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沒有路燈的街道
無數個愛迪生
愛迪生僅僅是從事研究人工陽光的眾多科學家之一,正是這種光明現在照亮著我們的街道和房屋。以前,城市的街道上沒有一盞路燈,而待在房屋里的人們也只能伴著牛脂燭光或者煙霧繚繞的昏黃油燈度過漫長的夜晚。在幾千年的過程中,成千上萬的發明者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目的就是讓我們的燈可以發出更好和更亮的光亮。
房間里的篝火
從前,相當漫長的一段時期根本就不存在燈這種東西。在木頭建筑物里燒火——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燃燒的細劈柴取代篝火
為住所照明不需要使用整堆篝火,用一根細劈柴——引火木就足夠了。于是,取代一堆樹枝的是一根燃燒的細木柴——引火木。無怪乎它使用了很多世紀——幾乎一直沿用至今。不過,讓引火木燃燒絕非一件易事。準備燒水的人都知道,引柴需要保持傾斜——燃燒的一端朝下,否則就會熄滅。火焰總是順著木頭向上燃燒。這是由于燃燒的木頭其表面的空氣加熱了。正是由于這個原理,必須要將引火木略微傾斜,燃燒端向下——否則火苗就會熄滅。做法很簡單:將引火木置于插座中。所謂插座——就是在一個支架上立起一根木棒。木棒上固定住一個鐵夾子,引火木就固定在其中。這種照明并不像感覺得那么昏暗。引火木可以發出非常明亮的光。不過,引火木不僅伴生很多的煙霧和煙黑,而且使用起來也很麻煩!一般情況下,大人忙于干活,孩子們來照看引火木。
火把之光
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適用于引火木的木材。人們發現,含有松脂的木頭用做引火木,燃燒起來尤其明亮。只要將任何枝條涂上松脂,就會得到自制引火木,這種做出來的引火木燃燒起來并不比天然引火木效果差,甚至更好。火把燃燒時會產生非常明亮的光亮。每當舉辦盛大宴會之時,所有大廳都使用火把來照明。在皇宮里,手舉火把的常常不是仆人,而是銀質雕像。火把也同引火木一樣,一直保存至今。即使今天,經常可以看見消防隊員手舉燃燒的火把在街道上奔跑而過,這不禁讓人想起遙遠的過去。
最古老的燈
在法國的一個洞穴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燧石刮刀和鹿角制做的魚叉,同時還有一些砂石磨成的淺平碗。在實驗室里對這些黑色物質研究之后發現,原來,這些黑色物質竟然是脂油燃燒之后遺留的積炭。這是發現的最古老的燈,它是人類尚在洞穴棲身時用來為其住處照明。這種燈沒有燈芯,也沒有玻璃罩。它燃燒的時候,整個洞穴都會彌漫著油煙和煙黑。在人們發明不冒煙黑的燈之前,這種燈一直沿用了幾千年。
燈和工廠煙筒
為什么油燈會冒黑煙呢?如果您看見工廠的煙囪冒出濃濃黑煙,您可能以為,這或者是工廠的爐子燃燒不好,或者是鍋爐工人操作不當。只有一部分木柴在爐膛里燒掉了,而其余的并未燃燒完,就順著煙囪跑掉了。當然,跑掉的不是木柴,而是煙炱——尚未來得及燃盡的碳素微粒。事實是,沒有空氣就沒有火焰。如果爐膛里空氣過少,就會有部分木柴燃燒不好,從而形成煙炱跑掉;如果爐膛里空氣過多,同樣不好——爐子容易降溫。煙子——就是炱,這是碳素微粒。可是,油燈的火焰里怎么會有碳素呢?它源于煤油、油脂或者松脂——取決于我們在燈里燒的燃料。不錯,我們在煤油或松脂里看不見任何碳素。如果煤油燈的添油恰到好處,就不會冒黑煙,所有碳素都在火焰中燃燒殆盡。古時候的燈不像現在的燈,總是冒黑煙。這是因為:燃燒需要的空氣不夠,并非所有的碳素微粒都能及時在火焰里燃燒殆盡。空氣不足的原因在于,燈里每次燃燒的脂油過多。其中的每股線——就是一根纖細的管子,脂油沿著這根細線一點一點地供給火焰,就像放在墨水瓶中的吸墨紙,墨水慢慢地浸到吸墨紙里。
器皿燈和茶壺燈
這種燈使用植物油。燈芯燃燒時會漸漸變短,因此,需要經常將燈芯從壺嘴里往外抻拉。在中世紀的城堡中,人們可以發現龐培時期所使用的這種形狀的燈,只是做工更加粗糙而已。大型的燈——配置幾個燈芯,用金屬鏈子懸吊在天花板上。
防止燈芯上的油滴落到桌子上,下面懸吊一只小碗,用來盛裝淌下的油滴。
沒有燈盞的燈
一盞燈最重要的東西——是油和燈芯,燈盞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將燈芯置入熔化的熱脂油里浸一下,然后再取出來。整個燈芯都裹上了一層油脂,待其冷卻之后,就得到了燭。古時候的人們就是這樣制作燭。在油脂中反復浸漬幾次,以便燈芯上形成一層厚厚的油脂。燭不僅由油脂制作,而且還由蠟來制作。蠟制作的燭非常昂貴。這種蠟燭只有在教堂和皇宮里才能夠見到。而且,即使國王也只有在隆重慶典之時才使用這種奢飾品。
蠟燭——這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少數人才可以消費。其實,即使脂油制作的燭同樣價值不菲。
就在一百年前,還經常是全家人伴著一支燭光度過夜晚。有客人的時候,點上兩三支燭,所有人就會覺得房間非常明亮了。在我們看來,在三支蠟燭的光亮下舉行舞會顯得有些滑稽可笑。即便點燃六十支蠟燭,我們也會覺得光亮不夠。我們甚至不想生活在硬脂燭的光亮下,相比之下,我們的祖先只有牛脂燭,這種燭的光亮遠遠不如硬脂燭。牛脂燭總是冒黑煙。最糟糕的是,需要不斷為其剪燭花。如果不剪燭花,整支燭就會掛滿燭淚,這是因為裸露在外的燭芯端頭沒有燃燒干凈,隨著燃燒而越變越長。這種情形下,火焰不斷變大,就像將煤油燈里的燈捻調高一樣。不過,大火苗會熔化過多的油脂。油脂便順著燭壁往下流淌。所以,燭芯需要使用特殊的夾鉗不斷修剪。夾鉗就放在燭旁的小托盤里。用手指掐掉燭花非常不體面。用夾鉗剪掉燭花,然后要扔在地上用腳踩滅——“免得難聞的氣味刺激我們的鼻子。”現在的硬脂蠟燭燭芯制作得很巧妙,已經不再形成燭花了。這是因為最熱部位并不在空氣很難進入的火苗內部,而位于空氣更多的外面。這個很容易檢驗。只需要小心并快速地將一張紙放在蠟燭的火焰上方。紙上就會出現一個燒灼的小圓圈。這表明,內部的火焰并沒有外面這么熱。牛脂燭的燭芯總是處于火苗的中心。因此,它燃燒得不好,并產生積碳。硬脂燭的燭芯并不像牛脂燭那樣搓捻而成,而是采用編織的方式。緊密編織成辮狀的燭芯端部總是呈現彎曲狀,伸在火苗最熱的外部慢慢地燃燒。
蠟燭時鐘
古時候經常出現這種情形:每當有人詢問時間,被詢問人并不是望向時鐘,而是蠟燭。這倒不是出于漫不經心,而是古時候蠟燭不僅用來照明,還被人們用來計時。
幾百年的黑暗
火把、油燈和脂油燭出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滿足于這種簡陋的照明方式。這種照明確實讓人非常難受。油燈和脂油燭煙霧繚繞、氣味熏人。總是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讓人很不習慣,甚至感到頭疼。手提燈的燈罩不是玻璃的,而是如篩子一樣布滿小孔的金屬罩。透過這些小孔照射出來的光亮很少。當時還根本沒有路燈。假如沒有月光映照著城市,街道上就會一片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