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節 銀行業法律體系

考點1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一)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

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規定,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具體職責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制定并發布監管規章、規則

中國銀監會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并發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規章、規則。其中,審慎經營規則是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出的核心經營目標,包括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損失準備金、風險集中、關聯交易、資產流動性等內容。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嚴格遵守審慎經營規則。

2.實施行政許可

(1)機構準入許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中國銀監會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審查批準。

(2)業務準入許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中國銀監會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審查批準。需要審查批準或者備案的業務品種,中國銀監會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并公布。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相關業務的,應當按照規定報經中國銀監會審查批準或者備案。

(3)人員準入許可。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中國銀監會應當實行任職資格管理。

(4)股東變更審查。申請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銀行業金融機構變更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達到規定比例以上的股東的,中國銀監會應當依法審查其資金來源、財務狀況、資本補充能力和誠信狀況。

3.非現場監管

中國銀監會應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非現場監管,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評價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并表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財會信息。中國銀監會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統計數據、報表,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布。

中國銀監會應當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評級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評級情況和風險狀況,確定對其現場檢查的頻率、范圍和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有權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報送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其他財務會計、統計報表、經營管理資料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并通過持續完善監管信息系統,不斷提升數據質量,充實非現場監管工具箱。

4.現場檢查

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銀監會應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現場檢查,應當依法制定現場檢查程序,規范現場檢查行為。

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根據審慎監管的要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進行現場檢查:進入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檢查;詢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要求其對有關檢查事項做出說明;查閱、復制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隱匿或者毀損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檢查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業務數據的系統。

5.報告和處置突發事件

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銀監會應當建立發現、報告崗位責任制度。發現可能引發系統性銀行業風險、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突發事件的,中國銀監會應當立即向中國銀監會負責人報告;中國銀監會負責人認為需要向國務院報告的,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并告知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財政部門等有關部門。

中國銀監會應當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財政部門等有關部門建立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制度,制訂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明確處置機構和人員及其職責、處置措施和處置程序,及時、有效地處置銀行業突發事件。

6.對銀行業自律組織的指導、監督

對銀行業自律組織的活動,中國銀監會應當進行指導和監督。銀行業自律組織的章程應當報中國銀監會備案。

【例2--9】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具體職責主要可分為()。

A. 制定并發布監管規章、規則

B.實施行政許可

C.非現場監管

D. 現場檢查

E. 報告和處置突發事件

【答案】ABCDE

【解析】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具體職責主要可分為:制定并發布監管規章、規則;實施行政許可;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報告和處置突發事件;對銀行業自律組織的指導、監督。

(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督管理措施

1.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監管措施

銀行業金融機構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中國銀監會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為嚴重危及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損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經中國銀監會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負責人批準,可以區別情形,采取下列監管措施:

(1)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準開辦新業務;

(2)限制分配紅利和其他收入;

(3)限制資產轉讓;

(4)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或者限制有關股東的權利;

(5)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限制其權利;

(6)停止批準增設分支機構。

2.對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接管、促成重組、撤銷等監管措施

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對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處置的方式主要有接管、促成重組和撤銷。

此外,當商業銀行不能支付到期債務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下簡稱《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的有關規定,中國銀監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產。

3.其他監督管理措施

(1)延伸調查。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具有延伸調查權,即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依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檢查時,經批準可以對與涉嫌違法事項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采取有關措施。

(2)審慎性監督管理談話。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可以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監督管理談話,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就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和風險管理的重大事項做出說明。

(3)強制披露。《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規定,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當責令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如實向社會公眾披露財務會計報告、風險管理狀況、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變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項等信息。

(4)查詢涉嫌違法賬戶和申請凍結涉嫌違法資金。《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規定,經中國銀監會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負責人批準,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有權查詢涉嫌金融違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以及關聯行為人的賬戶;對涉嫌轉移或者隱匿違法資金的,經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負責人批準,可以申請司法機關予以凍結。

(三)法律責任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既規定了銀監機構從事監督管理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也規定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考點2 《中國人民銀行法》

(一)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為: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其中,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依照《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有關規定從事金融業務活動。

【例2--10】不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的是()。

A.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B.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C. 維護金融穩定

D.廢除舊的貨幣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為: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二)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督管理權

1.檢查監督權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主要由中國銀監會行使后,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金融宏觀調控,但為了實施貨幣政策和維護金融穩定,中國人民銀行仍保留部分監管職責,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以法律特別規定為限。

2.建議檢查監督權

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執行貨幣政策和維護金融穩定的需要,可以建議中國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檢查監督。這反映了我國中央銀行和銀監部門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檢查方面的職責分工與協調,是一種旨在提高效率的制度性安排。

3.中國人民銀行在特定情況下的檢查監督權

當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困難,可能引發金融風險時,為了維護金融穩定,中國人民銀行經國務院批準,有權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檢查監督。

(三)法律責任

為懲罰違法行為,針對《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各項禁止性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法》設專章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考點3 《商業銀行法》

(一)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

《商業銀行法》規定了商業銀行“三性四自”經營原則,即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商業銀行經營的“三性”原則緊密關聯,相互依存,但商業銀行作為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因其負債經營的性質,商業銀行“三性”中,效益性劣后于安全性、流動性,而安全性又優先于流動性。

(二)商業銀行的業務規則

1.存款業務規則

《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商業銀行法》規定的存款業務基本法律規則如下:

一是經營存款業務特許制。未經中國銀監會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

二是以合法正當方式吸收存款。商業銀行不得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

三是依法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商業銀行應當保證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絕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商業銀行保障不論是個人儲蓄或是單位存款免于非法遭受查詢、凍結、扣劃要求的權利。

2.貸款業務規則

《商業銀行法》從貸款業務指標、風險控制以及業務保障等方面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進行了規定。根據《商業銀行法》,商業銀行開展貸款業務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貸款利率,并遵守有關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針對我國貸款業務常見問題,《商業銀行法》對借款人審查、借款擔保、借款合同、關系人貸款、同業拆借等做出了具體規定。此外,《商業銀行法》還就商業銀行開展貸款或擔保業務的自主性、對違約借款人的權利等制定了貸款業務保障規則。

(三)商業銀行的接管和終止

1.商業銀行的接管

接管是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中國銀監會對該銀行采取的監管措施。接管的目的是對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恢復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能力。

對商業銀行進行接管由中國銀監會做出決定,并組織實施。接管自接管決定實施之日起開始。接管期限屆滿,中國銀監會可以決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年。

2.商業銀行的終止

《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因解散、被撤銷和被宣告破產而終止。

無論是因解散、被撤銷還是被宣告破產而終止,商業銀行在注銷之前都必須經過清算。

(四)法律責任

《商業銀行法》設專章規定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借款人、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違反《商業銀行法》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考點4 相關立法

(一)反洗錢法

反洗錢,是指為了預防通過各種方式掩飾、隱瞞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洗錢活動,依照法律規定采取相關措施的行為。

我國的反洗錢法律規范主要由一部法律和四部央行的行政規章組成,簡稱“一法四規”。其中,“一法”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四規”是指《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和《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

根據上述法律規范,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履行反洗錢監督管理職責。

根據上述法律規范,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義務主要包括:

第一,建立健全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設立反洗錢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內設機構負責反洗錢工作。

第二,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金融機構通過第三方識別客戶身份的,應當確保第三方已經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第三方未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的,由該金融機構承擔未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的責任。

第三,建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在業務關系存續期間,客戶身份資料發生變更的,金融機構應當及時更新客戶身份資料。客戶身份資料在業務關系結束后、客戶交易信息在交易結束后,應當至少保存五年。金融機構破產和解散時,應當將客戶身份資料和客戶交易信息移交國務院有關部門指定的機構。

第四,執行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金融機構辦理的單筆交易或者在規定期限內的累計交易超過規定金額或者發現可疑交易的,應當及時向反洗錢信息中心報告。

第五,按照反洗錢預防、監控制度的要求,開展反洗錢培訓和宣傳工作。

第六,保密義務和報告義務。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依法履行反洗錢義務獲得的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信息應當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規定,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報告可疑交易、配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可疑交易活動等有關反洗錢工作信息予以保密,不得違反規定向客戶和其他人員提供。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報送反洗錢統計報表、信息資料以及稽核審計報告中與反洗錢工作有關的內容。

(二)民商事法律

與銀行業經營管理相關的民商事法律包括民法、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是我國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通則》確立了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和禁止權力濫用原則等。銀行作為民事主體進行業務經營活動,必須符合《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中關于擔保的相關規定與銀行經營管理密切相關。實際業務中,商業銀行主要涉及保證、抵押和質押三種擔保方式。

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根據我國《擔保法》的規定,保證的方式有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并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抵押是指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占有,將該財產設定為擔保物,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物權法》對可以抵押的財產以及不得抵押的財產進行了列舉,并規定只要法律和行政法規沒有禁止抵押的財產均可抵押。《物權法》建立抵押合同成立與抵押權設立分離的機制,即抵押合同可以先生效,而抵押權設立則需經過一定的法定手續后方能生效。

質押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動產或權利憑證移交債權人占有或者將法律法規允許質押的權利依法進行登記,將該動產或權利作為債權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法就該動產或權利處分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我國《物權法》確立了兩類質押,一是動產質押,二是權利質押。《物權法》對可以出質的權利進行了列舉,并規定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可以出質的財產權利方能設立質權。這是《物權法》在抵押物范圍和質物范圍上確立的不同原則。

(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對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變更及轉讓等事宜進行了規定。商業銀行在業務中簽署合同應符合《合同法》的要求,并特別注意遵守《合同法》關于格式合同的規定,公平制定格式合同條款,保護銀行業消費者合法權益。

【例2--11】以下法律不與銀行業經營管理相關的是()。

A. 民法

B. 物權法

C. 商法

D. 擔保法

【答案】C

【解析】與銀行業經營管理相關的民商事法律包括民法、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

(三)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對金融犯罪進行了規定。金融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破壞國家金融管理秩序,使公私財產權利遭受嚴重損失,按照《刑法》規定應予處罰的行為。

金融犯罪侵犯的客體是金融管理秩序,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金融管理法規,犯罪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金融犯罪是一種圖利犯罪,其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有的還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金融犯罪主要包括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詐騙罪兩大類。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對金融市場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從事危害國家對貨幣管理、金融機構組織管理、銀行管理的活動,破壞金融市場秩序,金額較大或情節嚴重的行為。金融詐騙罪是指在金融活動中,違反金融管理法規,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

(四)其他金融法規

為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管理,防范金融風險,國務院以及相關監管部門還出臺了大量行政法規和監管規章,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儲蓄管理條例》《存款保險條例》《現金管理暫行條例》《貸款通則》《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等。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應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和規章,依法合規經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梁平县| 荃湾区| 吉水县| 织金县| 桑日县| 思南县| 东安县| 巴塘县| 石阡县| 临清市| 武宣县| 宜阳县| 霞浦县| 铜陵市| 方正县| 奉新县| 灵台县| 谢通门县| 广宗县| 司法| 噶尔县| 如东县| 化隆| 唐河县| 怀安县| 施甸县| 富锦市| 彭山县| 安溪县| 洛浦县| 廉江市| 石屏县| 准格尔旗| 梁山县| 昌黎县| 肥西县| 通榆县| 惠来县| 孟连|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