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速度的消失帶來損傷 蚊子會被雨滴砸壞嗎

獲得速度是一種運動形式,讓速度突然消失也是一種運動形式。給物體施加力,物體就加速獲得速度,這是我們知道的常識。反過來,速度的消失也會產生力。瞬間消失就能造成瞬間打擊力。但也不是力量有多大就可以解多大的恨,單手使勁去拍打惹你生氣的飛行毛毛和蒼蠅,它們就能輕輕地躲開,以柔克剛這個詞句大概就這么來的。蚊子比毛毛還難對付,否則怎么在那么頻繁的風雨中能生存。小物體碰大物體,速度瞬間消失,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更大。這么說來,打大的不行,打小的也不行,打軟的也不行,打硬的也不行,難怪人們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人體接近2平方米的體表,在承受近兩萬千克的大氣壓,平均每平方厘米1千克左右。可見,我們人體內壓可以平衡大氣壓。人能使出的力量和承受的外力,可以在1000斤量級。千鈞之力應該說是這么來的。

雨滴中生存的蚊子(圖1.33)

圖1.33 蚊子與雨滴

十千米左右高度形成的雨滴,落下來會砸傷人嗎?砸不傷體型較大的人,也許會砸扁蚊子。下雨的時候,蚊子是提前躲起來了,還是任受雨滴撞擊,以柔克剛地化解雨滴的擊打?

胡立德等用實驗研究了水滴砸蚊子,得出了蚊子因體重較輕且可以通過偏斜身體來化解雨滴撞擊從而能在雨滴的碰撞下得以生存的結論。這項成果讓他得到了菠蘿科學獎。

雨滴的下落沒有想象的那么快。由于存在與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空氣阻力,因此,雨滴落地階段的終端速度(最后下落的速度)每秒才幾米。一般不會超過10米/秒。其次,蚊子反應能力極強。我們可能經歷過被它侵襲時那種恨不得拍死它卻又死活拍不著、關燈入睡時它來了、開燈尋找時不見了的情景。你搞不清它掌握了什么樣的飛行奧秘。夜深人靜時,它能鬼鬼祟祟地落在你身體上任何部位。等到你有所感覺,已經將毒液注射到你的皮下。

大自然的雨滴總該教訓教訓它們吧。那么密集的雨滴,就不信砸不中。幾十倍蚊子重量的雨滴,消滅不了它們?可是,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砸中一側的翅膀。翅膀結構如同荷葉結構一樣,是疏水的,即不沾水的。蚊子巧妙地往被砸中的那一側歪斜一下,像荷葉上的水滴一樣的雨滴,滑走了。這種側歪應該是被打歪,而不是刻意側歪來躲避。

蚊子被打歪也沒問題,它有不到百分之1秒的反應能力,很快就可以通過嫻熟的飛行藝術調整飛行姿態。它的腿也有絨毛,也是疏水的。砸中它的腿,也不會打濕,雨滴滑走了。

即使倒霉地被雨滴砸了個正著,由于它又小又輕,要么被推開(如同你揮拳重重地擊打在你眼前飄來飄去的小毛毛),要么被主動側身躲掉,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被雨滴裹住后一直砸向地面。

如果被雨滴裹住,它正好享受坐降落傘的滋味,但同時也會試圖掙脫。隨雨滴砸到地面上會發生什么就得看情況了。由于翅膀以及腿的疏水能力,它不會被打濕,不會被水粘在地上,沒被砸暈的話,可能能像芙蓉出水一樣地鉆了出來。

如果被雨滴裹住帶入水中,就不知道發生什么了。雨滴落水,會激發漣漪圈圈和碰出小浪花,中間可能有小水珠回彈。被裹住帶入水中的蚊子,還能有方向感,還能起死回生嗎?

如果還能起死回生,那么可能聽到雨滴落水的聲音。雨滴落水聲音可不那么單調。

有一首“瀑布”(Cascades)歌,里面有一句:讓我們傾聽落雨的旋律!我們能聽到沙沙的落雨聲音,啪啪的雨滴拍地聲。但是,雨滴落入水中,聲音卻很奇特。我們人耳能聽到水滴落水“咚”的聲音,但仔細測量,還有余音。原來,雨滴潛入水中時,會帶起一個小空氣泡。小空氣泡會震動,頻率可達15000赫茲,即每秒震動15000次,因此在人的聽覺范圍內。聽到咚的一聲后約2萬分之1秒內,就有氣泡發出的鈴響聲。

武師打擊力

如果水滴撞擊地板和人體,也不會帶來什么損傷。人是在風雨中進化出來的。如果雨滴斜著擊中身體的側邊,則有效撞擊速度是投影到人體表面法向的速度。如果雨滴撞擊頭頂蓋,那么由于我們的頭蓋骨進化得已具有較高抗打擊能力,因此也帶來不了什么損傷。尤其是擊打物體時,雨滴會變形消耗了動能,因此物體受到的力與剛球相比小很多很多。再說了,人體沒有想象的脆弱,否則武師就不需要千錘百煉去練成令對手傷筋動骨的絕技。

對普通人而言,武術是神秘的,無論是用于攻擊、表演還是養生。因為神秘所以才導致好奇。將武術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才使對手產生畏懼,不戰而屈人之兵。泰拳、巴西柔術、少林硬氣功、日本忍術、武當劍……。這些名稱,本身就冷嗖嗖的。自然,人們關心的是什么武術最厲害,神秘在什么地方。其實,武術的目的不一樣,要求不一樣。競技體育中的武術不是以置人于死地為目標,只是體現一種對極限的追求以及體現某種對抗性、表演性和觀賞性。非競技性武術則以修身養性、防身健體和提高自身素養為目的。有的絕技則是為了追求某種人體功能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屬于一種形式的極限運動。

科學測量能給出一些可定量描述的答案。《國家地理》“科學看武術”欄目有一組數據,是科學家用科學手段測量幾類武林高手的殺手技在面對同樣目標時的數據。包括空手道、綜合格斗、跆拳道和卡波耶拉的高手都參與了表演和測試。

測試得到的數據包括高手踢腿時的攻擊速度、打擊力度和擊打時的加速度,也包括他們能承受的打擊力。武林高手踢腿時,瞬間可以達到時速100英里的量級(1英里約為1.609千米),能產生1000磅(1磅是0.45千克左右,即不到一斤,1000磅是450千克左右)以上的打擊力。具體而言,空手道高手西蒙(Simon),踢腿時速為71英里,打擊力為429磅。綜合格斗高手利維(Levi),踢腿時速為130英里,打擊力度為1400磅。跆拳道高手布雷恩(Bren),踢腿時速為136英里,打擊力度為2300磅。卡波耶拉高手拉蒂夫(Lateef),踢腿時速為99英里,打擊力度為1800磅。

當然,這是針對靜止目標產生的瞬間擊打力。如果是擊打具有躲避能力的對手,那么擊打力會小多了。這有其科學道理。原來,物體的質量乘以速度代表了一種動量,即動的力量。物體的質量乘以速度平方的一半代表了能量。撞擊或擊打時,讓動量消失需要一定時間的力的作用(物理上叫沖量定理)。作用時間越短,力度就越大。讓動能消失需要力作用一段距離,完成作用的距離越短,力度就越大。于是,用同樣的出腿或出拳速度,打在軟物體上或者打在可以躲閃或后撤的物體上,作用時間或距離就會更大,形成的打擊力量就會小。

人體抗擊打能力

人體不像毛毛和小蒼蠅那樣輕,受到擊打時不會迅速跟隨打擊物體一起運動,而是基本不動地在原地接受沖擊力(至少對于普通人是如此)。如果是巨型剛性結構物體撞擊地上的沒有躲避能力的行人,那么損傷就會極大。汽車如果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誤撞行人,那么行人死亡率會達到100%。每小時70千米死亡率達到90%以上;50千米,死亡率為60%;時速40千米死亡率40%;時速30千米為生死臨界點。時速20千米,被撞行人也會承受較大傷害。

時速20千米,就是每秒5.5米左右,大致是降落傘落地時最大允許速度,或者人從1.5米高跳下時的落地速度。雙腳能承受從1.5米高跳下的沖擊力。如果是汽車正面撞擊人體,由于人體一般部位接受橫向沖擊的能力比雙腳差,因此被20千米時速的汽車撞擊,也會造成較大傷害。

因此,被小物體撞擊,或者被變形的水滴撞擊,傷害不會太大。但如果是大物體尤其是汽車那樣的鋼制物體撞擊人體,就容易受到巨大傷害。

如果是身體側面一個點被擊打,人體受到擊打時會自然側歪,化解一部分打擊力。打擊胸部一點也會通過傾倒而化解一部分力。如果擊打頭部,則由于頸部能傳遞力的能力較小,因此打擊力主要集中在頭部發生作用(包括扭矩作用),容易受到更大傷害。

我們能承受多大的力,與力的作用面積有關。一根細細的針,輕輕用力就能扎進肌肉。青壯年用一根扁擔可以挑起100千克左右的擔子。扁擔壓在肩膀上的面積可能就10平方厘米左右,每平方厘米10千克量級。可見我們能承受的外力非常大。我們環境的大氣的氣壓是每平方米1萬千克左右。我們人體表面積接近2平方米,因此我們在承受1萬多千克的氣壓,平均每平方厘米(手指印那么大的面積)也就1千克左右。

適當的肌肉鍛煉可以使致密纖維能橫向分攤打擊力,能起到蹦床那樣的可以將打擊力分攤到更廣域面積的作用。武林高手通過練習,讓腹部肌肉更加結實,獲得可以保護骨骼和器官的具有橫向分攤作用的致密纖維組織,局部肌肉可以承受800磅的擊打力。

氣功與經絡理論

氣功練習者即使不對特定肌肉進行這樣的練習,也能承受近500磅的擊打力,能承受每秒22米左右的擊打速度。尤其是鎖骨上方的喉部軟組織每平方英寸(約6.45平方厘米)可以承受860磅到2900磅的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氣?

有許多關于氣功中的“氣”是什么的爭論。除了呼吸循環系統中有空氣進入,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足夠的令氣功師具有特異功夫的空氣。當然,經過適當呼吸訓練,在吸氣后通過呼吸系統的膨脹,將腹部鼓起為圓弧形,能起到分攤擊打力的作用。

氣功師感覺到的“氣”或者使用的“氣”,可能是一種內壓。身體肌肉是一種軟物質,介于固體和流體之間。水中有水壓,因此作為軟物質的肌肉也可以產生內壓。本來,我們體內的正常內壓可以抵抗大氣壓,要知道大氣壓平均每平方米有一萬千克。

經過特殊練習,能在特定時刻產生多余內壓不難理解。氣功練習時,許多動作中有四肢和軀體的彎曲和扭轉。這種卷繞鍛煉,可能使肌肉中的纖維、血管以及毛細管等獲得特定有序的排列,一些與血流、淋巴輸運和其他液體輸送相關的細微管道可能更通暢,伸縮性更強,朝著更能激發內壓和朝特定位置與方向傳遞內壓的方式排列和變化。獲得鍛煉的內臟也可能通過暢通的血管或呼吸配合輸送內壓。

身體內液體的輸送速度一般極慢,但壓力波是一種振動,傳播極快,比空氣中每秒340米左右的聲波傳遞速度還快數倍。例如,水中的壓力波傳播速度為每秒1.5千米左右。不知,氣功中的意念發功,是否是在控制一些組織或器官的運動,激發可迅速到達身體某一部位的壓力波。

除此之外,壓力波到達端點時,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會反射,就像乒乓球在臺上反射一樣。反射的壓力波與入射的壓力波的疊加有時會導致相互加強。中醫把脈的脈搏點在手腕,即上肢的末端位置,跳動明顯。心臟產生的壓力波如果是在那里反射、再疊加,那么壓力波的振幅應該可以在那里得到加強。心跳頻率比1赫茲高一點點,每分鐘約75次。假設心跳引起的壓力波在血液中傳播,血管長度是1米。如果依然用水中的壓力波速度來計算,那么從心臟到達血管末端只需要不到1毫秒,一個來回就是1毫秒左右。或者說,壓力波在血管中的來回反射的頻率是1000赫茲量級。這比心跳快多了,因此不會和心臟一起共振。

中醫認為人體上有經絡,經絡上和經絡外有穴位。穴位確實存在,而不像一些質疑者否認的那樣。例如,鹽城師范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劉成林(音譯,Liu Chenglin)等九名科學家,于2014年在《電子光譜學和相關現象雜志》(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報道了經現代儀器(如CT掃描技術)探測的穴位特性。他們發現,在穴位所在的位置,不僅微量元素比別的區域多,而且微血管更細更密集(比非穴位區可以密集兩到三倍)。

古代無法將穴位和身體內部的功能器官的鏈接關系用現代科學語言描述,因此統稱為“氣”。既然穴位上的微血管更密集,那么至少表明穴位有一些功能作用。按中醫理論,不同的穴位(通過按壓或者針灸)對不同癥狀有緩解甚至治療作用。如果穴位是身體功能器官的特定排污口,那么當身體出現某些癥狀,對應的排污穴位可能排污不及時而出現堵塞,于是該穴位按壓時可能出現脹痛或紅腫。也可能出現某種類型的臨時損傷,于是按壓時出現刺疼感。

恰到好處的手指按壓或者針灸可能有助于疏通被堵塞的穴位,甚至修復臨時損傷的穴位,讓排污暢通,從而達到緩解或治療對應癥狀的目的。雖然如此,每個穴位如何與對應功能器官相連不是特別清楚(也許就是不太明顯的血管)。穴位除了可能是特定的排污口,也許還存在極其細微難以探測到的神經組織、內壓傳輸組織或韌帶一類的牽引組織與某個功能器官相連。如果有這些功能,那么刺激時也就把刺激的作用傳輸到對應的功能器官之中。也許,有一些穴位是一種閥門或開關類的局部組織,被刺激時可以激發具有不同頻率的神經信號或內壓波(如同笛子按住不同風口能激發不同頻率的聲波一樣)或其他牽引信號,而身體不同的功能器官可能對頻率和振幅或其他牽引信號有種選擇。

經絡理論實踐了數千年歷史,不會違背科學原理,只是目前尚未完全按現代科學方式了解透徹。尚不了解并不表明不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富阳市| 吉安市| 东乌| 马鞍山市| 红河县| 曲周县| 莱州市| 贞丰县| 阿瓦提县| 六安市| 钟山县| 临夏县| 英吉沙县| 本溪市| 克山县| 西华县| 阳信县| 孟津县| 桑日县| 突泉县| 大同县| 长丰县| 全椒县| 峨山| 隆昌县| 湘潭市| 富锦市| 双流县| 闽清县| 巴马| 济南市| 开原市| 龙门县| 洮南市| 安岳县| 光泽县| 南木林县| 蒙城县| 宁南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