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經濟學的跨時選擇理論

一、凱恩斯的跨時選擇理論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無論從先驗的人性看,或從經驗之中具體事實看,有一個基本心理法則,我們可以確信不疑。一般而論,當收入增加時,人們將增加消費,但消費之增加,不若收入增加之甚。”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84.這就是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其核心是,隨著收入的增長,人們的消費支出固然也會增長,但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卻是不斷降低。這一“心理法則”被稱為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對于這一“心理法則”,他認為主要有八個主觀因素(或動機)在起作用。

(1)建立準備金,以防預料不到的變化;

(2)為可以預料到的未來個人和家庭的需要做準備,如年老、子女教育等,目前需要儲蓄;

(3)出于一種人類本能,總希望未來的生活水平能比現在高,而需要存錢;

(4)犧牲目前的消費,賺取投資收益;

(5)即使心中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用途,也想存錢來維持個人的“獨立感”;

(6)把存錢作為投機或進行企業經營之用;

(7)把存錢作為遺產,留給后人;

(8)純粹的吝嗇,以至節儉到不合理的程度。

這八個儲蓄動機,即未來消費的動機,可以概括為:謹慎、遠慮、改善、計算、獨立、投機、自豪、貪婪。與未來消費動機相對應的當前消費動機可以概括為:享受、短見、失算、慷慨、炫耀、奢侈。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93-94.

二、庫茲涅茨反論

按照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會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未來消費,果真如此,從一個國家或地區層面來說,將會有不斷增長的儲蓄率。這一假說受到許多學者的驗證,其中以庫茲涅茨的反論最具代表性。美國統計學家庫茲涅茨發現,在1869—1938年長達70年的時間內,雖然美國的國民收入從93億美元上升為720億美元,國民收入大約增加了7倍,但人們的消費始終與收入維持于一個固定比率,平均消費傾向相當穩定,一直在0.84與0.89之間徘徊(見表1-1)。庫茲涅茨反論明顯否定了凱恩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后來,戈德史密斯利用個人收入而不是國民收入的數據進一步對平均消費傾向長期穩定的結論做了驗證并得到了確認。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這說明從長期歷史看,人們在現在消費還是儲蓄的選擇上呈現一種穩定的趨勢,而非越來越傾向于儲蓄(見表1-1)。

表1-1 庫茲涅茨的發現

資料來源:Simon Kuznets:“National Income, A Summary of Findings”, New York.NBER paper, 1946.table16.

三、現在消費還是未來消費

(一)斯密西斯的解釋

斯密西斯是最早調和兩種跨時選擇模式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認為在短期內消費者是根據現期收入水平來決定將其現有收入多少用于消費,消費占收入的比例隨現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減小,不過與凱恩斯理論的不同在于,他認為從長期看,除了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外,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促進當期消費的增長,使當期消費與當期收入的比例趨于恒定。其他影響跨時選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

(1)人類生產的發展,享受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當期消費支出。

(2)人口向城市集中,助長了當期全社會消費傾向的提高。

(3)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使跨時選擇傾向當前消費。

(4)新產品不斷出現,擴大了必需品的范圍,從而使人們的當期消費支出增加,這也會推動當前消費向上移動。

(二)杜森貝里的解釋

杜森貝里認為,在短期內消費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但在長期過程中,人們的消費要受社會性和習慣性的影響,使消費增加,導致收入與消費保持一種穩定關系。他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1)在消費上人們相互影響,存在攀比傾向。一個人將其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費,不取決于他的絕對收入水平,而取決于他同別人相比的相對收入水平。

(2)消費具有習慣性,它不僅受當期收入的影響,而且還受過去所達到的最高收入的影響。如果目前收入低于過去的最高收入,人們寧愿減少儲蓄來維持已經習慣的消費水平。

杜森貝里的第一個命題,稱為消費的“示范效應”,即消費行為要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消費者具有某種“攀附”行為。第二個命題被稱為消費的“棘輪效應”,消費支出變化要受消費習慣的影響,兩者共同推動了當期消費水平的提高。之后羅伯特·弗蘭克(Robert.H.Frank,1985)在杜森貝利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分析考慮消費者社會性的框架進行了實證檢驗。

(三)弗里德曼的解釋

1957年美國經濟學家密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消費函數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的“持久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重新解釋了影響當前消費還是未來消費的選擇問題。他認為,持久收入是消費者總收入中可以預料到的較穩定的、持續性的那部分收入。在任何一年里,一個消費單位的持久收入并不等于那一年的現行收入,而等于他一生中可以獲取收入的平均值。Friedman 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93.預期因素在計算持久收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響個人預期的因素有:個人的年齡、職業、能力等。正是有了對未來收入的判斷,才能對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的選擇有了理性的認識。與持久收入相對應的還有暫時收入,弗里德曼認為,暫時收入具有瞬間的、非連續的和偶然的性質。暫時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越大,證明收入的穩定性越差,這會影響到人們的跨時選擇行為,人們傾向于選擇儲蓄。理性的消費者從他預期可以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來安排其現行的消費。在收入較低時,可以通過貸款動用今后預期收入的一部分,這樣就不需要壓縮當前消費了。

(四)莫迪里安尼的解釋

美國經濟學家莫迪里安尼在其生命周期理論中討論如何通過跨時選擇的安排使個人消費達到一生效用最大化。據莫迪里安尼與布倫貝在《效用分析與消費函數——對橫截面資料的一個解釋》一文中的論述,消費者一生的總效用是他目前總消費和未來總消費的函數。消費者總是想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費上做最佳的分配,使自己在一生的消費中所獲得的總效用達到最大,從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滿足。個人在任何一個時期的消費只是其此后一生的整個消費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同期中的收入也只是有助于形成這個計劃的一個因素。因此,在任何一個短期內,消費與收入之間并不一定有密切而單純的關系。所以,當現期收入超過或低于計劃消費時,個人將進行儲蓄或負儲蓄。由于退休后斷了收入,消費者為了在退休后也能保持按退休前的消費率安度晚年,他需要在工作期間進行儲蓄。林少宮譯.莫迪里安尼論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18.由此可見,消費者的儲蓄動機主要為了實現終生消費效用的極大化,從而實現一生的最大滿足,儲蓄便是他考慮了人生的全過程,統籌規劃的結果(Life Cycle Hypothesis)。

(五)預防性儲蓄理論的解釋

預防性儲蓄是指厭惡風險的消費者為預防未來不確定性導致的消費水平的下降而進行的儲蓄(Precautionary Savings Theory)布蘭查德.宏觀經濟學高級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70-83.。利蘭德(1968)在《儲蓄和不確定性》一文中強調儲蓄不僅僅是為了在生命周期內擴展配置其資源,同時也是為了對不確定事件加以保險。預防性儲蓄更加強調未來消費在消費者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前提是未來存在風險,人們必須儲蓄,未來才不會窮困潦倒。Annamaria Lusardu.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Motiv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88(2):449-4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关岭| 平定县| 察隅县| 焦作市| 海晏县| 开化县| 金门县| 甘孜县| 平泉县| 封开县| 出国| 张家港市| 宜章县| 唐河县| 峨眉山市| 调兵山市| 七台河市| 南陵县| 修武县| 岑溪市| 彭山县| 小金县| 仪陇县| 吉隆县| 沐川县| 宿松县| 酉阳| 高雄县| 闵行区| 冀州市| 泾源县| 凤山县| 周宁县| 武川县| 隆昌县| 颍上县| 东光县| 肥城市| 武功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