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精益產品開發的核心原則(上):聚焦價值流動效率

第1章分享了從傳統開發方法到敏捷的嬗變。本章討論精益產品開發——有了敏捷軟件開發,為什么還需要精益?它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聚焦用戶價值端到端的流動

“更早地交付價值,更靈活地應對變化”,這是敏捷產品開發的業務目標,為此,我們從瀑布進化為迭代。然而,現實中僅僅實現階段的迭代是不夠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端到端快速靈活地交付價值。這里的端到端是指從用戶的問題到交付用戶解決方案。

實現階段的迭代是不夠的

如圖2-1所示,盡管在實現階段進行了迭代開發(例如使用Scrum框架),實現了從需求分析到測試驗收的迭代,但需求分析之前還有業務的規劃和產品的定義,測試驗收之后還有方案實施和驗證。從更宏觀的范疇看,產品從創意到交付的過程仍然是瀑布的,并沒有完全解決瀑布開發模式帶來的問題,比如業務反饋不夠及時,響應不靈活等。業界把這樣的開發模式稱為Water-Scrum-Fall。

圖2-1 部分環節階段的迭代,無法更早交付價值

部分環節的迭代有它的價值,至少讓我們在實現階段能夠及時發現技術及協作相關問題,并做出調整。但價值的交付還是很遲才能完成,而且業務閉環未能打通,得到的反饋也不夠真實。可以這么說:“我們在昏暗的隧道中小步前行,只是讓自己不要摔倒;但只有真實的業務交付和反饋,才是照亮前行的光。”

開發環節的實施,并不帶來真正的價值交付和真實的反饋,也無法交付完整的客戶價值。

我們的美好愿望是“更早地交付價值和得到反饋。”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實現階段的迭代并不帶來真正的價值交付和真實的反饋。”

從聚焦資源效率到聚焦流動效率

如何真正實現端到端快速價值交付?精益產品開發給出的答案是:“從以資源效率為核心,轉變為以流動效率為核心來組織產品交付過程。”資源效率指的是從組織內部的角度,審視各個獨立環節的產出效率;而流動效率是指從用戶的角度,審視用戶價值順暢流動的程度。聚焦流動效率,是精益產品開發在方法學層面的核心原則之一。

為了理解“流動效率”和“資源效率”的不同,讓我們看一個具體實例,它摘自一本書,書名為This is Lean1.參見http://t.cn/R6Et45C。,描述了兩位女士在面臨同一個問題時的不同經歷。

圖2-2中這位女士叫Annie,她感覺胸部不適,懷疑長了腫塊。于是她預約了社區醫院的醫生,圖中描述了她的診斷過程。社區醫生初診后,告訴她需要去胸科醫院檢查;預約并等待后,Annie做了超聲和影像檢查;然后預約、等待外科醫生的門診,確定還需要進一步生理檢驗;再預約穿刺生理檢查,等待結果;再次預約外科醫生,最后得到診斷結果。從初次接觸到確診整個過程花了42天,其中真正接受檢查的時間是兩個小時,Annie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焦急的等待之中。

圖2-2 Annie從初次接觸到確診歷時42天,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

再看第二位女士,Sarah也感覺胸部可能長了腫塊,她選擇了新出現的一站式胸科診所,圖2-3中所示的是她的診斷過程。到診所后,護士安排做了初步檢查,確認需要進一步診斷,立刻安排醫生進行了超聲和影像檢查,確認腫塊的存在,安排穿刺生理檢查,結果出來后,醫生給出了診斷意見。整個過程耗時2個小時,其中接受診斷的時間為80分鐘。

圖2-3 Sarah從初次接觸到確診只用了2小時

如圖2-4所示,護士、醫生和檢查設備是資源,負責注入價值;而病人是流動單元,接受價值。對應于產品開發,團隊是資源,而用戶的需求則是流動單元。

圖2-4 開發團隊與用戶需求

上面兩個例子中,組織流程的出發點不同,一個聚焦內部的資源效率;一個聚焦用戶價值的流動效率,其結果也截然不同。

如圖2-5所示,在Annie的例子中,聚焦的是資源效率,試圖最大化每個資源環節的利用率,如優化醫生和設備的利用率。把鏡頭對準醫生,他們始終忙碌,長長的病人隊伍在身后等待。而把鏡頭對準流動單元——病人,則會發現他們走走停停,大部分時間處于等待狀態。

圖2-5 在Annie的例子中,聚焦的是資源效率

如圖2-6所示,在Sarah的例子中,聚焦的是流動效率,把加快病人診斷過程作為目標。鏡頭對準病人,會發現過程很少出現中斷。即使排隊,時間也很短。而把鏡頭對準資源——醫生和設備,則會發現他們身后的隊伍總是很短,甚至偶爾還有空閑。

圖2-6 在Sarah的例子中,聚焦的是流動效率

比較Annie和Sarah的歷程,“42天(1008小時)vs.2小時”,從時間的角度,病人體會到的是500倍的效率差異。圖2-7綜合比較了關注資源效率和關注流動效率帶來的不同結果。除前面已經提到的目標和結果不同外,我們還看到,如果關注流動效率,就必須著眼用戶價值而非孤立的資源,尋求整個系統而非局部的優化。

圖2-7 關注資源效率與關注流動效率的對比

需要指出的是,資源效率和流動效率都重要。以快遞業務為例,流動效率關系客戶體驗和服務承諾;資源效率關系運營成本。我會在第19章討論資源效率和流動效率的關系,以及如何同步優化它們。本章關注的是,應該以哪個為核心來組織和優化用戶價值交付過程,兩者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回到產品開發,盡管很多組織都宣稱“以用戶為中心,價值驅動”,但實踐上卻總是以資源效率為焦點,進行流程優化,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資源效率的過度局部優化,增加了并行和排隊,使用戶需求走走停停,經常處于等待狀態,在環節內和環節間形成隊列,隊列又帶來額外的工作,如對其的管理、任務的切換及重啟,額外知識的傳遞和再學習等,導致系統整體協調難度增加,讓看上去很高的資源效率無法轉化為真實的生產力,這是很多傳統開發方式共同面對的困境。

從資源效率到流動效率

Don Reinertsen在其經典著作The Principl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Flow2.參見http://t.cn/R6Eqeoa。中指出:

在產品開發中,我們的問題幾乎從來不是停滯的資源(工程師),而是停滯的產品需求(用戶價值)。

問題是,幾乎所有傳統方法都把資源效率優化作為首要目標,這是有必然性的。

圖2-8的故事中,一個醉漢在路燈下踉踉蹌蹌地尋找著什么,警察遠遠地看著他。半個小時過去了,警察終于忍不住走上前去說:“你在找什么?”“找我的鑰匙。”醉漢回答。警察很快掃視了一下地面:“沒有啊,是丟在這的嗎?”“不是!”醉漢肯定地說。“那你在這干嘛呢?”警察不解地問。“因為只有這地方有光線,看得見啊!”醉漢反而有些不耐煩了。

圖2-8 人們總是聚焦于容易看到的東西,而忽略看不到的東西

(圖片來自《搜索模式》)

對于產品開發組織,時時刻刻都能看到資源,承擔改進的主體也是資源團隊。那是路燈照亮的地方,自然成為焦點,卻并不是真正的價值。為了回歸用戶價值,精益產品開發必須重新聚焦流動效率,它首先要分析和可視化用戶價值端到端流動。讓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圖2-9是某個30人左右團隊的看板墻。看板墻以可視化方式呈現了用戶需求從提出到交付的端到端過程,直觀呈現了團隊協作交付價值的步驟,交付過程中的問題、阻礙和瓶頸等。

圖2-9 聚焦流動效率,從可視化團隊的價值流動開始

這里有兩個關鍵。其一,可視化的主體是用戶價值的流動,也就是看板系統中流動的主體是用戶需求而不是內部任務。其二,要反映端到端的價值流動,也就是從用戶問題提出到交付用戶解決方案的全過程,包括過程中的問題、阻礙和瓶頸。以可視化的價值流動為基礎,團隊才能聚焦用戶價值,并改善價值的流動效率。關于這一案例的詳細背景,請參見第7章。

上例中,團隊使用的是“看板方法”,它包含5個核心實踐,其中可視化價值流動是第一個也是最基礎的實踐。而其他4個實踐也都與價值流動直接相關。如圖2-10所示,它們分別是:顯式化流程規則;控制在制品數量;管理價值流動;建立反饋,持續改進。看板方法是最有代表性的精益產品開發方法,這些實踐的共同目標是提高用戶價值的流動效率,從而順暢、高質量地交付價值。我們將在第6章詳細介紹看板方法實踐體系。

圖2-10 看板方法的實踐體系

協調多個團隊才能提升流動效率

上面的實例是精益看板方法在小規模團隊中的應用,它打通了組織的交付流程,是實施其他精益開發實踐的基礎。然而,相對復雜的產品,單個團隊還是無法完成用戶價值的交付。

圖2-11是電信產品的實例,為了交付移動網絡方案,通常需要數以千計的人員協作,包含若干個網元3.網元是電信產品中的術語,指網絡上的單個設備,如移動網絡中的網元有基站、基站控制器、數據回傳設備、移動管理單元、數字網關和媒體網關等。設備的聯合開發。在解決方案層面,面對的是原始的用戶需求;在下一層次,用戶需求被分解成為各個網元的功能需求;而一個網元的開發可能就涉及好幾百人,所以還需要分解到各個功能模塊,成為模塊任務。在如此復雜的產品中,單個團隊的敏捷,并不能帶來用戶價值的更早交付和有效反饋的獲取。

圖2-11 復雜的產品需要連接多個團隊才能打通用價值流

為此,有人認為敏捷只適合簡單產品開發,如互聯網應用。但互聯網應用就一定簡單嗎?以外賣為例,圖2-12是簡化后的外賣服務鏈接圖,它涉及地圖、搜索、推薦系統、客服系統、團購系統、支付服務、用戶系統、配送服務、商家管理系統、結算系統等,而這些服務和系統可能是不同團隊開發和維護的。要及早交付價值和獲取反饋,各個團隊獨立實施顯然是不夠的。

圖2-12 互聯網應用的價值流也越來越復雜

在復雜的產品和組織中,單個團隊或服務的敏捷還無法交付完整的客戶價值。

互聯網向線下、縱深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服務的連結變得越來越復雜,經常需要多個團隊有效協作才能更快交付用戶價值。

在復雜的組織或產品中,產品是分層次的,相應的價值和價值的流動也是分層的,我們最終追求的是頂層用戶價值的流動效率。圖2-13是前面提及的電信設備,無線產品線的看板系統設計方案,與價值流動相匹配,看板系統也是分層的。

圖2-13 通過分層的方式來連接多個團隊的價值流

圖2-13中,上方是解決方案層面的看板系統,主線是用戶需求(綠色卡片)的流動,同時它也包含下一層次的價值項——網元層的功能需求(藍色卡片),下層的功能需求隸屬于上層的用戶需求,底層的流動單元向上層價值對齊,實現用戶價值的快速交付;圖片下方是項目(網元)層的看板系統,每個網元都有自己的項目看板,其上的基本流動單元是功能需求,關注功能需求的流動效率,模塊任務與功能需求關聯,力求向功能需求對齊,快速完成功能需求。

這兩個層次的看板系統,通過功能需求實現聯動,讓整個組織能夠協調一致,快速交付用戶的價值。我會在第18章中專門討論這個案例,介紹分層看板設計背后的原則以及運作細節。

總結前面提到的兩個看板系統案例,為了更順暢、更早交付用戶價值,首先要打通端到端——從用戶問題到方案交付——的價值流;面對復雜的產品和組織時,還必須連接和融合各個團隊或服務的工作,協調一致,實現最終用戶價值的快速交付。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前后拉通,左右對齊”,而聚焦用戶價值在整個組織端到端的流動效率是其中的關鍵。

小結

從“聚焦資源效率”轉變為“聚焦流動效率”,是精益產品開發的核心原則之一,為了持續改善流動高效率,我們必須關注端到端價值流動過程,并做到“前后拉通,左右對齊”,在本書第II部分,我們將詳細描述具體做法。

本章要點

? 僅僅實現過程的迭代,還不能完全滿足更早交付價值和更靈活應對變化的需求。

? 從聚焦資源效率轉變為聚焦流動效率,這是精益產品開發的核心原則之一。

? 產品開發中的主要問題不是停滯的資源,而是停滯的價值流動。可視化端到端的價值流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關注和改進它。

? 復雜的產品中,單個團隊的迭代是不夠的,為了順暢地交付價值,必須面向價值流動做到前后拉通、左右對齊。

常見問題

問題:我們準備應用規模化的敏捷實施方案,比如SAFe和LeSS等,還需要掌握精益的思想和實踐嗎?

回答:需要。當前的規模化敏捷實施方案都深受精益思想和精益實踐的影響,以SAFe為例,它的全稱是Scaled Agile Framework(規模化敏捷框架),由Dean Leffingwell等人提出,已經發展為4.0版本,最早版本的SAFe是在Scrum的基礎上引入相關項目和產品組合的管控機制以及跨團隊的計劃、協調和跟蹤實踐;從2.0版本開始,SAFe開始更多應用精益思想和實踐,強調流動,并把看板作為跨團隊協調和價值流打通的工具,在團隊層面仍然以Scrum作為基本工具;到了4.0版本,SAFe將看板方法引入團隊級別。而SAFe原則,差不多也是精益原則的翻版。可以說,SAFe的演進過程也是其精益化的過程。

每個組織都有自己不同的上下文和既有的現狀,不可能完全照搬所謂既定的框架。這就需要應用精益思想和實踐,圍繞用戶價值加以適配和調整。否則不理解目標和原則,照樣學樣,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掌握和應用精益思想、原則和實踐,才能演進出更適合組織上下文的框架,具體哪個規模化的框架反而不那么重要。

問題:精益是不是只適合比較大型的組織,小型組織應用敏捷方法就足夠了?

回答:不是。首先,敏捷和精益本來就有許多共通之處。Scrum和XP方法的發明人都說自己深受精益思想的影響。而敏捷的實踐,特別是需求和技術實踐,讓小批量的交付和流動成為可能,這是精益實踐能夠應用到軟件開發領域的一個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精益更強調以端到端的價值流動為基礎的流動效率提升,對業務目標的改進更為直接,也為組織的敏捷和精益化變革提供了更平滑的路徑。總體上講,精益和敏捷的結合是相得益彰的。最后,以用戶價值為中心來組織產品交付過程,對大型組織和小型組織都是非常必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灵宝市| 博白县| 荣成市| 万宁市| 宁城县| 商河县| 佳木斯市| 宜黄县| 昌图县| 托克托县| 孝昌县| 上杭县| 定襄县| 浪卡子县| 德钦县| 黔西县| 巫溪县| 莱州市| 甘德县| 丹巴县| 安图县| 唐海县| 阜城县| 福泉市| 高雄县| 伊宁市| 太谷县| 高阳县| 天门市| 永清县| 福州市| 杭州市| 和硕县| 扶绥县| 文登市| 宜良县| 渑池县| 大同县| 揭西县| 秀山|