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的旋律與變化的世界
- 吳子牛
- 2725字
- 2020-11-28 16:49:12
4.極限飛盤 自行車
說了那么多失穩、旋轉與振動,無非是講了現象與道理。該看看具體的應用輕松一下了,要知道旋轉的宇宙還在后面呢。這里就給兩個與旋轉有關的例子吧,再多,連這里也會不輕松。第一個是極限飛盤。之所以要提它,是因為扔極限飛盤不僅是最近幾十年興起的體育運動,而且簡單的形狀包含了多種飛行奧秘:既是產生升力的翅膀,也是旋轉的飛碟,還可以是徐徐下落的降落傘。第二個例子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行車。讓初學者感覺在玩雜技的自行車,其穩定性到底來源于車輪旋轉還是什么?科學家為此吵得一塌糊涂。看看他們是如何吵的吧,連超市拖輪車都搬出來了。如果不明白道理,人們就搬出一個更難明白的道理來解釋,直到你覺得累了,也就懶得刨根問底了。事情還沒完,別忘了你是在空氣中穿梭,空氣也會添點亂子,怪不得有的自行車會罩一個罩子,說:俺也是流線型啦,空氣友好善待我吧。
極限飛盤(圖1.27)

圖1.27 極限飛盤
從側邊看飛盤,一面向上凸,近似呈圓弧狀,另一面是凹腔。側邊帶有輪邊,即唇緣。手指握住輪邊,甩出去時容易讓飛盤旋轉起來。從凸的一面看,飛盤呈碟狀,即具有圓盤的形狀。直徑一般在20~25厘米。由于一側是帶有輪邊的凹腔,因此形狀有點類似于降落傘。
飛盤形狀看似簡單,但飛行時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科學原理。極限飛盤的飛行,把機翼迎角效應、轉盤陀螺效應、旋轉時帶來的馬格勞斯效應以及下落時的降落傘效應集中在一起。
迎角效應:讓極限飛盤帶迎角前飛,就會產生升力。這種升力會被上表面的弧度進一步加強。由于有了升力,極限飛盤可以飛得更遠。
旋轉的陀螺效應:讓極限飛盤旋轉,就不容易失去穩定。旋轉時,繞自旋軸有旋轉慣性,將維持自旋軸不變,使飛盤能平穩飛行。如果受到特殊擾動,自旋軸被迫改變,那么會產生進動效應,整體上圍繞進動軸轉,不會完全失去穩定。
馬格勞斯效應:由于飛盤旋轉,產生側向力,即馬格勞斯力。因此飛盤不會完全走直線,而是類似于旋轉足球走弧線。但由于轉盤不是特別厚,因此這種馬格勞斯效應不是特別強。
降落傘效應:飛行速度降下來后,與速度平方成正比的升力不夠了,飛盤理應急速下掉。但由于朝下方的凹腔類似于降落傘,因此下降速度降低。
自行車雖然能穩定騎行,但穩定原理還是引起爭吵
自行車之所以能成為普通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因為其小巧可以隨意擺放,且省力又穩定,不會輕易摔到。雖然如此,人們會納悶自行車在行駛中為何不輕易偏倒,于是自行車的穩定性吸引了較多關注。據說谷歌發明了無人駕駛自行車,如果它輕微倒向一側,會自動豎起來。
經過適當訓練的普通人,騎上自行車,用腳驅動車輪旋轉,同時用手握方向盤調整方向不使偏離,就能穩定向前行駛。自行車、方向盤以及身體的協調運動,是自行車不會傾倒的關鍵。雖然如此,如果行進的自行車自己不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單靠人的協調動作,很難保證自行車不傾倒。于是,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自行車自穩定的理論。自行車自身穩定性吸引了一些著名科學家的研究。
陀螺效應。前面提到的克萊因和索末菲,以及諾特,將自行車穩定性歸因于陀螺效應。自行車行駛時,每個車輪繞著自己的軸旋轉。因此,如果向一側微微傾倒,那么就試圖改變了旋轉軸,就會產生進動。進動試圖使車輪自旋軸不會進一步傾斜,而是繞著水平的進動軸旋轉,這就迫使微微傾斜的自行車又會豎立起來。至少克萊因、索末菲以及諾特是這么認為的。
離心力效應。著名力學家鐵木辛柯和楊提出了一個更好理解的穩定性原理。他們認為,還是騎車者的及時反應與動作起到了穩定作用。如果他意識到自行車會傾倒,比如說向右傾倒,就可以向右打輪,使自行車向右走弧線,這樣身體和車產生向左的離心力,將人和車扳正。其實許多人在騎自行車時,可以臨時把手離開方向盤,自行車照樣穩定地向前行駛。
拖拽效應。瓊斯則提出,拖拽效應也使車輪更穩定。如果仔細看自行車,你會發現,掛方向盤的軸是斜的,與前輪的連接點在方向盤的前面一點。這相當于是方向盤軸拖著輪子走。瓊斯認為這樣產生了拖拽效應。這種拖拽效應起到了穩定前輪的作用。超市的購物車或者貨物車,輪子跟在掛架的后面,實際上是被車拖著走。拖著走的輪子不會走歪,這就是瓊斯所指的拖拽效應。
質心平衡效應。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特溫特大學以及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五名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沒有陀螺效應也沒有拖拽效應的自行車。他們讓前輪上下有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輪子,于是陀螺效應相互抵消。后輪也有上下兩個輪子,旋轉方向相反,使陀螺效應相互抵消。另外,他們讓方向盤的旋轉軸改變傾斜方式,讓前輪觸地位置前移一些,就消除了拖拽效應。他們發現,沒有了陀螺效應和拖拽效應的自行車,照樣可以穩定,前提是自行車質量分布合理,尤其是質心位置恰當。質心位置對穩定性的作用,比陀螺效應和拖拽效應更重要。車前部分的質心位置以及方向盤旋轉軸的傾斜方式等,以某種復雜相互作用的形式使自行車穩定。這一結果發表在2011年4月《科學》雜志第332卷上。
顯然,不會是上面所說的單一因素起作用。速度的慣性、人的自適應動作協調和上面介紹的幾種自穩定因素,在起綜合作用,使自行車能穩定行駛。但依據這些穩定性分析建議,可以改進設計,使自行車性能更好。
賽車手分秒必爭與自行車的阻力(圖1.28)

圖1.28 讓自行車減小阻力提高速度的技巧
另一個問題是,能否減少騎車過程的阻力,可以讓我們消耗更少的體力,或者讓賽車手取得更好的成績。
自行車在行進過程中,除了地面摩擦力作用和側歪時重力作用,還有風阻。自行車與人體作為整體去感受風阻,與石頭飛行產生阻力的道理一樣。石頭飛行受到的阻力與石頭形狀、迎風面積以及表面光潔度有關。非流線型、表面粗糙以及迎風面積大都會導致阻力過大。自行車也是如此,風阻與形狀、迎風面積以及表面材質有關。
為了減小迎風面積,賽車手會俯下身軀,其行車速度至少比常人直身騎車快一倍。如果套一個流線型外罩(如細長紡錘體),那么風阻會大幅度降低。
一般情況下,風阻可占據騎車總阻力的65%~85%,風阻以外的其他阻力是地面摩擦阻力。自行車本身的風阻占總風阻25%左右(進一步分,車輪占了5%~9%,支架4%~9%,罩6%~9%,其他2%~4%,合起來25%左右),而人體風阻占其余75%左右。
通過俯身可以減小人體的迎風面積,從而減小阻力。車體阻力受表面特性、迎風面積以及形狀影響。雖然車體只占風阻的25%,但對于分秒必爭的賽車手,減小車體風阻也是必要的。
進一步,如果在大風中騎車,尤其有側風的情況,那么騎車就困難。側風產生側向風阻,容易使車側翻。如果側風方向與人的正面有一個夾角,那么就有了迎角效應,有可能產生較大的與側風方向垂直的力。為了減小這種側風作用,可以適當扭轉身體,使側風方向與身體的正面盡量平行,這樣就可以減小風阻作用。了解這些后人人都是自行車高手,都能像雜技選手一樣面對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