對外侵略的不歸路。雖然在國內也有過短暫的大正民主運動時期、憲政常道發展時期;雖然在日本殖民地和被占領地區,客觀上其資本主義因素也有所發展,但這一時期占主導的是侵略,是戰爭破壞和毀滅性的后果。近代日本在這一階段留給東亞的歷史遺產,無疑是以負面的、消極的慘痛教訓為主的。這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個歷史遺產,對近代日本不同歷史階段的兩分法,主要應以甲午戰爭前后作為區分。

明治維新改革經驗可借鑒

明治維新的巨大功績、正面效應及可供借鑒的經驗,此前國內不少學者已經進行了闡述。在這里,我將集中歸納、扼要闡述。

明治維新及日本現代化的巨大成功,可歸納為“一大變革、兩大成果、三大政策、四大領域”。

“一大變革”: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它使日本真正登上世界舞臺,它是日本發生歷史命運巨變的重大的轉折點。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在世界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地位,而真正引起世界關注,就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

“兩大成果”:第一,日本社會完成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它僅用了半個世紀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強國;第二,實現了民族和國家的獨立自主,成為亞洲唯一避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命運的國家。

“三大政策”: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在實行資本主義改革時期,提出、制定和貫徹、推行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其中,“富國強兵”政策的推行使日本的現代化與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緊密相連,使日本走上軍事、戰爭的軌道。

“四大領域”:巖倉使團在出訪歐美確定“內治優先”后,貫徹“三大政策”及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四大領域的改革。

一、經濟改革:進行地稅改革,確立近代土地稅制度,廢除幕藩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運用國家政權力量,動用國庫資金,加緊推行資本原始積累,并以國營軍工業為主導,按照西方樣板,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文化改革:整頓舊教育機構,設立大中小學及各類專業學校,頒布教育法令,確立近代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普及率;廢除封建時代遺留的舊風俗習慣,宣傳獎勵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推動“歐化”風潮;開展資產階級社會啟蒙運動,傳播西方啟蒙思想。

三、政治改革:牢牢掌握國家大權,通過各時期的政治改革,來建立、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制,最終確立了日本帝國的近代天皇制。

四、軍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改革舊的封建軍制,建立了近代的警察制度,建立了近代常備軍;同時,大量引進歐美的一些先進軍事制度和建設大量近代軍事設施,海軍主要學習英國,陸軍主要學習德國,很快使得日本的裝備、指揮和戰斗力得到極大的加強與提高,居于亞洲第一的領先地位。

日本正是通過明治維新的成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級強國,其成功經驗可以概括為:

一、推翻幕府封建統治后,掌握政權的明治政府提出了明確的圖強總綱領、總目標。

二、日本明治政府制定和貫徹執行了其基本國策、大政方針和具體政策,并持續進行一系列改革,而以改革促發展是可取的、正確的。“三大政策”及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改革,雖然也都存在不少問題,但基本上是符合日本國情的。明治政府抓緊進行了持續20多年的各項改革,對外堅持開國進取,面向世界,努力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各項先進科學技術,并經過吸收、消化,使之日本化。

三、明治政府重視和抓住關鍵,進行制度建設。日本不僅持續進行各領域的體制改革,而且特別重視各方面各領域的制度制定。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軍事外交制度等均全方位地全面制定,在各領域均嚴格推行制度化。

四、在貫徹執行和落實政策、措施時,特別注意細節,精密計劃做每件事的具體辦法,權衡利弊,然后認真去落實。日本似乎并沒有制定過五年或十年發展規劃,只是就每個具體問題扎扎實實地去貫徹執行,認真解決。

五、在重視新時代意識、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和調動其積極性方面也有許多可取的、有實效的經驗。日本政府敢于重用有勇氣迎接內外挑戰的人才。這種人才,不僅局限于皇族、華族和精英層,而且包括底層平民;不僅有支持明治政府的,而且有曾拼死反對明治政府的人。

日本近代化道路不應效仿

我個人認為,明治維新的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主要集中于戰術層面,比如如何推進改革、如何進行制度建設,如何抓落實和如何選人用人等。

從宏觀戰略層面來看,即便明治維新對日本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成功,但以明治維新為起點的日本式崛起的道路、日本的近現代化模式,就未必值得中國學習、模仿。

明治維新具有兩重性——日本強國之路本身就是一個悲喜劇。

隨著日本迅速發展、修改了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后,日本的國家戰略便演變成追求東亞霸權甚至狂妄地企圖在亞洲及世界稱霸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后,日本就開始走上了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三大政策”中的“富國強兵”,以及軍事方面的軍制改革等,也成為擴張侵略的準備和條件了。

日本明治維新后,為何會窮兵黷武,走上軍國主義與法西斯道路呢?

第一,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發源于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武家當政及武士道精神。其對外侵略思想也是“源遠流長”。

第二,是明治維新這場日本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不徹底性。

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大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成為維新領導人向日本國民,特別是向軍隊和學生灌輸的倫理規范,在《軍人敕語》和《教育敕語》中浸滿了武士道精神,成為日本鼓吹軍國主義和推行軍國主義教育的集中代表。舊武士等級不復存在,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是主導力量。

第三,日本資本主義起步晚,卻迅速發展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機,是以對東北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和武裝侵略為重要手段的。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迎來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所以,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除了具有早期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典型外,更具有軍國日本的特點。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是主體,是三大政策之首。近代日本發展走的是“強兵富國”之路。“強兵富國”路線的推行,使日本工業化的實現即產業革命的完成均與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緊密相連。待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捆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點,使日本被納入軍事、戰爭軌道,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第四,日本國內外均無制約和阻遏軍國主義發展的形勢和力量。日本國內曾有三次民主運動高潮,即自由民權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和“護憲三派”斗爭,但均遭失敗;日本對外侵略時,屢屢冒險卻均較輕易得手,這更加刺激了日本向軍國主義道路的加速。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發展是與日本的崛起同步的,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孕育形成階段(1868—1877年):大體上是從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這是日本開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10年。在這10年的時間里,日本確立和鞏固了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并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這標志著日本近代軍國主義初步形成。

二、完全確立階段(1877—1894年):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三、發展與演變階段(1895—1945年):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不斷地從戰爭走向戰爭,幾乎是每5年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徹底失敗。1936年日本法西斯上臺,軍國主義確立。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形態。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具有以下特點:軍國主義無義戰;瘋狂的冒險性、野蠻性,掠奪性和欺騙性。

日本軍國主義不僅危害世界和亞洲,特別是對中國、朝鮮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累累罪行,也最終使日本帝國敗亡,招致滅頂之災,使日本人民蒙受苦難,危害深重。

由此可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是果,明治維新是因,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日本的近現代化道路不足為師。中國可以學習借鑒日本推動明治維新的方法和手段,但明治維新的核心內容、改革方向并不可取。中國還是應該走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道路。

軍國主義敗亡教訓深刻

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又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教訓呢?

一、近代日本國家戰略的錯誤是最致命的。日本帝國制定的基本國策、總目標、總綱領和總政策中已埋下了禍根。“與各國對峙”“宣揚國威于四方”等國家戰略目標,也表明了對外擴張的野心。

“與各國對峙”等口號后來越發成為軍國主義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的動因和行動口號了,對外侵略擴張和追求霸權演變成了日本的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這一根本性錯誤,是日本帝國敗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教訓。

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是造成日本帝國最后敗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日本招致滅頂之災的必然。總結其教訓,就是只有根除日本軍國主義產生、形成發展的幾個成因,才能避免和防止軍國主義滋生、發展。走軍國主義道路,最后必然失敗。這是近代日本現代化道路留給日本及全世界各國的歷史教訓。

三、推行以“強兵富國”為主導的政策,是日本帝國敗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味強兵、發展軍事,最后不能富國而只能敗國、亡國。

四、妄圖以對外侵略戰爭實現強國夢,只能使迷夢破滅。明治初期圖強之時,是以改革促發展,而從明治中后期開始已轉變為以戰爭促發展了。日本帝國的發展,其工業化的實現、產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均是與侵略中國、朝鮮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導致日本國民經濟,直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均被納入軍事、戰爭的軌道,成為又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以戰爭促發展,只能使日本帝國徹底崩潰,使現代化成果悉數喪失。

五、日本帝國崇尚、迷信“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的西方社會的達爾文主義信條,終于自食其果,招致滅頂之災。

總之,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發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崛起幾乎是完全同步的。由于明治維新很不徹底,保留了很多封建因素,特別是武士道精神,日本迅速發展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而日本國內外對軍國主義思想、擴張主義思潮缺乏有效的制約,日本對外侵略時,屢屢冒險卻均較輕易得手,嘗到了很多甜頭,這就更刺激其向軍國主義道路迅跑。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一旦軍國主義思想傳播開來,一旦戰爭的機器啟動,其勢頭將無法遏制,其結果必將是從戰爭走向更大的戰爭,最終將走向滅亡。

日本必須正視歷史,不正視歷史,必將誤導日本之未來。

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牢記明治維新導致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帶來的慘痛教訓,防止軍國主義復活。

互動環節

出席本次茶座的近40人,主要是來自中新社、參考消息、世界知識雜志和中國經營報等新聞出版機構的記者、編輯;人民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研究者;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

在互動環節,大家圍繞當前的現實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問:近年來,多種版本的“侵略有功論”甚囂塵上。這種觀點認為,日本在侵略中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期間,也推動了當地的工業化發展、建立了鐵路、郵電等基礎設施,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的近現代化。如何認識這種論調?

“侵略有功論”站不住腳

湯重南教授:我們反對日本右翼近年來不斷鼓吹的種種謬論,也不認同某些韓國或我國臺灣學者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觀點。

我認為,首先要厘清基本事實。日本為了侵略,將部分地區作為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的提供地和商品市場,為保障和適合日本移民的利益和生活,以進行長久的殖民統治和支撐長期的侵略戰爭,就需要使這些地區具有滿足其需要的“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和一定的生產能力。這就需要在這些地區開辦加工廠、修理廠,直至開設工礦及商業企業;開辟交通運輸業,甚至進行并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設立銀行等金融機構,甚至發行通用貨幣等。而要做這一切,又不得不培養政治、經濟方面的代理人等。這樣的結構就自然地按照日本社會模式,局部地改造和影響這些地區的社會體制,從而不可避免地為這些地區的早期現代化發展提供條件。其次,應如實地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給殖民地及占領區所造成的災難性的嚴重后果。對這些地區人、財、物的慘無人道的殺戮、搶劫和掠奪,極大地破壞了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阻礙了這些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我們更應該揭示日本侵略戰爭和占領殖民地進行殖民統治的罪惡目的,絕不是要這些地區發展,而是為了掠奪原材料、開辟商品及資本的市場和投資場所。這些都只是依附性的、畸形的殖民地經濟。在文化教育上,更是如此,發展文化教育是為了從精神上、文化上徹底摧毀這些國家、地區的民族意識。在朝鮮和中國臺灣及東北的奴化教育及其深遠惡劣影響,就是明證。

還必須指出的是,殖民地人民在擺脫日本枷鎖前,是不會收獲日本殖民者“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下的果實的”。殖民地國家,只有在取得國家獨立之后,才有可能在日本侵占和殖民統治時所積累的一些現代化條件及其基礎之上,開展新的現代化進程,實現本國、本地區的現代化。因此,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獨立和解放,才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關鍵!而這,恰恰是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日本拼死反對的。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功績,只能屬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屬于中國全民族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偉大斗爭和最后的勝利。

問:在中日釣魚島紛爭日益激化、修改和平憲法幾成定局的現實背景下,海內外媒體紛紛呼吁要警惕右翼勢力卷土重來,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對此應該如何看待?

不應盲目頌贊明治維新

湯重南教授:日本國內修改和平憲法的呼聲已經有20多年了,和平憲法實際上已經有所突破,甚至可以說,和平憲法已經被架空了。據日本民調顯示,日本修憲的民意支持率已經達到了六七成,修憲幾乎已經成為定局,但憲法第九條是否會即刻被拿掉,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有可能保留一些詞句,使其名存實亡。至于復活軍國主義問題,我在《日本軍國主義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的導論中作了詳細說明,可供參考。

日本政局常常出現“鐘擺論”的態勢,現在日本往右擺得比較厲害,也不排除未來有往左擺的可能,但中國還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提早預備,尤其是日本政局一旦擺向最右邊的話,中國應該如何反制?

日本軍國主義從來就沒有被徹底清算。日本近代史上的對外侵略戰爭,天皇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天皇的戰爭責任卻從來沒有被徹底認證和追究過。戰后,天皇制也還持續著,雖然已與近代天皇制有質的區別:在戰后的日本,是象征天皇制,“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但可以這么說,日本右翼一直到現在仍然把天皇視為自己的總頭目,他們的一些頭目,至今不用公元或平成紀年,而用皇紀2600多年。戰前的日本軍國主義確切地說應該是“天皇制軍國主義”“天皇制法西斯”。天皇的戰爭責任沒有被徹底清算,這也為日本后來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侵略歷史埋下了禍根,留下了隱患。

卓南生教授(茶座的主持人、北大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學術主任):1968年日本明治維新百年紀念時,日本思想界曾圍繞明治維新展開了大論爭。如何認識明治維新的本質?怎樣評價明治維新以來的近代化路線?爭論雙方分歧巨大。可惜的是,由于中國當時在搞“文化大革命”,有關這場大論爭的內容沒有完整地被介紹,各方對明治維新的負面影響也不甚了了。特別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明治維新、日本的近現代化路線甚至有倍加推崇的傾向。所謂“強弱論”“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應被盲目提倡,“現代化”的日本也不足為師。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半期新加坡在開展“向日本學習”的運動時,我們不少留日經驗者就強調日本的先進經驗固然有可取之處,日本的失敗教訓更值得借鑒。

日本當局為了修改和平憲法,在過去幾十年間從未停止或放松對修憲的努力,歷經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管日本打“領土牌”還是“靖國神社參拜牌”,其實都與修憲的主線緊密掛鉤,而修憲的主題曲就是憲法第九條,因此,第九條的修改看來是勢在必行。

湯重南教授:回望日本明治維新及現代化的成功,總結其經驗,吸取有益的啟示:回望近代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后開始走入歧途,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窮兵黷武而招致滅頂之災的過程和慘重后果,總結其沉重的教訓,是為了東亞現在和未來的和平與發展。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正確把握未來,而如果歪曲或否認歷史,必將誤導未來。

戰后日本66年的歷程也充分說明和平發展才是圖強的正道。以戰后民主改革為起點,才使日本崛起成為“第二經濟大國”。以改革促發展,則能真發展;以戰爭促發展,則發展終將失敗。“聆聽歷史是一種智慧”,我們期望和相信聰慧勤奮的日本人民也能總結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之路,不重蹈覆轍,為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記錄與整理/北大華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徐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山东| 剑川县| 宜宾县| 凌海市| 西城区| 石家庄市| 龙江县| 漳浦县| 鄄城县| 沅江市| 土默特右旗| 个旧市| 定州市| 麟游县| 荆门市| 桐乡市| 武平县| 洛扎县| 沙田区| 准格尔旗| 阿克陶县| 南宁市| 蒲城县| 井陉县| 介休市| 中江县| 揭阳市| 夏河县| 襄汾县| 沅陵县| 曲麻莱县| 高要市| 中卫市| 乐平市| 武乡县| 湟中县| 南川市| 韩城市| 贵港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